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17-03-10 12:59王益珑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贵州生态

王益珑

大数据背景下的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王益珑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贵州的生态旅游,是贵州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和贵州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旅游必须立足于大数据,建构“云上贵州·智慧旅游”平台,才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贵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企业、景区居民、社会组织齐抓共管的扁平管理模式一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风景线。

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

借助于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贵州省的生态旅游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据《中国旅游报》报道,自“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的旅游业以每年23%的增幅迅速增长,在旅游业的总收入和旅游景点的旅客接待总数两项指标上,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第15名和第17名。这一成绩的取得表征着贵州旅游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要使贵州的旅游业继续获得长足的进步,实行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托大数据和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转型,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文化发展等多维目标。

一、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

就现实而言,贵州旅游业的勃兴,离不开中国旅游业迅速崛起这一宏观环境,贵州的旅游业搭上了国家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快车。从世界旅游的整体视角看,发达国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日趋饱和,其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不断地由“吸引人们的眼球”向“熟视无睹”阶段过渡,从而使他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亚太地区的一些新景点。尤其是近些年来,东亚地区成了外国游客“游兴”转移的主要位移地。这不仅是人们的猎奇心理使然,更与东亚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文化魅力息息相关,促使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趋之若鹜。

从国内看,缘于中国经济近几年的腾飞,国人共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经济上已普遍地富裕起来。相对于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从文人学者到凡夫俗子,都在谈论幸福感、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人生价值问题,于是乎,休闲、观光、旅游使成了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时尚和表征。每至节假日,在全国各地的著名风景区皆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的旅游景观。

从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看,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出口,但随着世界经济的疲软,以及在此环境下的各国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中国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在大幅度地减少,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迅速地减弱。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在大量地萎缩,以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为例,据统计,近几年来,仅仅在东莞就有近500家的出口加工企业倒闭或迁至国外,大量工人失业。而另一经济增长的马车——投资的作用也在明显的减弱,在以往的投资中,对国外的投资从总体上看是好的,比如说,在投资总量上已位据世界第8位,直接投资总额为8 826.4亿美元,投资效率也是明显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近4万亿。但也存在着很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隐患,如果遭遇于美元的大幅贬值,我们的外汇储备就会大量缩水,即使是小幅贬值,由于我们的外汇储备基数大,同样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在一些非洲国家的投资,如对一些国家的公共设施的援建,如援建政府大楼、体育馆、学校、公路和铁路等,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政治关系的考量,以赠送的方式援建的,以经济学的视角看,它没有真正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而有些国外投资则存在着很大的投资风险。例如,“缅甸密松水坝项目停工、斯里兰卡重新评估中国援建港口项目、中澳铁矿百亿减值、墨西哥高铁项目被无限期搁置等事件,均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受阻或失败的典型案例”。而在国内投资方面,国家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基础设施,而高速公路、高铁、房地产等则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高速公路、高铁投资的投资方向是正确的,它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交通全貌,提升了人们的时间观和效率观,缩小了人们的物理交往空间和心理交往空间。但高速公路和高铁投资大,利益回报周期长,尤其是在贵州省境内修筑高速公路和高铁,其成本要高出其他省份很多。据专家统计,在贵州修筑一公里的高速公路需投入人民币1.0-1.2亿,而其他省份修筑同等长度的高速公路,则只需要投入人民币0.7亿左右即可。高速公路和高铁在政府的投资下迅速发展,但我们也应正视其投资的经济回报率。另一项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是房地产,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它在各省的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有的省份达到了30%左右。国家对房市的投资一直都很热心,在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就有1 000亿用来作为保障性住房的投资。2016年4月,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数据显示,房地产业与上一年同比增长9.1个百分点,为全行业之首,并拉动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但跟庞大的房屋库存相比(中国目前的全部房屋库存约1 000亿平方米),这种发展是极其有限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房市在总体上已经饱和,更主要的是房地产投资没有科技含量,从而它就没有发展的前景。在西方,房地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很低的,很少有国家将房地产视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或支柱产业。

从以上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火车头——出口和投资现状的简略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增长,离不开内需,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则成了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亮点。贵州省作为旅游大省和大数据发展的强省,正是在国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开辟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道路。

