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战略理论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7-03-14 02:38牛佳宁
关键词:海权舰队海军

刘 洋,牛佳宁

(1.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6; 2.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8)

海洋战略理论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 洋1,牛佳宁2

(1.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6; 2.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8)

以历史的视角,研究世界海洋战略理论发展及对中国海洋战略与热点问题的启示。介绍海洋战略理论与经典战略学之间的关系,指出海洋战略理论是战略学理论在海洋上的延伸。通过回顾英美日德等近现代世界海洋强国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并在融合战略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阐述海洋战略的特点,提出现代海洋战略的一些原则。最后,结合中国海洋问题实际及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指出海洋战略理论发展对中国国家海洋战略的指导意义。

历史;海洋战略;制海;海权;海军建设;海军作战

一、引 言

海洋战略理论自海权论先驱美国人马汉之后成为热门,但实际上海洋战略理论不是一个新门类,而是经典战略理论在海洋上的延伸。本文从瑞士裔法国将领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讲到美国人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从西方兵家圣贤德国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讲到英国人柯白的《海洋战略原则》,讲述马汉对约米尼的继承,柯白对克劳塞维茨的继承,简要概述马汉与柯白这对同时代大师的海洋战略思想。这二者形成两个流派,但皆殊途同归。

马汉与柯白的海洋战略理论是战略学理论在海洋上的延伸,战略理论的基本原则大部适用于海洋战略发展。本文通过美国人乔治·贝尔的《美国海权百年:1890—1990年的美国海军》、英国人保罗·肯尼迪的《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等经典战略著作,回顾英美日德等近现代世界海洋强国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提出现代海洋战略的一些原则。最后,在宏观海洋战略理论的指导下,简要阐述我国海洋战略发展,并从战略学角度提出海上热点问题的解决方向。

二、马汉、柯白对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继承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上有两位著名的海洋战略大师,分别是美国人马汉和英国人柯白,前者名满天下直至现今,后者在当代默默无闻,鲜为所知,但他们均对世界海洋战略理论贡献颇大,对世界海洋强国的海洋政策及海军发展影响深远。马汉和柯白皆受19世纪战略家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影响,但总体说来,他们的学说各自继承和侧重了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思想,从而建立起他们自己的海洋战略理论[1]224。

欧洲启蒙时代后期,启蒙思潮出现了分化,一种是继续坚持启蒙思想的原则,一种是批判启蒙思想的过于绝对化。启蒙思想的本质是认为世界是可认知的,复杂的世界是受少数原则制约的,这些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虽然时代和技术是发展的,但这些原则永恒不变;批判一方认为,世界是高度复杂的,是运动的,是不宜用简单的公式与经验原则描述的,没有普世皆恒准的原则存在,他们强调事物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强调天才的主导作用与精神力对事物的巨大影响。至19世纪初,两个流派同时出现了一位代表人物:启蒙一派为约米尼,反启蒙一派为克劳塞维茨。约米尼通过回顾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战争、欧洲七年战争、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详尽地阐述了战争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强调作战规律的重要性。约米尼在《战争的艺术》一书结论中指出:“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已经被军事史中的事实证明了的正确军事理论,……即便不能造出罕有的军事伟人,……至少也能够为伟大的军事统帅培养出优秀的军事将领。”[2]克劳塞维茨对约米尼重视抽象原则而忽视战争的现实及精神力量的作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其《战争论》的主旨在于:探讨战争现象的实质,指出它们同构成它们的那些事物之间的联系[3]。他强调,战争受到无限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历史变动性,战争的指导不能简化成为通用的原则[1]181。

