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歧视性称谓语考察及其规避策略

2017-03-10 20:11周福雄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歧视性语言

周福雄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当前社会歧视性称谓语考察及其规避策略

周福雄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歧视性称谓语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歧视和语言暴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反映。当前社会,一些之前存在的和新出现的歧视性称谓语不断融入到我们新时期的语言生活中,这主要包括妇孺老弱歧视性称谓语、生理缺陷歧视性称谓语、职业身份歧视性称谓语、不端行为品格歧视性称谓语、禽兽什物等低贱物歧视性称谓语。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根除社会歧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深入开展称谓语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教育行业的榜样引领作用是有效规避歧视性称谓语,促进语言规范和谐的最重要的途径和策略。

当前社会; 歧视性称谓语; 规避

称谓语(包括称呼语和指称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家庭、社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伦理观念。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因此,社会称谓语的选择、更替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社会价值体系的嬗变以及人们价值观取向的迁移和变化。如我们熟悉的“老板”、“美女”等称谓语的使用都非常生动地体现了我们不同的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进程。同样,当前社会中,一些之前存在的和新出现的带有歧视性甚至侮辱性的称谓语正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不断融入到我们新时期的语言生活,如“老东西”、“婊子”、“蠢货”、“瘸子”、“傻逼”、“钉子户”、“剩女”、“学渣”等。显然,这类称谓语不仅与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格格不入,而且,与我们在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实现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做的努力背道而驰。因此,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歧视性称谓语更应当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足够的关注,深入探究其现状、产生的根源、机制和影响,构建有效的歧视性称谓语规避策略,建立健康道德的言语交际秩序,努力提升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一、歧视性称谓语的分类

(一)根据称谓语歧视性的程度分类

根据歧视性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此类称谓语大致分为三类,即詈骂式歧视性称谓语、蔑称式歧视性称谓语和隐含式歧视性称谓语。

詈骂式歧视性称谓语,往往通过詈骂的方式来称呼或指称他人,具有很强的歧视性和侮辱性,恶意非常明显。此类称谓语在各个不同社会时期的语言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如“婊子”、“畜生”、“王八蛋”、“狐狸精”、“兔崽子”、“泼妇”、“神经病”、“杂种”、“刁民”、“傻逼”等。

蔑称式歧视性称谓语,往往通过表示轻蔑的称呼,贬低他人,体现自身的优越感,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具有一定的歧视性和侮辱性。如“乡巴佬”、“土包子”、“戏子”、“土豪”、“肥佬”、“独眼龙”、“黄脸婆”、“看门的”、“臭老九”等。隐含式歧视性称谓语,其歧视性并不明显,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甚至习以为常,一般人并未觉察到其隐含的对他人的歧视。如“农民工”、“打工仔”、“剩女”、“聋子”、“瘸子”、“哑巴”、“差生”、“钉子户”、“寡妇”等。此类称谓语歧视性并不明显,因而在当前的语言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其客观存在的歧视性与我们当前努力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二)根据称谓语的来源分类

根据称谓语的来源,歧视性称谓语可以分为来自社会生活的歧视性称谓语和来自网络的歧视性称谓语两大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然,以表达自身价值取向、体现自身情感需求的歧视性称谓语就应运而生了。如“寡妇”、“泼妇”、“刁民”、“兔崽子”、“乡巴佬”、“臭老九”、“差生”等歧视性称谓语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产生,并沿用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播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并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年轻一代主要的交流方式,网络语言也逐步形成,突出的特点便是新兴的网络词语不断产生,这其中就包括了多个产生于微博、贴吧、豆瓣、天涯论坛等大型网络交流平台上流行的歧视性称谓语,如“屌丝”、“土豪”、“二逼”、“剩女”、“青蛙”、“恐龙”、“菜鸟”、“奇葩”、“啃老族”等。这些歧视性称谓语,常常被年轻一代视为现代潮流的标志,因而得以在受众者基数庞大的网络交流平台上进行“病毒式”的传播。目前,有关以上称谓语,利用百度都可以搜索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条结果。而且,这些歧视性称谓语已经超越网络,进入到电影电视、小说创作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如:

(1)鲁豫:依您的意思就是女孩漂亮不好,还是找个“恐龙”比较好!(《鲁豫有约·沉浮》)

