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水下骑士

2017-03-08 18:12雄魂
兵器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艇员潜艇澳大利亚

雄魂

追本溯源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装备新型水下杀手以代替老旧的“奥伯龙”级柴电常规潜艇的计划,于1978年7月浮出水面。计划建议,潜艇的主体部分应在澳大利亚国内制造,并且新造潜艇的数量要超过6艘“奥伯龙”级的规模。但是澳洲人的一厢情愿却不太现实,因为以当时澳大利亚薄弱的造船工业,要完工数艘技术先进且工程量浩大的常规潜艇,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在发达工业国的大力援助下建造潜艇,才具备可行性,同时可以大幅度提升本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

1978年8月,更换新型常规潜艇的项目,被国防作战需求委员会所接受,并且该计划被授予“SEA 1114”的采购名称。项目研发阶段所需的经费,于1981—1982联邦财政年度获得批准。对于未来装备的深海幽灵,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有四点主要要求:新式潜艇必须适合澳大利亚周围海域的作战环境;它们要配备足够先进的作战系统,以支持长时间的服役生涯;满足于澳大利亚国内合适与可持续发展的造船基础设施要求,然后在其作战使用寿命期限中提供维护与技术支持;这些潜艇有能力在和平时期或紧急情况下扮演其猎杀潜航的角色。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预想装备10艘全新的潜艇,后来,装备数量又于1983年初改为4到8艘,最终拟定的数字为6艘,并保留再采购 2艘的权利。

深海幽灵的出世

澳大利亚潜艇公司在之前未开发的土地(位于南澳大利亚奥斯本的波特河)上建立潜艇制造设施。现场的施工开始于1987年6月29日,并在1989年11月初完成。南澳大利亚州被选为潜艇制造设施的最理想修建地点,并且联邦政府保證,该选址有助于使任何工会组织酝酿的干预问题最小化。政府发出的竞标得到了两家老牌潜艇制造企业的热烈回应,即瑞典的考库姆和德国的IKL/HDW公司。

每艘潜艇由六个分段建造而成,每个分段又包括若干个子部分。该项目的主要指标要求为,澳大利亚本国的工业企业要贡献至少60%的工作量:其中,澳大利亚自家公司必须完成70%的建造进度,以及45%的软件准备。相关工程分包给了12个国家的426家公司,以及无数的二级承包合同商。第一艘潜艇的部件要由澳大利亚以外的公司建造,而接下来的5艘潜艇则由澳大利亚自己的合作伙伴或子公司完成。建造项目促进了澳大利亚国内工业的质量控制标准的提高:在1980年,只有35家企业拥有国防项目的质量合格控制证书,到了1998年,该数目则猛增至1 500家。

到1990年底,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和沃莫尔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均将它们的股份抛售给澳大利亚潜艇公司。这些股份被瑞典考库姆公司及澳大利亚工业发展公司收购,一些考库姆的股份被卖给詹姆斯·哈迪工业有限公司,以保持澳大利亚对该公司的所有权。在2000年4月5日,考库姆公司持有的澳大利亚潜艇公司股份被买断,并且后者被国有化。2003年底,一份价值35亿美元、装备期限长达25年的“科林斯”潜艇制造合同,被授予给了澳大利亚潜艇公司。

在1996年4月,订购7或8艘潜艇的选择仍处于考虑中,但是当时的国防部对此并不看好,因为附加采购费用将从澳大利亚陆军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预算中转移,结果会使澳大利亚国防力量的平衡被打破。该选项遂于2001年末被彻底取消。

光荣入役

首艘潜艇,即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科林斯”号,于1990年2月铺设龙骨。“科林斯”号原计划于1992年下水,但是被推迟至1993年8月28日。即使如期下水,它还是没有建造完毕:潜艇的相关设计尚未完成,重要的内部管线和设备没有安装,战斗系统的部件还没有交付。一些艇体部分被喷涂成黑色,以使潜艇看起来像造好了一样。在下水后的数周之内,“科林斯”号从海洋中浮出,直到1994年6月潜艇完工。由于要完成附加的工程,因此其它5艘同级潜艇的制造进度也被迫延期。直至1996年7月27日,“科林斯”号才正式加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服役,比原计划晚了18个月。因为数次推迟和建造问题,所以最重要的战斗数据系统软件的安装,只能草草收场。截止到2000年之前,“科林斯”号都没有做好作战行动部署的准备。

