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技术初报

2017-03-14 20:33王朝霞杨承荣石杭昌
绿色科技 2017年3期

王朝霞+杨承荣+石杭昌

摘要: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在杉木采伐迹地营建了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结果表明:成活率为94%,补植后保存率100%, 3年幼林生长平均生长达到2.59 m、地径4.6 cm,林木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超过行业标准,林分生长茂盛,具有速生特征表现。

关键词:第二代;杉木林;采伐迹地;良种;优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S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13603

1引言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主要用材树种,杉木生态学特性为喜热、喜光、喜湿、适应性强、成活率高、速生丰产。木材特性为材质轻韧、强度适中、抗虫耐腐、易加工生产[1,2]。黎平县为南方杉木主产区,栽培杉木历史悠久。杉木是该县各族群众用来建造房屋、加工家俱的主要木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杉木成为家装市场的主要原料之一,用途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黎平县森林采伐以杉木为主,民用材、商品材年均采伐量超过30万m3。近、成熟林占比大,皆伐迹地面积大。因杉木木材价格逐年攀升,木材综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外销市场广阔。采伐后,山区群众在更新造林方面仍首选杉木。由于培育第一代杉木林长达22年以上,土壤肥力降低,传统的造林方式,继续培育杉木林会影响树木的生长[3]。故在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栽培技术上进一步优化,为杉木林达到速生、丰产提供技术保障,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在采伐迹地更新中开展了第二代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技术研究[4~6],通过培育良种苗木、加强林地筛选、林地科学管理,林木生长旺盛,树木各项生长指标达到行业标准,取得较好初步成效。现就开展优化栽培工作介绍如下,以期提供参考。

2造林地概况

造林地位于黎平县城东南部40 km处,属中潮镇中潮村林场2012年的杉木采伐迹地。是20世纪80年代未期营造的第一代杉木近熟林地,面积100亩,平均海拨610 m。造林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暧湿润,年均气温15.6 ℃,7月平均气温25.8 ℃,1月平均气温4.5 ℃,极端最高温度36.5 ℃,极端低温度-9.3 ℃,年总积温4757.1 ℃,无霜期277 d,年降雨量1300 mm以上,雨量充沛,多集中在2~8月。土壤质地为变质岩,山脊可见硅铁质红砂岩,土壤为红黄壤,pH值4.5~5.5,土层平均厚度在80 cm以上,腐殖质层一般为10~15 cm。迹地地被物为伐桩、晒干的树枝、树叶,地上植被生长芭芒、蕨类植物,盖度30%。林地交通更利,林区公路环绕。

3材料与方法

3.1定向育苗

定向育苗主要是满足本区造林用苗,指定育苗品种、规定苗木质量、数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采取的措施。

3.1.1优选种源和圃地

种源选择黎平县审定的黔杉良种。

圃地选择在造林地周边半阴半阳较平缓灌木林地或未开垦的无林地,靠近水源,无菌土壤,土壤厚度40 cm。

3.1.2细致开圃

在11月开设整理圃地,全面挖垦,土块打碎,捡尽草根,按120 cm宽床面开厢起垄,垄高20 cm,厢间20 cm,长度为自然长不等。开厢前,用生石灰20~30 kg/亩合整地撒(浇)入土中消毒。均匀施入发酵好的油枯150 kg/亩、高效复合肥50 kg/亩、钙镁磷肥100 kg/亩,再翻入土下15 cm,土块倒碎,细整床面,床面呈“微凸形”。 在播种前3~5 d或用硫酸亚铁结、呋喃丹和敌克松均匀撤入土中,防治地下害虫和病害;或在播种前7~10 d,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敌克松,按1~1.5 kg/亩拌细土40~80 kg撒在土面。

3.1.3播种

播种在冬末,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将种子倒入用水池或大口径盆漂选,将漂浮的种子滤丢。然后用30 ℃温水浸种24 h后种子滤干,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播种方式为条播。播种前圃地如有杂草,在1周前进行喷打除草剂,杂草枯死捡尽,浅拉条状沟。播种选择无雨天,播种量为4 kg/亩。播种时,防止种子风吹散,将种子搅拌一点火土烧灰适当浸湿播入土中。种子播好用2 cm细土将种子盖上。预防大雨洗刷种子,控制杂草生长,保湿保温,铺盖8 cm左右厚度的稻草或毛草。

