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2017-03-10 12:59商紫君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自然界感性

商紫君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商紫君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新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产生了对其哲学实质的许多不同理解,但这些理解都尚欠准确。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在于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对象、“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立脚点、实践观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四方面的客观物质性、人本地位和科学性证明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就是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实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自己的新哲学世界观称为“新唯物主义”。然而,他并没有明确说明新唯物主义的概念。因此产生了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下简称为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质的许多不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认为,新唯物主义和以往全部唯物主义相同,都是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和自然界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回答,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认为,新唯物主义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唯物主义引入到社会历史观中;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认为,新唯物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或中介的哲学①。但这些理解只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未能正确说明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质的真正含义。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首先是唯物主义的,它还是人本主义的,同时还兼具科学性,是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在对象、立脚点、实践和目标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从对象看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马克思在论证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关系时指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而“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1]57。新唯物主义作为“关于人的科学”,其对象包括人。马克思还指出:“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1]194新唯物主义的对象还包括自然界。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8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由此可见,新唯物主义的对象包括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构成。在对象上,新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一样,仍以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为研究前提,表现在:一是,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除人工自然外)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3]58自然界独立于人类之外,不管人类有没有产生,自然界事物都按照其固有的内在规律运动、变化、发展。因此,自然界存在的本质在于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二是,人也是物质的。马克思指出:“人——就是自然界、感性。”[1]194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并且人无法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被制约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同自然界一样,其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三是,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类的存在和自然界等其他物质现象为基础的,一旦离开了人类和自然界等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并且支配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进一步证明了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的。自然界、人、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体现了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从对象上表明了新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4]122与这种人本学不同的是,新唯物主义以人的主体存在和发展为中心、以人本身为目的,将人视为“根本”,而非“本体”。在新唯物主义的对象中,可以说是无不以“人”为中心的。直观看来,人和人类社会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马克思将焦点放到对人异化了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和对人的价值、自由和解放的关注,从人的存在出发去批判形而上学,认为哲学更应关注人类世界、人的存在。不仅如此,就连自然界,也是与“人”有关的自然界。马克思指出:“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193正如王效民教授在《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所说,马克思哲学区别于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中心内容是不讨论在人之外、无人参与的世界的状态[5]。新唯物主义以人的主体存在和发展为中心,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重点,将自然界视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本学的自然界”,从对象上表明了新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实质。

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6]11新唯物主义的对象不仅体现了其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哲学实质,还体现了其科学性。新唯物主义作为人本主义所理解的“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所理解的“人”不同。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抽象思维而坚持感性原则,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主张的却是一种对人高度重视,把人作为世界之本的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1]530。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可以看出,新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不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524现实的人。在对自然界的理解上,费尔巴哈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从来不谈人类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1]549,这导致了费尔巴哈哲学所认识的自然界仍然是抽象的自然界,是“自然的思想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1]220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人和自然界的抽象理解的缺陷,体现了其科学性所在。

新唯物主义以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等客观物质为对象,将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中的重点,人也不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而是“现实中的个人”,自然界也不再是“自然的思想物”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从对象上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二、从立脚点看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新、旧唯物主义的鲜明区别在于:“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502

新唯物主义不仅以人类社会为对象进行研究,还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研究其他客观事物。正如前文提到,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是由于人和自然界等物质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客观的。在此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解释说明。自然界的产生是完全独立于人的,并受其自身固有的内在规律所支配,它的存在、发展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可以说是“不依赖于人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人类社会不像自然界的存在那样是无条件的、自在自为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性。相反,这正是人类社会物质客观性所在。所谓物质性,就是在物质和意识、客观和主观的关系上,坚持物质、客观的优先性、前提性,也就是物质、客观先于意识、主观而存在,物质、客观是意识、主观产生的基础和根源。从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根源看,虽不像自然界那样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始发的、本源的,但人和自然界等物质现象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客观实在的,这种相对性和有条件性使得人类社会的客观性相对于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派生的、衍生的。因而人类社会虽是客观的但其客观性的层次却是低于自然界客观性层次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从低级到高级,最终走向“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2]683的理想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社会意识”、“不以人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固有的内在规律,足以说明人类社会的客观唯物性,也证明了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事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讲:“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525“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立脚点,无疑最能体现新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立场。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出发去理解自然界,他认为真正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被抽象理解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讲毫无意义。不仅如此,马克思对“对象、现实、感性”也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解。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01他认为应从“人类社会”出发,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活动——实践去理解。与此同时,马克思也阐明了他对“实践”的理解,即“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将实践看作是“人的活动”,并指出要从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实践,也就是强调了实践的主体性。这也表明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出发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和“实践”的。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脚点,将真正的自然界理解为人类社会产生过程中形成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将“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立场,最能说明新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学说。

