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东极

2017-03-17 12:24刘丽艳
活力 2016年19期
关键词:佳木斯市中学学校

刘丽艳

北国之东北。

华夏之东极。

一座静谧而美丽的城市,因了一所中学,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扬名立万,令全国瞩目。

那所中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不断地赶超卓越,谱写华章,勇创辉煌,中国乃至世界都为之惊叹。

那段传奇,由一个个享誉海内外的亮点串起,照耀着厚重苍劲的历史,点亮90载时空,正以力拔山兮的积淀作为新的起点,不断拓展其神奇而美丽的空间。剑指百年,至更远。

这座城市,就是位于我国东北部,被称作华夏东极,至今有着太阳高远、碧空湛蓝、空气清新洁净的中国大地太阳最早升起的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那所靓丽而又耀眼的中学,就是历经九十载潜心办学,桃李满天下,救我中华于满目疮痍,挺我中华于蹒珊学步,兴我中华于鸿鹄之志,强我中华于改革创新的早已堪称一所强校,一所名校,一所历尽沧桑,一路高歌,奇迹般摘得34枚国家级奖牌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佳一中,是这所城市的亮点,是这个城市的名片,是这个城市每个有梦想的孩子心中的仰望。那早早种下的第一颗种子,不断地萌发,激励着几代人快点长大,伴随着几代人迅速成长。那激昂的旋律,回旋,再回旋,从传承与执念,到充满了挑战。

佳木斯市这座城市,从民国时期、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发展城市,塑造城市形象,到改革开放飞速发展,到现在荣膺中国最佳生态魅力城市、“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全国文明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卫生城、双拥模范城,一中学子无不参与其中,成为投身建设的生力军。佳木斯市第一任市委书记董仙桥,就是佳一中的语文教师。

90年的执着、坚守、超越和成就,一中一次又一次演绎着完美蜕变。每一次提升,都被一个个不小的惊叹刷新,于是,这所中学,自然而令人惊喜地复制出一个又一个不朽的骄傲与辉煌。

在绵长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就像跳动着最强音的五线谱,拨动人们的心弦:

1926年,在征得政府的同意后,由社会名流捐款建校。

1949年,中学收到毛主席的复信。铿锵的激励,响彻天宇。无疑,这是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史上最最光辉炫目的一页。

1999年,作为邵云环的母校,学校收到朱镕基总理复信,“云环教育”已成为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新的德育品牌。

用知识点亮梦想。具有多年光荣革命历史的佳木斯市第一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90载激荡旋律,载誉归来:

八女投江的冷云,抗日英雄。

曾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抗联老战士。

铁道部部长付志寰,工程院院士。

吉林省副省长魏敏学。

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晓程。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革命烈士。

王世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导师,研究员,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主任,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历任风云一号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主管设计师、风云二号空间环境监测器质量负责人、风云三号空间环境监测器主任设计师。

曾晓文,南开大学文学硕士、美国SYRACUSE大学电信与网络管理硕士。

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曦。

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杨威。

……

他们都是佳一中走出的杰出代表,他们是一中的骄傲,他们将永载佳一中的史册。

传统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的专属。学校前四任校长均来自延安,全国文明单位,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的荣誉册上,亮点纷呈,新星闪烁:

1981年,陈俊生考取省高考文科状元。

1995年,刘阳考取省高考文科状元。

2005年,程相源、刘诗泽并列考取省高考理科状元。

2006年,魏冰考取省高考文科狀元。

2007年,鄂炎雄考取省理科高考状元。

2008年,纪宇考取省文科状元。

2009年,郝艺考取省文科状元。

2012年高考,佳木斯一中重点上线746人,重点上线率67%。本科上线1243人,本科上线率突破94%。

2013年高考,佳木斯一中重点上线789人,重点上线率71%。本科上线1278人,本科上线率突破95%,其中189人高考总分在600分以上。

2014年高考,佳木斯一中重点上线714人,重本上线率达68%。本科上线1269人,本科上线率达95%,其中159人高考总分在600分以上。

2015年高考,佳一中一本上线1156人,创历史最高记录。

今年,佳一中高考再传喜报,再超历史:

董原良、杨璐、金文雁同学以696分获得全省理科并列第十名;全省理科前十名3人,前五十名6人;600分以上人数共311人,其中,理科305人,文科6人;不含艺体类一表上线人数1275人,其中,理科1040人,上线率达77.38%,同比2015年提高4.99个百分点;文科235人,上线率达70.36%,同比2015年提高4.17个百分点;不含艺体类二表上线人数1645人,其中,理科1314人,上线率达97.77%,同比201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文科331人,上线率达95.38%,同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以上均创历史新高。12名同学考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赤诚90载,魅力耀东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砥砺心志,熔铸精神,塑造品格,硕果累累。学校已经从建校的七间平房,几十名学生,几名教员,发展为有三个校区,三幢教学楼,图书馆、艺体馆、学生食宿楼、大会堂、理、化、生、机器人实验室、千兆校园网、微机室、语音室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占地总面积1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有73个班级,在校学生5000余人,有教职员工400余人,特级教师、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16人,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60余人,高级教师168人的超强规模。

一个个精彩的乐章,跳动着激昂有力的音符,时而惊人一跃,高亢而铿锵,时而华丽转身,温婉而动人。佳一中人以渊博的历史、深远的内涵、厚重的岁月、顶尖的奇葩、薪火相传,星光闪耀,走过无数个光辉历程,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咏叹调,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近二十年,记者多次慕名来到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采访,所到之处,其情其景,其不同寻常的亮点,无不感染和震撼着我。10年前的60年校庆,隆重而凝重,记者应邀来采访,写下2万余字的《流金岁月,砥砺沧桑——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60年发展纪实》大型长篇纪实通讯,获得各界好评。今年,记者又先后五次来到佳一中采访。6月18日,记者再次应邀亲临佳一中,现场采访了庆祝一中建校90周年合校70周年暨全国“高中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隆重召开的场面,以及佳一中第三十二届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报演出盛况。

斗转星移,蹉跎岁月,奈英雄豪杰几何!

历史钩沉,完美创造,怎一个好字了得!

让我们一起来穿越,一同感受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90载办学风采,重走办学路,探索佳一中人以何底蕴擎起这片天空……

俊朗巍峨 在焦渴的热土伫立

风霜雨雪 怎能掩映住凛冽中的一丝暖意

苦寒战乱 生命照样会塑造品格向上拔节

雄浑博大的黑土地,在二十年代,还处于民国动荡衰微时期。

1926年初,佳木斯市只有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有识之士不断地在觉醒,他们深深感到提高民众教育水准的必要性。

东北边陲桦川县(县政府所在地在佳木斯镇),士绅贤达们深感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時不待我。而拯救中华民族,复兴中华伟业的根基在教育,他们呈文于县政府要求创办中学。

1926年7月22日,桦川县属8区公民代表冯寿芝等80多名绅士呈词设立县中学,并举行创立初级中学会议。27日,教育当局召集会议“创建中学为高小升学之阶梯,有成立之必要,以佳木斯镇地点适中,学校较多,应设其地”。桦川县公署决定在佳木斯镇筹建桦川县立初级中学。由于当时的依兰府没有财力投入,县署遂委派前教育局长高隆栋为筹办员,同时还邀请当时积极议设中学的绅士冯寿芝、夏英臣、张春阳等多人为筹备员,在民间筹措办学经费,向地方民众募捐。当时石版印发的《义捐启事》这样写道:“急公好义为稀世之功名,为国树人乃百年之大计”……如此情真意笃的言辞唤起各界民众踊跃捐款,很快募集银元11000余块。当时选校址于桦川县行署后身(现佳木斯福丰街西侧)火车道附近,仅用不足百天时间就建成校舍7间,募款成立桦川中学,高隆栋出任校长。

1926年10月10日,桦川中学正式挂牌开学,学制3年,招收42名学生。1928年有教职工29人,教师多为高等师范毕业或具有相当学历者。至1930年,学校招生177名。同年,因学校办得比较好,省教育厅拨款4000银圆用于扩建校舍、购买图书、标本和实验仪器。学校在现佳木斯市福丰街原市公安局拘留所位置新建校舍,时任教育局长兼任桦川中学校长张宝树及后来接任校长的卢国士对学校进行了粉刷,并修建大门,使学校初具规模,教学工作也步入了正轨。这个时期,学生接受的是民主共和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解放的教育以及反帝爱国教育。