其它5艘潜艇计划在12个月内完工。然而,这些潜艇在海试中遇到的一系列缺陷和问题出现了,导致潜艇的交付严重落后于进度表,服役时间推迟了21到41个月,并且整个级别的“科林斯”级直到2004年3月才完全具备作战能力。这些延迟迫使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继续保有数艘老式的“奥伯龙”级潜艇和一艘“鸭嘴兽”号潜艇母舰,而这些老朽的装备已经超过了它们的计划服役时间。

设计与性能

总体布局“科林斯”级可以看做是瑞典考库姆公司生产的“哥特兰”级常规潜艇的放大版,其名称源自澳大利亚前海军中将约翰·奥古斯丁·科林斯。6艘新艇的名字在“科林斯”号的下水典礼仪式上公布:“科林斯”号、“法恩科姆”号、“沃勒”号、“迪查纽斯克”号、“谢尔”号和“兰金”号,这些潜艇均以二战时期澳大利亚海军中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将“科林斯”级常规潜艇的级别划分为“SSG”,或称作搭载导弹的潜艇,一些防务公司的网站将它们称为猎杀型潜艇,或“SSK”。

“科林斯”级全长77.8米,最宽处为7.8米,吃水深7米。在6艘潜艇刚服役时,它们是全世界排水量最大的常规动力潜艇(后来被日本的“苍龙”级超越)。这些潜艇为单壳体结构,标准排水量3 100吨,水下排水量为3 407吨。潜艇下潜的深度大多数资料认为超过180米,但有些也说最大潜深为300米。在“迪查纽斯克”号于2003年差点失事(事故原因是处于深潜状态时,艇内的海水软管破裂)后,下潜深度便降低了。

该级艇的耐压壳体用高强度的合金钢制成,由瑞典钢材制造商SSAB集团研发,并经过澳大利亚BHP集团的改进,相比當时广泛用于潜艇建造的HY-80和HY-100镍合金钢,其重量更轻并更易于焊接,而且在爆破测试中表现更佳(抗损性能更好)。潜艇的表面敷设有消声瓦,以避免被敌方声呐探测到。消声瓦由澳大利亚国防科学与技术公司研制而成。由于美国和英国不愿分享它们在核潜艇上所使用的消声瓦技术,因此澳大利亚的研发人员只好白手起家开发相关设备。消声瓦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艇体上,非常牢固可靠。尽管经常可以看到英国或美国潜艇上敷设的消声瓦脱落,但在2007年3月拍摄的照片显示,没有消声瓦从“科林斯”级潜艇的表面上脱落。

火力配置“科林斯”级潜艇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搭载22枚鱼雷(标准状态下)。其搭载的武器包括Mk48 Mod4型鱼雷和UGM-84C“鱼叉”反舰导弹,这些武器之前搭载于“奥伯龙”级潜艇上。在2006年,Mk48鱼雷升级到了Mod7型版本(配备宽波段先进声呐系统),这是澳大利亚和美国海军联合研发的结晶。潜艇不带鱼雷也可以装载44枚“石鱼”Ⅲ型水雷。

在建造阶段,军方考虑让“科林斯”级具备发射潜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从而使该级艇可以精确打击远距离的陆地目标。但配备“战斧”或类似陆攻导弹的计划拖延到了2009年,当时《在亚太世纪中保卫澳大利亚:2030年舰队》的国防白皮书中提到,陆攻导弹将整合到替代“科林斯”级的下一代新型常规潜艇中。

“科林斯”级也可以搭载特种部队。在2005年,该型潜艇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以运输特种部队,包括加装外置式充气橡皮艇。“迪查纽斯克”号于2006年进行了相关改装,可使潜艇在潜航状态下部署特种部队。其它5艘潜艇,原本计划在全寿命入坞维修时安装运送特种部队的舱口盖,但2012年版本的《简氏战舰手册》显示,将只有2艘潜艇会进行相应的改造。

动力系统“科林斯”级潜艇安装了3台“戈登岛-海德穆拉”HV V18b/15Ub(VB210)型18缸柴油发动机,每台配备一部1 400千瓦、440伏特的DC“日盟-施内德”型电机。“海德穆拉”柴油机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维护保养和升级更加方便。15个油箱分布在整个艇体,它们必须以特殊的序列注入或排出海水,以保持潜艇的储备浮力。

