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芷江抗战反思和平文化构建中的几个问题

2017-03-10 06:52廖开顺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芷江和平文化

廖开顺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从芷江抗战反思和平文化构建中的几个问题

廖开顺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主持人语:本期专栏刊发的五篇文章,都是探讨由芷江抗战受降这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和平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945年的芷江,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意蕴深远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一个地理城市的标记,又是一个中国抗战结束的符号;它既是一场伟大战役的发生地,又是一次历史事件的终止地;它既是苦难民众抗争的真实记录,又是辉煌胜利激情的集中表达;它既结束了战争的表现形式,又开启了和平的研究路径……虽然当年抗战的硝烟已消失了70多年,但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十四年战争,留给我们太多太多值得总结的东西。当今的中国不但站起来了,而且强起来了!从硝烟中走出来的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平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由芷江抗战受降这个原点出发,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探讨和平文化的蕴含和价值,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发在本栏目上的五篇文章,或从理论或从实践上,都对芷江这一独特的和平文化资源进行了探析,对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的举办及其作用进行了总结,对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与和平文化事业的关联进行了探讨,值得一读。在此,也想通过这种形式,真诚希望和热切期盼大家都能围绕这一内容进行探讨,促进中国和平文化研究,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

栏目主持人:谭伟平教授

和平文化的构建,在必要时,必须用正义战争和正确的战争捍卫和平。和平文化的基础在民众,主导在政府。在国际和平文化的构建中,“和而不同”与曲折发展是必然现象,要通过交流、对话甚至谈判等和平手段达到和平与发展,不能因为摩擦、冲突而造成和平的破灭。消除文化隔阂是构建和平文化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和平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利用。

和平文化; 芷江; 抗日战争

“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这一盛大的国际文化活动是芷江抗战文化的继续,从抗战文化发展到和平文化是文化的升华。我们可以从芷江抗战的角度来反思和平文化构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为和平文化理论框架提供参考。

一、必须用正义战争和正确的战争捍卫和平

面对侵略,必须用正义战争捍卫和平是人所皆知的道理,但是在实际中往往会有心存幻想、放弃抵抗、妥协投降,或者是违背战争规律、导致正义战争失败等错误出现,导致和平的丧失。而芷江抗战却从正面证明了正义战争和正确的战争即符合战争规律的战争对捍卫和平的极端重要性。如,从中国方面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曾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希望外国调停中日关系,这虽然有历史的必要性,但最终结果却是请求外国调停的一切举措全部失败,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对日本的武装侵略坚决抵抗。从美国方面看,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对中日关系采取“不干涉”政策,直至1938年6月,美国政府虽然宣布实行“道义禁运”,要求148家企业不要把航空设备卖给日本,但是中国仍然无法从美国得到任何武器。一直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美国在华利益受到日本挑战,才从12月起有条件地对中国贷款。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公布,美国才加快支援中国。1941年8月1日,陈纳德空军志愿队编入中国空军系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终于对日宣战。由此可见,必须以正义战争保卫和平。

芷江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中美军队对战争规律的把握,用正确的战争捍卫和平。芷江保卫战,近则保卫芷江机场,远则保卫大西南中国后方,还有攸关生死的滇缅、中印、驼峰三条国际运输线,因此,芷江保卫战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而打赢这场战役的前提是完全正确地把握战争规律。芷江保卫战取胜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对制空权的把握。1909年,世界空军先期理论家、意大利将军朱里奥·杜黑的著作《制空权》专门论述战争制空权的重要性和怎样取得制空权,他认为夺得制空权就是胜利,在空中被击败就是战败,而后只能接受敌人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从一切前景看,除非在兵器和资源上有极大优势,天空被控制的国家等不到陆上和海上决定胜负,斗志必将崩溃[1]。杜黑第一次提出了制空权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论断,对传统的大陆军主义和海军制胜思想产生了地震般的冲击。20多年以后的日本虽然有强大的空军,但是,操纵战争机器和掌握国家话语权的是陆军和海军,日本陆军空军和海军空军之间的不协作致使日本军方在使用空中力量的过程中犯下了一系列致命错误,导致在以芷江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大后方战场中完全失去制空权。但是,在侵华战争的后期日本显然明白失去制空权的巨大威胁,因此要摧毁芷江机场。“1945年1月29日,日军派遣军司令部下达攻占芷江的命令中指出:‘意图在于摧毁敌前进航空基地”,‘第六方面军司令部应尽快占领芷江一带’,并令‘第五航空司令官,应以一部协助’作战。”[2]但是,中美已经占了制空权先机。芷江空军基地美空军的各类战斗机、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侦察机等将近千架,雷达、通讯和导航等设备都较日军先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在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时,中美空军可以对日军纵深200公里实行完全的空中封锁。第二,中国集中了优势与精锐兵力保卫芷江。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他的《战争论》第十一章“空间上的兵力集中”和第十二章“时间上的兵力集中”专门论述兵力集中问题,可以概述为:“最好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然后在决定性地点上始终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而任何分散和分割兵力都只是例外”,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在战略上兵力却只能同时使用。战略上使用的兵力越多越好,因此,必须同时使用现有一切可以使用的兵力”[3]。在芷江会战中,日军投入的兵力为第二十军约10万人,中国军队有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的10个军约12万人,并且全部是精锐部队,在兵力上中国军队具备了取胜的条件。第三,中美军队强大的后勤保障。为了基地的后勤保障,中国军队汽车十九团2020名官兵日夜奔驰在昆明至芷江的崎岖公路线上,西南联勤运输总公司数百辆汽车也投入运输,还征用了不少民船在贵州镇远到芷江的河道上运输弹药。当然,芷江保卫战胜利的原因更有中国及同盟国即将胜利,日本日渐衰颓的战争之“势”。芷江抗战,包括芷江保卫战确实是以正义战争和正确战争捍卫和平的经典。