约米尼有一个不同于克劳塞维茨的特点,就是他强调海洋控制的重要性,强调制海权在攻守两方面的巨大作用。约米尼的经典启蒙思想及制海权思想,很好地启发了“蓝水学派”的鼻祖美国人马汉。马汉继承了约米尼“基本原则”的思想,并发展了其海洋控制思想,从而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海权论思想。马汉认为,“战争确有这样一些原则,它们是通过对过去多次战争的胜利和失败的研究而确立的,是永远不变的。情况和武器都会有所改变,但是为了妥善地应付情况或成功地使用武器,就必须遵循那些永恒的历史教导”[4]9。这段话明确地表明了马汉对约米尼的继承,讲述原则是约米尼所遵循的,马汉也在遵循同样的理念,马汉著作的宗旨就是在追寻和总结这些被历史所检验的战争规律和海权发展原则。马汉在书中将国内产品、海洋运输、殖民地这三者归结为海权的三大重要环节,提出海上力量(海军、商船队)、殖民地与海上基地、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权的构成要素[4]3。马汉详细阐述了海权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功能等诸多方面,其提出的海权三环节与三要素理论是海权理论的基本规律[5]。

英国人柯白在其著作《海洋战略原则》中认为,海洋战略只是大陆战略的延伸,而并非彼此对立[1]332。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虽未涉及海洋领域,但并不意味着其概括性理论和观念不能够应用到海洋战争当中[1]223。柯白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流派,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海洋战略当中。他在著作中分别讨论了战争理论、海军作战理论和海军作战指导三个方面。他强调战争的复杂性,对于若干军事教条持反对态度。柯白主张控制“水道和交通”的制海观念,强调海陆两军共同获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强调海军战争中主动防御一方的优势利益,强调海军战争中舰队分散行进、战场集中的战术合理性等。

马汉与柯白虽然流派不同,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的相同在于都对海战史的尊重,二者可以说是海洋战略中历史流派的创始者,两人都强调制海权的重要性,只是马汉强调“攻势制海”,柯白强调“战略攻势配合以战术守势”[1]334,马汉强调舰队决战思想,柯白强调舰队威慑和多手段总体战思想。二者的思想虽有其差异,但归根结底都是国家利益为根本的海洋战略思想。两者手段虽有不同,但皆有可取之处。下面基于马汉和柯白的理论思想,通过回顾英美日德等近现代世界海洋强国的经验与教训,阐述现代海洋战略的特点与精髓。

三、海洋战略的特点与原则

(一)海洋战略的构成要素

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保障国家主权、商贸利益和能源通道的安全与诸多国家利益。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将海上力量(海军、商船队)、殖民地与海上基地、海上交通线称为国家海洋战略的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演进,海洋战略的基础条件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经济基础、海军等军事力量、海洋产业硬件基础与商船队规模、海上前进基地与海外基地、海上交通线、国家海洋软实力(包括“从事海洋职业”的人数在总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技术创新、海洋观念与民心凝聚力、海洋文化等)都是海洋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

现代的战略对决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总体战”,是战略与多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海洋战略寻求的是一种既符合自身利益又照顾国际社会诸元利益的动态平衡,“共赢为根本,威慑为手段,战争为最终模式”。在海洋战略的构成要素中,经济是基础,海洋产业的软硬件条件是保障,海军是脊梁。没有强大的经济与软硬件基础,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军,但若仅有强大的海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商贸产业链,海军建设也不会持久。所以说,海军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依托强大的海军,对内军民融合,提升核心战斗力,对外经济合作共赢,依靠战略威慑和提供安全保护等手段,达到国家海洋战略目的。

应当看到,海军等军事力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全部,另一部分重要力量来自于商船队与民间海洋力量,海洋战略目标的实现依靠的是海陆空联合力量,依托的是军民融合,而海军只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战斗力[6]。因此,过于强调海军的作用,抑或过于强调商业的作用,都是有失偏颇的,都是对国家海洋战略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巨大伤害,容易造成严重的政策偏差。正如英国人保罗·肯尼迪在《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一书中所说:“主导性海权并不在那个拥有最大商船队的国家,而是在那个以均衡的经济增长支撑其海洋事业繁荣的国家。”[7]9-10

