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2017-03-11 16:55徐德兵袁其琼陈福杨文玲陈良敏陈永仙陆剑郭晓春廖永坚张林涛贾代顺
林业经济问题 2017年6期
关键词:茶油油茶发展

徐德兵,袁其琼,陈福,杨文玲,陈良敏,陈永仙,陆剑,郭晓春,廖永坚,张林涛,贾代顺

(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昆明 650201;2.砚山县林业局,云南 砚山 663100)

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徐德兵1,袁其琼1,陈福1,杨文玲2,陈良敏2,陈永仙2,陆剑2,郭晓春1,廖永坚1,张林涛1,贾代顺1

(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昆明 650201;2.砚山县林业局,云南 砚山 663100)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确保粮油安全的战略部署下,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油茶产业现已进入关键转型期。针对中国油茶产业转型期油茶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低,产业经营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茶油价格昂贵,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科研、服务、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提出如何持续选育和应用高产优质良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建立健全标准化技术体系助推提质增效,激发林农、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解决源头性问题,利用“互联网+”等模式促进信息交流和提升社会服务平台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对策。

油茶;产业;转型升级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中乔木,为中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同时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D、胡萝卜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已在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开发利用。随着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生活食用油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食用油的消费处于实用型向营养保健型转变的过渡时期,木本植物食用油因特有的功效和作用备受人们青睐。为缓解粮油争地和食油供需矛盾,中国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植物油,进口量高达60%以上,且呈增长态势。因此,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加快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治理、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2]。中国是世界油茶资源的分布、变异和遗传中心,全世界80%以上的油茶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个省(区、市),其余零星散布在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等国。国外油茶分布种植面积较少,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产业化开发利用还未起步且相关研究报道极少[3]。国内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油茶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加工利用等方面[4-10],也先后开展过大量关于油茶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的研究,但大多以单一片区或某一省份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针对全国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较少,全国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理论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11-18]。为此,在全面调查中国油茶资源分布状况、生产加工现状及科研发展水平等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油茶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中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历程

油茶通常指山茶属中具有种子含油率高、有栽培利用价值的物种总称,主要栽培物种有油茶(C.oleifera)、越南油茶(CamelliavietnamensisHu)、浙江红山茶(CamelliachekiangoleosaHu)等[19]。1949年以前,中国油茶生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1949年之后,油茶生产得到恢复发展,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历程,至21世纪初全国油茶种植面积保存有266.67万hm2[20]。进入21世纪后,油茶的综合利用价值和功能逐渐引起大家地关注和重视,由于长期食用茶油能有效增强血管弹性和韧性,增强肠胃吸收功能,促进内分泌腺体激素的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和治疗胆固醇增高、心老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功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已把茶油作为重点推广应用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13,16,21-22]。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9年、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200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规划至2020年全国油茶林基地面积将达到467.87万hm2,茶油产量将达到250万t的宏伟目标[20];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2008—2014年国家林业局每年都召开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从国家、省(区)、县(市)各层面都制定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6年底,全国油茶林面积已由2008年的300万hm2发展到400万hm2,茶油年产量由26万t增加到51.8万t,产值由110亿元增加到552亿元[19]。中国油茶产业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湖南林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拓天油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江西梓园植物油有限公司、江西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田阳新奥油脂有限公司等400多家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成立;“金浩”、“林之神”、“梓园”、“金勺”、“苏仙”、“润心”等知名品牌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由于茶油价格昂贵、生产原料有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国茶油还未普遍进入大众厨房,消费群体十分有限,市场上销售的精炼的茶油价格大多在160元/kg以上,市场拉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油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因此,急需对油茶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寻找关键制约因素,以关键影响因子为主,多种方式相辅的模式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以响应中国当前的“供给侧改革”。

2 中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2.1 林分产量低,林农内生动力差

至2016年底,中国油茶种植面积已接近400万hm2,但茶油产量有限,仅有51.8万t/年,大多数林分产油量仅75 kg/hm2左右。尽管油茶丰产林产油量可达450~750 kg/hm2,高的甚至可达1 050 kg/hm2,但全国丰产林并不多。2008年以来,在政府等多方合力的推动下,全国先后新植油茶林面积97.93万hm2,至2016年底这些新植林分只有少量林分进入盛果期,大部分林分还处于初果期,尚处中幼林阶段,以致全国油茶产量总体不高,油茶产量还主要依赖于2008年以前种植的油茶成林和老林。据统计,中国现有油茶成林和老林超过300万hm2,其中高产林分仅占10%左右,高产林分产油量在450 kg/hm2以上,面积约30万hm2;中产林分约占15%,中产林分产油量150~450 kg/hm2,面积约45.33万hm2;低产林分面积高达75%以上,低产林分产油量在150 kg/hm2以下,面积约226.67万hm2,是中国油茶面积最多、分布最广的林分,所以全国油茶林整体综合比较效益比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林农和其他种植群体的积极性。通常油茶种植后前5年主要以投入为主,培育高产林分,资金投入约3万元/hm2。一般在标准化栽培管理条件下,油茶高产林种植8年后可进入盛果期,盛果期每年产鲜果12~15 t/hm2,可加工粗茶油600~750 kg/hm2,产值5.40~6.75万元/hm2,除去采果当年投入抚育管理成本约0.75万元/hm2,每年纯收益为4.65~6.00万元/hm2。如果前期管理不到位,油茶林分质量和产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较长的回收期和较高的前期投入,让许多林农、种植企业和群体心生畏惧,不愿意较多投入,从而导致现有油茶林分大多经营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少,生产中还普遍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加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村内留守妇女、老人已无力管护,特别是在深山、交通不便、零星分散的地区,造成林农内生动力不足、种植管理技术不到位、龙头企业缺乏、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难度大等问题。