电力储存在4组铅酸蓄电池中,总重为400吨,由太平洋海军电池公司(一个由德国VARTA公司和澳大利亚太平洋邓禄普公司组成的联合企业)装配。它们为“日盟-施内德”DC电机提供动力,并传输给艇艉的一具直径为4.22米的7叶侧斜低速螺旋桨。螺旋桨在“科林斯”级潜艇出水进行维护保养时,会被严密地覆盖好,以免被外界人员观察到。该级艇艇艉配备的是X形尾舵,机动性超过了大多数其它潜艇。

当处于水面航行状态时,“科林斯”级的最高速度为10节,在水下潜航时,极速则可达20节。当以10节速度航行时,潜艇的最大续航力为11 500海里(浮航时),或9 000海里(处于通气管状态时)。“科林斯”级以4节速度潜航时,最远的续航力为480海里。该级艇的自持力是70天。

传感器及其它设备该级艇主要的声呐是一座“汤姆森·辛特拉·西拉”主/被动艇艏声呐,与沿潜艇舷侧布置的被动监听及测距阵列(每边舷侧有3个平板)连接在一起。“科林斯”级配备了“泰雷兹”SHOR-TAS拖曳式被动声呐阵列,安置在艇艉的水平管道里。当处于水面或潜望镜深度航行时,“科林斯”级潜艇可使用一部安装在可伸缩的桅杆上的“凯尔文·胡格斯”1007型水面搜索雷达。

该级艇安装有一具CK043搜索潜望镜和一具CH093攻击潜望镜。潜望镜由皮尔金顿光电公司(现为泰雷兹光电公司)制造。

原有战斗系统的硬件基于“摩托罗拉”68000型家庭处理器。替换的战斗系统包括来自“雷神”CCS MK2型系统的战术和火控部件,结合了为提高战斗系统效能而研发的声呐接口。自卫武器为一具“秃鹰”CS-5600型拦截弹发射和预警装置,以及两具SSE诱饵发射器。潜艇安装有“马可尼”SDG-1802型消磁设备。在2006年10月,萨基姆防务公司被选择为“科林斯”级加装SIGMA 40XP陀螺仪激光惯性导航系统。

潜艇的人员编制

原来,每艘潜艇的标准艇员为6名军官和36名水兵,为了帮助潜艇的运转,还搭载了附加的12名人员(通常是新兵)。艇员居住在6个舱室内。在1997年5月,2组各6人的女性水兵被分配到“科林斯”号和“法恩科姆”号上,以测试搭载混合性别的潜艇部队的可行性。在测试成功后,11名女水兵和1名女军官,于1998年开始相关的技能训练。军官和高级潜艇艇员睡在混合的住舱里,初级艇员在6个地方起居。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中过低的招募率和保留率,使得训练有素的艇员数量低于正常要求线的40%以下!为了保留艇员,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于1999年设置了一次性35 000美元的服役奖金。其它措施大约在相同时间内引入,包括优先将潜艇上的志愿者转入训练,以及使潜艇在海洋和沿岸之間轮流作业,从而降低艇员在连续出海服役期间的疲劳程度。一年后,上述措施使需要的艇员数量提高到了要求的55%。

然而,为潜艇训练艇员的问题仍然存在。到2008年,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仅为6艘潜艇中的3艘配备了完整的编制艇员。在2008年,依据一份海军少将罗文·墨菲特撰写的评论,其中提到,艇内军官低下的指挥能力,以及“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的作战理念,导致艇员的日常执勤压力太大,并在每天至多工作22小时的紧张环境下累得精疲力尽,使得其条件甚至要差于阿富汗冲突(正在进行中)中高强度作战的特种空勤团。除此之外,艇员的士气低下,并且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要低于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任何职位。一份报道于2009年4月公开发布,宣称要在“科林斯”级内提供29个铺位,以改善居住条件和舒适性,或增加艇员的数量,这些建议都被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欣然接受。上述措施包括,将每艘潜艇配备的官兵数目增至58人,以此来分摊工作量(自2008年12月开始,该项措施已在“法恩科姆”号上成功实施),降低巡逻的时间长度,增加了艇员上岸休息的假日,并为仍然坚守岗位的艇员(服役超过18个月)颁发奖金。一个专项征兵的项目也被创立,促使潜艇的艇员成为军队中的精英。其招募的主要对象为:在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中的水面舰艇上服役的官兵、前任艇员和来自外国海军的艇员。事实证明,该项目是成功的。到2010年6月,3支规模扩大的艇员队伍组建完毕,第4支还在训练中。到2012年12月,第4支艇员队伍也整装待发了。

