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中软弱围岩施工技术研究

2017-03-10 13:19谢斌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11期
关键词:进尺台阶围岩

谢斌

中铁二十一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隧道工程中软弱围岩施工技术研究

谢斌

中铁二十一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的主要部分之一,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均有较大的差异,其需要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情况。软弱围岩是隧道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其地质特点决定了施工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包括地质不稳定、围岩位置移动、容易滑坡、塌方等,使得施工面临较多的困难,且施工质量的控制难度大,需要技术人员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才能够实现安全施工,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让隧道工程更好的发挥出其功能及后期的使用价值。

隧道工程;软弱围岩;技术应用

1 引言

软弱围岩由于其本身的地质特性,一般力学指标低,岩性松散、承载力差,压缩性高,遇到有岩隙水的作用时,就容易引起隧道施工时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造成安全隐患。同时,工后沉降过大也会对运营使用和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软弱围岩地段时,需要特别注意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和正确的处理措施。

2 工程概况

某段公路隧道自东向西蜿蜒,最深处达420m,长度大约3250m。根据对当地地形的勘探得知,围岩中含有较多的碎屑岩,总体上强度不高,大部分是由于风化而成的泥质灰岩,裂隙处在发展中,表面受风化侵蚀更加剧烈,围岩表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剥落情况,部分碎石较厚重,缺乏完整性,隧道进出口相对平坦,围岩也比较松软,因此这附近经常会发生坍塌。隧道浅埋区所占比例大,顶层围岩比较薄弱,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坍塌或者冒顶等自然灾害。

3 隧道软弱围岩难点

第一,拥有明显的隧道形变程度,掌子面20~30m距离处是夹杂数据波动区域,同时,一段时间内的变形应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第二,早期开挖时,少量渗水现象会产生于掌子面,在降雨过后,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大范围沉降很可能在支护结构中产生。第三,较大沉降产生于形变区,同时产生了收敛现象。第四,裂缝出现在边墙或隧道拱顶。第五,工字钢架在最大收敛处产生扭曲变形,开裂现象开始在支护结构中产生,同时导致混凝土脱落问题。

4 隧道软弱围岩施工技术

4.1 注入超前小导管进行施工

由于公路隧道围岩构造缺乏稳固性,容易发生变形,受到负荷过大、自身稳固周期不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完成后极易发生坍塌现象,根据隧道建设的现实条件,需要利用超前小导管等途径对围岩实行加固。该项目选择长度3m,需采用外径控制在42mm的导管对其实行维护,导管布置间隔为0.4m,环形的套管一共包括37支导管,每间隔1.5m就放置一根,纵向链接的长度要>1m,外插的角度控制在10~15°内,导管末节需和钢筋架焊接在一块。

4.2 微台阶法

将微台阶法应用于开挖施工中,需要从3层开挖整个断面,通常情况下,4.8m的高度和4~5m的长度存在于上层台阶上;每进尺1.0m可以实现对两榀的开挖;在开挖下层台阶时,首先应对右侧雏形进行开挖,一级为两榀,实现分级进尺,左侧开挖的进度应比右侧缓慢,通常情况下成为三榀,同右侧共同进尺;进行仰拱开挖时,应促使其仅仅跟随台阶的进度。开挖时,必须精确控制爆破进尺,基础标准应为上层台阶进尺,同步推进台阶开挖施工。

4.3 地表水处理

通常在上台阶的开挖历程工作准备好后,根据施工的进度,需要对浅埋段进行地表排水处理工作。隧道地表水排水处理一般是从浅埋地段30m左右开始,按照施工前即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通过测量浅埋段的地面纵横断面设计地表水处理方案。临时排水常用的方法有洞口井点降水和洞内超前排水两种。一般要在仰坡的外围设有排水沟,排水沟的结构通常为石砌筑,尺寸、净空宽、深按照工程的具体要求设计。

4.4 底部仰拱

在对微台阶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早日成环,而要想快速构建稳定的早期结构,应确保封闭成环在落底中形成,从而有效的杜绝收敛和沉降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开挖掌子面应同仰拱初期支护施工时间保持抑制,严禁产生较大的单次开挖长度,开挖完成以后,应将钢拱架设置于开挖后路段,在实现有效封闭的过程中,应对混凝土进行喷射。在开挖以后,如果没有对以上处理方法进行应用,那么暴露过长时间的背景下,将导致收敛、沉降和失稳现象的产生。部分隧道施工过程中是没有仰拱段的,那么下层台阶应高出仰拱15~20m,从而为出渣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衬砌结构

这个隧道是用复合式的防止水分渗透衬砌结构。该设计把排水放在首位,完全将防水和排水结合起来,遵守构造自身能够防止水分渗透这个基本要求,加强混凝土结构本身防止水分渗透能力,而且把伸缩缝和变形缝当成重点防治因素,借助增加防水层等办法进行帮助。一衬和二衬这两者彼此会有一些间隔,在其中放置透水管,而且在外墙侧面架设排水管道。衬砌建设要求在隧道围岩处于平稳状态下才可以开展,该方法的关键之处是:(1)项量测的内容变化逐渐稳固,围岩处于稳定状态;(2)经做完的位移需要在预期的90%;(3)衬砌附近位移的移动速度需要低于0.10~0.20mm/d,而且拱部下沉速度不超过0.07~0.15mm/d,尽快实现封闭成环。

综上所述,对于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因为有下沉量大、变化多端、缺乏稳固性等原因,导致立足于软弱围岩开展的项目建设难度大幅度提升,一不注意可能会导致坍塌等灾害。在建设过程中使用和现实相符的办法,完全发挥预警机制和检测系统的重要作用,从而保障隧道的建设能够安全进行。

[1] 李伟.高原地区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探讨[J].低碳世界,2016(32):196~197.

[2] 何振华,何文峰.紫溪隧道软弱围岩施工技术[J].交通科技,2015(6):56~58.

[3] 赵艳峰.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3):76.

10.16767/j.cnki.10-1213/tu.2017.11.125

猜你喜欢
进尺台阶围岩
软弱围岩铁路隧道超前预加固适用性研究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基于极限分析的进尺对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影响
开挖进尺对竖井开挖影响研究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治理技术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隧道循环进尺的极限平衡分析*
考虑钻头进尺影响的深水钻井水力参数优选
地面荷载及围岩自重作用下浅埋隧道的围岩应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