2.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样态

贵州的生态旅游,从总体看,贯穿了“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兼顾的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一种基本的发展思路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重点突破、聚集发展”。这已成为贵州生态旅游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它也为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发展模型。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样态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生态独一无二

在国家和贵州省委的宏观计划导向下,贵州已建立了130个自然保护区、66个国家森林公园,合计总面积达120万公顷。这些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生物品种的多样性。这里有丰富的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总量在全国位居第四。脊椎动物的品种也非常多,总量达900余种。这些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立,不仅为贵州的旅游业创设了亮丽的景点,而且能更好地保护贵州的生态资源。

河流和溶洞是贵州自然生态的另一种秀美景观。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等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清澈、山清水秀、风景迤逦,是极好的旅游生态资源。至于溶洞,它是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形的特征之一,贵州的喀斯特地形在中国和世界的地貌中别具一格。贵州有很多的喀斯特景观都被称为“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喀斯特地形的基本特征是:溶洞多、瀑布多和峡谷多,这就形成了贵州省众多的著名溶洞、瀑布和峡谷。如织金洞、双河溶洞;龙宫、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等。

(2)文化生态别具一格

文化产业。贵州省各州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如黔西南的“水墨金州”,毕节的“花海毕节”,铜仁的“桃源铜仁”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在贵州省的“多彩贵州”的引领下,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它已成为贵州生态旅游的重要文化生态资源之一。

红色文化资源。贵州是中国的红色文化的诞生地之一,中国共产党发生重大历史转折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贵州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贵州所经历的时间也很长,因而,贵州积淀了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贯穿到生态旅游之中,既可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增强经济收入,又可以对观光旅客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从而弘扬红色精神和主旋律。

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境内生活着46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传统、服饰及文化风格,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民风纯朴、生活简单、文化历史悠久,这些特点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而对于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中外游客来说,这种民族文化景观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上观之,贵州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而且还拥有国家帮助、政府扶持、内需驱动等背景条件,加之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工具和传播手段的帮助,贵州生态旅游就拥有了腾飞的翅膀。就事实而言,贵州的生态旅游的确在朝着快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但由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原因,贵州在生态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

二、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理念淡泊

众所周知,贵州在历史上是一个革命老区,又地处西南边陲,其地貌的90%以上都是山地和丘陵,工业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3亩,大都分散在狭窄的山坡地带,农业生产效率较低。这种人多地少、工农业皆不发达的现状造成了贵州的贫穷与落后。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滞后。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考虑经济利益,即各种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在一些地方,地方官员会更多地考量生态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与扶贫的关联性,至于生态保护,在有意无意中,在潜意识中被悬搁起来。这是无可厚非的,民生是根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但作为政府官员,必须要有绿色经济的理念和行动,只有这样,才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旅游区的居民看,同样存在着生态旅游理念淡泊的现象。比如,居民的生活废水,大都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到旅游区的水库或湖泊之中,造成了水体的污染和变质,也有很多居民将生活垃圾往水中倾倒,这都将严重影响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也有不少游客存在着随意扔垃圾、破坏景区花草树木的陋习,这都是缘于文化和道德水准的缺失而形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2.生态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政府的生态旅游决策和执行中,政府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和科层制的执行方式,不习惯采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将两者相结合,并将重点放在自下而上的决策之上。因为,“在开放、协作与共赢的价值观下,去中心化、民主化、自组织、去平台化的互联网生态渐成主流”[1]。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在现代则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与大数据×效应,经由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收集到任何一项政府决策所需要的全面资料。“‘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避免盲目决策和拍脑袋决策。”[2]这样,就可以形成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有相当多的生态决策,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和大数据平台,就有可能因缺少对信息的充分把握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失去其可行性。比如,对于污染生态环境处罚的事权归属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国家都会将它交给省政府,省政府也会将它交给更小一级州或市政府。但没有人去质疑这种决策的依据在哪里?而问题在于,州或市政府为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往往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会对那些违规企业网开一面,不同程度地减免对它们的罚款和惩处,这样,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保为代价的。因而,政府的生态决策不仅要妥善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而且还应当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各种公共数据及数据平台,实行资源、信息共享,目的是让公众能全方位地获得各种充分的信息,以便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来丰富和完善已有信息,以实现互联网+与大数据×效应来促成政府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另一方面,政府的生态旅游治理权力也应该由集中化向扁平化转化。在互联网+时代,以往的那种单纯依赖于经验和智慧的精英治理模式已逐步地被边缘化,而基于实证和智能的以平民为导向的政府治理模式越来越被公众所认同。这样能获得更高治理绩效并能增强政府治理权力的民主基础。事实上,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政府的生态旅游治理应该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参与、公共透明、相互合作的过程。每个人都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是优化政府生态决策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平衡不同阶层利益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共同治理的生态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沟通和协调,形成利益相关者齐抓共管的管理生态,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实现最好的生态旅游管理绩效。

