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情怀 笔墨难抒

2017-03-09 16:24苏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2期
关键词:金陵

苏鹏

明末清初之际,一批明末遗民名士经历了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之痛。尤其是一批文人雅士,不满新王朝的统治,又无力回天,遂隐遁于山林,寄情于翰墨,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或以诗画会友,或课徒授技,借书画抒发郁闷胸怀。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八开书画册页,作者分别为张遗(怡)、邹吉(喆)、纪映钟、胡士昆、向阳、樊圻、龚贤。此件作品代表了明清之交文人遗民鲜明的艺术时代特征。画作者中三位是金陵八家之一,其他作者也都是当时名人雅士,且相互交游频繁。作品中樊圻与邹吉画页有署年“戊子秋八月”和“戊子中秋”(1648年),胡士昆画页有署年“己丑”(1649年),据此推断,这次诸遗民的书画合作很可能是在1648年与1649年之交。当时,文人聚会持续两三个月是常有的事情。而据《龚贤年谱》记载,1648年,龚贤与纪映钟、方文、顾与治等金陵遗老,曾在扬州龚鼎孳寓斋有过一次相聚。由此推知,此套册页或许是在这次聚会,或者这之后的一次专门聚会上共同完成的。

此套册页落款有提及“幼量先生”,且尊称“幼量翁”。据考,“幼量先生”应为张幼量先生,即明末山东邹平张万斛。张万斛,字幼量,张延登之子,张万钟之弟,张实居之叔。张氏家族是山东邹平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宦之家。

张万斛爱好收藏古物,喜与文人雅士交往。他与王士祯认识许多名士,如纪映钟。王士祯是张万钟的女婿,张幼量即为王士祯的内叔。在王士祯的《阮亭诗选》中有《内叔张幼量先生招同纪伯紫袁宣四集药圃》,药圃为张幼量所筑居室。另外,清陈撰《书画涉笔》中记载:“纪伯紫于张幼量家得观……多蝠砚。”纪映钟亦有诗《双剑为张幼量作》。由此可得知,张幼量与纪映钟应为朋友,且非一般友情。

另据《宋琬年表》所记:“一六四五年(清顺治二年乙酉),宋琬三十二岁,流寓到金陵,居张幼量之莫愁湖畔竹亭中,有诗《张幼量以白门精舍假余感赠》。”可知张幼量在明末已从山东移居金陵,且与宋琬为深交之友。

画册中张遗所作行书七言诗的笔法风格近于董文敏,字形略作左低右高,求得奇正,笔画圆劲秀逸,纯熟遒媚,行笔流畅宛转。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布均匀,疏朗得体,得晋二王之妙,唐智永、虞世南之巧,宋东坡之形,兼元赵松雪之法。与晚明流行的狂草相区别,作品体现了作者承继传统帖学的深厚书法功底。作品内容也体现出作者文人高士之雅志及遗民情怀,如“独坐小楼翻旧史,松风递出自然香”一句。“怕读南山朝隮诗”一句出自《诗经·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连最平常的“南山朝隮”都不敢多读了,可见作者心绪愤闷之极。

张遗(1608—1695年),原名张怡,初名鹿徵,字瑶星,号薇庵,又号荷泽居士,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传记见方苞《白云先生传》。

张遗不仅书法得道,还善画山水,宗法元倪云林平淡自然的笔意,意境高雅。流传画作甚少,有清康熙十四年作《溪山图》传世。[1]与清初四僧髡残(号石溪)交谊尤深。[2]

张遗与当时诸多名士来往密切,如周亮工,曾为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与《赖古堂印谱》作序与引[3]。其著书甚多,有诗文集二十余卷,《志林》二卷,《谘闻随笔》《续笔》八卷,《金陵私乘》八卷,《蠡酌》四十八卷,《读易私钞》二十卷,《白云言诗》十二卷,《史絮》二十四卷等十余种,均《清史列传》传于世。

张怡自明亡后归故里,为表忠心,改怡为遗,是为张遗。而至清廷统治稳固,见民心所向,而后又改回旧名,是为张怡。前后所改,时间持续不长,因此,张遗之名无所闻也。

画册中落款“戊子中秋邹吉写”的山水图,钤盖白文印也为“邹吉”,但从作画风格与笔法、画面布置构图、落款笔法以及印文来分析,该图作者应为金陵八家之一的邹喆。

邹吉(喆)生卒年不详,邹典之子。字方鲁,善山水、花卉,画史记载其画“简淡超逸”(秦祖永《桐阴论画》)“笔意高秀”(周亮工《读画录》)。从存世作品看,却极少轻淡简逸之笔,而以凝重苍劲取胜,如南京博物院藏《松林僧话图轴》和故宫博物院藏《山水轴》,均用粗笔勾斫,山石凝重,景色壮阔,具“北地沈雄之气”(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本画册所显现的风格正如周亮工所记,笔意简淡而具超逸之气。画的题记时间为戊子年,即1648年,清顺治五年,乃其早期作品。因此,凝重苍劲之风格应为其后期风格之变化。

