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述评

2017-03-11 16:02韩增林赵东霞
关键词:文化产业空间文化

张 丽, 韩增林, 王 利, 赵东霞

(1.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3.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述评

张 丽1, 韩增林2, 王 利3, 赵东霞1

(1.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3.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特殊时期,思考地理学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地理学视角下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议题:即文化产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及动力机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构建,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期为未来地理学视角下深入思考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文化产业;地理学;空间集聚;城市;述评

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文化产业的研究成了一门“显学”.自20世纪90年代始,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艺术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对文化产业持续关注且成果丰硕的主要是2个综合性学科,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统计和调研数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统计描述:运用定量分析进行模拟预测,侧重于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实证研究;管理学则主要从发展模式角度,对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探讨,主要有政府主导和市场推进2种模式.

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从非空间视角来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推进策略.与此不同,地理学强调从现象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入手,运用多尺度、区域性、综合性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文化产业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中分布和展开的,空间视角下文化产业演化的机理和模式也是多样和复杂的.目前,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城市地理学与区域发展规划等学科均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文化产业有所涉略,并形成了以“空间”为主,解释文化产业空间分布规律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来说,国内地理学视角下文化产业研究主要有6个研究议题,即文化产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及动力机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研究.但总体来说,文化产业是地理学研究的边缘领域,现有成果的研究视角较窄,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特殊时期,思考地理学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地理学核心期刊为主要来源,对我国地理学视角下文化产业的研究议题进行评述,并对未来地理学视角下文化产业的研究提出展望.

1 文化产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1.1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与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亦是空间理解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区在历史文化、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方面显著差异,中国文化产业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也相距甚远.对这一现象,早有学者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呈现空间不均衡现状[1].可以说,区域差异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空间特征.

具体来说,区域差异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空间尺度上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的差异性.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是利用不同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分异进行识别和类型区化,并提出相关的发展政策建议.滕堂伟等[2]用2000年和2009年省际截面数据,基于中国文化区划的角度,对全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进行度量.文嫮等[3]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对中国省域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分析.顾江等[1]使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31省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指出东部地区就业增长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四大直辖市拥有更高的从业人员集聚.

目前,区域差异的发展主要讨论省级或8大区区域差异,此外少量研究还向市域尺度推进.

1.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造成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袁海[4]认为传统经济地理分析视阈中的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均能解释文化产业的区域差异.滕堂伟等[2]指出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 “区域文化特质差异”是造成产业发展差异的一大因素.此外,文嫮等[3]认为技术因素最重要;其次是宽容和人才因素;而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这2个因素的影响力并不太显著.孟召宜等[5]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经济推动以及文化资源、文化需求等多因素.近年来,随着数据采集和时空分析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大量研究指出,形成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的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初期的政府影响效应明显[5],文化事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建设等)和人力资本、科技因素、旅游业等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后期的市场影响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和文化资源则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从是否能吸引产业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分析,顾江等[1]认为地区生活质量、开放度、人口密度和区位条件是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差异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历史条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地理学者多角度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2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及动力机制

2.1 空间集聚的形成

对特定位置的文化生产特殊形式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是许多地理学者比较关注的课题.其中,最为重要并被证实的空间模式就是结块和空间集中[6].文化产业集聚、集群和园区现象同样是地理学者研究文化产业最为关注的议题.

受产业集聚传统研究思路的影响,按照产业空间组织的形式表现看,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达到集聚成片的阶段,而多数学者则持相反意见.戴钰[7]利用区位熵对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2004—2009年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的不均衡性,使学者们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动态过程比较关注:即是否已经形成集聚以及推动集聚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测量与描述成为地理学者们关注的一个内容,周晓唯[8]使用2000—2009 年文化产业的产值数据,得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省区聚集,并且集聚度在不断上升的结论.蒋萍等[9]指出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已具有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此外,从具体细分行业角度来看,我国广播电影电视制作、艺术表演、文化娱乐这3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较高.