维护保养

每执行6年的战备巡航任务,“科林斯”级常规潜艇便会4次返回位于南澳地区的澳大利亚潜艇公司修建的相关配套设施内,进行维护和修理。维护大约每隔18个月进行一次。第一和第三次为长10周的“中期入坞维修”;第二次为16周的“中长期入坞维修”;6年快结束时,进行“全寿命入坞维修”,也就是全面的重新翻修。在这些维护中,潜艇安装了增强型组件,或“‘科林斯级连续升级项目”中的一部分高科技改进设备。

6艘“科林斯”级潜艇是澳大利亚国防力量装备中最昂贵的项目。在2000年,维护该级艇的年度预算,估计高达1亿美元!到了2008年,则又猛增至3.22亿美元!

纵横大洋——“科林斯”级的海上风云史

该级别的6艘潜艇全部以斯特灵港为基地,该港也被称为西部舰队基地,坐落在戈登岛上,位于西澳大利亚。军方之所以规定所有6艘“科林斯”级停泊在斯特灵,是因为澳大利亚东海岸缺乏合适的长期配套设施(尽管有个别潜艇以悉尼港的东部舰队基地为母港),以及为了保护澳大利亚的沿海权益,包括维护该国大多数的海外领地、西北大陆架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和印度洋上的海上运输通道(穿过澳大利亚的大多数海外贸易线)。潜艇的主要任务是在澳大利亚及其邻国附近的海域巡逻,并通过截获外国的电子通信信息来收集情报。此外,它们有时还需要部署特种部队。

据报道,在1999年,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沃勒”号潜艇,支援了东帝汶国际维和部队的作战行动。尽管没有加入上述部队,但对于印尼海军的落后潜艇而言,这艘潜艇着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慑力量,并且它秘密地在东帝汶国际维和部队的舰队抵达之前,便将自己搭载的排障潜水员送到了岸上。

在数次多国参与的训练和军事演习中,“科林斯”级在扮演水下杀手的角色时,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成功地攻击了水面舰只和其它潜艇。2000年5月底,在军事演习中,“沃勒”号有幸成为第一艘加入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澳大利亚常规潜艇。“沃勒”号的任务是搜寻并消灭试图攻击美军“林肯”号航母的“敌军”潜艇,其表现比预期的更好。几天后,在环太平洋演习中,“沃勒”号扮演成一艘“敌方”潜艇。据报道,在刚要进入“林肯”号的打击范围内时,它成功地锁定了2艘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在2001年的“串联推力”军演中,“沃勒”号充当了类似的角色。当时它在70米深的水域“,击沉”了2艘美国海军的两栖登陆舰,尽管自己在演习后来的阶段也被“摧毁”。“沃勒”号第二次辉煌的经历,被“谢尔”号在2002年的环太平洋演习中巧妙复制,当时后者穿过了由8艘舰船组成的两栖特混舰队的空中和水面反潜屏障,然后成功地发动了模拟攻击,“击沉”了美国海军“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和“拉什莫尔”号船坞登陆舰。当年的晚些时候,在8月进行的为期2周的战斗测试中,“谢尔”号显示出了“科林斯”级常规潜艇拥有和“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奥林匹亚”号一样彪悍的作战能力。演习中,两艘潜艇相互交换了任务,均大获成功,尽管“奥林匹亚”号的吨位更大、攻击力更强大,且搭载有更多数量的先进鱼雷。2003年,在一次多国部队参加的演习期间,一艘“科林斯”级潜艇成功地对2艘美国海军核潜艇发动了袭击。该级艇在多次军事演习和训练中的卓越表现,受到了外国军官的称赞,评价“这是一款非常出色且安静的常规潜艇”,他们意识到“科林斯”级是一种能给各国海军造成巨大威胁的先进柴电潜艇。