二、和平文化的基础在民众,主导在政府

在芷江抗战期间,广大民众表现出对美国飞虎队无比的热爱,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底蕴是民众对和平的祈望,由此构成中美友谊的民众基础。1945年,陈纳德将军在纽约出版《一个战士的道路》一书,他在书中十分感慨地回忆,认为他的十四航空队是在中国人的重大帮助下才发展成为特殊组织的。如,当时航空队后勤人员相当缺乏,中国人帮助飞虎队处理一切军队勤务。又如,美国空军一人一天所要消耗的肉类比当时中国农民一人一年的还要多,肉类供应成为芷江抗战中美国飞行员后勤膳食的严重问题。当地群众虽然拿不出很多的肉类,但纷纷献出自家的鸡蛋作为对美军飞行员的食品补给。更为珍贵的友谊是美国飞行员在日军后方降落后,中国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们,很少有美军飞行员被日军寻找到。美军人员也表现出对中国民众的尊重和热爱。笔者出生于舞水汇入沅江处的黔城镇,祖辈和父母辈都亲眼看到美军在古镇度假,在舞水河泛舟,在河岸休憩,与老百姓亲切的关系。他们与老百姓亲切地打招呼,给孩子们糖果。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飞虎队就是自己的子弟兵一样。在芷江还流传一位中国母亲为美国飞行员绣帽徽的故事。故事作者李小安说:抗战时期他的父母在芷江县钟鼓楼地段附近的南正街开了一家名叫“咸方龙”的广货店。有一天,他的母亲陈云在自家商店里绣花边,引起过路的美国飞行员好奇,向陈云问好,并从陈云手中拿起绣好的花边欣赏、说笑。第二天,中国翻译拿来图案请陈云用金黄色丝线给飞行员绣帽徽。陈云连夜精心绣制好了,美国军官看到后特别高兴,并向陈云定做一批帽徽,每绣制一个按一块大洋定价。后来美国飞行员还经常到陈云夫妻的商店购买日用品、做客,给孩子买零食吃,来往频繁而密切。

和平是人民的和平,需要以民众为和平文化的基础。和平又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和平,需要政府对和平文化进行主导。从芷江的抗战文化发展到倡导国际和平文化,地方人民政府起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如,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一直致力于对芷江和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它们作为对抗日战争英烈的缅怀和纪念,作为构建和平文化的重要基地,并建设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强烈和平气息的建筑物。至2015年举办了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每一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平文化的构建还需要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和平文化交流渠道,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民间和平文化交流组织和学术机构诞生,并积极开展交流活动。

三、“和而不同”和曲折发展是和平文化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扩大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共生的和谐关系,和平文化需要这样的和谐文化内涵。同时,和平文化也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美关系充分体现了和平文化曲折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中国抗战期间的中美关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最终发展为一致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捍卫世界和平的亲密关系。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中美关系,在更大的曲折、起伏中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美由“二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后来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此后,中美关系进入长达20多年的对峙时期。但是,和平文化毕竟是人民、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愿景。随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毛泽东、周恩来与尼克松的会见,中美新的和平关系又开始。1972年以来,虽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冲突不断,但总的趋势是朝着和平目标向前发展。中美和平发展的意义正如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时所讲的:“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美两国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同样谈到:“一个强大的美中伙伴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繁荣。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繁荣,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这一切充分说明和平友好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繁荣影响更加深远。同时,对于中美关系中出现的曲折甚至挫折,从国家利益来看,必须讲原则,如,在台湾、南海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不能放弃原则,在尊重各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不能搞侵略,必须讲正义。而在国际和平文化的构建上、在中美关系上,要把曲折和挫折看成必然现象,通过交流、对话甚至谈判等和平手段达到和平与发展,不能因为摩擦、冲突而造成和平的破灭。