集群是集聚的更高形态,Florida[10]定义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群体,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可以产生孵化和辐射效应的文化企业群落.我国文化产业是否已经形成集群,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仍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张蔷[11]认为,从国家层面看,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首都、川陕、中部、滇海六大文化产业集群.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基于细分行业做了讨论.钱紫华等[12]、李蕾蕾等[13]研究了深圳的城市油画、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此外,李学鑫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指出农区也可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并指出影响其形成演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由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14].

2.2 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

目前,我国地理学者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依据传统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结合文化产业特性展开研究.一般选取自然地理条件、文化资源禀赋、经济状况、人力资本及政府干预程度[1]等指标进行分析.戴钰[7]认为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关联产业和政府支持.而蒋萍[9]则认为运输条件和经济状况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逐渐降低.由于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不同,对文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西方以Scott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文化经济中的企业间交往和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促使了生产制度和地理环境的聚合,经常出现高回报效应反过来促进了聚合的趋势[15]. 由此在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功能,但同时更重要的是人才要素,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因此衍生出了“创意阶层”“创意流动”以及“结网与创意集群”等概念.目前,西方认同度较高的观点是创意阶层是文化产业形成集聚的关键[16].基于西方学者的理论框架,我国一些地理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张纯等[17]以北京南铜鼓巷为例,认为是否能吸引具有创意潜质的人才,进而促进创意活动更密集地发生才是文化产业集聚的关键.褚劲风[18]指出,上海苏州河沿岸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逐步形成颇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聚带.其经历了形态模仿、业态选择到生态营造的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的主导机制不同.

总体而言,我国地理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采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侧重从宏观层面对文化经济发展进行空间集聚的描述和分析.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一些影响“文化”范畴的变量可能无法测度到,总体来说目前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成因研究还停留在因素罗列阶段[19],解释力度有待加强,更深层次的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影响因素还有待探究.

2.3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研究

集聚是文化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20],在政府主导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下,很多地方政府都将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自2000年伊始,我国各地陆续兴起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热潮.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园区已达2000余家.纵观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园的研究,大体围绕园区概念界定、园区特征表现、园区类型划分、空间布局、运行模式、政府功能、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地理学者多关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选址、空间布局等问题.如王伟年和张平宇[21]指出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在城市分布,最佳区位选址应重点考虑文化底蕴深厚、比邻科研机构密集、艺术氛围活跃和生活设施便利的区域.俞孔坚等[22]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对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进行了研究.赵淑玲[23]对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规划,涉及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评估.但是由于快速发展的现实和统计资料的限制,目前,对园区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多为定性研究.

文化产业的结块是更高的创造和革新速率的催化剂,可是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更多时候被地方政府作为营销城市和吸引可流动投资资本的提升策略,忽视了培育产业集聚产生的内在机理[24].因而造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过热、重复建设、缺乏内涵等问题.褚劲风[25]指出文化产业集聚应是在文化积淀、人群互动、生产组织变化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形成的,而不是预先规划出来的.

实践中究竟该如何促进园区的繁荣、发展,政府有时并无清晰的思路,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对此,我国地理学者没有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真正对文化产业园区实践指导和理论创新层面的成果相对较少.

3 文化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3.1 文化创意城市评价

城市可以促进文化产业集中,获取集聚经济.而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又与其是否具有“创意”环境,能否吸引“创意”人才密切相关.由此引发了对创意城市研究的热潮.西方学者Florida[10]提出的创意资本理论最为引人注目,其理论核心观点为创意指数越高越能吸引创意人才,文化经济越能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理学者对相关研究的展开.王志成等[26]指出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是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吕庆华和芦红[27]运用面板结构方程方法,对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林存文和吕庆华[28]进一步提出由创意资源指数、城市便利指数、城市宽容指数和城市政府支持指数组成的评价模型.除却定量的指标构建外,黄阳和吕庆华[29]从微观的视角切入,认为应从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社会影响力,重视细节,更开放更具宽容性以及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服务作用等3个方面来进行创意城市的构建.