另一方面,现有金融支持严重不足,企业普遍遭受经营困难的窘境。2008年以来,国家、省(区)、县(市)从各层面都加大了对发展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生产中除种植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外,部分地方还设立了专项资金。但受到油茶产业投资周期长,市场推动力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有限等条件限制,资金不足仍是制约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017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因金融支持对接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执行过程中真正落地实施的极少,仅有江西赣州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的授信贷款[23]。此外,全国“油茶贷”等各种信贷开发严重不足,助推产业发力量有限。

2.2 加工原料严重不足、茶油价格昂贵

2008年之后,随着中国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相继新建了一大批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因生产原料短缺、茶油产量有限等,全国油茶企业普遍维持艰难。中国现有400多家油茶规模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已接近原料供应量的4倍,从而导致部分企业每年仅能开工3~4个月时间,原料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相反,因油茶果(籽)收购价偏低,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油茶种植农户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管护和新植油茶林分。“有果忙一阵,无果常年不去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林分还处于“人种天养、广种薄收”的粗放管理状态。2016年油茶鲜果价格2.4~3.0元/kg,油茶干籽(含水率13%以下)价格14~18元/kg,一般100 kg油茶鲜果能晒油茶干籽25 kg左右,能压榨茶油5.5 kg左右,毛茶油直接成本价格90元/kg以上。同时,毛茶油在精炼加工过程中约有10%的水分和杂质消耗,再加上人工、能源消耗、设备折旧、包装、运输、税费等成本,精炼茶油的市场销售价格至少在140元/kg以上,以致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油价格昂贵,是普通食用油的3~5倍甚至更多,受宣传、市场认知度不高的影响,茶油消费群体十分有限,市场尚未打开,以致茶油销售量在整个植物油市场中的份额不高,市场推动力有限[17,24]。

2.3 油茶产业链脱节不全、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不足

油茶产业是一个集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产业链上游的种苗繁育及种植,中游的加工研发,下游的销售及拓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体系。种植、加工和销售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在产业链中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由于茶油产品多元化开发不足,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升也尚未取得长足有效发展,影响各类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在全产业链中或参与环节的积极性不高。市场后端刺激产业链前端发展的源动力不足,社会力量、资金流入有限。因此,在产业链前端源头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仅靠后端的迫切需求,很难促进和改变全产业链的分布格局,以致各环节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也比较薄弱。油茶产区大多存在产业链建设不完善,产业链脱节的现象,还未形成较好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力不足。林农还未真正融入到产业链中,产业发展成果惠农不多。

2.4 综合开发利用低,产业升级储备不足

油茶浑身是宝,油茶籽榨取的茶油是一种高档木本食用油,其营养价值与橄榄油相媲美,也是开发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的优良原材料,开发利用价值高;榨取茶油后的茶枯饼可提取茶皂素、茶多糖等活性物质,也可用于制造生物肥、生物农药和生物洗涤剂等绿色产品;茶壳可提炼栲胶、糠醛、活性炭等,可用于皮革、塑料、油漆、涂料等方面[6-11]。国内油茶生产主要以生产食用油为主,在高等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开发、茶皂素提取、茶壳综合利用等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现有企业中具备精炼茶油能力的加工企业只有200多家,其余企业不仅存在加工工艺、加工技术落后,而且还存在生产设备陈旧等问题,家庭小作坊式的加工模式也普遍存在,从而导致中国油茶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高等级保健精炼茶油仅占茶油生产总量的30%左右,榨油后的茶饼和茶壳80%以上被当燃料烧掉或作为农家肥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外由于油茶产量极少,仅有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和日本等有少量零星分布和栽培,且没有产业化开发利用;日本、韩国生产高级化妆品所使用的茶油主要来源于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从中国进口茶籽和茶枯进行加工,提取皂素,作生物农药和机床的抛光粉等[25]。通常每生产1 t茶油,将制造约3.5~4.0 t的茶饼和6~7 t的茶壳,通过进一步加工可生产茶皂素0.3~0.4 t,高蛋白饲料2.0~2.4 t或抛光粉2.5~3.0 t[26-27]。在生产国产中,80%以上的茶饼和茶壳都没有再开发利用。对云南省文山州、红河州、德宏州、曲靖市4个油茶产区的调查发现,林农土榨茶油价格一般在80~100元/kg,土榨后的“油饼”内还残留有10%~15%的茶油被浪费,而榨油后的茶枯及茶壳90%以上都没有再被提取加工利用,只简单作为农家肥原料使用。茶油精深加工、多元化开发利用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使用茶油量不到茶油总产量的5%。现有的科研、服务、技术、人才、配套体系等产业化升级储备不足,机械化、自动化、精细化程度不高,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比较薄弱,油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中面临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

