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区GDP含金量的思考

2017-03-10 21:26曹永萍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含金量牧区农牧民

曹永萍

改革开放以来,GDP在衡量地区发展水平和地方政绩考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而GDP指标不能够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等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改革和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倾向,体现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

提高我区GDP含金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010-2015年《中国经济周刊》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连续6年发布了《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其中:2009-2011年我区居最后1位,2012-2013年超过西藏,2014年超过天津,居倒数第2位。而同期我区人均GDP始终保持在第5或第6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在第9位或第10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在第15或第16位。不可否认,GDP含金量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一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既涉及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问题;既有城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也有富民考核机制创新不足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发展中加以关注,妥善处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围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为切入点,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二是完善居民、企业和政府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试行资源作价入股、征地拆迁补偿入股等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健全和规范二次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收入,调整过高收入,建立纺锤形分配结构。四是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非税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调节垄断行业收入。健全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大力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子化。

二、围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藏富于民为导向,夯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一是切实落实好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等规划和政策,为我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抓好服务业支柱产业的培育,重点推动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建设;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农牧业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三、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总体布局,积极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与京津冀城市群衔接的城市群。积极培育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赤峰、通辽中心城区和乌海、临河、集宁、锡林浩特、海拉尔为重点,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升竞争能力。重点发展巴彦浩特、霍林郭勒等县级市区(县城)和少数重点中心镇,吸引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二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农村牧区人口市民化进程。深化户籍、就业、土地流转等领域改革,逐步放開城市户口限制,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确保进城农牧民享受市民同等待遇。把农民工纳入流出地和流入地免费就业培训的范围,提高就业能力。建成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农牧民工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重点在农牧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放开限制,切实保障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围绕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来源。一是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健全农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农畜产品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牧民合理分享农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培育发展农村和牧区旅游,使农牧民在农牧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二是拓宽农牧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推进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牧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积极探索赋予农民房屋完整产权,使农民在房屋出卖、出租、抵押、继承等流转中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健全农村牧区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农牧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粮农和种粮大户倾斜。探索实施涉农企业就业补贴政策,鼓励各类涉农企业和涉农经济组织充分吸纳农牧民就业。四是理顺和创新促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与完善,让居民财产能够通过适当途径转化为资本,为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更为完备的市场条件。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红波

相关链接

改善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实力,不只是看GDP指标,首先应看民众收入的多少,生活质量的高低,以及“幸福感”的高低。

2010年,《中国经济周刊》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以人为本的新的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时,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提供了“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计算公式:“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数值相当于当地的GDP含金量,即居民的幸福指数。此后5年的“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均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该指标也因此沿用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人均GDP由当地GDP总数除以当地常住人口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采用近似算法,即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得出。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周刊》选用的“GDP含金量”与“人性化的GDP”“幸福指数”“幸福感”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

猜你喜欢
含金量牧区农牧民
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