城市的发展动力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其核心驱动要素也在进行转变,大体来说,会从物质性要素向文化科技及创意要素进行转变.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城市与文化产业研究的深入展开.目前,现有研究对城市如何进行文化定位、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城市与文化产业如何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解析仍然不够深入.

3.2 城市文化企业微观区位与产业布局

产业集聚强调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集聚.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地理学者们由中观的产业集聚描述转向微观的企业集聚的研究,开始关注文化企业在城市和区域空间中的区位分布与变动问题.文化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地理学者最为关心的就是文化企业在哪些城市或区域集聚,在城市内部哪些地方集聚.

周尚意等[30]指出北京文化企业更多地分布在城区北部,且产业内各行业的集聚中心各不相同.马仁峰[31]认为上海文化企业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区,具有显著的趋大都市中心特性,但同时又偏离上海的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形成其自身的空间特征.褚劲风[18]指出苏州河沿岸的老仓库、老厂房被艺术家等创意人员率先进入,进而这些旧工业建筑空间形成了文化企业集聚区.

就研究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因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而较早受到关注.近年来,西安、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文化产业方面也取得骄人成绩,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同时,随着数据采集和时空分析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可以对文化企业在一个城市内部集聚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如姚磊[32]基于南京市细分类型企业数据、杨槿等[33]基于苏州老城区企业信息点、薛东前等[34-37]通过西安市相关娱乐企业点信息,分析了各个城市内文化企业空间演化过程.此外,刘振锋等[38]以西安市为例,利用绕城高速内文化企业空间点数据,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尺度效应.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大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将深刻影响城市经济转型和空间重构过程.总体来说,国内对文化企业微观区位及政府作用的研究稍显薄弱.文化产业各个细分行业在城市中是如何集聚和分布的,政府将如何更加科学地对文化企业在城市中的布局优化进行引导,这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经过了以政策推动为主的大规模建设产业园区或集聚区的阶段后,进入了以商业、技术和创意为主的协同融合发展阶段,其中,文化、科技、资本的要素作用凸显.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个阶段中,文化产业以其核心的内容要素延伸至制造、数字、农业、旅游等众多产业的发展中.

地理学者比较关注的是关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39].初期学者较关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融合发展的机理模式等,多为定性研究.程晓丽和祝亚雯[40]对安徽省、袁俊[41]对深圳市、张俊英[42]对青海市文旅互动模式做了探讨.近年来,对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多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侯兵和周小倩[43]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测度,指出两类产业耦合协调度及融合度低是普遍现象.翁钢民等[44]、李凌雁[45]等对全国31个省市区耦合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总体发展耦和协调度程度偏低,但东部地区融合发展较快,新兴业态丰富,而西部地区则缺乏技术与人才,缺乏创新.

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刚刚起步,地理相关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尤其是随着特色小镇的大规模建设,各类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层出不穷,理论的解释和创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需求.

5 文化设施的布局与文化空间的构建

5.1 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评估

文化设施是向消费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文化消费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议题中地理学者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进行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评估及配置的优化.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电影院、书店、网吧、KTV等文化设施.王安然[46]对北京市电影院的空间分布和街道供给能力情况做了分析,伍钟洁[47]等对城市KTV娱乐休闲场所空间分布及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此外,随着互联网、大众传媒等新因素催生出来的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等导致的文化消费方式改变以及对文化设施需求点的变化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刘代云和安芸睿[48]分析了网络社会下居民行为的变化,并以此提出了网络社会下书店的空间布局策略.

