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领域的新开拓:评《元顺帝词坛编年与考论》

2017-03-10 05:46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词坛编年词人

贾 平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词学领域的新开拓:评《元顺帝词坛编年与考论》

贾 平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元顺帝词坛编年与考论》生动地还原了元顺帝词坛的整体面貌和历史细节。“编年”条理清晰,考辨精细;“考论”个案生动,阐发深微;所附各种统计表格,有力地增强了行文的说服力。该著有几大创新,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如对元代情词的研究,对女真族词人兀颜思忠的研究等内容;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如编年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群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三是研究观点的创新,如张翥对姜夔的承继,词坛崇雅与脱脱崇儒有很大的关系,等等。

词学;元词;词史

历来词学界有着“词衰于元”的传统偏见,或相对“词盛于宋”来说,或与“元曲之兴”相较,总之,对元词的定位为:元代是词走向衰落的一个历史时期。因此元词研究也被冷落数个世纪。1979年唐圭璋先生辑编《全金元词》出版,在金元词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虽有陶然(著有《金元词通论》等)等学者对元词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可谓厥功甚伟,但总观元词研究成果依然寥若晨星,研究的空白点还有很多。学术界对由宋入元的遗民词人关注较多,对元代初期词坛关注较多,却对元末词坛着力甚少。如果不计前元和北元时期,自元军入据中原,元朝共134年的历史。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统治时间为36年,其统治时期是元朝历代帝王中历时最长的。无论从历史时长来说,还是从元顺帝这段元史的丰富多彩、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来说,研究元顺帝词坛对研究元词以及中国词史,研究元代文学甚至元代文化、元代历史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彭曙蓉博士以元顺帝词坛为研究课题,广泛搜集材料,爬罗剔抉,比对深研,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以严谨的态度、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近六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元顺帝词坛词风的建构与嬗变》,又经悉心整理,抽出一部分出版成书,即《元顺帝词坛编年与考论》。该书生动地还原了元顺帝词坛的整体面貌和历史细节,“编年”条理清晰,考辨精细;“考论”个案生动,阐发深微;所附各种统计表格,有力地增强了行文的说服力。

《元顺帝词坛编年与考论》有几大创新,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三是研究观点的创新。

目前还未有一部元词编年著作出现。《元顺帝词坛编年与考论》在内容上开垦了元词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地,如对元代情词的研究,对女真族词人兀颜思忠的研究等内容,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作者还考证元词史遗漏的词人共计31位,佚词总数在548首以上。这些数据以详细的统计表格表示出来,包括词人的姓名、字号、生卒年、籍贯或寓居、身份和作品,以及可知佚词数,一目了然。作者还勾稽出田文焕追和兀颜思忠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清秋开宪府》(见第180页),《全金元词》失收。该书的文献辑佚价值是很大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编年并非学术界通行的“流水账”似的纵向编年,而是有自己独创的研究方法和行文方面的特色。这即涉及到作者方法的创新了。

作者所撰“编年”,是与翔实周密的考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编年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群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在编年时,不仅考辨词之系年,而且考辨词之创作地点(如该书第19页对张翥在扬州时间和事迹的考辨);不仅考辨词人的行踪、任职情况(如第8页对许有壬与欧阳玄之同在大都为官事迹的考辨),而且考辨词人的其他创作活动和交游活动(如第33页考辨七夕节邵亨贞与卫立礼的唱和活动);不仅考辨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如第42页,论述介绍撰史者的关于宋、辽、金何者为“正统”问题的激烈之争),而且考察词人创作时的心态(如第44页对邵亨贞等人创作时的平和心境的考察和说明)。

该著在编年中,不是简单地罗列材料,而是始终带着问题意识,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很到位。作者在对某位重要词人编年到一定时间点上时,会进行观点的总结,如第17页对许有壬武昌两个时期的总结,帮助读者认识到许有壬词的创作与武昌的关系。

该著对词题、词序和词中提及人物都进行了考辨,尤其是没有词作传世的词人,本人谓之“勾连法”。这种方法把活动在同一时空下的官员、士人、词人、歌妓各种人物之间的网状复杂关系(主要围绕词的创作)勾勒出来,细腻逼真地向读者展示了元顺帝词坛的历史细节和全息景象。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既考证了不出名的词人(如第11页对王士熙的考证),又勾勒出共时性的词坛创作情况(以重要词人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周围词人,考索他们的唱和交游;或考索某个时间段上中心词人与周围词人的创作与交游)。在“词人考”一章中,对这种方法的采用,也是解开重要词人之谜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如该著第163页,通过对王士熙的考证,打开了“张翥扬州情事的密码箱”。

作者在“考论”与附录论文中采用了“滴水以观沧海”的研究方法。这其实是一种个案研究法,一种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表面看来并非创新,然而作者视角新颖,“滴水”选择颇具眼光和功力。如“考论”第二章紧紧抓住脱脱其人与词坛的关系做文章,探讨了脱脱崇儒与词之崇雅的相关性;脱脱恢复科举与词坛新现象的联系,切入点选择极其准确,一标中的,有力地阐释了元代词坛词风与历史背景及词人心态的关系。生动的个案如对王冕的研究,论述起来毫无滞碍,加深了读者对元末词的理解。再如,附录论文对民汉士人关系在词题序中和寿词中的反映,视角也颇为独特,展现了元代社会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以及汉文化的主体地位,也即揭示了元词产生的独特文化背景和因之产生的独特价值。

该著虽是考察元末词史,却并不受局限,史的眼光始终贯穿前后,如“编年”中,编入元末词人入明后的词作。作者对“史”的理解以“心灵史”为依据,注意到词人的创作有如生命的不可截断,即元朝虽覆灭了,但大部分元末词人的生命和创作在明初仍得以延续。因此认为,研究元明易代之际的词人必须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又如,“词人考”中发掘张翥对姜夔的承继与创新;附录论文对宋元寿词的比较等,都注意到了词创作在前后相继朝代间的承续与发展。

该著在考辨中不断闪现思想的火花,不少结论发他人之所未发。如张翥对姜夔的承继,张翥“雅正”的词风主要体现在情词上,原因是由于其常表现高雅的恋爱心理,词坛崇雅与脱脱崇儒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学者认为,元词的衰落与音乐和元曲有关,该著却从历史的细节为我们还原了元词在元代末年发展演变的“真相”,即和历史背景的关联最大。

最后要说的是,作者既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又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如第51页,对唐圭璋《全金元词》的纠误。另如对兀颜思忠的考辨,不仅考证详该,而且能识破讹误产生的原因,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见第180-181页)。

此外,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行文如行云流水,如下篇第二节分析张翥情词情爱心理的求雅表现,语言优美,读来畅快明朗。然而,作者也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如“因限于时间和财力的关系,我没法去实地考察,不知兀颜思忠该诗是否只存一句,抑或尚有刻石流传”,“我们只能尽力去接近事实的真相,而无法得知元末准确的佚词数目”等句,亦反映出治学的严谨。

总之,这部《元顺帝词坛编年与考论》除了细致地描绘了元末词史的发展和流变,具有词史的价值外,还具有文献辑佚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责任编辑:张晓军)

2017-05-22

贾 平(1975- ),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I207.23

A

2095-4824(2017)04-0057-02

猜你喜欢
词坛编年词人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振兴词坛温庭筠
索尼微单TM相机编年册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北宋初期词坛沉寂原因探析
影像编年:色彩美学、造型风格与跨界追求——论导演张艺谋
林逋梅妻鹤子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蒲松龄《抱病》《病足》《念奴娇》等诗词编年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