(2)“妈,你是不是担心家有剩女呀?其实现在都是条件好的女孩子才有资格剩呢!”(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3) 《二本屌丝V S一本白富美》 (长沙晚报数字报2013-2-28)

(4)“然后紧接着就逐渐的,我身边的各种土豪就开始说,哥们儿上礼拜上迪拜了……”(《晓说》第二季2014-3-28)

(三)根据称谓语指称对象的属性分类

根据歧视性称谓语指称对象属性的不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妇孺老弱歧视性称谓语

“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我国古代非常普遍的价值观念,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认知仍未完全改变。在我国古代,对女性的歧视性称谓语比比皆是,且带有明显的贬抑、讥讽和鄙视的感情色彩,如对妻子的称谓就有“贱内”、“荆妻”、“敝房”“山妻”等,而对于品行不端、淫乱放荡的女性更是极尽侮辱之辞,如“淫妇”、“泼妇”、“荡妇”、“婊子”、“骚货”、“娼妇”、“狐狸精”、“破鞋”等,但对同样具有这些不端行为的男性显然要宽容得多。而且,这些歧视性称谓语还随之进入了我们当前的语言生活,成为一些人詈骂、侮辱女性的常用称谓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流行的新词语“剩女”,同样是隐含歧视性的称谓语。“剩女”,顾名思义是“剩下的女人”,但物品可剩,人岂有“剩余”之理?“剩女”之“剩”不仅反映了社会及网络中的部分人,仍以世俗的眼光将女性视为男人附庸品的旧思维,同样体现了其对新时代女性的开放和进步,追求婚恋自由的无视和抵触。另“傻逼”、“二逼”等歧视性称谓语不仅是对女性的巨大侮辱,而且更加恶俗、粗鲁和野蛮。

与女性受到的歧视一样,生理上的弱势决定了传统社会中女性、老人和孩子在经济上弱势,决定了其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依赖性,因而也成为了“老东西”、“老家伙”、“老不死的”、“糟老头”、“老婆子”、“老头儿”、“老鬼”、“老妖精”、“小子”、“小崽子”、“黄毛丫头”等歧视性称谓语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生理缺陷歧视性称谓语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望从未改变过,而对于疾病或者异于常人的生理缺陷则是唯恐避之不及。人们对于这些存在生理缺陷的人常常视为异类,并加以歧视和排斥,如把身患残疾的人称为“残废人”便充分显示了这种歧视心理。而且在言语冲突中,对对方生理缺陷的歧视和侮辱更是成为了部分人言语攻击的“杀手锏”,使生理缺陷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这也使他们往往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并常怀有较大的自卑感和社交恐惧症。如头上长着癞疮疤的阿Q是非常忌讳他人说“光”说“亮”的。因此,对于存在各种生理缺陷的人,在称谓语上直指其缺陷无疑是一种歧视和不敬,这正如古语所云:“打人不打脸,说人不揭短”。也正因为如此,当前人们言语交际中使用的“秃子”、“麻子”、“聋子”、“瞎子”、“呆子”、“疯子”、“瘸子”、“肥仔”、“弱智”、“神经病”、“傻瓜”、“笨蛋”、“独眼龙”、“病夫”、“病秧子”、“残废人”以及网络用语“青蛙”、“恐龙”等都是我们当前言语生活中应该极力避免使用的生理缺陷歧视性称谓语。

3.职业、身份歧视性称谓语

自从社会出现分工,就必然产生不同的职业,社会不同阶层和身份差异也就随之产生,同时,人们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必然导致人们对不同职业和身份的认知产生差异。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古人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思想奉为圭臬的生动写照,而“三教九流”则更清楚地彰显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中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尊卑贵贱。在当前社会,言语交际中常用的“农民意识”、“小农思想”仍显示出人们一直以来对于“农民”的歧视,以至于广大农民进城务工还是普遍被贴上了歧视性称谓语“农民工”的标签,即使成为企业家也是“农民企业家”。

(5)这个地方真他妈富得流油,对付这几个农民工,竟然出动了这么多警车、警察和保安,有钱啊,哇塞!(杨恒均博客)

(6) 那些家伙都是从贫困地区雇来的农民工,财迷得要命。(王小波《未来世界》)