目前,地理学界对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并不少见,但是研究视角相对较窄,研究对象多聚焦于传统文化产业设施的空间布局,酒吧、戏院、艺术走廊等新兴文化产业设施的研究较少.此外,从行为地理学角度对居民文化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并进而对各类文化设施空间布局需求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

5.2 文化空间的构建

文化空间最初特指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地理学者指文化区,是某类相似文化现象、特征与生活方式的地区.西方学者Mizzau等曾对文化区进行研究,提出了地方代表性的景观是区域文化产业增长的源头的观点.

随着文化经济的迅速崛起,空间日渐“文化经济化”[49],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商业、旅游业等多种业态、需求进行融合发展,促使文化空间的内涵也逐渐泛化,各类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或区域(文化产业园或集群、祠堂庙宇、古城等)等均成为文化空间[50]的主体.而现代博物馆、文娱/文创中心、艺术家集聚地等一批新的文化空间的相继涌现,这很好地揭示了文化艺术空间与商业连袂发展背后强有力的驱动机制.文化空间具有意义再生产的功能,文化空间的类型、空间内文化资源配置、文化空间的聚合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高红岩[51]对电影旅游聚群的文化空间进行研究,认为文化空间超越了地理空间和产业空间的限制,是促进电影旅游集群融合发展的重要维度.

虽然文化地理学对文化空间的论述颇丰,但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视角有意识地规划和构建文化空间的研究仍比较少.如何合理地构建文化空间,最大程度促进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旅游等多种业态、需求进行融合发展是我们未来关注的重点.

6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地理学文化产业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发展区域空间差异、空间集聚驱动因素和城市与文化产业关系等少数方向,其他研究议题的成果相对较少.研究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研究中比较倚重统计分析和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客观上形成了以经济地理学者为主要研究群体的特点.立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追求规模发展、注重园区建设、关注GDP贡献等阶段特征[52],地理学者较多关注的是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而对文化要素的解读并不深入.如何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总之,现有研究视角较窄,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其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不足.

第二,研究偏向文化产业的宏观研究,对产业中、微观层面的研究不足。对比西方文化产业的研究来看,西方地理学者多以电影、音乐、广播电视[53]等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对文化产业生产过程、发行、消费等环节进行探讨。我国地理学者则以宏观的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为主,基于具体分类产业的研究较少。同时对产业发展的中、微观层面研究不足。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提效增质的换挡期,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生产、消费环节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对文化经济空间规律的人文和制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基于文化产业主体培育和文化企业运行的微观研究亦应成为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第三,研究内容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内涵及分类在国内外都是存在较大争议的实践和理论领域.加之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地理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多基于统计数据来源的可获得性,选择较为“窄化”[52]的研究内容,即以应用为主,强调概念和分类的可操作行.这种应用型研究必然带来了理论视野的窄化,导致面临实践快速发展时,理论研究却无法深入的困境.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以高新技术、数字内容为代表的、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是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来看,地理学领域对其研究仍尚未展开.总之,地理学视角下文化产业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但现有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依然有限,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亟须开展.

结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地理学家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发挥地理学 “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空间视角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制度等多个纬度的问题.在加强地理学计量与模拟研究的同时,更应加强文化经济空间规律的人文和制度研究,将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思维方法、工具表达和问题解决方案凸显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的优势,真正将文化和经济以及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顾江,吴建军,胡慧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经济地理,2013,33(7):89-114.

[2] 滕堂伟,翁玲玲,韦素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4(7):97-102.

[3] 文嫮,胡兵.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2):101-107.

[4] 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2):65-72.

[5] 孟召宜,渠爱雪,仇方道,等.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12):1850-1859.

[6] POWER D, HALLENCREUTZ D. Profiting from creativity? The music industry in Stockholm, Sweden and Kingston, Jamaic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002,34(10):1833-1854.

[7] 戴钰.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4):114-119.

[8] 周晓唯.我国文化产业空间聚集现象及分布特征研究[J].东岳论丛,2013,34(7):126-132.

[9] “中国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动态研究”课题组,蒋萍.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研究[J].调研世界,2015(11):14-18.

[10] FLORID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1] 张蔷.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27-1236.