佳木斯市历史上的第一所中学——桦川中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前身)的建立,标志着佳木斯市的教育由小学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在战乱时期办学,谈何容易。白手起家,又何止是一个难字。

1929年12月31日,中苏爆发军事冲突,桦川全境惊恐,学校因此停课一冬。

1930年,唐瑶圃于北京弘达学院毕业后,经人介绍,受聘于桦川中学,担任英文教师。唐在北京读书时,正值“一二·九”运动兴起,共产主义思想广为传布,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表现机智勇敢,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被北京地下党组织接纳为中共党员。他到桦川中学后,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对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并注重发展党员工作,数理教员张耕野有幸成为佳木斯市第一名党员,之后,唐瑶圃又介绍陈雷、马克正、张宗兰、董凤英等多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5月17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佳木斯市。

桦川中学因日军入侵、校舍被日军侵占而停课。1933年复课。

1935年11月,桦川中学成立了党支部,张耕野任党支部书记。桦川中学党支部在抗日战争时期热心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斗争,播撒革命火种,凝聚爱国热情,成为佳木斯市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堡垒。

1936年1月,地下党佳木斯市委成立,由桦川中学语文教师董仙桥任市委书记。这一年,桦川中学已有3个年级各一个班,学生105名,其中女生17名。全市当时60多名党员中,桦川中学师生就占一半以上。

此后两年间,佳木斯中学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佳木斯国民高等专科学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和三江省师道学院。这一状况持续到1946年的春天。

岁月峥嵘,在九十年建校历史的前二十年时间里,学校经历了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生命都悬之一线的艰苦卓绝的红色战争年代。

然而,时势造英雄,学校也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一所名副其实的抗大式中学。

佳木斯市在解放战争时期被称为“东北小延安”,曾是合江省省会。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之一,1946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将一批文化工作机构、文艺团体以及著名文学艺术工作者集中于佳木斯市。

在革命自由文化光芒的照耀下,5月4日,桦川中学正式并入合江省立佳木斯联合中学,由合江省政府主席李延禄兼任首任校长,他的题词“胜不骄,败不馁”成为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的校训。

6月1日,党中央、毛主席1945年决定由延安大学派遣干部来东北创办的东北大学也由长春迁入佳木斯。从此,佳木斯联中与东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十年间,联中大批校友投笔从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任毛泽东主席秘书的张如心、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的邵凯、延安抗大女干部白路先后在此兼任或担任校长。从延安窑洞走来的于光远、刘白羽、萧军、周而复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这里热情地宣讲革命道理。从1946年到1948年,佳木斯联合中学采取延安抗大的办学方式,为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土地改革培养了2180多名革命干部。从那时起,延安抗大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办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佳木斯联中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愈发重要,社会影响面越来越广。

在新中国成立前3年,联中培养1000多名革命知识分子输送到各级民主政府、土改工作队、部队和上级学校。

1948年3月5日,《合江日报》刊载合江省政府关于学校教育的决定,提出扩大佳木斯省立联中,将青干学校、职业学校与联中合并。

联合中学在党的怀抱里诞生,在党的关怀下成长,成立之初就受到延安来的领导、教师的延安思想、延安精神、延安作风的熏陶。联合中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土壤之中,实践在革命斗争的风雨之中。联合中学魂系人民大众,在革命中逐渐走向成熟。

寻根探源,山高水长。筚路蓝缕,挺直脊梁。根据战争需要,联中办学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多样的办学方式,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充实党的各级政府机关和各个部门。据《合江日报》1948年报道,联中两年培养了2180名学生参军参政,服务于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为三江人民翻身解放和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1949年,佳木斯市已经是东北根据地的中心,是巩固的大后方。学校教育也从支援战爭转向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教育正在走向正规化。联中首任校长由合江省政府主席李延禄兼任;第二任校长由来自延安的东北大学书记、副校长张如心兼任,后曾任东北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第三任校长由来自延安的合江省文教厅厅长邵凯兼任,后曾任沈阳市副市长、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第四任校长是来自延安的白路,后曾任沈阳师范学院院长。

4任校长都是延安派来的得力干部,新的教师不断补充到学校中来,学校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

