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的典范:青年毛泽东

2017-03-11 09:36张凤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学湖南读书

张凤霞,白 婧

(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自学的典范:青年毛泽东

张凤霞,白 婧

(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青年毛泽东是自学的典范:向书本学习是青年毛泽东自学的主要途径;自由研究是青年毛泽东自学的重要形式;向海内外名人学者学习是青年毛泽东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社会学习是青年毛泽东成长成熟的关键。自学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显著成效: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磨练了刻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形成了独特的自学方法;实现了思想的蜕变;成长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青年毛泽东的自学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青年毛泽东;自学;典范

青年毛泽东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有高远的眼光、远大的理想、顽强的意志,更有着为解救所有痛苦的人而奋斗的远大抱负。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从接受传统思想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蜕变,在思想上乃至在行动上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而他的才华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全才领袖毛泽东的声威享誉世界。毛泽东的才华最主要的就是来源于他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青年时期毛泽东的自学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

一、自学——青年毛泽东独特的成长道路

毛泽东的读书是从私塾先生和学校老师的引导开始的。但无论是少年毛泽东还是青年毛泽东对读书学习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年毛泽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学道路。它体现在:

(一)向书本学习是青年毛泽东自学的主要途径

刻苦读书是毛泽东自学最显著的特色。毛泽东8岁入私塾读书,他的刻苦好学、涉猎广泛深得私塾先生的赏识。他不仅在私塾先生的引导下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且读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传》等被先生称为“禁书”“杂书”的传统小说。尤其在1908年到1910年毛泽东辍学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虽然白天劳动晚上记账,但还是想尽各种办法抽空书。凡是能借到的书他都借来阅读,韶山附近的书几乎读尽了,他就到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去借,每次往返要走二十余里的崎岖山路,还要经过几座丛林茂密、野兽出没的山岗,但为了求得新的知识,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他总是起早贪黑来往在这条山路上。正是这些书籍扩大了毛泽东的眼界,培养了叛逆精神并学会了独立思考。当他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时激发了继续求学的欲望。1910年,不满17岁的毛泽东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这里浓厚的学习气氛吸引了毛泽东,他更加勤奋刻苦地读书,收藏着许多中外书刊的藏书楼成了他经常出入的地方。但毛泽东在这里只读了半年,1911年,在老师的引荐下他来到了长沙,从此,他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他经历了参军、入学、自学等事件后决定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毛泽东仍然以自修为主,从早到晚刻苦读书。早晨他第一个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习室读书,晚上熄灯后他还在走廊或在茶炉室借助微弱的灯光读书。先秦诸子、楚辞汉赋、唐宋古文、宋明理学和二十四史等名著都是在课余时间读完的。为了锻炼自己在各种环境中的读书能力,毛泽东有时到车水马龙的南门口读书,有时到幽雅静谧的妙高峰上读书。“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成了毛泽东一师时期的座右铭。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个座右铭,经过五年半的修学储能,他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材生。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汲取着知识和智慧,他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评判着外面的世界,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而书本也成就了毛泽东,正是在不断地、刻苦地读书中,他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子成长为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读书成为毛泽东终生的最爱。

(二)自由研究是青年毛泽东自学的重要形式

自由学习和研究在青年毛泽东的自学中占着重要地位。萌发自学的念头是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学习期间。1911年毛泽东来到了湖南省会长沙,他被辛亥革命的浪潮所鼓舞,不仅发表了第一篇政论文,而且响应号召投笔从戎,半年后认为革命成功而退出军队,继续开始他的求学生涯。不久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在这里他的好学刻苦深得老师的喜爱。他通过国文教师主动借给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学习,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认为自学更好,收获更大,随即便退出该校。

1912年7月,毛泽东过起了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生活。他在这里读了半年书,每天早去晚归,风雪无阻,从不间断。在这里毛泽东广泛阅读了中国的经史子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哲学、文学、小说、诗歌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集中精力阅读了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代表性著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等,毛泽东带着新奇和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籍,对他的思想和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年后毛泽东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是他“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觉悟”[1]135。湖南一师时期的毛泽东遇到了他最尊敬的老师杨昌济。杨昌济留学英国和日本长达十年之久,回国后选择了湖南一师作为自己培养救国救民人才的基地。他教授西方伦理学,他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识得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学生的爱戴。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和一些同学组织了哲学研究小组,经常请教杨昌济。而毛泽东对哲学的痴迷和对杨昌济所教授的伦理学的投入远非其他同学所能比。毛泽东尊敬杨昌济,杨昌济也喜爱毛泽东,认为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而着意加以培养。《伦理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主要代表作,它既是杨昌济的教科书,也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毛泽东在听了杨昌济老师的一部分讲解后自学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仅仅10万字的内容毛泽东的批语竟达1.2万字。他结合着书本的内容阐释了自己对古代哲人孔子、孟子、宋明理学、王船山及近人谭嗣同、梁启超等诸家思想的认识,尤其对“五四运动”前夜的国事与各种思潮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该书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已经开始独立思考,用批判分析、绝不盲从的方法对待前人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处处闪现着毛泽东追求真理、改革国家与社会的可贵精神。而结合此书毛泽东写成的文章《心之力》受到杨昌济的大加赞赏,不仅给了100分,而且更加认定毛泽东是“柱长天”的“大木”。

