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外衣下的畸形恋爱心理
——试析施蛰存小说《石秀》

2017-03-12 02:09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7年20期
关键词:道义畸形心理

⊙王 颖 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道义外衣下的畸形恋爱心理

——试析施蛰存小说《石秀》

⊙王 颖 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施蛰存的短篇小说《石秀》是对历史经典《水浒传》中石秀人物故事的一次重塑,更侧重对石秀言行进行心理分析。《水浒传》中的石秀侠肝义胆,爱打抱不平,而施蛰存笔下的石秀则是一个用“假道义”掩盖自己畸形心理的变态杀人狂。

施蛰存 《石秀》 畸形心理 精神分析

《水浒传》中的石秀练就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外号“拼命三郎”,在蓟州街头因打抱不平与杨雄结拜为兄弟,施耐庵极力塑造的是一个正派的、讲道义的英雄石秀。施蛰存笔下的石秀在此基础上摆脱了“唯英雄论”,不再回避英雄阴暗的一面。他通过石秀对其义嫂的情感经历的三个阶段,窥视到石秀由性压抑和嫉妒而产生的变态心理,但这种变态的心理却被石秀所谓的兄弟道义所掩饰,从而塑造出一个狭义与自私并存,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的石秀。

一、石秀的“道义恋爱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中国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施蛰存的小说《石秀》中,又有着这样披着道德外衣的畸形恋爱。小说主人公石秀为了掩盖了其悲哀的恋爱心理,把自己的“仁义”道德观强加在小说女主人公身上,并间接杀掉了女主人公和她的丫鬟,还杀掉了和尚裴如海。不得不说这是再一次恋爱的畸形,是再一次道义的“吃人”。

初见潘巧云时,二十八岁还未尝过男女之爱的石秀被她的美貌所迷住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幻想和爱慕之情:“不知怎地,石秀脑筋里分明记得刚才被杨雄叫出堂前来见礼的时候的她的一副袅袅婷婷的姿态,一袭回字缕空细花的杏黄绸衫,轻轻地束着一副绣花如意翠绿抹地丝绦,斜领不掩,香肩微,隐隐的窥得见当胸一片乳白的肌肤,映照着对面杨雄穿着的一件又宽又大的玄色直裰,越发娇滴滴地显出红白。”

由于杨雄是自己的义兄,石秀并没有直接和潘巧云“勾搭”上,但这并不表示他放弃了对潘巧云的幻想,他首先对拥有潘巧云这样一个美妇人的杨雄产生了嫉妒心理:“而杨雄呢,虽说他是个慷爽的英雄,可是也未必便有什么了不得的处所,却是在这个蓟州城里,便要算到数一数二的人物,而且尤其要叫人短气的,却是如他这样的一尊黄皮胖大汉,却搂着恁地一个国色天香的赛西施在家里,正是天下最不平的事情。”因此后悔与杨雄结义:“这样说来,当初索性没有和杨雄结义,则如果偶然见着了这样的美妇人,倒不妨设法结一重因缘的。”可是当石秀下定决心要和潘巧云通奸时,他看到了茶几上放着的杨雄的头巾,顿感羞耻,打消了一切念头。但当他再次遇到潘巧云时,却看到了潘巧云近似“嘲讽和鄙视”的笑。加之他发现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通奸的事情,“带着正义面具”的嫉妒心理将石秀心中这份爱慕之情和幻想彻底打破,他不再对潘巧云产生任何正常的幻想。在潘巧云是勾栏里出身的这种传闻下,他去勾栏里找了妓女云雨,还自欺欺人地想象若是潘巧云见到这样的场景必定会感到失望和羞耻。石秀因爱生恨产生了报复心理,他要用“仁义道德”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嫉妒和愤怒,除掉潘巧云这个轻浮放荡而且永远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女人。

杀了和尚裴如海之后的石秀已无法自拔,他下决心要除掉潘巧云,于是和杨雄商议在一处无人的地方解决这件事。当潘巧云含泪恳求杨雄道:“我的不是了。大哥,你看我旧日夫妻之面,饶恕我这一遍罢。”这时石秀竟还咄咄相逼:“哥哥,这个小贱人留她做什么,一发斩草除根。”最终潘巧云连同她的丫鬟死在了刀刃下,死在了“仁义道德”的审判下。

纵观全文石秀的心理变化,着实经过了一个由爱慕到嫉妒,又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畸形恋爱心理进而演变为变态心理的过程。在杨雄及裴如海看来,石秀确实是正统礼教的施行者,但是这一过程产生的真正原因,怕是只有惨死在刀下的两位妇女及石秀自己心里才知道。