6月6日,共和国诞生前夕。教师节庆祝大会召开,联中教职员群情激奋,教师提议联名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抒发憧憬新生活的无比喜悦。白路校长征求大家意见,师生一致赞同,由语文组李愚老师执笔,文章又经白路校长亲自修改,定稿后由当时教导主任舒明科先用楷书书写,先后有45位教师签名,向党中央、毛主席表达了为佳木斯市的文化建设奋斗到底和表达建设新中国的坚定决心。

6月25日,信发出去刚好19天,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复信飞到校园:“谢谢你们6月6日的来信,甚望继续努力,与群众结合,把我们的新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

佳木斯联中记下了这庄严的历史时刻!这封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寄予厚望的短短36个字的复信,令学校教职员和学生欢欣鼓舞,感动的热泪盈眶。复信激励了一中几代人,成为佳一中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成为几代佳一中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佳一中人正是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不断追求发展,不断积极创新,不断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为三江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凯歌。

夯实底蕴 在新中国大地拔节成长

扬眉吐气 报春惊雷震醒沉睡大地

岁月笙歌 婉转美妙荡涤苍穹九霄

伴随着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1950年初,佳木斯联合中学改名为佳木斯中学。这一年,学校被松江省定为省级重点中学。学校成为黑龙江省最早的省级重点校。

学校在教育专家的引领下,发展步入了正常轨道,办学规模、办学水平都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各方面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矛盾极为突出,各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到中学选调在校学生,然后再组织到相关高校进行短期或定期培训、培养,派到急需的工作岗位上。

1951年,佳木斯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生,形成了完全中学24个教学班的规模,高中3年,初中3年,在教学中严格执行省教育厅的各项规定。佳木斯中学直属省教育厅,由于定为松江省的重点中学(只有一所),学校可直接向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汇报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使学校的整体工作快步进入正常轨道。

1952年5月,学校再易其名,搬迁新址,佳木斯中学正式更名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在5月4日召开的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厅局长会议上,佳木斯一中再次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被政府定为中等教育的重点示范校,可以说是对该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定。

1952年11月,根据松江省文教厅关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师范学校迁移校舍及调整班级的通知,学校由原朝日小学迁至目前新校舍。新教学楼是按苏联专家设计的方案建设的,教学楼为3层(当时佳木斯市最高楼舍),建筑面积为6800平方米,宿舍楼为两层,3000平方米,学校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根基。

1954年至1955年,佳一中有10余名优秀毕业生经组织严格选拔赴苏联留学,他们学成归国后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家、学者、共和国的部长和科学家。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1958年被评为全国红旗中学。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33块国家级奖牌和百余项省市级荣誉,这一个个闪光的奖牌背后,凝结着一中人多少光荣与梦想,镌刻着佳一中多少骄傲与辉煌。

浴火重生 在欢快的氛围里高歌猛进

拾阶而上 激情高亢迎春天

致力办学 健康发展好态势

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佳一中校园一片欢腾景象。积在心中多年的夙愿如火山爆发般突兀,不可压抑。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加强学校的建设,佳木斯市教育局于1980年6月选派副局长田逢侠兼任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全面主持学校的工作。

1980年6月,学校被省教委确认为省首批重点中学。之后,为加强教师队伍力量,同年9月又从市区中学调来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数学教师马鹤林、姜希亭、王光显,物理教师程喜坤,化学教师洪颖、刘志,生物教师英希强,语文教师黄博仁,这8位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肩负重任,分别从佳四中、五中、十中、十四中、九中调入佳一中,不久他们便走上了教研组长和学校中层领导岗位,成为一中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中马鹤林老师、洪颖老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程喜坤和姜希亭老师被省政府授予“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2月,为全面消除“文革”给佳一中带来的不良影响,重塑佳一中重点中学的良好形象,彻底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佳木斯市委决定组成以市文教办主任姚岚为组长,刘雪丹为副组长,王光中、王志先、刘文华等同志为成员的市委工作组进驻佳一中调研。

1983年初,市委工作组撤离时,为全面加强一中的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组的王光中留校任党总支书记,刘文华留校任副校长。

1984年,张鹏校长调离一中到新组建的佳木斯大学任副校长,刘文华任一中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