自由研究使青年毛泽东学会了批判精神。在不断地分析批判中,青年毛泽东努力清除思想中的糟粕,不断地向真理迈进,终于使自己在思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自由研究成为毛泽东终生的学习习惯。

(三)向海内外名人学者学习是青年毛泽东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善于向周围的老师学者请教学问是青年毛泽东自学的又一特色。早在家乡韶山冲的时候,少年毛泽东经常去请教一个被当地人污蔑为“过激派”的老师李漱清。李漱清是一个思想开明、充满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他很器重毛泽东,向他传播新思想、推荐新书目。毛泽东很钦佩他的学识,经常去他家里请教,毛泽东萌发继续求学的强烈愿望与李漱清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有一位从日本回来的老师由于留着假辫子,学生们都叫他“假洋鬼子”,大家都有意疏远他,而毛泽东却常常到他那听他讲日本如何从“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及其灭亡中国的侵略野心,他的爱国情愫感染了毛泽东,激发了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意识。

在湖南一师,毛泽东更是不放过向身边每位老师学者求教的机会。首先,亲自拜访。1916年暑假,毛泽东步行120多华里来到他的恩师杨昌济位于长沙乡下的板仓家中求教,不仅和老师讨论了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浏览了老师的大量藏书尤其是一些新书刊。当有一次听杨昌济说到距板仓40多里的地方住着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柳午亭先生是一位体育运动的热心倡导者和实践者时,正在悉心研究体育问题的毛泽东第二天就访问了柳先生。柳先生同毛泽东进行了广泛的交谈,不久,毛泽东公开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除杨昌济老师外,毛泽东还经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家质疑求教。尤其是比自己大四岁的黎锦熙,毛泽东更是与他来往频繁、书信不断。其次,虚心请教。“船山学社”是当时湖南一些具有民族思想和忧国忧民的人士专讲王船山学说的地方,毛泽东常常邀请一些好友去听讲,他益发推崇王船山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当时长沙城里比较有学问的人或者从外地来讲学的人,毛泽东探听他们的住处后常常趁星期天去拜访,虚心请教并解答一些疑难问题。最后,以通信的方式求教。1917年春天,积极帮助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因黄兴的逝世来到长沙。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执笔给这位日本友人写信高度赞扬他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友谊,并诚恳表示愿意当面“聆取宏教”。同时,经杨昌济先生介绍,毛泽东和北京、上海、武汉的一些名流学者建立了比较密切的通信关系。毛泽东与他们讨论的问题极其广泛,从国家大事、哲学思潮、人生观、世界观到求学方法等等无不涉及。向海内外名师学者的学习扩大了毛泽东的视野,拓展了他的思维,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深入社会学习是青年毛泽东成长成熟的关键

深入社会、研究社会是青年毛泽东自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家乡时期毛泽东通过读书学会了思考,对身边发生的许多事鸣不平,但他不懂社会,更不懂人生。在湖南一师时期,毛泽东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更加成熟,他懂得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只有书本知识而脱离社会实践是不能担当起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重任的,不仅要学有字之书也要学无字之书,从天下万物而学之。毛泽东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农村进行访问,同时放弃暑假休息的机会,深入社会了解实际。1916年和1917年连续两个暑假,他都和同学一块做“游学生”游历湖南各县,了解农民的生活,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他们走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和农民谈心交朋友。经过几次游学、考察,他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尤其对农村、农民生活的深入了解,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民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为了与人分享,毛泽东在游学的路上就把所见所闻用通俗生动、幽默风趣的文字写成一篇篇通讯,在《湖南通俗教育报》上发表,引起很多人的关心和注意,被同学们称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奇才”。

毛泽东还利用课余时间主持学友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使湖南一师的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他以极大的热情主办工人夜校,成为工人的贴心朋友。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使青年毛泽东积累了实践经验,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深入社会这个大舞台使青年毛泽东学到了书本以外的各方面知识,他的为人处世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对他的成长成熟起到极大的作用,为他以后在复杂的革命形势中披荆斩棘、独辟蹊径打下了基础。也正是青年时期积累下来的广博的社会知识、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能打交道的独特能力,成为日后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内众多精英人物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二、自学改变了青年毛泽东的人生和思想