3.资本逻辑对生态旅游产业的消极影响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经济运行中的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资本逻辑贯穿着市场经济的全过程,生态旅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和构成要素,因而,它同样会受到资本逻辑的深刻影响。资本的本质和生命力在于追求自身的无限扩大和增值,并表征为一种历史生成的社会关系。资本运行及其扩张有其内在的逻辑,资本的逻辑,意指具有主体性的资本生成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其运行过程中,具有辩证的联系、内在的发展路径和规律。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资本逻辑表现为资本利益最大化贯穿于生态利益的全过程,虽然政府会极力排斥这种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消极影响,但绝大多数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甚至被它左右。因而,在贵州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要设法克服资本逻辑对生态保护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针对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并结合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进行务实的战略规划,以期贵州的生态旅游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获得其应有的腾飞。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

1.实现理性的转换:由主体理性迈向交往理性

首先,在贵州的生态旅游发展中,要实现理性的转换——主体理性向交往理性的跨越。自启蒙运动起,人类便开始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理性运动。启蒙运动对理性和人性的推崇,促成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化,启蒙运动所高扬的理性是主体理性,它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巨大进步,催生了世界的现代化。但主体理性导致了价值领域的多元化和价值参照的紊乱,社会共同体因此而失却社会整合的价值同一性。主体理性导向下的现代化遭际了现代性困境,由于单向度地追求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控制以及技术的工具性效益,忽视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由此而造成社会交往的异化和普遍困难。所谓交往理性,是隐含在人们的日常话语结构之中的、互动参与者共享的理性。与传统的单维度的标准理性(强调的是命题间的逻辑关系、以个体主体为中心)不同,交往理性是一种双重维度的理性,突出的是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商谈关系,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而达成理解和共识。“传统理性观通过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范式表现出来,而交往理性是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中被表达。”交往理性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理性,它强调“主体——主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把目的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结合起来,才会形成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它满足了实践的合理性的总体性要求。”[3]运用到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之上,就是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交互主体的关系,在生态旅游的建设中,我们不能把我们交往的对象看作客体,而是一种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即使是自然生态这种对象,我们也不能将之视为纯粹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了由主体理性向交往理性的转换,我们才能停止向自然生态的无止境的索取,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

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是一个经济上相对落后的省份,发展贵州的生态旅游,必须立足于经济建设,以此为前提来提高贵州的综合实力。“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然会追求行为目标的效果,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主体理性(工具理性)对推动贵州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工具理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预防及消除它的负面影响。

除了理性转换以外,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既要能体现出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宏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又要能体现出其现实可操作性。

2.注重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

由于贵州的经济、文化等与中、东部省份相比相对而落后,因而,发展生态旅游要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抓。与此同时,也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宏观上看,发展生态旅游,要将生态旅游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扶贫、教育发展等相结合,以生态旅游的发展来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农业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旅游区散布于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喀斯特地区等区域,这些地区一般都离城市较远,在此生活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且大都停留在原始农业的水平,生产效率较低。农民在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等方面都不高。因此,要推动农旅一体化,寓农于旅,发展特色旅游农业,将农村地区和农业产品打造成旅游景点,把生态区的农民转化成为旅游链中的各种从业人员,共享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生态成果,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生态旅游的发展也要与工业发展相结合。贵州省的工业起步也较晚,因而要以生态旅游的发展来促进贵州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发展特色工业,如少数民族服装、各种饰品、陶制品、雕刻、刺绣、民族医药等,特色工业品的制作,要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为导向,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特色工业品的设计和创新,探索出以旅游促工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生态旅游在发展中还应当与扶贫结合起来。生态旅游发展的目的不仅要为观光、度假的旅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也应当为旅游区的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奠定基础。因而,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要能大幅度地提高景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要能为低收入者的致富找到出路。因此,要将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的改善关联起来,并以生态旅游的发展来增加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以此来实现生态旅游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双重目标。