这一年,佳一中高考成绩突出,全校升学率达到90%,有的班级重点率达到60%,本科率100%。之后,学校连续多年本科升学率保持在90%左右,高考成绩连续多年高于省内抽样分。

1985年至1995年,在刘文华校长的带领下,佳一中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发展特色办学模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常规为本,改革取胜。

德育思想,要全面改革,综合治理。德育体制,要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立体管理。

德育框架,需全员管理: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全面管理: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全程管理: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

1985年9月24日,学校请东北师大附中办公室主任闫学富专程到佳一中全面介绍东北师大附中的办学经验。

1986年11月,学校召开了首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冰凌花”教学研讨会,省教育厅中教处处长陈士壮、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长吴敏、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安、牡丹江一中副校长智圣光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三江父老的认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科学轨道。学校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6年暑期,刘文华校长、马述江副校长一同前往北京,参加由北京八中主办的全国教育改革学习班,全面考察了北京八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此后,佳一中全面向北京八中学习,积极推进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7年,佳一中举行了首届体育节,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投身于健美活动之中,投身于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之中,让校园充满活力。

1985年12月,佳一中制定了以“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为把学校办成全省一流重点校而努力奋斗”为目标的《佳木斯一中1986—1988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下一步的奋斗方向和发展目标,即在1988年内要把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全省一流的重点校,并向全国重点校学习,把学校建成大楼整洁美观,庭院设备齐全,教师彬彬有礼,学生文明守纪,教学好,“三好”率高,达标率高,升学率高,环境美,建成果园、花园、植物园,校风好、质量高、有特色的全省一流重点中学。

1986年教师节,佳一中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88年,佳一中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德育先进校”光荣称号。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的各项工作在黑龙江省已经形成较大的影响,学校正在向“冲出龙江,走向全国”的目标迈进。

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常规为本,改革取胜”思想的指导下,引入“模糊数学”原理,对常规教学进行量化管理,在教学研讨中系统研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题,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适时开展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即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科拓展课为纬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艺体制作、计算机课为经线,编织学校的网络化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为上级高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1989年,学校成功地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教育改革现场,借黑龙江省重点中学研究会首届年会在佳一中召开的机遇,宣传了一中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了一中的综合办学能力,扩大了佳一中在全省重点中学中的影响,提升了佳一中在省教育厅领导及各重点中学校长心目中的地位。

为了很好地解决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档这个突出问题,学校领导经过努力,经省市有关部门允许,佳一中可以去省内外大专院校直选毕业生到校任教。为此,学校创办了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校内研究生院。目前,在一线教学的20世纪80年代末入校的青年教师均经过了学校青年教师研究生院的专门培养,如今都成了教学骨干,有的進入了学校及各部门的班子,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导,有的成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国家、省、市优秀教师。

1992年,佳一中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市长办公会议在一中召开,专门解决佳一中的发展问题。在市长主持下,政府各部门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财力支持,第一座黑龙江省中等教育中少有的独立用于教学实验的科技实验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2年,佳一中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办学成果迎接了省教育厅来对省重点中学的第二次评估。经过省评估组历时两天的全面检查,佳一中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督导评估检查团的全面考察。学校综合评价在全省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与哈三中并驾齐驱,步入了全省基础教育的前列。

1995年8月,佳木斯市教委副主任胡亚东到佳一中任校长,刘文华改任专职书记。

1996年6月6日,借三江旅游节之机,学校召开了首次学校建校庆典大会暨建校(合校)50周年纪念大会(在共产党怀抱里健康成长50年),佳木斯市五大班子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校友,百余所兄弟学校的领导,一同参加了庆典活动。校友、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发来了贺词,校友、吉林省副省长魏敏学和大连海事大学校长郭禹参加了校庆的所有活动,与会校友为合校5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感到震惊、自豪和欣慰。

创办名校 跨越发展擎起一片天

“将心筹运” 硬件建设夯实基础立天地

播洒真诚 教育教学放飞想象无止境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史,以浓墨重彩记载了1997年至2009年。这13年,被佳一中人定义为神奇的十三年,加速度的十三年。

1997年2月2日,原校长胡亚东调市教委任主任。佳木斯市第二中学校长徐秀珍调任一中校长。

自1997年走上佳一中校长这个岗位起,徐秀珍就把全部身心交给了学校。

“一中该有的荣誉都有了,干出成绩很难呢。”一位好心的同行劝她。她说:“干事业不是追求名誉,老校长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不怕我们办不到。”