(二)制海的观念

海洋战略的关键是“制海权”的获得,制海是海洋战略的基础。美国人乔治·贝尔在《美国海权百年:1890—1990年的美国海军》一书中说道:“‘制海’指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了既定的目标进行自由航行的能力。制海战术包括突击控制、遏制点控制和局部对抗。”[8]478-479这个制海就是美国人一直强调的航行自由权,这个自由权是由海洋霸主国家主导并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以前是英国主导,现在是美国主导。制海的手段包括突击控制重要港口或地区,控扼海上交通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或补给站,局部战争或全面战争。说到“制海权”的观念,实际上一直以来有两种,一种是马汉主张的“攻势制海”战略,一种是柯白主张的“防守反击”战略。

马汉的“攻势制海”战略一直为美国海军所遵从,其实质就是马汉强调的舰队决战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前沿部署、兵力集中和主动攻势[8]9。“攻势制海”战略认为,海军的防御应当在海洋深处进行,海军能够从位置险要、重兵防护的基地出发,控制战略上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路线[8]9。“攻势制海”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它的合理性与历史正确性,海军实力的离岸投放是海洋战略的重要原则[8]254。

柯白认为,“交战双方,如果一方失去了制海权,那么制海权就立即转移到另一方去”,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事实却是,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获得制海权[9]。以前如此,今后同样如此,依靠的是防御性的战略,稳固防守、有限拓展的海洋战略易于获胜,有限战争结合战略威慑最为有效。按历史经验来看,“制海权”并不意味着对各个大洋水域的完全拥有,这种完全拥有不仅在物质上不可能,而且在战略上也没有必要[7]2。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对海洋的完全拥有,过去英国不行,现在美国也仍然做不到,海洋本是相通的,海洋不仅仅有交通线和岛屿,还有广袤的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任何国家力量都不足以覆盖整个海洋。柯白认为,所有的海军战略问题都可以简化成为“水道和交通”,“制海”的意义即为交通的控制。这种控制可以是全面长期控制,也可以是局部暂时控制,其手段可以是主力舰队决战,也可以是局部战争、封锁或攻击交通线。除非是在一个纯粹海洋战争中,否则制海永远不可能像占领领土一样,成为战争的最终目的[1]332。

马汉与柯白的制海观念相互交织,各有千秋,对他们观念的应用要因时因势而定。就以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而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半年,日本海军如日中天,依靠航母机动舰队强大的攻击力横行于太平洋及东南亚,此时美国海军一直采用“防守反击”战略,奉行“积小胜为大胜,打了就跑”的策略,取得了较好战果,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胜日本海军,一举扭转太平洋战争初期的颓势。趁着日本新败实力大损之际,中途岛海战两个月后,美国就发起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在“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批量成军后,美国立即转为“攻势制海”战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当代新兴国家当效法二战期间美国太平洋舰队这种“防守反击”与“攻势制海”相互转化的战略。

(三)海权的宣示

海权的宣示可以理解为战略威慑,威慑手段有多种,但没有比军力展示更有效的外交动作了,下面列举五个军力展示的历史来说明海权宣示的重要性。

1.英国皇家海军震慑美德日等新兴海洋强国的军力展示

1897年6月26日,世界最强大的海军部队在英国斯皮特海德集结,以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庆典”。165艘英国战舰,其中包括21艘一级战列舰和54艘巡洋舰,聚集在一起,场面震撼,展示了英国皇家海军无与伦比的实力与作战能力[7]221。英国皇家海军无论是舰队规模还是军舰质量都是世界绝对的第一,其他海洋大国的军舰联合起来也无法战胜英国海军,这一刻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荣耀达到了顶峰。对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来说,与英国大舰队正面对决是不明智的,美国转而通过威慑而不是挑战英国来获得其在美洲及太平洋的利益,而日本则直接选择与英国结盟以保证日本在亚洲的利益与平衡美国在太平洋的影响力,德国则选择继续与英国联合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海外利益,至于德国海军实力快速增长后,德皇威廉二世越来越耐不住性子要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却是后话。总体说,当时英国的军力展示获得了成功。

