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乡土建筑材料的当代适用性研究

2017-03-10 13:19李天骄高小淇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适用性吉林省乡土

李天骄 高小淇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乡土建筑材料的当代适用性研究

李天骄 高小淇

吉林建筑大学

本文从常见的乡土材料出发,系统分析了吉林省当代乡土材料的存在形式和应用现状。针对乡土材料的低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以及地域传承等方面,积极探索吉林省乡土材料的适用性应用策略,以期能为乡土材料的现代应用提供参考,营建出既有地域文化传承又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乡土民居建筑。

乡土建筑;乡土材料;适用性;吉林省

1 引言

乡土建筑的研究起始于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举办了一个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并出版了同名著作。此后,乡土建筑研究开始逐渐进入研究者和建筑师的视野。从人类文明之始,土、木、砖、石、作物秸秆等就作为最早的建筑材料用于搭建简单的休憩场所,由于其取材便利、加工方便被一直沿用至今,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和地域象征意义。在倡导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对乡土建筑材料的适用性的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乡土建筑材料与当代适用性

2.1 乡土建筑的含义

乡土建筑,是指出自于当地民间工匠之手建造,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并能够反映出朴素乡土文化与平民文化的民间建筑类型。乡土建筑的本质并不在于其建筑本身,而是在于该地区居民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地域特点等。可以说乡土建筑是乡土性在岁月流逝中本土文化与乡土精神的直观表现。

保罗·奥利弗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indigenous)、匿名的(anonymous,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spontaneous,即非自觉的)、民间的(folk,即非官方的)、传统的(traditional)、乡村的(rural)等等,这些限定概括了乡土建筑的基本内涵。[1]

2.2 乡土材料的概念

乡土材料,是当地人为了适应地域环境、满足生存需求向大自然就地取材的原始性建筑材料,其强调在乡土环境中土生土长,未经加工或只略微加工。同时,乡土材料是一定时期内居民自发组织生产生活方式的客观显现,它记载了不同时期居住环境的时代变迁,反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间的关系,在民间建造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目前国内典型的乡土材料有土、木、草、竹、砖、石等等。

2.3 适用性研究的意义

适用性通常是用来评估所提出的战略在战略分析中所确定的组织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一个组织保持或改进其竞争地位的能力,同时也指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满足预定使用要求的能力。

乡土材料适用性的研究旨在探究材料本身的潜力与性能,对于同一种材料能否适用于不同的建造环境与建造方法,如何趋利避害的发挥乡土材料的最大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典型乡土材料在吉林省地域环境下的适应程度进行探索,找寻在本土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应用乡土材料的营造技术与建造方式。

3 吉林省乡土材料概况

3.1 吉林省乡土材料的种类

吉林省物产十分丰富,其建筑材料的种类也很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植物性材料与矿物性材料两类。植物性材料主要包括木材、蒿秆,矿物性材料主要以土(泥)、石材、砖材应用较为普遍,乡土居民根据当地的环境选择适宜的材料,来营建地域性风格明显的乡土建筑。

3.2 吉林省乡土材料的分布

吉林省东部、东南部的山区,鸭绿江、图们江的上游,牡丹江和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地区都分布着茂盛的原始森林,林区中的树木可供居民有计划地采用。蒿秆类包含的种类繁多,如高粱秆、玉米秆、羊草、谷草、桦皮、塔子头、芦苇、乌拉草等,在吉林省乡土建筑营造中必不可少。

土的使用按照质地可以分为黄土、沙土、黑土,碱土四种。黄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沿岸,如舒兰、德惠、永吉、扶余等地。碱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北部拥有大面积碱土的碱土平原上,涵盖了双辽、开通、洮南、瞻榆、白城、安广、镇赉、大安、扶余、农安、松原等地。石材也是乡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吉林省东部的石山甚多,始终未经过大量开发,在建筑上使用的主要有花岗岩、石灰石、安山石、玄武石等。[2]

4 吉林省乡土材料的应用与建造形式

吉林省地域辽阔,民居的多样性、气候与资源的差异性等因素都对建筑形态起到宏观的、直接的、根本的影响,至此展现出了丰富的建筑形态。

4.1 土的应用与建造形式

(1)土坯房

吉林地区最常见的民居就是土坯房,又称“草坯房”。百姓根据环境条件选用不同种类的草和泥土和在一起,用模子制成一块块土坯。土坯房子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住宅,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把较长且韧性较好的干草沾到和好的泥里,双手反向一拧使泥挤进干草的缝隙就制成了“泥辫子”,将其层层叠盖就形成了既保暖又轻巧的土坯房屋顶。蒿秆类植物在土坯中主要起到拉结作用,加强了土坯的整体性,使房屋更加坚固、耐久。

