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之发热论治浅析

2017-03-09 17:17程广琴钟志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热

程广琴 钟志强

【摘 要】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之一,历代医家多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进行辨证。笔者收集整理了《血证论》中有关“失血家”发热的文献资料,系统总结了其诊治特点,以期为临床上“失血家”发热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血证论;失血家;发热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3-0025-02

唐宗海(1851—1908),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血证论》是其最有价值的著作。全书综合了各种血证的证治,理、法、方、药严谨,是中医学史上有关血证的首创专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其中对于发热一病,唐容川在充分学习并继承前代医家辨证论治经验基础上,从“失血家”这一特殊群体出发,以辨证的角度看待发热的诊治。现将唐容川对发热的诊治浅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关于发热的病因病机涉及范围较广,历代医家不外乎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进行辨证。外感发热多因感受六淫之邪致病,其特点为发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发病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多为高热。内伤发热,常由阴虚火旺,或因气血阴阳亏虚,或因肝郁化火,或因瘀血内结,或因食积化热,或因阴盛阳浮于外而不归藏。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1]。唐容川认为血证发热辨证当以失血为基础,由于“失血家”属已失血或者易失血之体,往往阴血不足,且易感受外邪,故“失血家”发热当从从虚实两方面辨证。实证当属外感、气郁、血瘀、食积,虚证分为血虚、阴虚之证。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到发热恶寒,多是外感伤其营卫,伤营则寒,伤卫则热。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故而发热恶寒并见多为外感所致。唐容川亦认为气郁发热乃“阳气郁于血分之中……火闭于内不得达于外故也”。唐容川对瘀血发热见解尤为独到,他认为“凡系离经之血”皆为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心血之化机”。唐容川认为失血之人,倘若饮食积滞于胃,则气火不得顺降,外蒸于肌肉则为发热。阴血不足,阳不制阴,或见阳气外泄,或阴虚阳亢而发热。

2 辨证

2.1 辨病因 《血证论》对发热的病因有详细的论述。唐容川认为发热皆因外感、气郁、血瘀、食积、血虚、阴虚所致。若见发热恶寒,多是外感其伤营卫;身热郁冒,头汗出,为阳气郁于血分之中,火闭于内而不得达外;手足心腹热,胸满哕呃,大便不调,日晡及夜发烦,为食积发热;症见午后潮热,皮毛枯燥,口咽生疮,遗精淋秘为阴虚所致发热。瘀血内结,阻滞全身气机,阳气不得宣通,郁而发热,尤以午后或夜间发热明显。

2.2 辨部位 《血证论》强调对瘀血的阻滞不同部位的辨证。唐容川认为“凡离经止血皆为瘀血”,若瘀血阻滞肌肉,可见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肢体刺痛;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阴阳燥热之证;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烧,眼目青黑,毛发催折,世以为难治之证,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唐容川对瘀血所致发热特点的论述,对于发热的临床辨治具有重大意义。

2.3 辨脏腑 唐容川认为“失血家”发热与肝、肾有密切联系。若症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热,眼目青黑,毛发摧折,此为瘀血阻滞于脏,因肝主之,以肝司血,热血在肝脏使然。此外血虚发热者,症见寅卯时分发热,因寅卯属少阳,肝血既虚,则少阳之火当寅卯旺时而发热。阴虚之发热,水津不足,可用清燥救肺汤从肺胃论治,以生水津。若见发热喘促者,则为阴不恋阳,阳不入阴,肾阴亏虚所致。

2.4 辨寒熱真假 发热病情往往错综复杂,临床上有时还会出现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的假象[1]。唐容川认为外感病症见四肢厥冷的寒象,为脾肾阳虚不能达于外。失血家发厥多为真热假寒,其多见时厥时热、心烦口渴之象。热邪内陷,伏匿在里,外见身如冷水,目昏神暗,脉伏不见等一派假寒之象;或冷一阵,反而发热,或厥数日反发热数日。其厥多热少者,是阳极似阴,热之至也;厥少热深者,是伏热犹得发泄,热尚浅也。即《伤寒论》所谓“热深者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临床需仔细鉴别。

3 治疗

唐容川对血证发热的证治见解独到,其遣方用药可谓灵活到位,值得临床医生借鉴学习。《血证论》中提出“失血家”与平人证治法大不相同。如其所言:“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不宜”。他认为“至于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譬如在“寒热篇”中提到发热恶寒,多是外感伤其营卫,正常体质的患者,可用麻桂等发散解表的药物。而失血之人,皆阴血大亏,不可再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只可用小柴胡汤汤加减以和散之,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正如《伤寒论》所述:“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唐容川认为小柴胡汤可清火治冲、调达津液、通利三焦、治肺调肝、调和荣卫,是运用和法治疗“失血家”发热的代表方剂。

外感发热可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以和散之;气郁发热,小柴胡汤主之;瘀血阻滞肌肉,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己化土汤加柴胡、防风、桃仁、红花、知母、石膏;瘀血在肌腠,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桃奴散加黄芩、柴胡亦治之;瘀血在腑,桃仁承气汤治之或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脏,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食积发热,宜甲己化土汤加枳壳、厚朴、炒栀子、麦芽、石膏、知母,小柴胡汤亦可;血虚发热者,地骨皮散加柴胡、青蒿、胡黄连、云茯苓、甘草治之或犀角地黄汤;阴虚发热,清燥救肺汤或五蒸汤亦统治之;阴虚阳浮于外者,予四物汤加黑姜,火重者,再加芩连。

4 小结

现代中医学家多认为,发热病当分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而唐容川关于血证发热的论述以“失血家”体质为基础,对于发热的治疗,先分别虚实,辨明部位,辨别真伪,治疗当针对病因,辨证论治,当此才可取得良好效果。《血证论》为临床认识和治疗“失血家”发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更加完善了中医诊疗发热的理论,提高了治疗发热的临床疗效,对现在临床治疗发热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90.

[2]柯新桥.略论中医退热十五法[J].中国中医急症,2007,12(16):1494-1495.

(收稿日期:2016-12-15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发热
化学#1~#6中间泵保护整定计算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