四、构建和平文化需要消除文化隔阂

影响中美关系的原因很多,如台湾问题、贸易逆差、达赖喇嘛问题、人权等问题,而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是爱好和平的文化,在国内,有多元文化并存、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存的良性文化生态环境。对于世界,中国经历了大国、富国、强国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盛世,但从来没有远征他国的想法。利玛窦先生说过他对中国的印象:“中国皇帝非常满足自己的一切,没有远征企图”①。但是,在美国的文化宣传中,往往忽视中国文化的和平特征,过分渲染中国的实力,夸大中国的军事力量,制造“中国威胁论”舆论,为“遏制中国”寻找借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美国的报道基本上是比较及时而全面的,但是美国媒体关于中国的信息报道却比较少,而且一些报道中带有明显的偏见。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部分政客的政治目的以外,主要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凡此种种,需要更多的中美文化交流来消除隔阂,达到理解,共图和平发展。

第一,加强中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促进中美友谊的可持续发展。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陈纳德飞虎队的两批美国青年200多人,都是勇敢抗击法西斯战争,对中国人民持友好态度的热血青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有的牺牲在中国战场,有的已经辞世,健在者还在为中美友谊奔波。今天,中美青少年的交流也正在蓬勃兴起,中美友谊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中美两国青少年身上,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减少文化差异,对中美两国世代和平友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加强中美文化交流。30多年前中国的“乒乓球外交”和美国乒乓球队首度访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起点。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和美国卡特总统在美国签署《中美政府文化协定》,为全面恢复和拓展中美文化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此后,中美两国相继签署了6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保证了文化交流与合作沿着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之后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在积极发展。如2005年美国出现了“中国问题大辩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仅有所增加,同时也较前客观,CNN、《纽约时报》、《福布斯》、《新闻周刊》、《时代》等都对中国有专辑报道,报道的内容不仅限于中国在政治上与美国的分歧和负面报道,有更多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多样化、日常生活丰富性的报道。又如,2005年5月24日美国国会参议员利伯曼和亚历山大还提出了《美中文化交往法案》,建议在未来5年内划拨13亿美元,增强美国的中文教育、全面加强美中学术、文化和商务交往,增进相互了解,有效化解冲突,避免危机。“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就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第三,教育交流。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中美的双方明确宣布:“美国未来四年将派遣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中方未来四年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中美互派大量的留学生赴对方国家学习,是相互开放、相互信赖、相互交流的重要举措,也将改变以往美国派来中国留学的人数较少的不对等状况。

五、重视和平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利用

和平是相对战争而言的,和平文化的文化遗产多来自于战争。每一次战争的场景,包括灾难与胜利的场景地,侵略者的罪行和人民为和平而战的壮举,都是一次性、不可复制的历史的见证,它们是构建和平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于代表正义和胜利的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正气,对于侵略和罪恶的见证物,可以引起对战争的反思,鄙视侵略,激发反抗侵略的热血。对于有利于构建和平文化的战争遗产,特别是代表正义、正气和胜利的遗产,如芷江受降坊,要像对待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0年春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福建客家土楼时指出:“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守护是前提,传承和利用就是要发扬和光大文化遗产中正能量的文化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战争留下的文化遗迹更是寥寥无几。而芷江做了很好的工作。芷江对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在于对受降场景地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将芷江抗战文化引向国际和平文化,超越政党、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提升到人类精神层面,特别具有文化眼光,也是新时期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和伟大成就。我们希望芷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将和平文化遗产和和平文化基地的建设作为芷江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发掘更多的和平文化资源。特别是芷江一带从抗战以来在民间所蕴藏的中美感情,值得发掘、传承,融入和平文化构建之中。

注释:

①据余秋雨先生在凤凰卫视台“秋雨时分”节目所作的“中华民族有着不远征的本性”的谈话中所引用的利玛窦语。

[1][意]杜黑.制空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转引自熊伟民.杜黑和他的制空权理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7(3):55.

[2]李伯雍,廖开顺.中日战争实录——从宛平卢沟桥到芷江七里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390.

[3]夏征难.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J].军事历史研究,2006(1):150.

Key Issues on Peace Culture from Anti-JapaneseW ar in Zhijiang

LIAO Kai-shu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4)

The construction of peace culture,when necessary,must be used to defend peace with the justwar and rightwar.The foundation of the peaceful culture is in the people,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peaceful culture,“Harmonious but Different”and tortuous development are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we must pass the exchange,dialogue,even negotiations and other peacefulmeans to achieve peace and development,but not collapse caused by friction and conflict.Eliminating cultural estrangement is an importantway to build the peaceful culture.The heritage of peaceful culturemust be emphasized during guardian,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peace culture;Zhijiang;Anti-JapaneseWar

G127

A

1671-9743(2017)08-0018-03

2017-06-07

廖开顺,1952年生,男,湖南洪江人,教授,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汉族客家文化。

猜你喜欢
芷江和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难忘芷江红
谁远谁近?
芷江受降纪念坊有感(外四首)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