3 中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持续选育和应用优质良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为确保中国油茶产业的可持续稳产发展,生产中要持续选育和应用高产优质良种。以单位面积产量、含油率、出籽率、稳定性、茶油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核心指标为依据,严格按照良种选育的程序,核心筛选指标包括连续4年平均冠幅产果量1.2 kg/m2以上,最低年不低于0.8 kg/m2,平均单果重20g以上,鲜果出籽率40%以上,平均鲜果含油率6.4%以上,种仁含油率45%以上,油酸含量78%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果实炭疽病发病率低于3%等[28]。利用综合核心指标逐级淘汰筛选的方法,选育出高度适宜各地气候环境条件的特色区域性良种,开展种质创新工作,以打破单一品种或大量引进外来品种而存在的潜在风险,例如浙江的“长林、亚林系列”、湖南的“湘林系列”、江西的“赣州油系列”、广西的“岑软系列”等[19]。同时,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重点研发油茶种植、抚育管理、提质增效、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和设备;不断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以提升中国油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3.2 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确保产业全面提质增效

为推动中国油茶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从育苗到整地、栽培、抚育、施肥、采摘、脱壳、压榨、精炼、分离、检测、油品鉴定分类、品牌生产、地理标识、商标、包装和流通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做到种苗标准化、整地标准化、种植标准化、水肥标准化、修剪标准化、病虫害防治标准化、压榨精炼标准化、品质检测标准化、品牌生产标准化、标识标准化等,从而形成完善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全面支撑中国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在栽培抚育管理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立地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分类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提升,例如园艺化栽培、矮化密植、不同阶段油茶专用肥的研制、施用等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现有低效林的品种改良、抚育改造,加强丰产林的稳产增效,确保不同阶段、不同林分的全面提质增效;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压榨、浸出等生产方式,进一步完善从烘干、脱壳、压榨、过滤、精炼等过程的配套技术标准,以减少加工过程中原料的浪费;在品牌生产方面,应加快品质鉴定及分类、品牌生产及管理、品牌标识及外观等各个生产环节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树立品质品牌,为指导服务生产提供参考,为检查验收和行政监管提供依据。

3.3 激发参与群体内生动力,解决源头性问题

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与当前的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通过统筹整合合理支配涉农资金,在科研开发、种苗繁育、规范种植、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予以扶持;在配套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帮助,以改善油茶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对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的种植企业、合作社、大户等参与群体,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力争通过3~5年时间,对现有经济效益不高、品种老化的林分实施提质增效,实现油茶种植基地的丰产稳产。同时,要重点通过外引内联等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油茶产业,通过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区的建立,促进专业化分工,打破原有“小而散”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的核心辐射作用。通过“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林农”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促进林农全面参与并融入产业链中;不能只是企业在干、群众在看,林农参与仅靠流转土地和打工等简单方式,应采取种植加工一体、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以规模化经营带动单户发展,建立健全经营主体与林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激发林农等种植群体热情,促进内生动力,解决好源头性问题。

3.4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强有力的多部门联动机制

切实落实林业财政补贴政策、涉林投资优惠政策、涉林工商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优惠政策等,把推进油茶产业转型升级与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紧密结合,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积极沟通协调相关行业部门的力量,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全面合理助推产业发展。同时,要利用财政资金贴息,引导金融贷款积极支持油茶产业,支持产业保险、提高参与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股权市场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利用财政资金通过公私合营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元投入主体参与油茶产业;通过产业基金、信托基金等多元融资渠道和社会资本,形成强大的融资平台;特别要契合产业发展特点,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落实金融优惠政策,不断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建立油茶产业联盟等。

