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稚化思维”催生学生“智化思维”

2017-03-12 20:22陈小彬
江苏教育 2016年19期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往往无法同步。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背景及其“最近发展区”,有意识地站在学生立场,学会“稚化思维”,以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帮助他们达到“智化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稚化思维”;“智化思维”;思维认知;思维实践;思维内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30-03

【作者简介】陈小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花园小学(江苏常州,213161),一级教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异步”似乎是一种必然:教师的稳定性思维与学生的可变性思维无法对接;教师的抽象思维与学生的形象思维不能同频;教师的知识化思维与学生的经验性思维不能共振;教师的理性思维与学生的感性思维无法共鸣。所谓“稚化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背景及其“最近发展区”,有意识地返回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心态,力求和学生的思维达到同频共振状态的一种教学艺术与手段。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教师应当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努力去理解学生心里正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步骤,而这是学生自己原本想到的。”因此,教师应当学会“稚化思维”,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最终帮助学生达到“智化思维”的目的。

一、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认知,让师生的认知同步

1.创设“稚化思维”的现实情境。

“稚化思维”的现实情境既要满足儿童好玩、好动、好胜的需求,又要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含量。教师创设数学情境要有“稚化思维”作支撑,把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思维稚化,使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储备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向深入。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认识小数》一课,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今天羊羊们将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知识。懒羊羊身高4分米,羊村长要为它填写健康卡,身高一栏用“米”作单位,羊村长该怎样填写呢?

上述案例中,教师选择的健康卡问题,就源于学生的生活情境。把教师的数学思维下放到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明晰4分米不仅可以用■米来表示,还可以用0.4米来表示,使学生的思维在现实情境中得到生长。

2.把握“智化思维”的恰当时机。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智化思维”的时机,引导学生透过现实情境来把握其背后潜藏的数学思维,以实现对情境的超越呢?如果过早地“数学化”,学生就会对现实情境中包含的数学内容缺乏全面、充分、细致的感知,从而不易在现实情境与数学内容之间找到内在联系,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数学内容。反之,如果学生对现实情境中的数学内容、关系、结构等已经有了充分的感知,教师仍迟迟不组织学生进行抽象与提取,则会使学生过多地沉浸在现实的情境中,而缺少对其中更为核心、更加本质的数学内容要素的把握,从而影响其数学思维的提升。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上《认识周长》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抓住时机适时“智化思维”:课前,老师已经让每位同学剪好了图案,你剪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么剪的?把它描在作业纸上好吗?下面,老师将邀请两位同学来比比谁剪的图案的周长长。

上述案例中,从让学生剪一剪到描一描再到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教师抓住恰当的时机帮助学生剥离操作过程中的非数学成分,一步一步地向“周长”的数学概念迈进。

3.组织以教师“稚化思维”催生学生“智化思维”的精致过程。

以教师“稚化思维”催生学生“智化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有序的、富有层次的过程,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抽象程度和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特点。如何在现实情境与教学内容、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适宜的桥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一步步向数学本质挺进;如何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学生高效率、高質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如何通过教师的思维弱化引发学生的新思考、新需要、新冲突,让学生去思考更好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规划与设计。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上《认识乘法》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发现了6只兔子,每2只一堆,一共有3堆。教师接着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能列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学生可能列出:3+3=6;2+2+2=6。教师追问: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吗?

上述案例中,教师以“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对两道算式进行初步比较和归纳,然后根据归纳后的发现作出演绎式列举,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数学信息—数学问题—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这一完整的“智化思维”的过程。

二、以学生的思维实践为经历,让师生的经历同频

1.丰富数学生活,积累数学经验,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个体组织和再组织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组织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明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及其在教师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丰富的数学生活经历是形成活动经验的基础,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主动参与实践,拓展数学经历,形成数学综合素养。

“综合与实践”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综合与实践”教学,以促进他们积累数学经验;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概括化。学生应主动参与实践,拓展数学经历,促进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养成。

3.融合学科综合实践,打造“学科实践联盟”,提升“智化思维”水平。

教师可以联合多学科打造“学科实践联盟”,引导学生进行融合学科综合实践,让他们体会到有些知识是学科内的综合,有些知识是跨学科的综合;有的是本年级各学科间的综合,有的是跨年级各学科间的综合。平时的作业布置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或完成一个小实验、一个小制作、一项调查等,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提高兴趣,从而提升其“智化思维”水平。

三、以学生的思维内化为思想,让师生的思想共鸣

1.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内化的自觉性。

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身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数学知识得以“显化”,并与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过程、公式的推导与建立过程、规律的发现与归纳过程以及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密切相关、彼此交融、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确定具体、恰当的教学策略,使之贯穿知识发展、拓展应用和整理反思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使数学方法扎根于学生脑中,并逐步成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素质。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上《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然后展示学生思考的结果,先指名展示: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然后追问:12×3=36(元)表示什么?15×4=60(元)表示什么?36+60=96(元)表示什么?接着指名展示:12×3+15×4=96(元),并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想法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激发他们深入思考数学知识内部的联系。教师巧妙渗透类比思想,让学生的思维从数学表象自觉地提升到了数学本质的层面。

2.尊重学生数学思维内化的阶段性。

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逐步丰富认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自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小学生受自身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局限,他们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往往会经历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初步理解到简单应用的过程。所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比较的?你能把方格纸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学生展示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一种是剪下一个梯形平移。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两种转化方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通过“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比较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想到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转化的思想,再通过“你能把方格纸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尊重学生数学思维内化的阶段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直观感知到感悟数学思想的过程。

3.催生学生思维内化的创造性。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抓住数学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学会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内在规律,学会根据既定目标及时调整探索方向,进而进行全面、深入、灵活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组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富有个性地思考问题,是内化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下《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在黑板上预先写好几个数位名称,并在每个数位下面放一个可以装卡片的口袋,左右各一组(如图1)。然后组织学生玩“抽签组数比大小”的游戏:全班学生分为两队,每队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抽签,第一次游戏要求把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然后比较大小;第二次游戏要求把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然后比较大小。之后,在此基础上,教师修改游戏规则: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个数位上,然后比较大小。这样设计,学生需要根据每次抽出的数字的情况,确定放在哪个数位上。相对于直接比较大小而言,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还要合理预测下一次可能抽到的数字。学生通过组数、比较的过程,激活了自身的创造潜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数学教育家A.A.斯托利亚认为:数学这个术语本身,就表示一种思维活动,而數学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可以说,以教师“稚化思维”催生学生“智化思维”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数学教育目标本身所在。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