该图用笔简率疏朗,山形轮廓线条平折,少皴法,以淡禇敷色,树木萧散。近处右边山间露出草庐两间,左边清溪从山涧直落平坡;远处淡妆素抹的山形隐约可见。营造出秋山迷雾之景,荒率之情跃于纸上,体现了作者归隐山林、追求结庐深山而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邹喆的“画宗其父,图松尤奇秀”,又记其父画:“笔意高秀,绝去甜俗一派,故足俯视余子。”现存邹喆的画都是“绝去甜”的。亦有“高秀”一格,用细笔勾写,淡色渲染,疏简方正,清雅而高秀。邹喆的山水画虽然吸收了各家长处,然终以宋初范宽一派气息较重,和当时趋尚于圆柔画风的作品完全相反。

纪映钟(1609—1681年),字伯紫,号戆叟,自称钟山遗老,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即今江苏南京人。明诸生,以工诗与同里顾梦游齐名,著有《真冷堂诗稿》《戆叟诗钞》。善书法,尤精小楷。与龚贤交往,始于晚明复社活动中。纪映钟在明遗民群体中名誉甚高。龚贤《草香堂集》中有两首《赠戆叟》,诗云:“英雄涉乱耻弹剑,公辅当时先钓鱼。草野赋诗人欲杀,高歌一曲意何如。”这位功名谢尽的遗老,胸中还有未尽的政治激情,是国破家亡节士的心绪。一生飘零的命运、落寞的心境和高洁的品格,使诗作都散发着感伤和飘逸。著名金陵遗老冒襄也曾在纪伯紫去世后写詩感怀云:“纪老诗名健,飘零气更遒。……朱门蓬户似,踪迹泥羊求。”道出了纪伯紫等遗老的人生处世方式,所选择的人生,离世不远,而又自由的畅怀之境。正如画作中行书册页中所记:“每嫌嵇叔夜,多事绝交书”。

纪映钟不光以诗闻达于世,书法亦为其擅长,尤精小楷。本册页所书,字体方正而略奇斜,运笔转折劲健而刚毅,又不失流畅,结体疏密得当,且富于变化,章法严谨适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画家胡士昆的记载甚少,只知是江宁(今南京)绘画世家,胡元润之弟。胡元润,号玉昆,宗仁侄,宗智子,山水有家法。胡元润的逸品画风,可以用空灵秀润来形容,且其凭借绘画世家的名门背景,得到了周亮工等名士的赞誉,胡元润也与这些遗老名士开始长达三十年的交游。作为胡元润之弟的胡士昆定与兄一道参与交游,画风也应与其兄如出一门,差之不离。

本件册页落款所题:“余昨年从吴门收藏家得见,云林五株烟树,至今犹存臆中,偶一摹之,终未得万一也,恨手腕不随心耳。”正如所题,此图力宗元云林(倪瓒)三段平远构图之法,江渚短坡之上,几株烟树而立,草亭傍树,散落点苔,淡墨简笔,一幅秋江荒寒之景,遗民情怀跃然纸上。

向阳,字远林,金陵人,记载几无可寻,只从《周亮工年谱》可得知,周公与向阳定交于京师,并在日后为其出诗集《向远林诗集》。此画册所记是众人某日在湖上游历时所作诗篇。看到湖面萧条,听到远处寺院的钟声,寄希冀于亡国家破之悲愤消除后,而安坐待晚晴。整件作品行笔流畅而自然,圆转不失劲秀,结体疏密有致,章法节奏急缓、动静相结合,相得宜彰,不失为一幅耐人品味的好作品。

樊圻在当时金陵众多画家之中亦负盛名,故而列为金陵八家之中。明末高士孔尚任赠樊圻诗有云:“叉头挑出古云烟,混入时流乞画钱。内府收藏君总在,标题半是启祯年。”明末,樊圻成名较早,其一二十岁时,作品已为内府收藏了。樊圻的画师法较广,北宋、南宋及元代诸家皆有所资。从樊圻所遗作品来看,有师法元人黄子久、王蒙一路,有师法荆、关一路,也有师法南宋马、夏一路。但能代表他突出风格的乃是师法北宋初北方画派为主,并融合诸家而形成个人面貌的一路。樊圻还有穆然恬静、和平秀雅的风格也十分出色,本画册中的作品亦体现了此类风格。画作近景悬崖首入眼帘,崖边临水折带坡径,而隐于崖后;中景廊桥连接左山,桥下及坡径水畔点缀碎石及绿树数株;远处山间云腾雾涌,一派烟氲之景。在章法上着力于南宋马、夏一路,而在用笔上宗法元代黄、王一路,总体呈现出一种恬静之情。

