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人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引领和现实路径

2017-03-11 15:07侯爱萍
关键词:发展

黄 梅,侯爱萍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论当代中国人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引领和现实路径

黄 梅,侯爱萍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的创造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力的片面发展。物的依赖性、社会关系功利化、能力发展专门化、主体责任感丧失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存在和发展形态,有悖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鉴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通过价值引领的方式解决国人自身发展中所产生的困惑,通过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利益诉求。

全面发展;中国化;实现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并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生命力。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社会也面临着深刻转型,出现了诸如社会阶层分化加快、生态环境恶化、道德失范现象蔓延等一系列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因素。新问题的出现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新挑战,也要求我们立足当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连续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会不断丰富,内涵会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各具侧重点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毛泽东十分重视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毛泽东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下青少年片面发展的现象,明确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1]121,并制定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77的教育方针,初步形成了德智体三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上,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劳教结合”的思想,明确地把劳动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手段。面对新社会一切有待于重新建设、需要大量劳动者的社会现实,毛泽东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使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旧传统,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极大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邓小平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发展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不但脱离国情,也不利于人的发展。邓小平适时地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为“四有新人”的培养,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围绕“四有新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条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坚持改革开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望又可即的现实目标。

(三)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后,发展问题也提上了日程。江泽民顺应新形势,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42-43这一观点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既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延伸,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想,又重申了马克思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最高价值目标,突显了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开拓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四)胡锦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胡锦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科学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积极探求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涵之中,纳入到现实的社会运行机制之中,从而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得发展的目标更加全面。这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的价值和自身发展的高度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追求的价值目标同现阶段具体目标的结合,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更具实践化特色。

(五)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开启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然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之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混乱。其后果是对人的自身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建设产生了严重阻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价值引领的方式,构筑起国人的精神家园,把人们从精神生活的片面发展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构筑牢固的价值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但人们的精神道德水平却有所下滑。这使得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让全体公民树立起共同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为实现国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造牢固的价值支柱。

二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一个国家和民族不仅要创造殷实的物质财富,更要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因此,我们要善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自己的精神之根和智慧之源,“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以消除隔阂、弥合分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二、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对物的需要极度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转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和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物质享受逐渐成了不少人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追求。由此,不少人对物的需要的膨胀开始突显出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大妈”疯狂抢购黄金,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消费、投资的盲目和无度;先消费、先享受的思想催生了一批房奴、车奴、卡奴;“光棍节”的巨额交易,既证明了中国网民的强大购买力,同时也显示出部分国人的盲目消费、狂热购物。这种对物的需要的极度膨胀,迫使人们采用近乎疯狂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耗费,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永续发展。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物质化、功利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们的一切活动仍将处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人们获得了自主经营的独立性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这种重利性原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一种金钱关系,一种相互利用甚至是交易的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开始更多地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红包、礼品成了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社会关系的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正是当前社会中利己主义膨胀、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情感沟通、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人的能力发展的片面化、专门化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远没有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水平。对于一些没有较高学历或较好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而言,体力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是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这也使得他们只能被束缚在某种特定的领域内或从事特定的职业,从而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个领域对个人的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具备专业技能、成为专门人才成为当前一些人发展自己能力的主导方向。这虽然有助于人们生产经验、技能的积累和提高,但长此以往,必然会限制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使个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越来越片面,最终导致人的畸形发展。

(四)人的个性发展丧失主体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加速转型和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部分社会成员中发生了重大变迁,“表现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就是从一元价值观到多元价值观、从神圣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从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转变”[5]。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极易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混乱和偏差,导致人的个性的畸形、片面发展。人的个性的畸形、片面发展,集中表现在一些人缺乏主体责任感,无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其后果是模糊、抑制了对个人行为及行为结果的深刻反思,形成了冷漠旁观、逃避推诿、缺乏理性的社会心理。近年来出现的小悦悦事件、彭宇事件、毒胶囊事件等负面新闻,就反映了这一点。

三、当下在我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就当代中国而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发展,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利益诉求。

(一)创新经济体制,通过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但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于人的实际发展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物质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当代中国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着力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其一,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破解发展难题,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其二,要完善现行的按劳分配制度,明确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一个逐渐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使每个人都有相对平等的权利、机会和条件来全面发展自己,促进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二)创新教育制度,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530。纵观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重知识而轻人格、重灌输而轻创造、重应试而轻应用的局限性正日益显露出来。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也成为当前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突破这种现实局限性,推动人的发展走向新的阶段。其一,要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教育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人才质量、结构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其二,强调素质教育,倡导“以知识为前提、以素质为基础、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在努力实现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真正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社会管理,通过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承担者,人们是在社会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发展的,社会关系使个体的人变成社会的人。在探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时,也要注重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其一,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尤其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其二,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政治体制,通过推进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民众民主意识和法治思想淡薄、公职人员滥用职权等影响政治稳定、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因此,当代中国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加快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人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发展愿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其二,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提高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系统性,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真正的保障。同时,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五)改革生态文明体制,通过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界的改造。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伴随着由于经济现代化高速推进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废水和废物的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土壤环境和地下水源;空气污染加剧,雾霾常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生态文明体制,通过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同时,倡导合理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的双赢。其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有度有序地利用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1] 共青团中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新华社.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5] 廖小平.论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双重后果[J].科学社会主义,2013(1):87-91.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 王治涛)

On Value Leadership of Overall Development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HUANG Mei, HOU Aiping

(Marxist Schoo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andong 271000, China)

Contemporary China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creation of China speed and China miracle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excessiv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 in an extensive development model caused to a large extent a unilater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ical rights. Material dependence, uti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specialization of the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loss of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ave become a form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For this reason, since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the general secretary, has been applying the value leadership to solve the confusion occurr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o meet the interests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rough realizing "five in on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China Stylization; way of realization

2017-02-15

黄 梅(1988-),女,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侯爱萍(1970-),女,山东文登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3.016

A81

A

1674-5035(2017)03-0075-06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