(一)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毛泽东忧国忧民意识的产生是在家乡辍学时期。启迪他思想的是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此书由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所著,他所宣传的改良主义主张虽然早已过时,但对生活在偏僻山村的毛泽东来说却是新鲜的。随之毛泽东又读了一些其他关于列强瓜分、救亡图存的书,对书籍的思考和李漱清的启蒙教育使毛泽东“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国民应尽的天职“国家兴旺,匹夫有责”[2]28。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后,校长李元甫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经常在早晚点名的时候向大家讲中国日益贫弱、迭遭列强侵略侮辱的情况,毛泽东和同学们听后异常激愤。让他震撼的是从萧三那里借到的一本叫《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在这本书中毛泽东不仅知道了中国以外的世界,更对华盛顿、拿破仑、卢梭、林肯等世界英豪钦佩备至,他对同学说:“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华盛顿不是经过八年的艰苦战争之后,终于得到了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2]36。为表达自己的救国志向,毛泽东给自己起了个“子任”的别名,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一生的崇高责任和奋斗目标。

促使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意识升华的是湖南图书馆自学时期。这段暑期对毛泽东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是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他每天进入图书馆都要站在地图前仔细地看了又看,并认真地思考。这幅地图改变了毛泽东对国家对社会的认识。他原来认为中国自古就称为天下,广袤无垠,但在地图上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他的家乡连个影子都没有,世界大得让毛泽东震惊。从这幅地图,毛泽东想到世界上快乐幸福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社会不好、政治不好,这样的社会和政治应该彻底推翻和改造,但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才能达到。“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3]进入湖南一师后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毛泽东更是勤奋读书,把读书、立志和追求与掌握救国救民的真理相结合。他主张青年人要有高尚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要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要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无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4]在学校,他读得最多的是有关国家和社会的书籍,思考得最多的是天下国家的大事,他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必须集中时间刻苦学习。当袁世凯复辟称帝举国声讨的时候,毛泽东更是发出了“何以救国、在我学子”的呐喊。他和同学规定不谈金钱、琐事和男女问题,只谈“大事”,即“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1]182

毛泽东的好学不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爱戴与敬佩。尽管那时毛泽东的思想是复杂的,因为他还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他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是明确的,他的政治观念已经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了,有了坚定的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伟大抱负。

(二)磨练了刻苦顽强的意志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不仅是他湖南一师时期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更是他在自学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的真实写照。幼小时期的毛泽东就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六岁下地干活,面对苛刻吝啬的父亲,他不仅干得一手好农活,也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东山高小时期,面对富家子弟对他衣着寒酸的嘲笑,毛泽东刻苦读书,以他的才华赢得了全校师生的敬重。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每天早晨毛泽东第一个进去,中午买两个烧饼充饥还常常忘记,晚上最后一个走出图书馆。而对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毛泽东风趣地说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大口大口拼命地吃。对知识的渴求,使毛泽东从不追求奢侈的生活。湖南一师时期,毛泽东更是如此。他的生活极其朴素,一套校服穿了又穿,没有枕头则以书代枕。不仅如此,他从不注重和挑剔学校的学习条件,对于别人无法忍受的剩饭冷菜,他也从不在乎,而“在班上是一个很规矩、很正派、很温雅的人。他走路不蹦跳,说话不粗率,时常正襟危坐,沉默寡言。”在接人待物方面毛泽东总是非常谦和、谨慎,从不自以为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同时,毛泽东倡导体育运动,以风浴、雨浴、冷水浴和游泳来锻炼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意志。他出色的才华,引起全校师友的叹服。1917年6月,湖南一师开展全校“人物互选”活动,对学生的学业、操行进行总体的评价,全校四百多人参加,毛泽东位居全校第一。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为以后毛泽东在革命的艰苦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体魄、完成宏大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三)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既是青年毛泽东汲取前人学习的精髓,也是自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东山高小时期毛泽东就已经体现出了这个特点。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既感到新奇,又十分钦佩康有为、梁启超,他俩的文章他总是读了又读,并时常写出心得和批语。尤其是他看了从萧三那里借来的《世界英雄豪杰传》后,更是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批语,甚至还给萧三的时候都带有歉意。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老师公开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毛泽东不仅非常赞赏而且躬行实践。他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分成几部分:讲堂录(课堂笔记)、课后读书写批语、读书笔记、阅报摘记、抄写全文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等。他不仅在读了《理论学原理》后写下了1.2万字的批语,还把《离骚》和《九歌》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共有几网篮。遗憾的是族人害怕国民党迫害,把毛泽东寄存在家里的书籍和笔记都烧毁了,幸运的是一位私塾先生在火堆中抢出了一个笔记本和两本教科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终身坚持的读书方法。青年时期他通过这一方法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充满了对国家和社会使命感;而成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又通过这一方法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终于成为打烂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巨人。