2003年2月12日,“迪查纽斯克”号在西澳大利亚海岸外围,以最大安全深度潜航时,艇上的一根海水软管爆裂了,高压海水迅速涌入了下部发动机舱。这次意外被证明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估计进水再持续20秒,“迪查纽斯克”号就永远不能浮出水面了。在事故发生后,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将所有的“科林斯”级潜艇召回了港口。经过工程师的仔细检修后,却无法鉴定出是哪根软管出了问题。无奈之下,海军只好规定降低该级艇的最大下潛安全深度。

在2005年6月10日,自“猎户座”号于1987年首次获奖后,“兰金”号成为了“科林斯”级中第一艘获得“格洛斯特”奖杯(颁发给在上一年中表现最佳的澳大利亚海军装备的舰艇)殊荣的常规潜艇。2006年该奖杯转而颁发给了“谢尔”号,2008年则再次由“兰金”号获得。

在2008年和2009年,由于艇员数量的严重短缺,使可部署的潜艇下降到了3艘。到了2009年中期,由于要对“谢尔”号、“兰金”号和“迪查纽斯克”号进行维护,加上“科林斯”号与“沃勒”号出现了问题,因而令可用的潜艇减至可怜的1艘,即“法恩科姆”号。在2010年2月,因艇上的一台发电机无法工作,“法恩科姆”号入坞进行维修。此时,“科林斯”号和“沃勒”号又重新服役了(前者因为缺陷只能维持部分运转),“迪查纽斯克”号于当年5月重返现役。2011年6月,澳大利亚媒体宣称,尽管有2艘潜艇(“沃勒”号和“迪查纽斯克”号)被指定能够运转,但都不适合出海执行任务。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雷·格里戈斯海军中将在2014年发表的一次陈述中透露,从2012年开始,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多有4艘潜艇处于可以操作的状态。

青出于蓝——“科林斯”级的替代计划

6艘“科林斯”级潜艇预计的服役寿命约为30年,大致到2025年退役。澳大利亚潜艇部门于2007年7月发布了一份报告,声称装备下一代新型常规潜艇的计划势在必行。同年12月,在澳洲联邦大选结束后不久,澳大利亚政府郑重宣布,替代“科林斯”级的计划(SEA1000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公开的国防白皮书《在亚太世纪中保卫澳大利亚:2030年舰队》证实了上述替代项目的真实性,并且透露潜艇舰队的数量将增加到12艘,以保证潜艇能在冲突中执行各种作战行动,还可以应对周边亚太地区国家海军实力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威胁。

2009年的国防白皮书中描述道,替代的潜艇大约为4 000吨级,可以搭载陆攻巡航导弹,此外还装备先进的鱼雷和反舰导弹,并能在潜航时发射。至于配备监控和情报收集装置,也是极其重要的。最初的计划还有,澳大利亚军方在西班牙S-80级潜艇、法国“鲉鱼”级、德国214级、日本“苍龙”级中进行选择。同时,“科林斯”级也将接受现代化改装。

澳大利亚政府在实施该替代项目时,初步的设计应于2013年完成,细节设计工作应在2016年结束。然而,为阐明潜艇设计概念及规定其预期性能的会议到2012年3月都没有召开,并且为初始设计阶段而投入的资金直至2012年5月仍然没有经过官方的批准,这使其建造推迟到了2017年。到2014年11月,新型潜艇最初的性能指标还没有确定,于是建议推迟到2015年再进行研究。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部分归咎于政治层面,是因为官方害怕新艇的研发和建造会重蹈“科林斯”的覆辙(出现大量技术问题)。

2014年,很多迹象表明,日本的“苍龙”级潜艇(或一款衍生型号),最有可能成为澳大利亚海军未来新一代潜艇的继任者。而日本为了放松本国对外军贸出口的限制,也将这个合同看作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前任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伯特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之间亲密的私人关系,也是促进这次合作的一个因素。为了回应这笔与日本的军事贸易的传闻,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216级潜艇)、瑞典萨博公司(放大版的A26型潜艇)、法国泰勒斯-DCNS联合公司(“梭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柴电动力版)参与了澳大利亚装备新型常规潜艇的招标。最终,法国的设计方案赢得了澳大利亚军方的巨额合同。

猜你喜欢
艇员潜艇澳大利亚
还有谁不知道新冠大流行?
潜艇的由来
潜艇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潜艇总动员4
行在澳大利亚
潜艇水下逃生课
澳大利亚行
澳大利亚雕塑作品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