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概述

2017-03-10 02:50崔昊张辛欣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理论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石器黑龙江遗址

崔昊,张辛欣(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东北研究

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概述

崔昊,张辛欣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作为世界上流域面积排名前十的黑龙江,因良好的自然资源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原始石器文化。该石器文化的文化属性与国内其他石器文化明显不同。从美术考古学和美术史学的角度讲,其文化属性呈现出北方草原石器文化,尤其是细石器文化的原始美术特征。本地原始石器文化分布广泛且与水系、矿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布于嫩江流域、黑龙江主航道两侧、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克鲁伦河流域、石勒喀河流域、俄罗斯远东地区等,是黑龙江流域乃至于东北亚原始美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突出反映。

黑龙江流域;原始美术;文化特征;石器;细石器文化

黑龙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全长4370公里,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前十。总流域面积的48%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在国内排名第三,仅次于长江和黄河。其流域范围北至外兴安岭,南至长白山天池分水岭,东至鄂霍次克海的鞑靼海峡,西至外蒙古和内蒙古东部。有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结雅河、布列亚河等支流200余条。黑龙江流域内的原始文明肇始甚早且特色鲜明,其原始石器文化有相对独立的发展传承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之所以采用流域而不是行政区划来界定课题研究的边界,就在于原始石器文化时期,先民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而居,并受此影响进行必要的迁徙,而当时并不存在行政区划。历史是以时空界定为前提的,而逻辑具有超时空性。不能用今天的历史来否认昨天的逻辑,否则就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一、黑龙江流域自然状况概述

(一)地质地理状况概述

本流域地处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地形开阔平坦,以平原、湿地、低山和台地四类为主。低山和台地大体位于西、北,平原和湿地主要位于东、南。台地和湿地二者的边缘地带当中自然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便是原始石器文化的主要分布区。

(二)水文分布状况概述

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流处到结雅河口为黑龙江上游,结雅河至伯力为中游,伯力至河口为下游。水源主要靠夏秋降雨补给,洪涝期为5-10月。上游11月初封冻,5月初解冻。下游11月底封冻,4月底解冻,有夏汛和春汛。黑龙江流域的水量大,含沙量少,水能资源丰富且优质。上游流经大兴安岭与阿马札尔岭之间的山谷,在西伯利亚阿尔巴济诺附近山岭渐少而逐渐进入开阔台地地区;中游流入结雅河-布列亚河盆地;下游流经平原或漫散开成为湿地。丰富的水文资源给原始石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温床。

(三)自然气候状况概述

受纬度和内陆、海上高低压及季风交替影响,黑龙江流域气候特征鲜明。春季多大风,秋季降温急剧,冬季漫长且干冷,夏季短暂且湿热。气温年际差最大竟达80度。年降水量400-800mm,且年际分配极其不均匀,6-9月份的占全年的65%-80%。其中7、8月降水达全年一半。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24℃,北部为-33℃。7月份平均气温南部为21℃,北部约为18℃。本地四季分明、冷暖交替的气候虽使先民在冬季面临巨大考验,但同时也享有在病虫害防疫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为了适应本地域的独特气候,先民上下求索积累了一整套有效的生存方法,客观上也造就了本地石器文化的特色。

(四)自然物产状况概述

本地动植物等物种资源非常丰富,上游鱼类约60种,下游甚至超过百种,远超多瑙河等欧洲大河。该流域属于北温带与北寒带交界处,森林覆盖率很高,多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亦有阔叶针叶混交林,灌木和野生植物也广泛分布。石材资源丰富且高端,不仅有砾石、蜡石、石英等一般石器的用材,更有分布广泛的玛瑙、玉髓矿脉。丰富的自然物产资源为原始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繁衍奠定了直接而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分布概述

本地原始石器文化大体集中分布在九个地区:呼伦贝尔、嫩江、呼玛河、松花江、吉林、乌苏里江、克鲁伦河、石勒喀河、俄罗斯远东。其中,呼伦贝尔地区的石器文化距离黑龙江源头最近,规模最大且各类实物标本总量最多。嫩江地区石器最多、造型最精美。呼玛河地区的石器以轻型刮削器为主。吉林地区的细石器多圆头刮削器,黑曜石为特色石材。乌苏里江地区刮削器发达且以鸟喙形尖状器和复合工具骨刀为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器以砾石为主,器形相对简陋。上述地区除俄罗斯远东之外,其余多以精细致密的压制石器为代表。在具有北方草原石器文化整体特征的同时还有明显的细石器文化特征,是本流域原始渔猎文化的直接反映。

