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的途径探析

2017-03-10 23:21胡小和
青年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双证融通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我院护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双证对接”的课程新体系、开发双证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教师队伍。实现课程“三转变”:验证理论性实验课型转变为临床应用性实训课程,示范性操作教学模式转变为模拟仿真训练达标教学模式,完成操作的考核方案转变为技能达标的考核方案。通过以上途径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从而达到提高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护理教育;双证融通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新时期,相关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护理专业双证教育对接研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更好的服务人民健康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双证融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持续提高。

一、“双证对接”概念

“双证”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对接”是指所有教学内容要相互对接,包括完成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执业资格考试应知、应会的内容,实现课程体系一体化。“双证对接”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其实质是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以满足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从教学环节上讲“双证对接”就是要求职业院校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的“应知”相融合、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应会”相一致、对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即一种教育形式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对接”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实行双证互相衔接,是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能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迫切需要。

二、学历证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现状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举办的主要是护理、药学和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其中护理专业学生规模占50%以上。自2008年《护士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从2009年开始,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当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时,根据2010年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第二条规定:“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可取得护理初级(士)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率是衡量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护理专业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的准入条件,引起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但各卫生职业院校在推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仅仅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考证的内容,形式上的两种证书获取的叠加,还未真正实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尤其是2011年3月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出台后,考试指导思想强调技能测试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核相结合,大纲分类打破学科界限,考试内容有较大调整,考试方式从“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4个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实践能力”2个科目,一次考试通过两个科目才为考试成绩合格。2016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增设人机对话,取代传统的纸笔考试形式,北京、吉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新疆九个省市实行“人机对话”试点。

三、提高“雙证”获取率的途径

卫生职业教育如何对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达到双证融通,提高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是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我院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施护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构“双证对接”的课程新体系、开发双证教材、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教师队伍等途径达到提高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建构课程新体系

课程体系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组,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依据设置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和导入教学内容。

(二)开发“双证”教材

教材建设是“双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信息载体,亦是课程建设的凝结和体现。双证教材应由职业院校、行业与企业(医院)共同研发,要充分体现开放性、职业性、岗位性、认证性等特点。编写教材时应密切关注护士节执业资格考试最新动态,把教学大纲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效结合,才能开发出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进展的具有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双证”教材。

(三)深化教学改革

1.修订相关课程目标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修订。即能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身心状态,能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掌握相关学科的医学、护理知识;具备临床综合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胜任护理岗位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 采用执业驱动教学方法,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护理教学体系,以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要点为基础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带教教师现场指导,避免走马观花式的低效率临床实习,以提高护生的临床实战能力;加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提高学生护士节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

3.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其中,护士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是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四)建设双师队伍

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也是实施“双证融通”教育的关键。“双证对接”要求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然而,目前的人事制度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资源的独特性,仍以学历为衡量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因此需转变观念,一是要切实建立起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从三级医院和高校引进“双师型”骨干教师,从重点院校接受硕士、博士毕业生,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二是要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校企(医院)合作是是解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学校附属医院一线临床专家通过培训后,取得教师资格证,能较快地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选聘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且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医疗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不断充实和壮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三是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养,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延伸为“行业专家型”教师培养,要求并鼓励专业教师到医院临床进修培训,及时掌握临床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了解临床新设备、新材料、新进展,不断提高“双师型”能力和素质。四是要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充分发挥高年资教师“传、帮、带”作用。五是要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支持并资助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评员的资格考试,提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学院自2009年开始,积极探索“双证融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连年在95%以上,高中起点学生通过率高达100%,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此外,我院通过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教学,积极开展技能鉴定,积极鼓励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护理员、妇幼保健员、医疗救护员、育婴员等职业资格考试,让每一个学生毕业时,获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9%以上,就业率为95%以上,学院连续多年获得长沙市招生就业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喻友军,胡小和.卫生职业教育实施职业能力导向的“双证书制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2):25-27.

[2]陈建芳,吴飓.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26).

[3]陈冬琴.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4(10).

猜你喜欢
双证融通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手术器械摆台图谱在手术室护士培训中的临床应用
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