[12] 钱紫华,闫小培,王爱民.城市文化产业集聚体:深圳大芬油画[J].热带地理,2006,26(3):269-274.

[13] 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J].地理学报,2005,60(2):257-265.

[14] 李学鑫.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理——以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1011-1017.

[15] SCOTT A J.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J].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29(4):461-490.

[16] 马仁锋,梁贤军,姜炎鹏.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学术群体与热点演进[J].世界地理研究, 2015,24(2):96-104.

[17] 张纯,王敬甯,陈平.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 地理研究,2008,27(2):439-448.

[18] 褚劲风.上海苏州河沿岸创意活动的地理空间及其集聚研究[J].经济地理,2015,31(5):1674-1679.

[19] 赵继敏,刘卫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503-510.

[20] 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2(7):31-39.

[21] 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87(1):110-114.

[22] 俞孔坚,周年兴,李迪华.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3):57-61.

[23] 赵淑玲.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0,19(1):73-76.

[24] 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4-9.

[25]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170-174.

[26] 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233(8):49-57.

[27] 吕庆华,芦红.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9):1476-1482.

[28] 林存文,吕庆华.中国创意城市发展水平CATG评价模型及其实证[J].经济地理,2016,36(3):48-56.

[29] 黄阳,吕庆华.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6,31(3):1283-1288.

[30] 周尚意,姜苗苗,吴莉萍.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8(6):127-133.

[31] 马仁锋.大都市创意空间识别研究——基于上海市创意企业分析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13-1023.

[32] 姚磊.基于细分类型的南京市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特征与差异[J].人文地理,2013,29(5):42-48.

[33] 杨槿,陈雯,袁丰.苏州老城区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15,35(12):1551-1559.

[34] 薛东前,黄晶,马蓓蓓,等.西安市文化娱乐业的空间格局及热点区模式研究[J].地理学报,2014,69(4):541-552.

[35] 薛东前,郭瑞斌,才超,等.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时空格局与布局模式演化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77-82.

[36]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31(7):775-780.

[37] 薛东前,张志杰,郭晶,等.西安市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5):92-98.

[38] 刘振锋,薛东前,庄元,等.文化产业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10):1963-1972.

[39]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22-326.

[40]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23-28.

[41] 袁俊.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82-87.

[42] 张俊英.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青海同仁县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1):87-92.

[43] 侯兵,周小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211-217.

[44]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和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

[45] 李凌雁,翁钢民.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6):94-99.

[46] 王安然.电影院空间分布与供给能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5,35(2):31-33.

[47] 伍钟洁,芮一康,倪建华,等.城市KTV娱乐休闲场所空间分布及扩散规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15,17(5):590-597.

[48] 刘代云,安芸睿.网络社会中居民行为影响下的效益性文化设施布局——以书店为例[J].华中建筑,2016(2):152-156.

[49] 申玉铭,邓秀丽,任旺兵,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评价及空间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12,31(7):1269-1279.

[50] 刘润,杨永春.1990s末以来成都市文化空间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7,37(2):114-123.

[51] 高红岩.电影旅游集群的文化空间生产研究[J].人文地理,2011,122(6):34-39.

[52] 高云鹏.大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布局优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10-20.

[53] 钱紫华,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文化产业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10,37(2):13-19.

Chineseculturalindustryresearchreviewbasedonthegeographicalperspective

ZHANGLi1,HANZenglin2,WANGLi3,ZHAODongxia1

(1.School of Manage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2.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3.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spa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to enrich and exp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the following main topics of domestic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es have been comb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the cultural industry garden area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industry and city,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space building.Their research progress were reviewed,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hinking abou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cultural industry;geography;spatial agglomeration;city;review

K902

A

2017-08-20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资助项目(2016lslktziijx-35)

张丽(1978- ),女,山西榆社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

1000-1735(2017)04-0533-08

10.11679/lsxblk2017040533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