(7)“不要异想天开,一个农民企业家哪儿办得了教育?”(1994年报刊精选)

(8) 城市打工者:讨厌被称为农民工?感到被歧视(网易财经2013-11-14)

以上(5) (6) (7) 中对“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的歧视与成见是显而易见的。(8)则直接道出了“农民工”对此称谓的感受和排斥的态度。与之类似的还有“贩子”、“臭老九”、“戏子”等无不体现了社会中部分人对商人、教师、演员等职业的歧视。同样,“乡巴佬”、“土包子”、“书呆子”、“看门的”、“闲杂人员”、“叫花子”、“要饭的”、“差生”、“学渣”等称谓语无不是用粗俗贬斥的字眼体现出部分人对这些人身份的歧视,也体现了旧时代的固有思维模式在这部分人头脑中的根深蒂固。

4.不端行为品格歧视性称谓语

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一直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的品质特征,我国文学作品中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假恶丑”的揭示与鞭挞就是这种精神品质的重要体现。同样,对于存在违背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不端行为品格的人,人们在称谓语的使用上也突出体现了这种态度。如前文中对品行不端、淫乱放荡女性的称谓语,既是对女性的歧视,同样与人们对淫乱放荡等不端行为的痛恨具有密切的关系。再如“杂种”、“野种”、“瘾君子”、“伪君子”、“人渣”、“瘪三”、“三只手”、“混混儿”、“啃老族”、“老赖”、“表叔”、“范跑跑”等称谓语,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违背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等不端行为的唾弃与嘲弄。但另一方面,这些称谓语所具有的歧视性,甚至是侮辱性也同样非常明显。与之类似的称谓语还有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医闹”和“钉子户”,笔者以为,以含有“蛮横”、“不讲理”之意的“闹”和“钉子”称谓当事人,就如同旧时官吏用“刁民”称谓不听管束的百姓一样,即使当事人确实存在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但这样的歧视性称谓语(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只会进一步加深问题双方的矛盾和对立。

5.禽兽什物等低贱物歧视性称谓语

牲畜由人类饲养,与兽禽同类,没有人的灵性,可以随意打骂和驱使,人们看待牲畜和禽兽自然就带有蔑视和贬斥。而对于肮脏、丑恶的一切事物,任何人也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厌恶和排斥,因此,在言语冲突中,把对方贬斥为牲畜、禽兽甚至更加低贱、肮脏而又丑恶的事物,不仅是对对方极大的羞辱,而且能起到很强的骂詈效果,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如在《西游记》中,笔者对孙悟空使用的骂詈性称谓语进行了统计,其中仅用“孽畜”、“毛团”等与牲畜禽兽有关的称谓语就达到了27个,使用“脓包”、“泼物”等肮脏丑恶事物作为称谓语的也有14个[1]。因此,在目前人们的语言生活中,人们使用禽兽什物等低贱物歧视性称谓语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而且非常普遍,如“畜生”、“蠢猪”、“蠢货”、“王八”、“王八蛋”、“犟驴”、“跟屁虫”、“吃货”、“草包”、“软蛋”、“狗东西”、“废物”、“饭桶”、“东西”、“水货”、“窝囊废”、“软蛋”、“屌丝”等。

二、歧视性称谓语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演变而不断产生变化,以不断符合人们交际的需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歧视性称谓语自然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的深层次影响。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是妇孺老弱歧视性称谓语、职业身份歧视性称谓语和不端行为品格歧视性称谓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这些变化与传统交织在一起,“恐龙”、“青蛙”、“土豪”、“屌丝”、“啃老族”、“剩女”、“医闹”、“钉子户”等新的歧视性称谓语就随之产生。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得以普及,极大推动了网络歧视性称谓语产生、传播和更新的速度,也推动着网络歧视性称谓语不断进入到人们日常的语言生活中。同时,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国家相关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规范管理的缺失或者滞后都是城镇化进程中歧视性称谓语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个人原因

从个人来看,歧视性称谓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源自于人们心理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方面的多种压力,要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因而需要一个发泄的突破口,以缓解各种压力和失意,而言语上的发泄,如采用各种歧视性称谓语骂詈、贬斥对方,也就成为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骂詈性称谓语就达到了160个,这些形形色色的称谓语成为孙悟空攻击、嘲讽各种妖魔鬼怪,发泄内心愤怒与不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2]。