(四)实现了思想的蜕变,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毛泽东成长的过程既是自学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真理、实现思想改造的过程。在家乡读私塾的时候,毛泽东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接受的是传统的经典教育,他特别崇拜孔子。但由于读了一些被称为“禁书”的传统小说,毛泽东的反叛意识开始形成并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一些独自的想法。进入东山高小后,他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一些文章,并立即被吸引,思想产生极大的波动,对改良思想产生了兴趣,并视康有为、梁启超为自己的楷模。从此以后,毛泽东的思想不断产生着变化: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他系统地阅读了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著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植入他的心间;湖南一师的五年求学,他不仅被老师的西方伦理学所吸引,产生了探求世界大本大源的兴趣,更是倾心与老师推荐的由陈独秀、胡适等人编辑的《新青年》,胡适、陈独秀代替了被他抛弃的康有为、梁启超;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两上北京,被五四时期思想界的各种思潮所吸引,工读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都让年轻的毛泽东驻足探询,但终于拨开云雾见晴天,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无可争议地成为思想界的主流,毛泽东也义无反顾地抛弃一切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者。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是在自学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观而最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东山高小时期,毛泽东接受改良主义可以说是他思想转变的过渡环节,进入长沙之后的毛泽东则时时追随时代的脉搏不断接受新思想、不断处在与时俱进的时代大潮中。他为国家、为社会而读书,为改造国家和社会而思考,正因如此,哪一种思想都没有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占主导地位,适合时代需要的就接受,不适合就抛弃,终于在比较鉴别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最适合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他毫不犹豫地拿起这个武器披荆斩棘,最终建立了宏大的伟业。

为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就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组织了“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造人心风俗”为宗旨开始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实践。为使“新民学会”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作用,毛泽东于1918年8月湖南一师毕业后,应杨昌济老师邀请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新民学会”的会员开始走向世界,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对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中的积极分子不仅成为共产党成立之初的重要骨干,而且很多人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不久,受到北京“五四”大潮的冲击立即投入到组织湖南学生运动的浪潮中,成为“五四运动”在湖南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创办《湘江评论》讴歌十月革命,抨击帝国主义,高度赞扬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受到李大钊、胡适的高度评价。不久他又直接领导了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为达到驱逐张敬尧实现湖南自治的目的,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在实现驱张目的的同时,毛泽东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帮助下,实现了思想上的根本转变,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青年毛泽东自学对当今的启示

(一)启示之一:自学应该是每一个国民的自觉行为

自学是青年毛泽东的主要学习方式,为他带来了思想和人生的巨大变化。毛泽东终生都是自学的典范,堪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人们的学习观念发生着变化,终身教育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已经体现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之上,这是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因此自学应该成为每个国民的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充满活力,才能面对未来全新而陌生的挑战。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学习,而且是主动、自觉的自主学习。

(二)启示之二:既向书本学习也要向社会学习

青年毛泽东主张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正是无字之书给了他书本上没有的巨大收获,使他走向了各方面的成熟。今天我们处在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迈向小康的关键时期。在努力刻苦读书的同时,我们更要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舞台陶冶情操、施展抱负,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三)启示之三:坚持自主学习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国民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更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而且是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更高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而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学习,所以倡导全面自学读书,不断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告诫我们:“要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这是对全体国民的最好激励。

(四)启示之四:只有注重自学的国民才能为国家的复兴尽绵薄之力

国家的发展全在于国民,而每一个国民的才干只有在为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实践中才有价值。因此,国民的学习能力的高低体现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快慢,而今国民的学习状况堪忧。我们面对的世界又是多元化、多色彩、多风险的新状态,是瞬息万变的,没有自学能力的人最终会被时代淘汰。只有具备优良的自学能力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才能迅速接受新知识,也才能与时俱进并不断创造新的生活,从而为社会、为国家的复兴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1]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马玉卿,张万禄.毛泽东的成长道路[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周世钊.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J].新苗,1958(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6-87.

Abstract:Young Mao Zedong isan example of self-study.Learning from booksisthe main meansfor young Mao Zedong to educate himself;free research isthe important way for self-study;learning from well-known scholarshome and abroad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going deep into the society to learn is an essential factor to make him mature. Young Mao Zedong achieved a lot from self-study.The ambition of saving the nation and people was aroused;the strong will of industriousness and stamina was cultivated;the special way of self-study was formed;the metamorphosis of thought was realized;and he himself grew into a social activist.Young Mzo Zedong’s self-study experi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young people today.

Key words:young Mao Zedong;self-study;example

[责任编辑:罗 昂]

An Example of Self-study:Young Mao Zedong

ZHANG Feng-xia,BAI Jing

(Marxism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 ofCommerce,Tianjian 300134)

A841

A

1674-831X(2017)04-0010-06

2017-04-07

张凤霞(196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商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白婧(1993-),女,山西临汾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自学湖南读书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