(2)干打垒

“干打垒”的建筑形式,除门窗、屋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几乎全用土垒筑,墙壁就地取土,装入木夹板内,用锤、铁钎分层夯实形成。房顶用当地的羊草和芦苇做成草辫子作垫层,上覆碱土、泥巴、抹灰而成。[3]这种类型的房屋墙厚重,结构严实,防寒性能也较好,适于居住且施工简单,操作容易。

除此之外,吉林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房”也别具特色。房屋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形似蒙古包,马架房四面皆由土坯墙包围,借用树桩,不做基础,结构简单,搭建方便。

4.2 木的应用与建造形式

(1)井干式房屋

以长白山地区为例,多用圆木搭垒房屋,木片搭瓦,空心树制成烟囱,这种建造形式被称为井干式房屋,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木构建筑形态。

(2)撮罗子

吉林先民多以渔猎和游牧为生,在居住形态上表现出散居野处和非定居性的特征。撮罗子是一种圆锥形“房子”,居民以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狩猎和游牧民族为主。“撮罗”是“尖”的意思,即“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

4.3 砖石的应用与建造形式

传统的青砖小瓦房所用的青砖采用马蹄窑烧制,工序复杂,且从物理性能上青砖的抗压能力小,极易破坏,同时吸水率大砖墙极易粉蛀,故在乡土建筑中较少运用。

吉林省乡土民居中对石材的使用也不算多,主要是因为开采不易,重量过大,运输不便。在建筑上主要用于建筑墙基垫石,墙身砌石,柱础,台阶等。

5 基于吉林省乡土材料的当代适用性策略

5.1 低技术策略

查尔斯·柯立亚曾说:“对建筑起作用的第四种力量便是技术。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如此受到技术的制约”。传统的营建技术是通过先辈们一代代积攒、总结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响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结合新技术,积极探求适于乡土建筑发展、乡土材料合理有效利用的营造方法。低技术策略是对传统技术和材料在当代条件下的选择继承、吸收改造与灵活重组,是传统营造技术的精华在当代的应用与调试。与传统技术相比,低技术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满足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4]。

5.2 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土建筑的营建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因地适宜、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营建措施。可持续发展,从乡土材料的角度上看,是乡村生态系统与乡土建筑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是乡土建筑长久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策略应以节约土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准则,以可再生利用为目的,积极探讨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解决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与经济增长等问题。

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使乡土建筑材料可以长期延续下去,在保护了现有乡土建筑被进一步破坏的同时,又不损害未来资源的利用,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此外,探讨研发一种节能环保并具有乡土特性的材料也是亟待解决的下一个目标。

5.3 地域性应用策略

梁思成对于建筑材料与建筑环境的关系曾这样表述:“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对于吉林省乡土材料的适用性,一是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不破坏原有乡村风貌的条件下,运用当地的乡土材料进行建筑营建,以使其能够充分展现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二是结合自然环境与气候环境特征,充分考虑吉林省当地冬季漫长且寒冷的气候,在满足节能保温需求的基础上,发展更新适宜居民的生理、生产、生活要求的乡土材料与营建方式。

6 结语

乡土建筑的营建需要考虑地域文化、社会文化、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乡土材料的应用策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保证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才能保证在较长的时间内具有适用性和可持续性。在当代乡土建筑的营建过程中既不能盲目超前,也不能对其发展预期不足,要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制定整体的发展计划,使乡土建筑有机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 保利·奥利弗.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驭寰.吉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 董玮番.吉林省乡土生活与乡土居住形态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李祯.试论乡土建筑保护实践中低技术的方略[C].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2010(12).

李天骄,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高小淇,硕士研究生。

10.16767/j.cnki.10-1213/tu.2017.11.014

猜你喜欢
适用性吉林省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强调简洁和适用性 MICHI by Rotel X5/X3合并功放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乡土中国
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适用性探讨
小议阶级分析理论的适用性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新一代车上转换装置在厂矿企业铁路运输中的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