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研究

2017-03-10 06:24陈勇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党外人士政治工作

陈勇军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研究

陈勇军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旗帜和道路以及国家政治安全,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面临着来自党外人士、有关部门和社会环境的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提高党外人士理论和工作水平,增强引导党外人士的能力和为党外人士营造良好环境等对策。

党外人士;意识形态;政治引导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旗帜和道路以及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工作。党外人士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而是指中国共产党外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持了12次党外人士协商会、座谈会,可见国家对党外人士的重视。由此,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基础,增强党外人士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等都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学界已经有人对党外人士进行思想引导的内涵、意义、困境与对策做了探讨,[1-2]但对引导党外人士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发挥作用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对深化意识形态建设,拓展统一战线作用,发挥党外人士服务意识形态等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一、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意义

(一)可以发挥党外人士思想工作的独特优势

衡量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3]他们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政治诉求高。这是由于他们拥有的雄厚经济基础、较高文化素质、独立理性眼光、较强现代民主意识和较高参政能力而引发的较强参政意愿。二是专业能力强。党外人士大多是各类社会机构中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人士、管理人员、自由文化人、个体医生等。三是社会影响大。党外人士多是掌握着相当大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行业精英,通过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社会生产过程而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是掌握了一定社会话语权的具有很强经济社会影响的力量。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党外人士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人格优势。党外人士大多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获得了公认的成就,其人格深受人们的尊崇,通过党外人士建设意识形态,可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感召力。二是知识优势。党外人士大多是在各类专业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可形成一股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整体力量。三是角色优势。党外人士是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的参政党,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具有一定的超然性,在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时更容易为社会理解和接受。

(二)可以满足党外人士提升话语权的需要

毛泽东首次使用“党外人士”一词,他在1940年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4]2012年,《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其做了明确界定:“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其中包括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5]近年来,越来越多党外人士担任重要职务,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影响巨大。话语权是人们为了影响公共政策或他人而主张的表达立场观点和提出利益诉求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外人士就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断发表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对国家建设和祖国统一等问题发出声音,是政治舞台上特别重要的角色。因此,人数众多的党外人士都有影响意识形态的需要,如果能够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党外人士的话语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性话语权。许多党外人士属于民主党派。作为政党,他们需要“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等政治话语权。二是代表性话语权。党外人士代表一部分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其话语具有代表性。如,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分别代表经济界、医药卫生领域和海内外侨胞的利益。三是建设性话语权。党外人士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或爱国者,不是社会主义反对者,其批评建议不以单纯的揭露问题为目的,而以帮助共产党更好地治国理政为目的。四是公众性话语权。党外人士让社会公众理解自己,需要公开宣传主张,获得更多支持者。

(三)可以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队伍

1950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指出:“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是联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从他们的背后联系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就不可藐视”,[6]因此,把他们团结和引导到意识形态工作中去,可以壮大意识形态工作的队伍。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中指出:“党外的民主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7]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人,要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宽广战略眼光、广博文化知识、崇高职业精神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长期以来,为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有关部门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是党员。高校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思政课教学科研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网络宣传工作人员主要是党员。党外人士,特别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党外人士,很少被纳入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事实上,在企业界、社科界、新闻界等有许多讲政治、顾大局、重团结、守纪律,善于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的党外人士。因此,发挥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壮大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四)可以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一是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以政治、法律等思想文化形式影响人们的交往;二是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以理论基础的形式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三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以既定环境形式、思维结构形式和社会评价体系等形式,制约着人们对文化的创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有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一是在政治上,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政治合法性,具有政治“合法性”功能;能通过统一社会思想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水泥”功能;能倡导民主法治价值观,具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价值导向”功能;能增强党外人士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具有引导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旗帜”功能。二是在经济上,倡导公平与效率为核心价值观,成为不断促进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内生变量。三是在文化上,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理念,通过文化自觉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二、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有关部门的挑战

第一,人事组织部门对引导党外人士从事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一方面,他们一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建设能力而不是意识形态建设能力评价、选拔、培育和使用党外人士;另一方面,缺乏广纳群贤意识,认为“党内优秀人才多,无需党外寻找”,“把党外人士吸纳到行政领导班子,工作起来不方便”等。因此,他们把党外人士培养选拔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进而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用人出现“三窄”。一是选人面窄。多从科教文卫系统中选拔任用党外代表人士,没有拓展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二是用人面窄。不敢把党外人才放在急、险、难、重等关键岗位,未能发挥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才干。三是交流面窄。党外人士交流轮岗锻炼的机会特别少,妨碍了党外人士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二,缺少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载体。长期以来,我国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工作、使用工作和统战工作由不同部门负责。宣传部门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统战部门负责党外人士培养、推荐和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任用。这种“两张皮”现象,阻碍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协作载体的形成。宣传部门虽有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但缺乏对党外人士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联系载体;统战部门可对党外人士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但缺乏选拔使用党外人士建设意识形态队伍的人事权;人事组织部门虽有选拔使用党外人士的人事权,但无法辨别和任用有意识形态工作专长的党外人士。结果,不论是宣传部门,还是人事组织部门,或是统战部门,都无法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