(一)呼伦贝尔地区

呼伦贝尔地区的石器文化主要分布于海拉尔河中部,如哈克文化、扎赉特旗遗址、扎赉诺尔遗址、鄂温克旗辉河水坝遗址、海拉尔遗址等。间接打制法和压制法的广泛运用是其工艺特色。材质含燧石、碧玉和玉髓等,器形有细石核、细石叶、石片等。以细石核、细石叶为代表,此地的细石核以扁体石核为主,有船底型、楔形等。刮削器最多,石镞相对为少见。在辉河水坝遗址发现的4千多件石器中,含细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及尚未二次加工的各类毛坯器型。还有一定数量的石骨组合器型,体现出本地石器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本地区的石器种类丰富,但出土地多离生活营地遗址较远,是采石加工与生活区分开的代表,体现出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精细的工艺流程。呼伦贝尔的细石器工艺技术代表了东北亚细石器文化的顶峰。

(二)嫩江地区

嫩江是松花江的支流,其干流流经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最后在吉林省松原市三岔河与松花江南源汇合为松花江,是黑龙江水系中最长的。嫩江地区为黑龙江流域中发现细石器遗址数量最多。其中除了著名的昂昂溪文化以外,还有龙江、碾子山、梅里斯、讷河、查哈阳、突泉等地遗址。昂昂溪文化在20世纪初由俄国人卢卡什金最早发现,20世纪30年代由梁思永先生系统挖掘、研究并命名。昂昂溪文化是嫩江地区规模最大、出土实物最多、器物代表性最强、体现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原始石器文化。其石器材质十分丰富全面,有玛瑙、玉髓、燧石、蛋白石、石英、砾石等,其中又以优良的玛瑙、玉髓为代表。其是典型的细石器,数量很大,型制丰富,取材考究,加工精细,用途广泛。具体有石叶、石核、石刀、石镞、石坠、石钻、尖状器、刮削器、切割器、雕刻器、剔挖器等。本地区的加工方法主要以压制为主,且针对不同的器型和用途细分出了很多具体的加工步骤。嫩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是黑龙江流域原始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三)呼玛河地区

呼玛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由西南流向东北最后注入黑龙江,是黑龙江上游的支流,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石器文化是十八站遗址。十八站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呼玛河左岸有明显的三级阶地和两级河漫滩的地质构造,而十八站遗址的地点位于第二级阶地。其遗址的石器大多体量较小,主要类型为刮削器等。其中绝大多数石器表面棱脊清晰,并非通体加工而是大都保留了石料本身的自然石皮,人工加工的痕迹相对较少。本地的石材特殊,主要为火山岩类、碳酸盐岩类,也有部分沉积岩,所以无法进行精细的压制加工,多以打制为主。

(四)吉林地区

吉林省东北部从流域分布的角度讲也属于黑龙江流域,其原始石器文化以大洞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畔。第二松花江位于松花江上游,流经吉林。大洞遗址及其周边的原始石器石材独特,黑曜石的比例较大,且石材产地距遗址很近,是典型的就地取材。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且具体形态及使用功能非常丰富。本地区刮削器最具代表性的为圆头刮削器,其选材考究、形制规范、压制细密、刃口规整且十分锋利。同时也出现了复合工具,其器形规整,以小而精致的小体量石器为主。除了大洞遗址之外,吉林地区的原始石器文化的代表还有永合屯细石器遗址。永合屯细石器遗址中的核心是霏细岩遗址,有石核、石片、细石叶等多种石器类型。石器表面棱脊清晰,但多有严重风化的痕迹。其类型也是以刮削器为主,圆头刮削器数量最多。此外,吉林地区的原始石器文化还有白城的靶山墓地遗址、龙柳洞遗址、左家山遗址、西断梁山遗址等。

(五)乌苏里江地区

乌苏里江是我国与俄罗斯的界河,其本地代表是新开流文化。新开流文化核心区在兴凯湖周边,俄罗斯滨海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石器数量较大,多为压制法,以各类渔猎工具为主,其成就以尖状器最为突出。本地种类繁多的尖状器中有鸟喙形尖状器、扁尖尖状器、弯嘴型尖状器、偏尖尖状器、宽石片尖状器等多种形状。除了各类尖状器之外,作为复合工具代表的骨刀也是新开流文化的一大特色。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

