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以温州文化创意街区为例

2017-03-11 18:42李丹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非遗温州技艺

李丹萍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文化创意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以温州文化创意街区为例

李丹萍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在创建温州文化创意街区的过程中,利用“非遗”元素对“非遗”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使“非遗”展现出新活力,带来新启示,即“非遗”保护应加强文化创意衍生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增强“非遗”的时代性及其产品的创新性。

“非遗”保护;文化创意;温州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Wenzhou Cultural Creative Blocks, a bene fi cial explo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elemen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vitaliz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brings about inspirations. The protec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derivative culture creative products and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so as to increase epoch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reativity of its products.

Key words: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reativity; Wenzhou

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非遗”产业化保护、活态传承[1]等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和重点扶持的产业。文化创意与“非遗”的有机融合,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及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在创建温州文化创意街区的过程中,把“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财富,将诸多“非遗”元素再利用,可使“非遗”展现出新活力。

一、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

当下“非遗”保护存在诸多问题,诸如“非遗”技艺传承人缺失,部分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无人”;“非遗”保护过程中内涵流失,趋于表面化和经济化;“非遗”保护方式保守与传统,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等。将文化创意与“非遗”进行有机融合,不失为解决“非遗”保护中诸多问题的一种新途径,这就应明确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联及文化创意视域下“非遗”保护的优势。

1.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的本质相同

“非遗”是一种活态性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产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与精神等内容,活态流变是其比较突出的特点[2]。“非遗”保护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我国“非遗”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3]。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基础,融合多种文化、整合相关学科、凭借各类载体而交融构建与再创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文化创意的基础上形成的产业,最早兴起于英国,指“源于个人创意与技能,对知识产权进行利用与开发”[4]的一种高附加值产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因素。可见,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二者在文化层面上本质相同。将文化创意应用于“非遗”保护实践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2.“非遗”创意化保护与产业化应用

当前,面对“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亟需寻求新的解决途径。近年来,国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入度和重视度大幅提高。文化创意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有着顺应时代发展的独特优势,是突破当前“非遗”保护发展瓶颈的一种有益探索,具备学术上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上的应用价值。显然,将文化创意的无限活力注入“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可形成新的独特优势。“非遗”创意化保护、产业化应用等都是文化创意视域下“非遗”保护的全新发展模式。

二、温州文化创意街区的“非遗”保护实践

在创建温州文化创意街区的过程中,利用“非遗”元素对“非遗”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

1.“非遗”保护迎来新机遇—“非遗”创意产业化

2016年始,温州文化创意街区的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结合文化创意街区的实践性探索,“非遗”保护呈现出新活力,同时新视角带来新机遇。

(1)建立“非遗”类艺术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于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有专门条例,同时规定了“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义务,要求政府重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开展有关“非遗”项目多种形式的宣传[5]。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受制于种种因素,“非遗”保护与传承困境重重[6]。针对“非遗”传承人缺失的窘境,温州文化创意街区的实践或许能提供些许启示。泰顺石特色街区在规划建设中以石文化为重点依托,将石文化与石雕技艺相整合,同时依托泰顺石雕艺术学校进行石雕技艺传承人的连续性、专业化培养,进行活态保护。在泰顺石文化创意园中聚集石雕大师,由石雕大师一对一教授石雕技艺,这是对泰顺石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实践。建立“非遗”类艺术学校,既为泰顺石雕技艺的传承搭建了专业平台,也为传统石雕技艺的代系相传提供了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遗”传承过程中基本的延续性与连贯性的要求。泰顺石雕技艺在“非遗”类艺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获得了时代生命力,这是“非遗”项目展示和“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有益探索。

(2)建设“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展示体验中心不仅向大众展示具体的“非遗”工艺和技艺,更重要的是让大众参与其中,与大众进行体验性互动。温州瑞安玉海楼公园路文化创意街区规划建设专门的“非遗”展示体验中心,既对瑞安的“非遗”(鼓词、木活字、木偶戏等)进行展示,同时也是体验式场所。依托文化创意街区这一平台,通过“展示+体验”的方式,在宣传本地“非遗”的同时,努力提升现代大众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兴趣度和喜爱度。温州市区学院路文化创意街区,规划在“天一角”餐饮中融入温州米塑、糖画、瓯绣、瓯瓷等温州传统“非遗”文化现场展示区,以温州文化创意街区作为集中展示平台,将传统食文化与“非遗”文化相融合,“非遗”为小吃街增添文化氛围和内涵,小吃街为“非遗”聚集人气,二者相得益彰。

(3)依托“非遗”文化创意交易平台。“非遗”文化创意交易平台可使传统“非遗”文化在展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的融合功能,运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和消费方式,进行“非遗”产品现代化展示与销售。平阳283文化创意街区,规划在千年古村落鸣山文化旅游体验带中建设“非遗”文化展示与销售中心,与其他传统文化艺术形成一条休闲生活街区。在小吃一条街开辟“非遗”民俗区,将诸多民俗元素融入到旅游文化产业中。通过对民俗元素的创意整合与文化建构,搭建出一条既合乎传统礼仪又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文化创意平台。如老字号工艺糖金杏、蛋画、油纸伞、匝木桶、剪纸等,通过集中化平台的市场化运作,使“非遗”中的传统手工技艺走向大众视野,为大众所知。显而易见,这一“非遗”文化展示与销售中心与文化创意元素及产品也有相应结合,依托街区,致力于打造一个“非遗”文化创意交易平台。糖金杏等传统手工技艺,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交易平台的扩大宣传,促进市场化销售;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意化手工艺产品的方式增加传统手工艺的美感和对大众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发扬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非遗”的目的。