第三,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办法不多。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8]然而,有关部门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办法不多,存在引导手段单一、方法滞后,缺乏实效性;意识形态教育常停留于口号式号召上,常用管理代替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党外人士政治学习存在形式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政治色彩过于浓厚,缺少更新与更有说服力的信息。这些都导致一些党外人士认为意识形态就是思想管制,从而对意识形态工作有抵触情绪。

(二)来自党外人士自身的挑战

第一,有的党外人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认同。由于有些党外人士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长大,对我国近现代历史缺乏深刻的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机会较少。再加上党外人士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使得一些党外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缺少基本的认识和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缺少认同和拥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缺少信念,对西方利用宗教、网络和文化产品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会更好。

第二,有的党外人士被错误思想诱导。有的党外人士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就应得到回报,若得不到相应回报,往往采取攻击党的领导和国家的现行政策和举措。他们的错误言论被国外媒体所利用,产生了恶劣影响,损害了党外人士的整体形象,也扰乱了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有的党外人士受境外资本主义错误思潮的误导,与境外西方敌对势力来往密切,甚至组建私密组织,发表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研究成果”,如直接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和社会主义制度等。

第三,有的党外人士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不良心理。一些党外人士因为不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对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存在消极懈怠、过于谨慎和冷漠等不良心理。有少数党外人士反感意识形态工作,甚至甘当意识形态工作的“看客”;有的党外人士对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不热心,不积极履行党外人士的政治责任;还有的党外人士因为怕人微言轻,怕被认为出风头,怕被误解,怕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单位的团结,而对意识形态工作过分谨慎、放不开手脚,“他们(党外人士)不少人限于自己的政治身份,说话办事谨小慎微,轻易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9]

(三)来自社会环境的挑战

第一,社会负面现象弱化了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僚作风、权色交易、个体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导致部分党外人士对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出现了信心动摇。这些因素使他们对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产生相应的政治冷淡,甚至对一些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西方社会思潮淡化了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作用的认同。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和交互性”“全球性和多元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必然转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阵地,干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消减国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10]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组织许多职业“网络军团”和网络“大V”利用网络向党外人士输入新自由主义、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鼓吹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告别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观点。西方错误思潮导致网络舆论乱象丛生,对部分党外人士的思想形成了渗透侵蚀,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困惑和怀疑,挑战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权威,伤害了政府意识形态的公信力。

第三,传统的“士”文化,频繁的政治运动和中西文化斗争等历史因素对党外人士形成不利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士人迫于君主和官家的强权,或为统治者的“绝对权力”服务,或逃进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这种囿于一元独断论、二元对立论的“士”文化,至今深深影响着党外人士,使他们倾向“以和为贵”“无所争”。历史上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等政治运动,也使党外人士产生政治恐惧心理,影响了其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此外,近年来围绕本土化与全球化、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等问题展开的争论,把复杂的文化知识问题意识形态化,也导致党外人士对中西意识形态的困惑。

三、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工作水平

第一,增强党外人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首先,要通过解答他们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廓清他们对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其次,“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通过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使他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8]最后,要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党外人士对中华民族的爱国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坚持个人与祖国、民族大业相统一的信念。

第二,要增强党外人士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外人士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育,提高他们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制度信心,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自觉性。其次,要引导党外人士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所在,从而确立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意识。最后,要通过和风细雨的教育使党外人士认识到:若要战胜新时期的众多新挑战和新考验,就要理直气壮地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始终高举四项基本原则和理想信念的旗帜;就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就要中华民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这样,党外人士才能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

第三,提高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工作水平。首先,要按照《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不断提高党外人士教育培训的科学化。《纲要》是首个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专门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党外人才教育培训的工作蓝图。其次,应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加强对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就是通过新的理论观念、理论概括、理论创新来辨别、引领、掌控社会思潮和社会主流意识的实际水平,主要体现为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11]最后,应引导党外人士根据自身特殊性和对象的不同,创新工作方法与形式。引导党外人士在坚持方向正确性、主题健康性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健康的文体娱乐结合起来,改变意识形态教育刻板僵化的形象,使意识形态工作寓教于乐。

(二)增强有关部门引导党外人士的能力

第一,通过优化绩效考评机制激发有关部门引导党外人士的工作积极性。首先,要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知识教育列入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日程,加强落实统战政策情况的日常督导检查,把统一战线工作作为年终政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在党外人士的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和进退机制,建立党外人士既向组织人事部门,又向所属党派团体述职的双向评议制度。最后,增强党外人士的政治责任意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进退。对不能认真维护和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党外人士要加以诫勉,甚至处分。