3.发展生态旅游的具体举措

第一,加强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充分利用好政府的有限投资的前提下,设法进行招商引资,解决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缺口问题。重点加强旅游景点之间的公路交通建设,将贵州境内各旅游景点整合成利益与共的有机整体。依托贵州特有的民族文化,创建出别具一格的休闲、娱乐、文化、饮食、住宿等系列配套产业。

第二,改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的人才结构

从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的人力资源结构看,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有必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可以高薪从省外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来充实生态旅游产业的管理团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追加对本省教育的投资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改善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专业和环保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来提高生态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三,完善生态旅游的法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现有环境及资源保护法缺乏系统性,大部分是单项立法或单项条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而综合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不同行为主体的日常行为。比如,对破坏生态环境和对生态资源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者进行惩处,对保护生态环境者进行物质奖励和经济补偿等。可以将生态旅游区区分化为自然生态区、缓冲区、游客活动区和旅游服务区等区域。在自然生态区要设法保护其原状,在缓冲区可以作适当的有偿开发,在旅客活动区可展开规范性活动(旅游活动在遵循旅游规则下进行),而旅客服务区则要为旅客提供便利、优质的服务。

第四,以大数据平台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式。“生态个体——数据洪流——计算机——生态个体,构成了一张新的关系网,也构成了一种新的生态模式。”[4]大数据背景下的生态旅游是一种智慧旅游,“通过大数据精准的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知道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从而进行精准的定位,以这种方式获得较高的收益。”[5]可见,大数据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获取较高收益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经由大数据,可以全面掌握贵州各旅游区、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不同企业的动态信息及变化趋势,可以提升旅游管理机构与政府的系统把握与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建构“云上贵州﹒智慧旅游”平台,可以发表即时、完整、全面的旅游资源、游客需求、交通状况、天气变化等资讯,为人们的旅行提供参考和建议。因而,未来的生态旅游,一定是在大数据导向下的旅游,离开大数据,人们将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旅游。

利用大数据,从事旅游产业的相关企业可以精准地找到旅客群,并能精准地获得旅客的兴趣、品位、爱好、个性、需求等的全面信息,据此形成相应的产业政策、企业规划、产品类型和服务方式等。在充分满足旅客的意愿和要求的同时,也使生态旅游区的产业结构获得优化和转型。可见,只要大数据运用得当,就能充分激发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活力,依托于大数据这一现代科技信息平台,甚至还可以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旅游区的主要和支柱产业,使当地的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

然而,贵州的大数据发展也面临着资本投入不足、研究人才缺乏、信息隔离等问题,如何使大数据成为及时、迅捷、普遍共享的大众化资讯,并广泛地运用到生态旅游发展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这是生态旅游发展中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发展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是多元的,它不仅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还能实现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社会价值,使经济和社会能协调发展,促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为贵州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它可以促使传统生态理念和经济模式向现代转型,从而为环保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

[1]陈潭.“互联网+”与“大数据×”驱动下国家治理的权力嬗变[J].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9):106.

[2]程春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15(3):10.

[3]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M].曹卫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4]李世雁.大数据的生态维度解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66.

[5]马天玲.大数据时代的生态旅游价值再探析[J].城市经济,2015(6):4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tourism in Gui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WANG Yi-long
(Marx Institute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

Guizhou ecological tourism,i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Guizhou and Guizhou's economic development,ecological tourism must be based on big data,construct the"cloud Guizhou wisdom tourism platform,in order to obtain the wings.National culture and big data,Internet plus colorful background under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social organizations,scenic area residents make concerted efforts in the flat management mode,forming a beautiful landscape ecologic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izhou.

big data;eco-tourism;development

F592.7

A

1671-9743(2017)07-0034-05

2017-05-18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共同体思想比较研究”(16XYBS11)。

王益珑,1970年生,男,湖南永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贵州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