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7-03-14 00:23沙琦波
科教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初中科学渗透

沙琦波

摘 要 科学课程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可以使导课新颖,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按需探究,化“个体干扰”为“群体共赢”; 巧用媒体,化“微观知识”为“宏观认知”; 以“知”带“法”,化“碎片习得”为“系统认知”; 德育渗透,化“情感教育”为“润物无声”。

关键词 德育教学 初中科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6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程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应该重视各个学科中的德育资源挖掘,在教学的时候进行育人目标的渗透,重视教学方式创新,确保教学能够和学生实际生活更接近,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我们科学课程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①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我们在传授知识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也需要将积极情感、端正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很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探索结合科学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笔者日常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目标进行教学实践,合理的挖掘利用各种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将育人目标切实渗透到教学中去,重视创新教学形式,让教学和学生实际更贴近,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笔者认为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导课新颖,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引入新课这一环节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时间短,但是意义非常重要。精心设计的导课能够将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临战状态,从而给新课传授奠定基础。然而如何在导课环节渗透德育教学呢?如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叶”时,笔者为了在课的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将校园里各种植物的叶做成幻灯配以校园歌曲播放,把枯燥的内容“包装”成一个心动的“礼物”,以“远看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老师优美语言的启发下学生欣喜而又好奇地欣赏着身边熟悉的植物,不知不觉间激起了想主动探究叶的积极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落实了身边物体即为课程资源的德育目标。

因此,在新授科学课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巧借身边物体,进行多感官地学习,不仅将德育目标渗透在其中,而且使导课新颖,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按需探究,化“个体干扰”为“群体共赢”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接受被动、反复大量操练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初中科学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基础,,自主的学习为途径,合作和讨论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构建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形式。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动;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学、会做、会探究、会创造;能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如果碰到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到小组讨论,并且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但是有的老师教学实践却和这一精神相违背,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需要有一个人负责记录,将大家讨论的要点和意见记录下来,场面看上去比较热闹,但是发言的学生却很少,然后记录员进行意见的表达,教师再统一认识,这样实践的结果,忽视的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同时,讨论的形式化、无效化让分组讨论失去了固有的作用和功效。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内容,重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实际效果,创设多种的合作探究形式。如在教学“根”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完成“根的形態结构”学习,形成个人理解;再通过“同桌两人合作探究”,进行桌上的实物区分;最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老师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单人、两人、四人合作,从独学到对学到群学层层推进,让每个人的思维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化“个体干扰”为“群体共赢”,实现了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合作分享的德育目标。

3 巧用媒体,化“微观知识”为“宏观认知”

在科学知识中,很多内容比较的抽象,很多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在于,这些知识抽象性较强,不够具体。若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描述,很可能教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若是将多媒体演示运用进去,能够将时空的界限打破,真正的做到化静为动,形象的表达事物,将重点突出出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如进行化学反应时微粒的变化、宇宙的演化、电流的形成等等,这些概念有的微观、有的抽象,都较难理解,老师可以从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借助视频将微观的知识宏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象、直观、高效。趣味性和科学性并行,高效地建构了科学概念,实现了知识可以在玩中学、技术可以优化知识学习的德育目标。

4 以“知”带“法”,化“碎片习得”为“系统认知”

“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课堂总结的到位能够将学生思维激发出来,启迪学生的智慧,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进行可靠思想方法的提炼。

虽然课堂总结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也有很多教师认为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甚至有时候教师会简单的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而随之学生也常是看着板书挑选板书列的知识做出一个重复知识的回答,这样的总结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很好地起到课堂总结真正的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升华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笔者尝试在课的尾声采用師生共同总结的形式,将知识的回顾提升到方法的运用。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你的收获和困惑”,在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完之后,老师帮助学生一起归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化“碎片习得”为“系统认知”。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科学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实现了知识中蕴含着方法这一德育目标。

5 德育渗透,化“情感教育”为“润物无声”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没有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讲授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文以载道”,老师可以教授某一知识,为德育渗透的载体,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时时刻刻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后续学习,不断地拓展他们的视野。②

如在学习《细胞》一课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探究它的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以此观点来解释自然中动植物的一些神奇现象,引发学生心中的科学疑惑,促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精神,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这些德育目标,润物无声地化解在每一次热烈探讨中、每一次思维碰撞中,每一次精彩发言上。

我们都知道,科学本质蕴涵于内,即为知识、见解与观念;表现于外,即为能力、行为与态度。教师在具体备课和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结合教材的内容,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合理适时地处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学的关系,在引领学生揭示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中有机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学会猜想和假设、观察和收集、分析和论证、交流和合作、总结和评估等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把教材中死的东西变活、变生动,想尽一切办法抓住学生的心,成功地上好每一节课。

注释

①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② 冯相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16.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初中科学渗透
微课不微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