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的初步认识和阅读技巧

2017-03-11 07:29王天石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

【摘要】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已不再满足于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出現,与之相对应,语文学科也逐渐走出了纯学术的学科地位。学校与社会在努力夯实语文基础学科的学科特点之上,也逐步地将语文学科更广泛地应用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而是努力将语文学科纳入社会生活。与之相对应的考查形式也逐步发生变化。

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在保证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问题理解能力、知识识记能力、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能力和提升考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新型的语文学科发展和语文学科的考查形式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题型就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仅仅是具有简洁排列、清晰数据、完备信息、言简义丰的文本特点的文本形式。是更新颖、更独立、更简洁、更实用的文本形式。因为是新型考查形式,所以,部分考生在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阅读题时,常常出现失分严重的现象。本文将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解答技巧做出初步探究。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兴的学术名词,出自于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代表的素养评测(简称PISA)。具体而言,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阅读文本以句子和段落组成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关联性的“连续性文本”提出的概念。“非连续性文本”多是以统计表、图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较“连续性文本”而言,具有更加简明直观、概括性更强、更易于比较分析、应用图景更加广泛等显著特点。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非连续新文本”阅读的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要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在第三学段课程和第四学段课程的学习中,明确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标和内容。在第三学段中要求“阅读简单的,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段要求“阅读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就受到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的文本阅读形式提出的新型的阅读考查方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显著独特的文本特征。就其文本形式的来源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源途径更加广泛,文本覆盖面更广,文本形式更加新颖、灵活,文本选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的密切相关。就起文本形式的结构特点而言,文本外在连接松散,很少用过渡语言连接,常以表格、漫画、说明书等形式出现;文本内部信息条理清晰,连接紧密,易于捕捉文本携带信息。

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具有直观简洁、信息完备、概括性强、方便比较、易于分析、应用广泛等特点,也就是说,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实用性更显著。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特点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自身具有直观简洁、信息完备、概括性强、方便比较、易于分析、应用广泛等特点,非连续性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密切,其表现出的实用性更强。所以,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是要更加突出语文学科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现实

意义。

因为非连续性文本多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多元阅读能力,是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要求老师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直接提取能力,灵活把握文本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将文本信息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真真正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材覆盖面广,选材角度灵活,也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学生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具备应对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基础。也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的学科基础性、信息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

虽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征非常明显,现实意义更见显著,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式来考查学生,还是会有一定的弊端。由于非连续性文本自身具有的来源广泛,选材灵活地特点,所以文本信息的体现较连续性文本而言更零碎,缺乏清晰的系统连续性和完整的思维逻辑性。就学生自身的身心条件和知识阅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言,参加应试的中学生的自身知识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知识阅历浅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把握会有一定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过于浅薄、过于感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造成理性思维的锻炼与培养上的短板。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失分原因

就目前而言,对于考生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把握阅读文本的每一条信息,是很困难的。因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种考查方式,在考试中出现的历史不长,而且阅读材料的选材灵活,来源广泛,所以考生很难进行系统连贯地学习和得心应手的掌握。

(一)没有抓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解答,要注意它们在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解答思路上的联系与区别。语文课程标准对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具备明确的连贯学习性质的要求标准,考生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思路进行学习和做出解答。是要求考生在对阅读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连续性文本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达到陶冶学生个人道德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修养的要求。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要注意它本身的社会实践性和现实意义。考查的也是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是力求通过这种考查方式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文体的妥善解决能力。也就是说,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阅读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具实用性和社会性。

(二)考生自身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最常出现的领域是高考。参加高考的考生,绝大部分已能够完整掌握语文学科的各方面知识要点,并且能够自主将知识要点归纳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但是还不够成熟。

就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言,要达到熟练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学生在语文学科阅读领域内的学习,多是以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为主,主要考查的是中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储备情况。培养的是循序渐进的答题思路,按部就班的解答技巧。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多的是对中学生学习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所以,一部分考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领域内失分的原因是,没有脱离固有的思维方式,没有建立清晰完备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将积累储备的只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应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中的失误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自身具备来源广泛,覆盖面广等特点,所以很难将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分类处理。也就是说,在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比较难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也是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没有找到非连续性文本最根本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社会性和实用性,它的阅读材料更加直接地来源于生活,也更加直接的应用于生活。所以,对于阅读材料而言,要按照其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对其进行分类。对于考生,正需要注重对考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非练习性文本阅读技巧

(一)明确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文体特征

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文体特征。要溯本求源,找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出处及其类型,同时要明确考查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解答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明确的答题目标。

因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来自于社会实际生活,所以在阅读材料中会很少体现更重文学创作手法,力求简洁明了、清晰完备地将所要表达的信息表达出来。因此,要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社会时效性。非连续性文本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常常是结构松散,信息杂乱。但是,就其内部的信息连贯性而言,每条信息的提出都是条理清晰的,而且各条信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内部信息的连续性。

(二)锻炼考生解答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如果说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是考生的知识储备,那么非连续文本阅读考查的就是考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由于中学生储备的知识广泛,但是头脑当中的知识体系构建没有得到完善,尚不夠清晰,而且社会阅历浅薄。所以,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薄弱,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浅薄,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训练过程中,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对中学生在语文学科内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1.要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所提取信息的解读能力。

找到阅读材料整体反映出的实际问题,并区分整体实际问题和各部分反映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对实际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哪些是根本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

2.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方面,以便于锻炼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要培养学生对立思考、勤于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解答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过长中,学生容易养成一种以答题技巧获取分数,根据题干结合文本追求正确答案的思维定式,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面对问题的提出,只是一味寻求答案,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问题提出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解答。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勤于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4.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在保证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要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只有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才能共同进步,已获得长足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善于观察生活,将阅读生活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见闻.提高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效果的技巧[J].基础教育研究,2013(24).

[2]张茂全.关于非连续性文本[J].语文学刊,2013(24).

[3]李云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3(31).

[4]成尚荣.非连续性文本群读写的大胆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3(27).

作者简介:王天石,1988年生,辽宁凌海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