其次,与人们心理认知的特点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在认识各种事物时,人们往往具有一种偏见心理,即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使人们只能了解到事物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完整地评价这一事物,这就很容易形成对该事物的歧视。而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又会让这种歧视逐渐扩大,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歧视。

最后,与人们的个人素质修养具有密切联系。在个人素质修养普遍偏低的社会生活中,歧视性称谓语必然更容易产生并被大量使用,反之,歧视性称谓语则会大量消失,社会交际语言必然更加纯洁和健康。

三、歧视性称谓语规避策略

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程度、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歧视性称谓语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歧视,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差异、矛盾、对立的一种反映。它也是一种语言暴力,“是诉诸语言的暴力行为,具有伤及他人情感,自尊和侮辱心灵的力量”[1]。因此,歧视性称谓语对个人,对社会群体,乃至于对城镇化进程中语言文明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较大的危害。

笔者以为,歧视性称谓语规避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根除社会歧视

歧视性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歧视,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根源就在于社会歧视,因此,从源头上消除社会歧视才是有效规避歧视性称谓语的根本策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民主平等意识,树立自由平等的观念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道德风尚,从而在源头上消除社会中的各种歧视现象,最终实现语言的规范与和谐。

2.加强研究与规范,促进语言和谐

从形式上消除或者改变歧视性称谓语同样是有效规避歧视性称谓语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及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深入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对所有歧视性称谓语进行科学地梳理和排查,统一社会认识,避免无效的争论。对部分已存在规范称谓的歧视性称谓语要取消使用,如应使用“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精神病患者”、“后进生”,而不应再使用“残废人”、“农民工”、“神经病”、“差生”等歧视性称谓语。对于缺少规范称谓的歧视性称谓语,如“医闹”、“钉子户”、“老赖”、“啃老族”等,应取消使用或尽快拟定统一规范的称谓语。

3.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语言规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改革和整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也颁布了一些反对语言歧视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笔者以为,从整体上看,这些还做得不够,因而,在语言生活中包括歧视性称谓语在内的语言歧视现象仍屡见不鲜。我们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建立称谓语使用的相关制度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尤其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力度,制定网络语言的使用规范,避免称谓语使用的无序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法制层面建立禁止使用歧视性称谓语的法律法规,并从道德层面和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制定相关的措施和规范,从而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杜绝使用歧视性称谓语。

4.发挥新闻媒体和教育行业的引领作用,做好社会表率

毫无疑问,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新闻媒体语言使用规范的监管力度,尤其杜绝各类新闻、娱乐节目和影视节目中出现歧视性称谓语,倡导使用文明、规范的称谓语;同时,要利用好新闻媒体,引导人们认识语言歧视的危害,提升人们分辨和规避歧视性称谓语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规范使用语言的自觉性。如新华社分别于2015年发布的《新华社在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和2017年发布的《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就明确指出: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或“智障者”等词汇。这对于规范新闻媒体,对全社会正确使用称谓语,加强语言文明工作建设必然产生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的语言文字工作,提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杜绝使用歧视性称谓语,从而使广大教师和学生成为各个家庭,并成为全社会使用文明语言和规范语言的表率。

[1]周福雄,李美林.《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骂詈性称谓语研究[J].现代语文,2016(33).

[2]俞顺香.传媒、语言、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On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and its Avoidance Strategy in the Current Society

ZHOU Fu-xi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is a kind of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and language violence in essence, and it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differences,contradictions and oppositions.In the current society in China,some previously-existing and newly-emerging discriminatory terms,mainly including discriminating against women,children,the old and the weak,physical disability,occupation and identity,misconduct and improper character,beast things,etc.,continuously integrate into our language life.It is an effective wa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y to avoid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thus promote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by advocating democracy and equality,eliminating social discrimination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What's more,corre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news media and education industry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the current society;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avoidance

H109.4

A

1671-9743(2017) 10-0108-04

2017-09-23

湖南省2014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歧视性称谓语考察及其规避研究”(2014YB—020);怀化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周福雄,1973年生,男,湖南辰溪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歧视性语言
处罚谩骂者,让美德更好“入座”
研究生招生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对土地利用和新型城镇化的影H向及应对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有趣的语言
中国入世与反倾销歧视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