龚贤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书法家,龚贤的书法和他的诗一样,被其画名所掩,一直未被重视。关于龚贤书法作品及其书学渊源的资料也凤毛麟角,探试其书法艺术的特点只能从他所遗绘画作品的题跋来分析。

《龚贤年谱》所记:“明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龚贤十五岁,在南京,与董其昌接触、受益。翌年,与董其昌、程正揆等有所接触。”由此可知,少年龚贤书画艺术应受董其昌指导。杨老辛跋龚贤《自书七言绝句》称龚贤“书法逸气横溢,实从倪高士(云林)得来”。近些年,研究者认为龚书主要取法二王、李邕、米芾、董其昌等人,其实,龚书的传统借鉴对象不止于米,正如他的画学博采众长一样,他一生书法学习对象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李邕、米芾、董其昌等诸家,他研习过隶、楷、行、行草诸体。此件龚贤的书法册页,是其早年作品,个人风格略为显露,但未至臻成熟。从笔法、结体、章法上分析,多宗董书,其所处年代正是董其昌风格流行时期。字形结体长方取势,疏密安排得当,用笔方折与圆转并用,具有晋人韵味,而不失唐人规范,整体行笔节奏急缓、顿挫、提按已趋纯熟,用墨浓淡相间,墨色丰富的变化,理应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体现出的作品韵味以平淡中突出苍劲秀逸为主,这也是董其昌的主要风格。

画册中提及一友杜濬。杜濬(1611—1687年),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今黄州城区)人。少倜傥,为副贡生。不得志,乃刻意为诗。明亡,避地金陵,寓居鸡鸣山之右。茅屋数间,梁欹栋朽,求诗者踵至,谢绝不应。性廉介,不轻受人惠。晚岁,穷饥自甘。后贫益甚,往来维扬间。亦与王士祯交善,“杜濬往来扬州与先生友善。先生曾为其后至诗云:‘杜陵老叟穷可怜,犹能斗酒诗百往篇。今朝何处炉头醉,知有人家送酒钱。”(伊丕聪《王渔洋先生年谱》)。

画册中书法作品内容体现了龚贤遗民情怀,对世事的愁闷,对时境的愤懑之情。国家战事繁起,只想远离这令人担忧的社会,归隐山林,追求闲散的生活。如诗云:“道衰宜纵酒,世乱莫谈诗。殊有战争地,全虚归隐期。老情渐萧散,后此漫相思。”

最后一页龚贤的山水图,无落款,只钤“半千”。整幅画体现了一种萧瑟之景,淡墨简笔寥廖勾勒山形,中锋用笔,线条粗细一致。山体略施淡褚色,山头几笔点缀苍苔,双勾用笔画近景树木,枝头挂以欲落留几片残叶,两山之间,似云似烟,飘然出谷,远山隐约可见,一派缥缈天际秋色荒寒之气,体现了作者追求空灵之境的伤感情怀。

对崇高志节的颂扬,对远去故国的思念,对惨遭兵燹而亡的家人的追忆,龚贤在他的诗书画艺术中表达着强烈的痛楚。然而,作品更多地体现了浑茫中散出的冷寂与理性,这与动荡的时局与文人情感抑制不无关系。少年时,激情尚荐,参与明末复社活动,更多的是以诗文附和,专注于绘事。

一六四八年,秋月,一批明末遗民聚集江南,以诗画会友,为“幼量社翁”或书或画,感慨释怀,用每个人手中的笔墨抒发了不同的情怀。虽然无济于事,但为后人研究那段时期书画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注释:

[1]秦明智,张怡.溪山图[J]文物,1981(09).

[2]见杨仁恺所著《中国书画》第531页载:“石溪人品和画艺,得到许多名士钦佩,如钱谦益、张怡、周亮工、顾炎武、龚贤等人……”.

[3]见杨仁恺所著《中国书画》第624页载:“周亮工《读画录》……书前有毛甡、张遗(怡)两序”.

参考文献:

[1](清)周亮工.读画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

[2]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伊丕聪.王渔洋先生年谱[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4]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5]郎绍君.中国书画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6]单国强.中国美术五千年·第一卷·繪画编·金陵八家及其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7]孟晗.周亮工年谱[A].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论文,2007.

[8]张卉.龚贤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9]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10]林树中.龚贤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金陵
金陵八家的绘画艺术及其个人风格
观《李白与金陵》有感
金陵方糕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假 如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为什么交通灯是红黄蓝三种颜色?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
金陵怀古第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