走在佳一中校园,徐秀珍在思考。

一中自1952年搬迁到现校址之后,近半个世纪,学校面貌基本没有变化,可以说“50年过去,江山依旧”,学校的硬件环境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徐秀珍对教育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她对管理学校更有层出不穷的方法和路数。她的大脑每天都在飞快运转。深深的思索之后,定见彩虹。

半年之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筹划,与班子成员共同探讨,她亲自执笔起草了《佳一中1998-2000三年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要》,提出了“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两项建设,实现三个转变,强化四种意识,创建五个一流”的总体改革构想,确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从《一三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到《二三纲要》《三三纲要》《四三纲要》的推进和发展,佳一中这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历史名校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徐秀珍用独特的教育思想和非凡的管理理念打造着这所学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评价她的“徐氏精神”,把它概括为“敬业高于一切,爱校胜于爱家,进取向上,勇争一流”。

正如她在一次全校升旗仪式讲话中所袒露的:“佳木斯一中在我心中,佳木斯一中5 000多名师生员工在我心中!”她爱校如家,一草一木都是她的珍重。

在办学思想上,徐秀珍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而在学校管理上,她又是一位具有非凡气魄的实践者。她经常对师生们说:“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咱们自己的学校。”她来佳一中的13年里,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8年初,为适应全省示范性高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徐秀珍在校务会上提出要建12万平方米的新教学楼、3000平方米的艺体馆和5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还要建设千兆校园网。

一语惊四座。佳一中崭新的时代由此开始。

这一年,佳一中在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在学校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之时,学校发展蓝图的远期规划及近期目标得以落实,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

同年7月,市长办公会在佳一中召开,专题研究佳一中发展问题,并做出决定,同意佳一中进行一期改造工程,拆除服役47年的教学楼,新建教学楼和艺体中心楼。两楼于1999年9月投入使用。

2001年教师节,市委常委现场办公会在佳一中召开,决定将服役50年的市体育场转让一中规划为教学用地,新建第二教学楼和第二科技实验馆,形成学校第二校区,并于2003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

2004年11月,市教育局将原糖厂中学校址转让佳一中,建西部高中校区。

2006年,市体育局又将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市体育馆转让给佳一中。

2008年5月18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市委党校有偿转让给佳一中,用于教育发展,经学校全面整修建成第三校区,并于2008年9月初正式投入使用。

至此,佳一中的发展建设具有了一定规模,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过几年的规划和改造,佳一中的庭院建设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是全省的庭院式花园学校、全国的绿色学校。

佳一中不仅学校面积翻了一番,硬件建设也跻身于省内一流行列。主体教学楼恢宏大气,凝重庄严;四个校区自成一体,各具特色。绿色、人文、诗意的校园,给学生更多心灵的启迪、思想的陶冶、气质的培养,获得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与安宁。

徐秀珍校长根据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原则和“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负责每一个家庭,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特长学生更拔尖、让普通学生有提高、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单一的升学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渠道可持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课堂向民主的互动探究式课堂转变。

2005—2009年,佳一中连续5年6人获得省理科、文科第一名,学科奥林匹克比赛中也连年取得好的成绩,在计算机、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获得黑龙江赛区一、二等奖的学生逐年增多,一批学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徐秀珍校长作为“十六大代表”去北京赴会,她曾荣获国务院特殊奖励。

校田径队在省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连续4次荣获第二名,2007年、2008年又折桂夺冠。田径队中涌现一批成绩优秀的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在比赛中打破多项省中学生田径纪录。校男子篮球队连续多次获得全省亚军,2007年在全国甲级比赛中获得第五名。一批成绩突出的一级篮球运动员被省内外高校破格录取。

2007年9月,佳一中为佳木斯市申办魅力城市的大会提供了演出现场,借助中央电视台的镜头,佳木斯一中的校园充分展现在国人面前,扩大了佳一中的影響和知名度。记者有幸到现场采访拍照,其盛大空前的场景至今犹在眼前。

