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7-03-15 12:05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弹簧圈球囊血流

兰 展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浅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兰 展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方法,具有高效、微创、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本文主要探讨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此病是指颅内动脉的血管壁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发生脑颅损伤而出现异常的膨出。在脑血管疾病中,该病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与脑出血,位居第三[1-2]。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可预防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措施。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是:对该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确诊该病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颅内动脉瘤在发生破裂前一般不会使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该瘤一旦破裂可使患者发生剧烈的头痛及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使其失去意识,发生昏迷、偏瘫、呼吸停止及死亡。另外,颅内动脉瘤可引起脑梗死、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严重病变,使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升高[3]。目前,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为进行外科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外科开颅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易使其发生术后并发症,不利于其预后[4]。血管内介入疗法属于微创疗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可使其在术后较快恢复。近年来,血管内介入疗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主要探讨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1 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用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支架材料不断问世,使该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逐渐提高,使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肿瘤的首选方法[5]。对该病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案是:对脑动脉进行微穿刺,将微导管材料运送至动脉瘤囊的中央,然后配合使用不同类型的弹簧圈中断动脉瘤囊内的血液供给,使动脉瘤细胞因无血流供应而发生死亡,最终取得清除动脉瘤的效果。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应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其动脉瘤的具体特征,同时应对其进行内科治疗、脑脊液引流及降低颅内压等一系列的辅助治疗,以降低其脑血管痉挛、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6]。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开颅手术风险较大的此病患者(包括身体状况差且病情严重、对手术麻醉不耐受及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患者等)尤其适合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内特殊部位发生动脉瘤(如基地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海绵窦段动脉瘤等)的患者在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7]。

2 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及装置

2.1 支架辅助技术

2.1.1 Y型支架技术 Y型支架技术主要适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宽颈动脉瘤通常会累及颈动脉两侧的分支,置入单个支架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不够稳定,因此需在动脉瘤所累及的两个分支上分别放置两个支架。这两个支架呈“Y”型,因此被称为Y型支架。Y型支架的临床应用为治疗宽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其疗效确切,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Y型支架技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也具有以下的局限性:1)Y型支架技术需使用多个支架,因此会显著增加进行临床操作的难度。2)在置入第2个支架时,需将其与第1个支架连接起来。这一操作的难度较高,有可能造成第1个支架的位置发生改变,甚至可诱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8]。

2.1.2 水平支架技术 2005年,Cross等首次在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时使用水平支架技术,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技术是指,利用大脑动脉环(willis环)将水平支架置入基底动脉的分叉部位,将其由一个分支释放入另一个分支中,并水平覆盖动脉瘤的瘤颈。用水平支架技术对宽颈分叉部位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是,其动脉瘤处于粗大的前交通动脉或后交通动脉中。处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无法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疗[9]。

2.1.3 支架半释放技术 2009年,杨鹏飞等在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时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技术是指,在发生颅内动脉瘤的部位置入弹簧圈(使用弹簧圈的数量根据手术情况而定),在将支架置入到预定部位后逐步释放支架(在动脉瘤的瘤颈和支架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直到弹簧圈将整个动脉瘤的瘤颈完全覆盖后完全释放支架,使弹簧圈被紧密压缩在支架与动脉瘤的瘤颈之间,从而将动脉瘤牢牢固定在血管壁上。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其因弹簧圈松动而导致动脉瘤复发的几率[10]。支架半释放技术在治疗分叶动脉瘤、微小动脉瘤等颅内动脉瘤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2.1.4 冰淇淋技术 冰淇淋技术由Horowitz等在2006年首次报道。该技术是指,将比颅内动脉瘤直径略大一些的支架置入其瘤体的远端,待支架释放后对分支血管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然后将弹簧圈填塞至动脉瘤内,并使弹簧圈与支架的远端连接起来,以免弹簧圈发生脱落。冰淇淋技术虽然仅使用一个支架,却可取得使用两个支架进行固定的效果[11]。冰淇淋技术的弊端是:在释放支架时有可能造成动脉瘤破裂,而且将支架直接作用于动脉瘤体血流的中心会使弹簧圈发生一定的压缩,进而可增加动脉瘤的复发率[12]。因此,临床上通常在使用其他血管内介入技术难以获效时才采用冰淇淋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而且在术后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以便在其病情复发时进行及时的处理。