(4)“非遗”平台化和节日塑造。在传承与发扬“非遗”元素时,可利用某一平台进行集中展示,通过艺术节或文化节的塑造增强吸引力,聚集更多人气。在平阳283文化创意街区中,专门建有文化艺术街区,采用创建南戏戏班、平阳木偶剧场的方式吸引外来消费群体,同时集中开展平阳木偶文化艺术节,以文化节为契机,推动木偶文化的发扬和街区的长远发展。这有助于营造集聚效应,在文化节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创意与“非遗”元素的融合,于融合中加强对本地“非遗”传承与保护。文化展演是一种尝试将“非遗”文化情境保存下来的方式[7]。在“非遗”传统曲艺的保护中,开展独具特色的平台化文化节展演活动效果尤佳,传统民俗文化在展演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文化创意街区应对“非遗”中的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曲艺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整合与创意建构。创意建构下的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曲艺等“非遗”项目在文化创意街区中再次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也为实现“非遗”传承困境的突围提供了实践性的可能。传统手工技艺可通过校内传承人培养、展示体验、产品交易平台化的方式加强传承与发扬;传统曲艺可采用文化节日塑造的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自身影响力。文化创意街区中的“非遗”保护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融合了全媒体的特征,通过建立“非遗”类艺术学校和建设“非遗”展示体验中心、依托“非遗”文化创意交易平台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遗”的部分困境。

2.“非遗”保护面临新挑战

在具体实践中,文化创意街区与“非遗”元素融合的同时对“非遗”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非遗”保护面临新挑战。

(1)旧观念与新事物的碰撞。人们一般都习惯于旧事物,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深深热爱之情的“非遗”传承人。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部分“非遗”传承人的观念滞后,“非遗”保护的现代化过程面临一定阻力。当前“非遗”保护的方式总体上仍偏向传统,即使在文化创意街区,对于“非遗”元素的运用也未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大部分只是停留在整合重组的层面。现代化手段在“非遗”保护层面发挥作用不甚理想。

(2)融合中的大众文化倾向。文化创意街区包含诸多商业性的元素,对于街区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得到大众的认可。这就需要关注大众文化倾向。现实层面上,在文化创意街区的某个区域中加入“非遗”元素,一般会进行市场化改造,形式和内容以大众为先,有些甚至部分脱离“非遗”原有内涵,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不利。考虑大众文化因素需把握好度,应以不破坏“非遗”原有内涵为原则,保留“非遗”最本质层面上的文化要义。

(3)融合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非遗”相关产品设计和开发有一定的专业性,需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但“非遗”保护相关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对接只有在具备了某些条件后才能达成。这使得“非遗”与技术的融合在实践中面临较大难度。另一方面,“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旧一新的两种事物,二者在融合时原本就存在交融方式和手段的问题。如何让文化创意与“非遗”在碰撞后产生“火花”,是“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融合时需慎重考虑的问题。

只有采取合宜的方式,文化创意才能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应有的效用。如可利用大众化推广宣传方式逐步渗透新的理念;对“非遗”保护相关人员进行某些技术上的培训,加强他们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等。

三、温州文化创意街区实践对“非遗”保护的启示

文化创意街区与“非遗”元素融合的过程,既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相互借鉴的过程。文化创意街区对于“非遗”元素的尝试性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了新活力。“非遗”种类繁多,文化创意街区与“非遗”保护相关的主要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曲艺两大类。这两大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1.“非遗”保护创意化:“非遗”产品创意包装

采用创意化的方式保护“非遗”是“非遗”适应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传统“非遗”工艺产品进行图案、色彩和款式方面的创新,使之成为包含“中国元素”的时尚用品,顺应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文化创意街区中的“非遗”展销与体验,可采用“非遗”产品的创意化包装、“非遗”技艺的创意化展示等创新方式增加其竞争力和吸引力,如包装款式、展示形式的现代化等。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化时代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实施创意化“非遗”保护,无疑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突破时代困境的有益方式。

2.“非遗”保护媒体化:数字化媒体宣传与推广

目前,诸多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曲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全媒体时代应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对“非遗”保护意义重大。这就要求传统的“非遗”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为推动“非遗”广泛性宣传,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以网络营销、新媒体推广、数字化传播等途径实现数字化媒体推广,这是“非遗”保护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应采取的有效方式,也是“非遗”保护媒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

[责任编辑:吴赣英]

3.“非遗”保护链条化:“非遗”系列衍生品开发

在开发某类“非遗”产品时,可在深入挖掘自身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创意,开发有关“非遗”文博创意衍生品,形成专业化的“非遗”营销传播链。文化创意与“非遗”的融合不应只停留在“非遗”本身,而要根据“非遗”的文化内涵,结合文化创意具体事物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寻求更深层次的交融,在文化层面上实现相呼应、相统一的效果,开发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非遗”相关产品,形成“非遗”产业链。在进行“非遗”曲艺的展演时,应注意“非遗”整体文化情境的保护与再现,“非遗”创意衍生品的开发应结合“非遗”曲艺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记忆。

[1] 马卫星,李凤.全球化语境下从艺术管理视角看“非遗”保护[J].艺术教育,2016(7):232.

[2] 罗应刚.“非遗”保护语境下苗族节日的产业化问题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6.

[3] 李志雄.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47.

[4] 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

[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2-25) [2017-06-25].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343073.

[6] 赵闪.非遗文化语境下啸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啸乐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1-73,85.

[7]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71.

[责任编辑:丁丽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 Case Study of Wenzhou Cultural Creative Blocks

LI Dan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G112

A

1671-4326 (2017) 03-0082-03

10.13669/j.cnki.33-1276/z.2017.062

2017-07-09

李丹萍(1991—),女,浙江嵊州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非遗温州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难忘九二温州行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