2.美国海军对英德意封锁委内瑞拉的回应

1902年末,为了保护美国在南美洲的利益,争夺对美洲事务的主导权,美国海军集结兵力,在英德意三国联合封锁委内瑞拉期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冬季演习[8]37。英国政府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没有发动对美国的战争,为了保证自身的全球利益与霸主地位,英国不能与美国在一个区域发生大规模“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战争,英国选择了从“西半球”的战略撤退,1903年2月英德意联军解除了对委内瑞拉的封锁。英国承认了美国在“西半球”及太平洋的主导地位,承认了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而英国自身则专注于“东半球”的霸权,但美国也得保证英国的利益在其控辖范围内不受侵犯。英国是个政治成熟的国家,其国家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为了全局可以舍弃局部,没有冲动可言,这种成熟使英国的海上霸权又维持了近40年。美英这次战略威慑对决,特别像当今中美之间的战略关系,两国当好好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共存共赢。美国海军的这次战略威慑获得了最意想不到的成功,奠定了美国快速崛起的基础。

3.美国大西洋舰队的全球巡航

1907年12月至1909年2月,美国大西洋舰队做了一次全球巡航,该舰队共由26艘军舰组成,其中,大型巡洋舰16艘、鱼雷艇6艘、补给舰4艘,实力强悍。巡航舰队自美国弗吉尼亚起航,绕过南美洲到达西海岸,继而前往日本、中国,最终绕地球航行一周,历时14个月,返回美国本土,总航程达46 000海里。美国这次全球巡航有两层深意,一层对内,一层对外。对内,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改变国会对扩张海军的反对态度[8]48,策划了这次巡航行动,以让国会看到强势海军的政治效益;对外,让世界其他海洋大国,尤其是英德日不敢小觑美国海军,彰显美国对世界事务的介入能力,更重要的是,震慑日本,使日本不要对太平洋及东南亚有非分之想。这次全球巡航的政治效果显著,日本将美国此次巡航看成例行公事,日本领导人也抓住机会表达和平的愿望,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说,“日本政府以及来自日本的压力所制造的各种麻烦都魔术般地停止了”[8]49,这就是美国大西洋舰队全球巡航宣示海权的价值所在。

4.美国及世界首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的全球巡航

1964年7月31日开始,“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与“长滩”号和“班布里奇”号核动力巡洋舰组成的全核舰队,执行了“海洋环游”行动,进行环球巡航[10]。航行期间,全核舰队进行了大量舰载机起降和火力显示训练,攻击力与续航力十分强大,舰队不停顿、不加油、不补充弹药、不靠岸,航行历时65天,历程49 190 km,充分证明了核动力航母舰队无限航程与高机动能力的战略优势与战术意义。此次巡航行动恰值“古巴导弹危机”刚刚结束,越战刚刚开始,美国以此种方式向世界尤其是苏联宣示美国海军的强大机动力与打击力,按此能力,美国可以保证“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40天内就出现在越南附近海域,此种战略威慑与战争能力,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极大地宣示了美国海权,震慑了苏联从海上帮助北越的企图,达到了战略威慑的目的。

5.英国“威尔士亲王”号的东南亚战略威慑任务

以上四次代表性的海权展示特别成功,但是战略威慑手段不能过度使用,政治高层要对局势走向和技术发展等多方面有准确的把握,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国皇家海军的象征“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东南亚战略威慑任务就是失败的典型。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鉴于日益严峻的局势,英国派遣“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组成“Z”舰队前往新加坡,执行战略威慑任务,警告日本不要在南太平洋轻举妄动。但是,英国人低估了日本人的力量,认为只要派上2艘大型战舰,就能把日本人吓跑。因此,派舰队的主要目的不是去作战,而是去向日本人显示实力。再加上,“威尔士亲王”号恰好赶上海军航空兵取代战列舰的历史性变革,其结局可想而知。1941年12月10日,日本陆基海军航空兵出动85架飞机,约用2个小时就把两艘战列舰和4艘驱逐舰干净利落地彻底消灭了,而日本只付出了被击落3架,21人阵亡的微弱代价。英国“Z”舰队的全军覆没,是海战史上第一次航行中的战列舰被空中力量独自击沉,这次事件成为战列舰海上霸主地位被空中力量剥夺的标志。“Z”舰队的惨烈结局,其责任在于英国政府,在于丘吉尔为首内阁的战略误判与对海战模式历史性变革的迟钝,这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战略威慑,值得后人警醒。

