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筑物全寿命抗震管理

2017-03-10 13:19陈昀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抗震寿命

陈昀

南京高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浅论建筑物全寿命抗震管理

陈昀

南京高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本文通过研究绵竹市汉旺镇地震遗迹,就抗震管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使用全寿命论述其重要性,引入建筑物全寿命抗震管理概念。

建筑物;全寿命;抗震管理

1 引言

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其波及范围之大,几十年来罕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感觉到了震感。灾难发生后,建筑的抗震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灾难发生后,我研究了重灾区绵竹市汉王镇地震遗迹的资料,保留下来的地震遗迹仍让人触目惊心。痛定思痛,我在讨论全寿命质量管理的同时应引进建筑物全寿命抗震管理概念。所谓建筑物全寿命抗震管理就是使建筑物抗震管理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即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交付和使用的全过程。下面就结合震区实际作如下分析:

2 充分发挥抗震规划的龙头作用

抗震规划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1)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2)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

(3)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汉旺镇是四川的工贸重镇,而它却正好处在龙门断裂带上,这使得汉旺镇成为绵竹受灾最严重的镇之一。而现场震害也表现为越靠近山麓建筑物损毁越严重,另有部分建筑物因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而受损。

因此在制定抗震防灾规划时应划定危险地段、不利地段,明确规定危险地段不得进行新的开发建设,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类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建设应避开不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城市人口稠密地区,已建的应当逐步迁出;正在使用的,迁出前应当采取必要的抗震防灾措施。新北川县城的规划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使得新县城首先成为安全的新北川。

3 抗震设计是关键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抗震体系可视为弹性体系,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因此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看诊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在施工图设计时按抗震设防等级进行抗震设计,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能够达到抗震基本要求的。

抗震设防地区建筑工程宜选用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并不在危险地段建设。合理的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应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这在法律上加强了对学校、医院等工程的抗震设计要求。

4 抗震审查是保障

根据《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和《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第十五条等有关规定,抗震审查属行政许可项目,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抗震设计审查。自200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展了抗震设计审查工作,将抗震设计审查作为核发施工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使得新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有了保障。但在此之前规模可观的既有建筑未经抗震设计审查,这些工程的抗震能力无法保障,地震灾区现场的损毁的大量老旧建筑物给我们很大的警示,也表明了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和审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5 施工过程须规范

建设工程的质量重在实施阶段,有了经严格设计和审查的抗震蓝图,还必须经严谨的施工和管理得以实现。

(1)认真的专项技术交底是基础。设计人员应就抗震要求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必要的设计交底,使操作人员有足够的认识、理解设计意图。

(2)可靠的专项施工方案和监理细则才能提供操作依据,而以往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案和监理细则往往格式化现场严重,无针对性,特别是在抗震设施施工方面只字不提。

(3)加强全过程施工验收,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每个环节,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能体现对抗震的要求。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必须加强涉及到抗震要求的检验批验收申报与复核,确保抗震设施与构造验收合格。

6 建筑物使用管理任重道远

建筑物的全寿命抗震管理的主要时段在使用阶段,一般建筑物的正常设计使用寿命要求达到50年以上,而实际使用年限有些建筑物达到百年以上。我们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

(1)加强抗震防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抗震意识。

(2)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施的监督管理。

A.加强抗震档案管理。对进入城建档案管理的材料列出专门的抗震管理内容,以便于建筑物使用管理过程中查阅,并应加强经过改造后的建筑物抗震档案内容的完善。

B.可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抗震排查,及时掌握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特别是对超期服役的既有建筑物强化排查频次。

C.完善建筑物装修改造的抗震监督管理。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加强对建筑物装修改造行为的监管。

D.通过走访、巡查、举报等手段查处破坏抗震设施的违法行为,特别是破花抗震墙、拆改纵横承重墙、截断圈梁和构造柱等行为,保证建设工程的抗震寿命。

(3)开展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工作。

A.对遭受灾害或意外后,应有专门机构开展抗震鉴定工作。并应对既有建筑物有组织地逐步开展抗震鉴定工作。

B.对经抗震鉴定需要进行加固的建筑物,必须经加固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7 结束语

地震造成的阴霾虽然消散,但我们还无法准确获知地震何时何地发生,我们生活、工作、休闲场所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都必须能够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0.16767/j.cnki.10-1213/tu.2017.11.147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抗震寿命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古建抗震有绝招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人类正常寿命为1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