2.2 球囊再塑技术

球囊再塑技术由Moret等在1997年首次提出,主要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在治疗宽颈动脉瘤方面,该技术的优势是:可反复充盈球囊并压缩弹簧圈,从而可预防弹簧圈的脱落。与其他支架辅助技术相比,使用球囊再塑技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术后无需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13]。但是,采用该技术对此病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会对其血管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甚至可引发血管痉挛或脑卒中。近年来,EV3公司推出新一代的Hyperglide与Hyperform球囊再塑技术。与传统球囊再塑技术相比,这些新一代的球囊再塑技术能使球囊更紧密地贴附在动脉内膜上,在充盈球囊时的压力更小,而且可显著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因此其适应证更为广泛。

2.3 覆膜支架技术

覆膜支架技术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颅内梭形动脉瘤及颅内巨大动脉瘤。采用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目标是:对载瘤动脉进行重建,对发生损伤的血管壁进行封闭处理,并防止因进行动脉瘤腔填塞操作而造成血管内压力过高[14]。覆膜支架与血管之间的顺应性较差,难以置入迂曲的动脉瘤中。采用覆膜支架技术对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增加其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有可能阻塞相关的分支动脉或使迂曲的血管因被拉伸而发生破裂。因此,该技术一般仅用于治疗位于椎动脉或颈动脉、无重要分支的动脉瘤。

2.4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又被称为密网支架,由钴铬镍合金材料制成,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种新型血管内介入治疗辅助装置。使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使动脉瘤内血流的方向发生改变,造成瘤内血液阻滞与淤积,促进瘤内血栓的形成,进而可使动脉瘤发生闭塞,并对载瘤动脉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15]。此外,Pipeline装置可被视为动脉瘤的“脚手架”,能起到支撑发生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置入Pipeline装置可有效切断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联系,降低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几率[16]。与传统的支架辅助技术及球囊再塑技术不同的是,采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无需进行填塞动脉瘤的操作,可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及治疗的安全性,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有报道称,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体积较大的动脉瘤能促进瘤内血栓的吸收,进而可显著缩小瘤体[17]。研究发现,采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可达到90%左右,而且与弹簧圈填塞技术及多支架辅助技术相比其治疗费用更低,更易被患者接受[18]。在使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时,医者要详细了解该装置的性能,并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

3 小结

临床上在将血管内介入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后,该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其所用的材料也不断更新换代。在使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病情的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形态特征等情况,为其设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理想的临床效果。将来,随着新技术与新材料的临床应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必然会迅速提高。

[1] 姚亮,曹永胜.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J]. 安徽医学,2015,36(1):118-122.

[2] 姜洪刚.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的研究[J]. 医学信息,2014,27(2):520-521.

[3] 王建飞.颅内动脉瘤40例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3.

[4]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血管内介入学组.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 [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9):3093-3013.

[5] 傅军,李选,韩金涛,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围术期处理的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2):97-100.

[6] 王馨蕊,李晶,陆建平.颅内动脉瘤破裂机制及影像学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影像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放射学,2015,24(1):84-87.

[7] 李南林,唐桂波.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7):54-55.

[8] 马聪,朱晖,肖恩华.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现状[J].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4,4(6):5-11.

[9] 杨国瑛.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107-108.

[10] 杨鹏飞,刘建民,洪波,等.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J]. 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23-726.

[11] 陈军辉,王玉海.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4):252-254.

[12] 巴华君,蔡建勇,陆川,等.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随访分析[J]. 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1):5-9.

[13] 向勇刚,杨国源,刘道志. 颅内动脉瘤微创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0):202-203.

[14] 李明华.一种新型的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脑血管覆膜支架术的问世[J]. 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4):253-256.

[15] 李鑫,陈旭东.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新进展[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20(5):238-240.

[16] Murthy SB,ShahS,Shastri A,et al. The SILK flow diverte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J Clin Neurosci,2014,21(2):203-206.

[17] 蒋春雨,王建波.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3):267-270.

[18] 蔡邵帅,李龙,杨金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31):127-128.

R543.5

A

2095-7629-(2017)9-0025-03

猜你喜欢
弹簧圈球囊血流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段血流胶囊治疗上环后月经过多的疗效观察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