(四)海军建设与海军作战

1.海军建设与部署原则

海军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核心支持力量,海军建设由国家政治政策和海洋战略所决定,由海军自我定位与作战模式所主导,海军建设理念、建造何种舰船、如何组织、如何保持作战高效是海军建设的主要工作。海军建设理念其实就是国家的制海观念,奉行“攻势制海”,还是“防守反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对海军建设影响最大。二战结束后,美国重金打造航母舰队、核潜艇与战略空军就是“攻势制海”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苏联倾力组建各式核潜艇、岸基航空兵、载机巡洋舰则是其“防守反击”思想的具体体现。美国航母舰队研究的是如何进攻以突破对手的防御发动近岸攻击,苏联海军研究的是如何把核潜艇安全地送出大洋以对抗美国的航母舰队,如何用远程反舰导弹饱和攻击击破对手航母舰队的防御,两类海军的组织模式与建设方向大相径庭。如何保持海军高效作战是海军建设的核心目标,能有效作战是海军建设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尺。

英国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强调:“和平时期舰队的分布应该也是其战争时期最佳的战略分布。”[7]234费希尔这句话可以说是海军部署原则的金科玉律,任何一个国家部署海军都应当时刻注意其舰队的分布是否最有利于作战,不能造成某一方向的严重空虚或整个部署体系的不合理。美国海军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其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左右摇摆的历史,是重点突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一直是困扰美国的严重问题,大多数时刻美国都是大西洋优先,这在二战初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战前英国从全球召回其海外舰队主力,组成大舰队蹲守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以对抗德国的公海舰队,致使英国全球海上利益保护薄弱,在一战中使英国顾此失彼,舰队质量的优势都扔在了斯卡帕湾,而最需要的轻型巡洋舰等保护海上贸易线的力量严重缺失,舰队质量终究没有改变舰队部署不合理造成的劣势。

2.海军作战与联合作战的重要性

海洋战略与海军建设要适合于海军作战实际,而海军作战能力也是战略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基础。对于海军作战,费希尔指出:“效率、火力、速度、经济和集中力量是衡量一支海军作战能力的关键指标。”[7]233这五个指标是海军舰队决战、离岸攻击和近岸攻击的基本保证。将会赢得战争的不是将资源分散在每一点都需要保护的目标之上的一方,而是能够集中强大火力摧毁敌人类似能力的一方,机动灵活的资源比静止不动的资源更有利[8]266。孙子兵法云:“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11]海军为“海上移动长城”的理念是无比错误的,海军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摧毁对手同样的能力而达到制海的目的,无论“攻势制海”,还是“防守反击”,海军的要义就是进攻、机动、持久。因此,海军的作战理念可以概括为:高效率、高机动、高火力、高可持续力、分散行进战场集中的高集中兵力。

海军作战手段除了舰队决战、巡航威慑外,攻击基地也是其重要手段。不管是防空、反舰还是反潜作战,最好的手段就是“将黄蜂消灭在蜂巢之中”[8]335,攻击基地要比攻击舰队更能获得决定性结果[1]337。海军除了传统任务,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护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海战史证明,护航是最有效的手段而不是巡航。巡航的本质是组织海上打击力量主动找敌方潜艇或其他威胁商船队的军事力量进行攻击,以保护自己的海上交通线不受干扰,这种方法劳时费力,如大海捞针,往往效果非常差,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负担得起全区域巡航的巨大经济成本。而护航的目的是保证商船队顺利通行,护航队只需要控制商船队通过的海域,对敌方力量主要是驱逐,只有受到直接威胁时才攻击。两次世界大战,英美两国都是通过护航的方式保证了英国海上交通线的畅通,从而绞杀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虽然,二战时,美国介入初期一度使用巡航制度,但血的事实和巨大消耗使美国人不得不接受英国人的建议而采取护航制度,最终耗垮了德国U型潜艇的“狼群攻击”,赢得了制海权。因此,舰队决战、战略威慑、攻击基地和护航是海军作战的主要方式。

