分裂的世界

2017-03-08 11:14邱苑婷
南方人物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节操王宝强师兄

邱苑婷

写王宝强这篇文章,前前后后都像一次大难产。早期流产的危险,孕期的焦虑,甚至产后抑郁,一个不落地占全。写作者往往抱有一种近乎幻觉的期待,和生宝宝一样,希望TA健康聪明又漂亮,最好还能改变世界——所以自古爱说“文以载道”,就是愿意它在漂漂亮亮、挺直腰板的前提下,还能敲打读者固有的价值结构,妄图施加影响和改变。

但王宝强及其后续带来的又一轮喧嚣已经让人看到,这鸿图壮志多半是写作者的意淫。前段时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不少内行人跳出来分析,说世界原本就是分裂的,大多数人只看得见自己的世界,把异类排斥在外,但这次,沉默的大多数在用选票宣告自己的存在。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看到的是一个用逻辑、理性、专业术语搭砌起来的世界,以科学文明法制为上,而普罗大众的世界里,家长里短构成日常,道德善恶奉为至高。

王宝强定位很准,从出身到后天经历,他属于后者的阵营,有无可替代的群众基础。说得好听,是朴素、耿直、真诚,说得不好听,也可以是粗鄙、没文化、农民做派,全看立场。自古至今,知识分子和民间话语的撕扯其实从来没消停过,有焚书坑儒也有农民起义,中国近现代史更是一场两者此消彼长、不时互相勾结利用的权力争夺战。藕断丝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哪方会永远占上风。

这时候,若是抱着文化优越感居高临下地审视,难免是夏虫语冰。但人无法脱离自身视野的局限——这也是人之常情,和唯一能立足的出发点。比如,文中未出现的一段是,在印度拍戏时,宝强和师兄私下吃饭聊天,曾提到与妻子有些矛盾,说两人好像追求不大一致,对方是大学生,而自己少林寺长大、没接受过学校教育,很多小事上有摩擦。审稿时,导演方要求把这段删去,理由是没这么聊过,但记者与师兄的周边采访录音确在,师兄审稿时也没有提出异议。孰真孰假?

若从这点着笔,文章立意便成了凤凰男的残酷物语——尽管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了阶层流动,但有些东西,是哪怕努力也无法实现的。这次闹得纷纷扬扬的出轨离婚案,莫非正是王宝强所深信的社会规则遭遇的滑鐵卢?

这点见不得人的黑暗猜想如果成为文章立意,想必能最大程度地煽动人心、引起关注纷争、甚至在舆论上扳回一局吧?但谨慎考虑过后,我们的决定是放弃。警惕潜在作祟的文化优越感,更警惕的是,孤证不立。更何况,我们不愿把杂志的格局限于八卦之一隅。

结果?啼笑皆非。文字总是笔头游戏,防不胜防在人心。文章发出一天后,微博上出现了大量以《王宝强再谈离婚:别把老实人逼到了极限》为标题的文章。只改标题已经是最有节操的做法,至少点进链接还能看到完整全文,哪怕是挂羊头卖狗肉,好歹也还是狗肉;最没节操的做法,是不仅标题断章取义,甚至内容也只留下和离婚有关的段落,将剩下90%的正文悉数删去。甚至,还标注了错误的媒体来源——我第一反应竟是庆幸。

这个标题当天下午蹿上微博榜热点话题第六名,公关找上门来要说法,而我们得再三解释说明,那是一种网媒常用的吸睛方式,有侵权嫌疑的一定处理。同仇敌忾之时,有朋友留言:“我是在微博上看到这篇文章的,本以为是八卦,没想到看到了王宝强这么多面。”另一个做微博运营的朋友问:“难道人不都是因为对八卦感兴趣,才会点进去看的吗?你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了,你不开心吗?”

我一时语塞。当一个看起来标题党的、断章取义的标题,为优质内容赢得了更多阅读量,那么这个标题算作恶,还是助善?

互联网和手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本的阅读形态,在空间上,它是片段化线性呈现的,与纸刊的整体共时性截然分判。简而言之:这个世界既然是分裂的,就不可能讨好所有人。那么,我们想要怎样的读者,我们想要怎样的媒体未来?

猜你喜欢
节操王宝强师兄
有感“节操”
机器人给“二师兄”做手术
刘德华教王宝强洗手
王宝强:好的婚姻让我脱胎换骨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王宝强离婚成了谁的狂欢——娱乐新闻引爆舆论背后的思考
师兄,你好呀
窘死人的美女表白
COMICS
北大女生初次表白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