在立脚点方面,新唯物主义相较于旧唯物主义从两方面表现了其科学性。一方面,以人类社会代替市民社会。马克思清楚地说明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而非“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关注的不是“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中仅仅只是用来容纳个体的场所。在市民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1]30。而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人不再是受制于金钱、欲望的世俗存在物,与人的关系也不再具有工具性。另一方面,以社会的人代替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以市民社会为立脚点,从感性出发,直观到的是独立的个人而非社会,“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505。新唯物主义正是从人类社会出发,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5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代替市民社会为立脚点,从社会关系出发理解人的本质,表现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一客观物质为立脚点,从人们感性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出发去理解自然界、“对象、现实、感性”和人类实践,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仅关注“市民”而忽视“社会”,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缺陷,从立脚点上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三、从实践观看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旧唯物主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1]202,而新唯物主义将哲学转向到改变世界,从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出发观察世界,从新的理论构建彻底地说明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发展和一切社会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

实践是主体以物质力量、物质因素运用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使客体发生某种物质形态的改变来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现在:首先,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践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2其次,物质世界作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7]92再次,工具、机器等作为实践的手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劳动实践不是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它“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1]428,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受外部条件制约的。最后,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实践的结果也是客观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例如“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等,“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8]43这个特殊的性质就是客观物质性。因此,实践并非同抽象的理论、观点和人脑的思维活动一样的主观活动,而是指向外部的实实在在的客观活动。新唯物主义澄清了实践是主观的这一误区,明确指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活动而非抽象的精神活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所说的不同于抽象能动性的具体能动性是由人的现实社会关系决定的,只有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着眼,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强调从主体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将实践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正因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才成为外在的实实在在的客观活动,不同于人的思维和认识的客观活动。而人不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践的落脚点和归宿。实践是人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手段,其对象除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外,还包括人。通过实践,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自然界人化,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自身,使人类不断从人的依赖关系向人的独立性发展、从物的依赖关系向人的自由个性的方向发展。实践以“人”为主体,从“人”出发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终以“人”为归宿,体现了“人”在实践中的根本地位,也从实践的视角展现了新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风貌。

旧唯物主义仅从直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而“真正的运动……将不会像批判的批判所希望的那样以纯粹的、即抽象的理论为归宿,而将以实实在在的实践为归宿”[1]354。新唯物主义正是从人的实践的角度看待“对象、现实、感性”,并将实践的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建立了人的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精神力量当作历史发展源泉的缺陷。新唯物主义并没有囿于认识世界这一狭隘眼界,它还主张以实践为手段去改造世界。因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527新唯物主义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直观理解而诉诸于对“对象、现实、感性”的实践解读,并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以实现人类解放,表现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新唯物主义将实践理解为人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从实践去解释世界,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主张人类通过实践去改变环境来实现自身发展,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从实践观上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四、从最高目标看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描述道: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683。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来研究现实的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以实践为导向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目标。

从主体维度看,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存在于具体生产关系中的人,而非抽象的个体。从内容维度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对其本质的全面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7]120而人的本质又在于其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由人总是指社会化了的人,“自由人联合体”也必然是社会化的人的联合体。因此,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因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是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状态,也不是人们意识的产物,而是一种自然史过程。从现实维度看,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人通实践活动不断改变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提升和扩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新唯物主义的最高目标,从主体、内容、现实的维度展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性,也说明了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事实。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取代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如:“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11、“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46,这样的对新唯物主义价值取向的描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不鲜见。有学者还进一步指出,推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前进的,不仅是他们那种彻底的科学精神,而且还有并且首先是他们那种伟大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体现为他们全部研究的根本着眼点和归宿”[9]。对世界、对人本身的非人性、不合理性的改变,“把人解放成为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最高目标,最足以表明新唯物主义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致力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中这样讲到:“共产主义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2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是同步的。为此,马克思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突破了唯心主义历史观既不能同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划清界限,更不能正确说明社会历史的缺陷,对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正确而深刻的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还指明了以工人阶级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以工人阶级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并制定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忽视了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缺陷,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基础、实现途径等证明了科学社会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科学结论。新唯物主义从具体生产关系中的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主张人通过不断地对自身本质的占有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缺陷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目标上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新唯物主义以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将“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一客观事物作为立脚点,以人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为解释世界的新角度,并通过实践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目标,阐发了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还是人本主义。新唯物主义十分重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它以人、人类社会和与人有关的自然界为对象,从“人”、“人类社会”的立场出发去理解自然界、“对象、现实、感性”和人类实践,并最终回到“把人解放成为人”的落脚点,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还将人、自然界理解为“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从对象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人和自然界抽象理解的缺陷,以人类社会代替市民社会、以社会的人代替抽象的个体,从立脚点纠正了旧唯物主义立场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错误,并提出了实践这一认识世界的新的角度和改造世界的新的手段,主张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这些事实都清楚地指向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就是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

注释:

①详情可参见商紫君,谢鸿昆: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王效民.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J].理论学刊,2005(3).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 Philosophical Essence of Marx's“New Materialism”

SHANG Zi-jun
(College of Marxis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18)

Since the birth of New Materialism,there have been man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its philosophical essence,but none of these is accurate.The philosophical essence of New Materialism is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materialism.The object of New Materialism is Man and the material world on which he lives.The standpoint of New Materialism is“human society or human in society”.The goal of New Materialism is people's 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New Materialism's object,standpoint,view of practice and goal prove that the philosophical essence of New Materialism is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materialism.

Marx;new materialism;essence

B0-0

A

1671-9743(2017)07-0069-04

2017-06-01

商紫君,1992年生,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自然界感性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