海军作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联合作战。柯白认为:“陆海两军必须合作始能对国家利益作最有效的贡献。”[1]330海军不能仅仅专注于公海作战,还必须注意岛屿作战与支援海岸作战时与其他军种的配合,即联合作战问题。战争几乎不可能仅凭海军行动就能决定胜负[1]333,若没有其他军种协助,海军要么只能像一战英国大舰队那样采取消极的消耗作战方式来达到战争目的,要么只能像二战日本联合舰队那样,为了迅速结束与美国的战争而孤注一掷。前者效果缓慢,即使获胜也会使己方商业和国家实力遭受重创,后者更加冒险,短时期会有点效果,但对方国力远远超过己方而不屈服的话,冒险一方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最后可能满盘皆输。多军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要,合则于国大幸,分则国之不幸,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海两军若能在战略上通力合作而不是相互掣肘,则美国在太平洋上早已无立足之地,那样美国能否扛住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压力而不媾和就很难说了。

3.海洋争斗要经得起失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海洋争斗有胜有败,一个海洋强国的成功是无数的失败与成功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因为一两次失败就否定海军的重要作用,国家政治高层、军队各级官兵、民众的心理应当有相当的抗击打能力,应当有承受失败、东山再起的勇气与精神准备。世界主要海洋强国,英美日德俄法等国的军舰名字都是重复循环使用的,不因胜利更不因失败就取消功勋舰名,这是自信与尊重传统的表现,是勇于承担失败的气魄。不像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北洋水师,经历一次痛彻心扉的失败,国家就再没有重新来过的勇气,北洋的舰名至此湮没在历史长河当中。现今,中国现在正在大力进行海军建设,蓬勃生机的背后是笔者对国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担忧,战争胜负无常,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有没有一个冷静成熟的心态,对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海洋争斗一定要经得起失败的锤炼。

(五)海洋战略的一些原则

(1)经济基础、海军等军事力量、海洋产业硬件基础与商船队规模、海上前进基地与海外基地、海上交通线、国家海洋软实力(包括“从事海洋职业”的人数在总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技术创新、海洋观念与民心凝聚力、海洋文化等)是海洋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

(2)主导性海权并不在那个拥有最大商船队的国家,而是在那个以均衡的经济增长支撑其海洋事业繁荣的国家。

(3)“攻势制海”与“防守反击”是两种制海思潮,二者可相互转化。

(4)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获得制海权,依靠稳固防守、有限拓展的防御性海洋战略易于获胜,有限战争结合战略威慑最为有效。

(5)军力展示是最有效的海权宣示行动。

(6)海洋战略与海军建设要适合于海军作战实际,而海军作战能力也是海洋战略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基础。

(7)海军建设由国家政治政策和海洋战略所决定,由海军自我定位与作战模式所主导。

(8)和平时期舰队的分布也是其战争时期最佳的战略分布,舰队的质量优势很难改变舰队部署不合理造成的劣势。

(9)海军的作战理念可以概括为:高效率、高机动、高火力、高可持续力、分散行进战场集中的高集中兵力。海军作战中,攻击基地要比攻击舰队更能获得决定性结果;保护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护航是最有效的手段;海军与诸军种联合作战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10)海洋争斗要经得起失败的锤炼。

四、海洋战略理论对中国国家海洋战略的指导

依据前文海洋战略理论的指导,笔者对我国国家海洋战略的建议如下:

1.经济与海洋战略相辅相成

经济是海洋战略的基础,海洋战略的顺利实施是经济的助推剂,我国国家海洋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人民币全球化保驾护航。我们当以均衡的经济增长来支撑国家海洋事业的繁荣,通过合作共赢与区域主导权来推进国家经济利益的发展。