俄罗斯境内的结雅河、谢列姆贾河一带发现的遗址主要有库玛拉、乌斯奇图、菲利莫什基、兀立玛和格罗马图哈等多处。其中库玛拉、乌斯奇图、菲利莫什基等地点的石器以砾石为主要石材,工艺较粗糙,相对简陋,多为砍砸器、刮削器等明显的旧石器特征。乌斯季诺夫卡遗址、苏沃罗沃遗址、奥列尼遗址和地理学会岩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主要以石片工具为主且加工痕迹较少,器形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刀形石片、雕刻器。

三、黑龙江流域石器文化的文化特征

(一)北方草原石器文化的整体特征

黑龙江流域石器文化具备北方草原石器文化的整体特征。北方草原石器文化早期是狩猎为主兼以渔猎,采集为辅,最终发展为典型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先进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游牧文化崇拜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随畜逐水草迁徙,没有城郭和耕地。黑龙江流域石器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具备明显的北方草原石器文化特征。但是,黑龙江流域地域十分广阔,自然地理和气候差异较大。发展到了后期,相当一部分地区(如昂昂溪文化)为了进一步适应所处的具体自然环境,逐渐定居进而发展为农耕和渔猎相结合的文化形态。

(二)细石器文化的整体特征

黑龙江流域石器文化有明显的细石器文化特征。本地石器文化在初期经历了短暂的打制石器阶段之后,很快就普遍进入到以压制石器阶段。压制石器的高硬度石材、多步骤加工方法、精巧的压制技术、规整的器型等方面的特征都是细石器文化的显著标志。黑龙江流域内优质且丰富的玛瑙、玉髓、燧石矿藏资源为本地域细石器文化的发展和发达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三)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特征的特殊性

在渔猎文化和早期农业文化方面的显著特征是本地石器文化特殊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本地石器文化高度发达的表现。从遗址分布的地理环境来看,绝大多数都在河道附近,水源充足且便利。大多遗址都在山坡或丘岗的南侧。自中期开始,渔猎已成主要生产内容,与渔猎相关的石器及其他材质工具在数量比例上的明显增多。如钻孔用的石钻、石制网坠、刮鱼鳞的刮削器、带倒钩的鱼标枪等,都是渔猎文化特征的体现。渔猎经济和采集经济的配合逐渐使本地先民舍弃了游走的生活模式,而接受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昂昂溪文化为核心的黑龙江流域原始文化后期出现的大量石制播种器、石铲、石锛、石锄、石磨盘、石杵、石擀杖等可以证明:从采集生产中又逐渐分离出了早期的种植生产,标志着原始农业文化的诞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初步判断:

一、黑龙江流域因丰富的地理、水文、物种、气候等自然资源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原始石器文化。本地原始先民凭借大自然的馈赠和自身的探索,将黑龙江流域成就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之一。

二、黑龙江流域内的原始石器文化分布极其广泛,遗址遗迹众多且分布的规律性很强,多与河流及矿藏等资源的自然分布联系紧密。对于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的繁荣而言,渔业资源丰富的河流和易于开采捡拾的优质石材矿脉二者缺一不可。

三、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器型形态丰富、材质选取鲜明、加工工艺先进、功能用途多样。而且石器本身已经明确显露出美术欣赏的艺术属性和审美创造的实践特征,是本地原始美术成就的显著标志。

四、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的文化特征鲜明。在北方草原石器文化和细石器文化整体特征的同时,黑龙江本原始石器文化还明显呈现出狩猎、采集、渔猎三种文化融合交汇的倾向。发展到后期便明显以早期农业文化为特征了。

以上便是对黑龙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发展及其特征的概述。黑龙江流域作为流域面积世界排名前十的辽阔地区,其以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来辉煌灿烂的原始石器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曙光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份子。

〔1〕赵宾福.嫩江流域三种新石器又化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崔昊.刍议艺术评论视域下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J〕.中国文艺评论,2017,(03):97-102.

〔3〕崔昊,葛乐.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砍砸器〔J〕.理论观察.2016,(10):68-69.

〔4〕许继生,等.齐齐哈尔考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港〕

K 21

A

1009—2234(2017)08—0005—03

2017—08—05

本文为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龙江省重点项目)《黑龙江流域原始美术初探——以黑龙江流域石器文化为核心》(项目编号:201610221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崔昊(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地方史。

猜你喜欢
石器黑龙江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