3.1.4圃地管理

圃地管理应做的工作:播下的种子形成子叶3~4片后揭草,揭草后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用1∶3000托布津溶液喷雾消毒,1周2次,做到“早防早治”,控制病害传播慢延。随幼苗生长,逐步间苗,保留150株/m2。随时除草,做到“除小、除早、除了”。在除草中,注意拨草不要連苗带出,减少苗木的损害。在苗期注意到水肥管理,提前做好防涝浇水的准备工作,天干时间较长,土壤表面干燥及时浇水浸透土壤。连续高温天气,2 d浇一次水。在苗圃中期,阴雨天适当追施氮肥,促进生长,后期8~9月追施钾肥促进木质化。

3.2造林方法

3.2.1迹地筛选

筛选迹地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立地指数在16以上;②近熟林采伐的迹地,伐桩直径平均18 cm以上,年轮稀疏,还具有的生长潜力的特征;③中、下部区域背风的迹地;④土壤疏松、深厚,土壤厚度80 cm以上,AB层土厚度要达20 cm以上;⑤植被有芭芒、嶡类、芭芒、白栎、杜鹃等生长。

2017年2月绿色科技第3期

王朝霞,等:第二代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技术初报园艺与种苗

3.2.2清杂整地

在10月中、下旬清理地表杂质,整地时间在11月上旬~12上旬。在原株行间采取块状整地, 规格为50 cm×50 cm ×40 cm。定植布置为“品字”形。挖穴填土堆镘头状,捡尽树根石块。回填土前施用磷肥为底肥,施深15 cm左右,每穴250 g,均匀搅拌。

3.2.3密度控制

迹地营建第二代杉木林,栽植密度不同荒山等其他宜林地,杉木采伐迹地继续栽植杉木,土壤氮、磷、钾营养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减少,在幼林期生长旺盛,中期后林分生长速度会逐步减少,因此,密度控制在1650株/hm2,种植株距200 cm,行距300 cm。

3.2.4栽植苗木

栽植的苗木选用定向培育的1年生Ⅰ、Ⅱ级健壮苗木,苗高度在40 cm以上,地径0.6 cm以上,叶枝茂盛,根系发达。栽植在春节前,气候选择阴天或小雨天栽植。栽植苗木要做到展根、苗正、踩紧、不栽返山苗。

3.2.5林地管理

林地管理主要采取抚育和施肥,当年林地除草抚育1~2次,第二年抚育2~3次,2次除草,1次松土。抚育时间分别在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夏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秋季10月下旬。夏季结合松土抚育进行追施肥料,增加土壤营养成份,促进林木的生长,雨天追施N肥,幼林期追20 g/株,秋季追N、P、K含量为45%的高效复合肥,25 g/株。随着树苗的成长,逐步增加肥量。追肥选择在雨后追肥。造林当年成活率低的在秋季采取补植补造。

3.3调查方法

3.3.1样地设置

设置固定标准地调查,标准样地设置按上、中、下部位随机选择3块具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置形边长为20 m×30 m,面积为600 m2。

3.3.2调查方法

当年造林采取逐株调查成活率、保存率、苗木病虫害。连续3年测量树高、地径,调查成活率、病虫病。

3.3.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统计各项指标平均值。因调查对象为幼林阶段,数据不进行方差分析,只对调查结果进行常规处理,求算平均值。

4调查结果

4.1苗木成活率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成活率在2014年秋季调查,调查3个样地,合计株数270株,合计死亡16株,成活率为94%。

4.2苗木保存率

地,使用好苗木,加强林地管理,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得到提高。根据表1、表2结果,成活率、保存率分别94%和100%,在迹地上种植杉木,成活率、保存率不会受影响。

(2)使用良种苗木造林,加强水肥管理,能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表3结果看,病害株数为“0”,虫口株数为“0”。

(3)营建第二杉木人工林,采取优化栽培技术,提高林木生长量,达到速生丰产。从表4调查结果来看,造林3年,苗木生长较为正常,生长量较高,3年平均高达259 cm。说明杉木采代迹地在幼林期生长没有受到土壤肥力的影响,只要按时抚育施肥管理,幼林阶段生长保持较快生长速度。通过优化栽培第二杉木3年的生长指标超过行业标准。

(4)选择规划好采伐迹地,选用良种造林,采取良法,采伐迹地仍保持杉木生长潜力。造林按上述幼林期的生长指标来看,也可以达到速生丰产的目标。

(5)林地后期管理要加强土壤管理,促進根系生展,树龄达到5年后要进行一次全面垦复,改善土壤结构,扩大单株树木生活面,增施、磷钾肥,确保杉木生长的速生性。

参考文献:

[1]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盛炜彤,惠刚盈,张守攻,等.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苏宝川.杉木人工林纯林与混交林下土壤肥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

[4]马祥庆.杉木人工林连栽生力下降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4).

[5]马传钴.杉木人工更新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