2.采取“积极的战略防御策略”

以稳固防守、有限拓展的防御性海洋战略为指导方针,以战略威慑为主,有限战争为辅。在黄海方向、东海方向,我国宜采取“攻击式防御”,战略进攻是为战略防御,是为佯攻。我国在这几个方向轻易不战,当然,若对手想战,则另当别论,因为中国若战,就找最强对手、最弱对手、得利最大对手,这样的对手当前都在南海。因此,以南海为突破口,在南海采取战略进攻态势为上。

3.继续加强海军远海作战能力

积极打造远海作战平台,建立以航母舰队为核心的高效的远海作战体系。我国未来建成的航母舰队必须拥有对抗美国双航母舰队的实力,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美国海上力量的最大威慑,海上热点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和谈判的空间。航母舰队的建设和作战体系整合都同等关键,最终我们要的是航母舰队体系实际战斗力的强大与高效,要的是远海作战能力的强大。

4.更新海军作战理念,积极提高整合海军与诸军种联合作战的能力

积极探索航母舰队的作战方法,如何搭建、如何进攻、如何防守、如何调度、如何培养与储备航母作战体系人才都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国航母舰队作战当在陆基力量防御圈的边缘进行战略进攻,不轻易脱离陆基力量保护的极限范围。积极探索两栖作战战法与两栖作战力量搭建,南海热点区域最需要我国两栖力量的强大。积极提高整合海军与空军、陆军、火箭军诸军种联合作战的能力,联合作战战法的探索是海军作战理念的重中之重。

5.坚决打造海上前进基地与海外基地

坚决打造海上前进基地,如西沙的永兴岛、南沙的永暑岛为核心的基地群是我国海上力量控制南海,出马六甲向西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堡垒与前进基地。随着中国坚定走向远海与远洋,中国越来越需要在南海获得必要的侦察预警和补给支援基地[12],越来越需要南海岛礁具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以作为海上力量前出印度洋向远海投射的跳板。海外基地是马汉海权三环节的关键一环,没有海外基地,海军远海作战就没有立足点和可持久力,没有海外基地的机动力量,就没有海外维权的时效性,如吉布提港这类海外基地是我国应当重点打造的。

6.适时采取海军巡航行动,以展示军力、宣示海权

战略威慑是当代最有效的外交武器,战略威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大多数矛盾爆发都可以用此手段加以解决或缓解。历史表明,海军适时抽调并组建强大的舰队进行展示军力、宣示海权行动是非常有效的,我国当效法。

7.完善战时护航制度预案与护航舰艇的打造

对于平时的护航任务,可以抽调轻中型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远洋补给舰组成护航舰队来保护特定航线上商船的安全通过,而战时的护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由于战争的高烈度及对海上贸易线的严重威胁,抽调主力舰艇去执行护航任务是不明智的,效果也会很差,这就需要平时就完善护航制度的预案,并积极打造适合战时护航的护航舰船。历史证明,轻型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护航航空母舰是最适合战时护航的骨干力量,我国当批量建造军用护航舰艇和投资建设适合战时改装为护航舰艇的民用船舶。

8.合理布局海上军事力量,布局是为了有效战争

合理布置海军、陆军、火箭军等诸军种在海上、沿海及海上前进基地,有效的布局和合理的调度比提升军舰质量还要重要,布局是为了战争,布局就是战争开始时的最佳阵形。

9.快速提升国家海洋的软实力

国家海洋软实力包括海员、渔民等从事海洋职业人员,海洋技术创新,海洋观念与民心凝聚力,海洋文化等。从事海洋职业的人员多,那么关注海洋、以海生财的人就会多;海洋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则海洋实力就越强大;越民心向海,越重视海洋,越容易形成爱国情怀与增强民族凝聚力;海洋文化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是基石,是根本精神源泉,海洋文化的自我挖掘与海洋文化的普遍认同感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提升国家海洋软实力同硬件实力一样重要,不可忽视。