二、畸形恋爱心理解读

男女之间的恋爱离不开一个“情”字。石秀对潘巧云生情,一方面确是因为潘巧云生得美丽,另一方面其实是出于石秀对自己义兄的嫉妒,这种嫉妒心理更是造成日后石秀对潘巧云又爱又恨的重要原因。因为嫉妒杨雄拥有自己没有的美妇人,所以嫉妒与冲动的交织让石秀的心动乱不安,这也就为后来石秀的心狠手辣做了铺垫。

石秀对潘巧云的情感情发展经历了一个“压抑——爆发——变态”的过程。

情感的压抑主要来自道义对石秀的谴责。对自己义兄之妻不正当的感情深深地折磨着石秀,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本以为石秀会自此放弃对潘巧云的感情,哪知道石秀却认为“当初索性没有和杨雄结义,则如果偶然见着了这样的美妇人,倒不妨设法结一重因缘”。因而对世俗的石秀来说,兄弟情义在美妇人的情感面前顷刻瓦解。加之后来潘巧云的勾引,在石秀的内心出现的是两种力量的抗衡——冲动与压抑,潘巧云的勾引使冲动的力量加大,压抑也随之增加,压强也就更大了。这样说来,石秀产生“虽然杨雄是自己的义兄,究竟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关系,便爱上了他的浑家又有甚打紧”的思想也不足为奇。

石秀发现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私通,顿感受挫。这件事像一根导火线,使石秀产生变态心理,进而决定对他们报复。他嫉妒裴如海能够让潘巧云献殷勤,能和潘巧云私会。于是石秀杀死了裴如海并且怂恿杨雄间接杀害了潘巧云。看似是因为自己的义兄被一个女人欺骗而感到愤懑不平,实则是石秀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金圣叹说:“石秀可畏,笔笔写出咄咄相逼之势”,“石秀又狠毒又精细,笔笔写出。”周作人也说:“武松与石秀都是可怕的人,两人自然也分个上下,武松可怕是煞辣,用于报仇雪恨也很不错,而石秀则是凶险,可怕以至可憎了。”而且金圣叹和周作人都认为石秀的行为是“假公济私”。

石秀的畸形心理在施蛰存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剖析石秀杀人的真实心理。如石秀的嗜血癖:“诧异着这样的女人的血之奇丽,又目击着她皱着眉头的痛苦相,石秀觉得对于女性的爱欲,尤其在胸中高潮着了。这是从来所没有看见过的艳迹啊!在任何男子身上,怕决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血,及其所构成的使人怜爱和满足的表象罢。”又如石秀曾一再怂恿杨雄:“哥哥含糊不得”“一发斩草除根”,并亲自将潘巧云头面首饰衣服都剥了。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不再是侠肝义胆了,而是借女人来揭示他的表里不一,揭示他如何利用道义的借口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三、石秀“恋爱”心理溯源

《石秀》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对历史经典的现代改写。书中对石秀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不得不说是一种特色,但是这种特色终究可以溯源。“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入了西方思潮,救亡图存是时代的口号,人们企图“中体西用”“斩断封建过去”以拯救这个危亡的国家。从鲁迅到郁达夫再到施蛰存,他们的写作其实一直都在深化并继续发展,因而在这一背景下才诞生了侧重心理分析的现代小说《石秀》。

施蛰存在理论上借鉴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在《将军底头》序言中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施蛰存笔下的石秀是一位“性的倒错者”,他的性欲对象不是传统的生殖器,而是女人的脚、女人的血。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所创作的心理小说可以说是西方精神分析学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

施蛰存运用精神分析法将《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石秀回炉重铸,石秀不再是那个侠肝义胆、打抱不平的英雄,而是成为一个善妒、嗜血的变态杀人狂。施蛰存通过描写石秀种种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揭示人性的复杂多面,让石秀的畸形心理暴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塑造出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的石秀形象。

①⑧⑪ 杨迎平:《从施蛰存的〈石秀〉看石秀的“表”与“里”》,《名作欣赏》2009年第24期,第110页,第111页,第109页。

② 鲁迅:《呐喊·朝花夕拾》,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③④⑤⑥⑦ 施蛰存:《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页,第175页,第177页,第208页,第209页。

⑨ 〔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上)》,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第473页。

⑩ 周作人:《知堂回忆录》,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660页。

⑫ 施蛰存:《将军底头》,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⑬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42页。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施蛰存.将军底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3]周作人.知堂回忆录[M].香港: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

[4]花家明.一个施虐狂的心灵历程——施蛰存的小说《石秀》赏析[J].名作欣赏,2007(15).

作 者:王颖,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黄德志,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道义畸形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完形填空专练(一)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王根保藏枪
心理小测试
道义
心理感受
畸形蔬菜总动员
We never Told Him He Couldn’t Do it我们从不说他做不到
短文改错训练:Watch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