3.5 促进信息交流,加快社会服务支撑平台建设

加强油茶产品宣传推广,依托龙头企业开展茶油、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等产品市场的流通和销售,着力培育具有优势的油茶产品品牌。通过建立健全适用油茶产品销售的电商体系,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物流体系的建设。同时,可结合“互联网+”模式,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加快油茶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的建设,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油茶产品市场,确保油茶种得了、卖得出,解决好林农的后顾之忧。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提升品牌质量,结合“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开展“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让中国的油茶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的商品交流贸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6 加大技改创新力度,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中国油茶生产技改创新力度不足,现有油茶生产成本还比较高。一方面,生产前段应用机械化作业生产环节比较少,现有育苗、整地、栽植、施肥、修枝、采收、脱壳等环节还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部分加工企业存在生产设备陈旧,加工工艺滞后,精深加工效益低,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在化妆品、药品、保健品等高端衍生产品开发方面严重不足。部分企业虽已研发生产系列功能性化妆品、保健胶囊、医用软膏基质和注射用油等衍生产品,但因产品销量有限,市场尚未打开等因素的制约,研发生产、市场开拓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为有效推动中国油茶产业的跨越式转型发展,油茶产区的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应加大技改创新研发力度,不断引进或改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高端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研发生产系列高端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要不断加强对茶枯、茶壳等附产物的深加工开发利用,全面提高油茶综合生产效益,不断拓展和延长产业链。逐步实现油茶生产的机械化、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产品高端化,确保油茶产业的全面提质增效,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和竞争力,逐步塑造核心优势,打造品牌,打响品牌。

4 小结

2008年以来,中国油茶产业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展迅速,现已进入平稳转型升级阶段。为确保中国油茶产业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油茶产业发展应重点结合国家的生态建设、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政策优势,整合利用好各方力量和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打破和消除原有生产、工艺等不利的方式和因素,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生产专业化、规划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创新、人才、资金、政策的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强化形成叠加规模效应,全面合力推动油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拓展油茶产业链和价值链,激活林农及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1]庄瑞林.中国油茶[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4.

[2]邓三龙.把油茶产业打造成为扶贫攻坚的利器[J].林业与生态,2016(11):4-6.

[3]曹永庆,UTHAI N,姚小华,等.泰国油茶引种试验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3):10-13.

[4]庄瑞林.我国油茶良种选育工作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6):1-5.

[5]陈永忠,杨小胡,彭邵锋,等.我国油茶良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2005(4):1-4.

[6]陈永忠,王德斌,王波.油茶综合利用浅析[J].湖南林业科技,1997(4):15-19.

[7]周薇,吴雪辉.油茶综合利用开发前景[J].中国农村科技,2006(10):21-23.

[8]沈建福,姜天甲.山茶油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6):6-8.

[9]高伟,幸伟年,龚春,等.茶油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J].江西林业科技,2013(4):52-55.

[10]李梦丹,杨伊磊,陈力力,等.油茶籽粕的综合利用[J].粮食与油脂,2016,29(1):11-14.

[11]李远发,胡灵,王凌晖.油茶资源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展望[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4):450-455.

[12]徐林初,龚春,高璜.江西省油茶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05(3):9-12.

[13]陈永忠,罗健,王瑞,等.中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8(1):10-12.

[14]盛炜彤.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思考[J].贵州林业科技,2011,39(1):1-5.

[15]邓三龙.湖南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林业,2008(8):1+4.

[16]阙龙善,张国武,杜天真.中国油茶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江西科学,2007(4):505-510.

[17]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林业科技开发,2005(1):3-6.

[18]奚如春,邓小梅.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中的现状、要素及其优化[J].经济林研究,2005(1):83-87.

[19]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中国油茶品种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6-42.

[20]国家林业局.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EB/OL].北京:国家林业局,(2009-11-05)[2017-06-25].http://www.ndrc.gov.cn.

[21]马力,陈永忠.茶油的功能特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82-84.

[22]刘翔浩,甘招萍,刘荣.将茶油打造成国家战略资源[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2(4):87.

[23]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课题组.“油茶贷”铺就精准扶贫路[J].农银学刊,2017(2):14-15.

[24]王斌,王开良,童杰洁,等.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2):10-15.

[25]陈永忠,王德斌,刘欲晓.湖南油茶产业发展机遇与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2(4):50-52.

[26]黄永芳,陈红跃,雷治国,等.广东省油茶生产状况与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4(3):77-79.

[27]胡芳名,李建安,吕芳德,等.湖南省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战略[J].经济林研究,2009,27(4):121-125.

[28]姚小华,王开良,任华东,等.GB/T28991-2012油茶良种选育技术[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2.

10.16832/j.cnki.1005-9709.2017.06.014

2017-07-25

云南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017ts04)

徐德兵(1979-),男,云南会泽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经济林培育研究,(电话)18088274802,(E-mail)93913240@qq.com。

袁其琼(1979-),女,云南会泽人,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研究,(电话)15308894276,(E-mail)599271312@qq.com。

F326.25

A

1005-9709(2017)06-0078-06

猜你喜欢
茶油油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茶油果
茶油飘香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