10.大力增强民间海洋力量

美国对中国的策略是增加我国的维权成本,挑起代理人争端,逐渐耗垮我国的实力,延缓甚至阻断我国的崛起进程。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力量若想持久,只有国家行为鼓励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大力向海上辐射,向东南亚及南海地区辐射才行。国人一定要注意这个可持续性问题,因为从历史看,一个国家很难在30至50年内一直在一个方向保持高投入,因为政治环境一变化,危机局面一转移,国家资本就转移方向了,那时,我国海洋怎么办?不能只靠国家力量,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走海上人民斗争的路子,全方位竞争,必然拖垮南海诸小国及日印,也必然重创美国的战略企图,而国家力量则腾出手来大力专心打造海洋打击力量和官方维权力量。我们就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有所侧重,增强民间海洋力量,配之以海洋执法和海上军事斗争,美国的阴谋断难得逞。

11.增强战略坚韧力,勇于斗争,不怕失败

对国家海洋核心利益,寸步不让,中国现在在南海、东海、黄海哪个领域,都不能有丝毫露怯的表现,战略坚韧力一定要强。不给美国等战略对手任何台阶下,美国等国强力挑战我们的政治信誉,我们就强力反击它的政治信誉,美国只关心利益而不是其他,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搅局,终归像在伊朗危机、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朝鲜危机的表现一样,政治信誉严重受挫。我们要勇于斗争,更不怕失败,不要受些挫折就动摇海上优先的战略,只要不怕挑战,勇于斗争,则战略前景必定光明,反而不需要真正作战就获得我们想要的。

12.对南海争端的一些战略及军事方面建议

(1)南沙诸岛礁结成相互支援、互为补充的进攻与防御体系。(2)解决南海争端,需要海陆并举,不要忽视陆上的作用。(3)对于南海局势,要联合一切可以合作的域内国家共同应对,警惕域内不合作力量的阻扰与域外大国的干涉。(4)组建海上潜艇狼群,以其为前哨,打乱战略对手部署,并增援南沙诸岛礁。(5)空军需要增大战机航程与滞空时间,争夺南海制空权。(6)演练武装渔船与导弹艇混编战法。(7)划定南海防空识别圈。(8)适时进行黄岩岛吹填工程。(9)继续推进南沙诸岛礁建设。(10)积极打造护航制度与护航舰船,南海若有冲突,可立即启用护航手段保护海上交通线。

五、结 语

中国当今的国家海洋战略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可过于跃进。先盘好自身,打造坚固的周边战略地盘,稳步在远洋战略贸易线打造立足点,待远洋进攻力量真正形成战斗力后,我国将一飞冲天,无人可以阻断我们的步伐。我们奉行“积极的战略防御策略”,不迷失心智,不焦躁,不悲观,如坚石立于万仞之上,如激流无坚不摧。

[1]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约米尼.战争的艺术[M].盛峰峻,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277.

[3]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16.

[4]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5]刘洋.战略学和历史学视角下国家海洋战略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75.

[6]伍德.旗与舰:英国海军怎样赢得海洋霸权[M].杨阳,丁丁,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

[7]肯尼迪.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M].沈志雄,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贝尔.美国海权百年:1890—1990年的美国海军[M].吴征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CORBETT J S.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M]. London: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2005:91.

[10]现代舰船.大国重器:现代舰船精华本 航母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1.

[11]蒋百里,刘邦骥.孙子浅说[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113.

[12]胡波.2049年的中国海上权力:海洋强国崛起之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108.

2017-04-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ZH1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32016363,3132017301)

刘 洋(1978-),男,博士,讲师;E-mail:liuyang0880@126.com

1671-7031(2017)04-0093-08

D820;P7

A

猜你喜欢
海权舰队海军
晓褐蜻
无人舰队拼团记
我的海军之梦
超级舰队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孙中山的海权思想
封面人物·杨海军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海军协议1
马汉及其『海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