第二,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有关部门引导党外人士的能力。引导能力是意识形态工作部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要根据现阶段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总结我党引导党外人士的历史经验并使之与现实结合,创新引导方法;要为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中发挥作用建立目标和信心的能力,让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境中保持正确心态的能力;对处于逆境中的党外人士予以鼓励和激励的能力;解决党外人士思想问题和消除党外人士矛盾的能力;要敢于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过时的培训方式和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推行灵活有效的专题研讨,突出分类分层培训、小班教学和短期培训,合理设计培训项目。

第三,为各级部门建设引导党外人士的可靠载体。首先,创建党外人士网络引导平台,使引导网络化。具体包括:为党外人士开设网上党课,宣传党的核心价值和方针政策;开设网上信箱,开展党外人士谈心交流活动;开设网上热线,开展党外人士组织生活,加强党外人士管理,举行民主评议,开设网上举报信箱,行使民主监督权。其次,创立党外人士教育管理平台,使教育管理便捷化。具体包括:意识形态教育计划,意识形态教学工作内容,意识形态学习评价、学习交流,党外人士的优秀事迹及心得体会等模块。最后,创立党外人士沟通联系平台,拉近与党外人士的距离。建立沟通联系平台,可以发布信息,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公开,可以有效解决表达“通而不畅”问题,从而加强党外人士与共产党的交流,拉近党外人士与党的距离,融洽与党外人士的关系。

第四,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党外人士进行科学引导。首先,合理安排引导内容。要以多元社会分化为社会条件,以新社会阶层人士为特定对象,以民主党派的政治引导为动力,构建科学有序、健康稳定、富有活力的政治社会结构,形成现代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新模式。其次,科学定位引导目标。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再次,始终坚持引导原则。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本制度平台;要坚持群众路线,把解决好党外人士的利益问题作为重要内容,真正把他们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其利益。最后,大力拓展引导途径。要运用各种手段、载体和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善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功能优势。

(三)为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中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优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舆论环境。要加强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影响的研究和应对,形成对错误意识形态敢于亮剑的舆论环境。积极引导党外人士利用官微、公众号等批判宣传错误思潮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要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要为党外代表人士构建宣传展示平台,帮助其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要引导党外人士通过网络平台发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对中国的危害,自觉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要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氛围。各级统战部、宣传部等部门应和社科院、社会主义学院、民主党派联合,共同邀请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精通意识形态理论,熟悉党外人士的专家,长期关注、研究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问题,为引导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优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环境。“意识形态存在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这对反思人类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而创造一种文明、和谐、进步的理想社会状态奠定了基础。”[12]要加强共青团、工会等组织建设,通过这些组织帮助党外人士克服信仰缺失、心灵空虚等问题,以真诚务实的服务态度影响党外人士的思想。应从中青年党外人士中发现、培养一批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典型,引导他们创新党外人士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打造一批坚强有力的党外人士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注重通过制度建设和相应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群组织积极性,切实保障党外人士的各项政治权益,落实党外人士的政治待遇。

第三,优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环境。要为党外人士构建教育引领、履职尽责、议政建言、宣传展示平台,畅通知情明政、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的渠道,营造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打击各种靠旁门左道、歪门邪道谋发展的不良风气,引导党外人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展示守法诚信才能不断发展的公平环境。要按照《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力度”,“切实搞好党与党外代表人士的合作共事”,[5]定期反映和研究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为党外代表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合力作用、参谋作用、监督作用和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1]王礼民,柳金庭.加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发挥参政党作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2]刘继华,姜朝晖.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述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9-23.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2-02-24.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7]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A].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J].党建,2015,(6).

[9]刘永军.黑龙江省中青年民主党派成员思想调查[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10]张美.互联网领域内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8).

[11]朱继东.反对“洋八股”已成当务之急[J].红旗文稿,2014,(15).

[12]吴广庆. 意识形态本质研究及其价值[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1).

责任编辑:谷晓红

EncouragingtheNon-CommuniststoMakeContributionIdeologically

CHEN Yong-ju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Ideolog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the par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To encourage the non-communists to make ideological contribution is significant. However,this issu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from themselves,some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refore,it needs to improve their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etence. Good suggestions are also needed as well as convenient environment.

the non-communists;ideology;political guidance

2017-02-19

贵州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16TZJD1002。

陈勇军(1974-),男,江西抚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4—5856(2017)11—0028—06

D61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1.005

猜你喜欢
党外人士政治工作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工作,爽飞了?
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一代党外人士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选工作
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历史和现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