2008年8月,佳一中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学生甲组男子篮球赛,全方位地向兄弟学校展示了佳一中人的办学成果和一流的办学环境。在这次比赛中,佳一中代表队一举夺冠。

翻开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的史册,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过去的13年间,佳一中赢得了几乎所有基础教育的最高荣誉:首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首批“黑龙江省示范高中”、省“五一劳动奖状”、省“三育人”先进集体、“省课改先进集体”。

佳一中一班人在徐秀珍校长的领导下,学校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分别制定了1998—2000年、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4个三年发展纲要,把学校发展定位于创办“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交流、人民满意”的全国名校的奋斗目标。

全校300多名教师已有30人获得硕士学位,本科学历达100%。

学校与世界多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国内众多学校密切交流与合作,接待过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际友人和国内众多同行的来访。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桃李满天下,朋友遍四方。

2006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合校)60周年庆典大会,铁道部原部长、工程院院士傅志寰校友,大连警备区原副司令员朱明校友,广东军区原司令员、少将张巨惠校友,市政协原副主席宋惠民校友,分别出任北京、大连、广东、佳木斯校友分会名誉主席。

“云环教育” 在生命的赞歌中凝成永恒

德育之花 用心灌溉才会生动地绽放

塑造品格 人生就会扎实地向上拔节

1999年5月8日凌晨,佳一中67届九十二班学生,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优秀记者、主任编辑邵云环同志,遭遇北约残暴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

佳一中痛失学子,一时间,校园里一片悲戚声。

佳一中校友——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在南联盟不幸以身殉职,激起全国亿万民众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愤慨。徐秀珍校长在与师生们共同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时,更加深入思索的是,怎样抓住这个有效契机,抓住这一生动、鲜活、激励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止的德育素材和教材,开拓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于是,佳一中迅速在全校开展了向邵云环烈士学习的活动。

徐秀珍校长启发师生,挖掘邵云环烈士的优秀品质,寻找云环精神与“五心”教育的结合点,及时总结出“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德育“云环教育”模式。

7月3日,朱镕基总理在给邵云环亲属的回信中,对佳一中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邵云环同志的母校,佳木斯一中,培养更多邵云环式的跨世纪人才。”“云环教育”已成为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新的德育品牌。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久课题。早在1951年3月,学校工作总结中就曾经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正确的饱满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更深刻地研究体会教材的思想性,进行讲述,方能有力地表达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方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真挚的感觉,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变化,唤起他们的爱与憎。”

佳一中的德育工作在全国有很大的反响,如70年代提出的分层次德育教育、80年代中期的由近及远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状态进行分层次教育,90年代初期的全面、全员、全程对学生成长负责,关注学生成才的“三全”管理,以及90年代中期的以“五心”教育为载体的深入开展的“五爱”教育,都在不同时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全”管理和“五心”教育,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尤其是“五心”教育享誉全国,引起了教育同行的关注。佳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的“五心”教育话剧,红遍全国。

1993年,佳一中在学生中开展了5种意识教育,即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慎终追远的祖国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意识;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良恭俭让的修身意识;“孝悌为人之本”,“善事父母”的孝顺意识;有志者事竟成,匹夫不可夺志的奋争意识。佳一中把这5种意识的教育概括为“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在德育方面,佳一中在全国起到了带头作用、表率作用,对全国有重要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佳一中德育工作的特色已经十分突出,成为佳木斯市乃至黑龙江省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

而“云环”教育,的确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又赋予了时代的使命,学校着手编辑了“云环”系列教育手册,定期开展“云环教育”学习讲座,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延伸了“五心”教育的思想,而且还拓展出德育工作的一片新天地。

致力改革 在传承中托起明天的太阳

栉风沐雨 辉煌的彼岸更加灿烂

憧憬霓虹 收获的果实丰硕饱满

2009年9月,佳木斯市第二中学校长付晓秋出任佳一中校长、党委书记。

付晓秋曾任市第七中学化学教师、团委书记、党支部副书记,佳木斯纺织局党委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市第二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教育教学丰硕成果,有些已经到达不可逾越的巅峰状态。无疑,付晓秋校长是在佳一中辉煌的顶峰时期出任校长,这对她如何超越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严峻考验。

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在传承中跑赢接力赛。

付晓秋校长果然不负众望。她与班子成员一道,在“继承与发展、弘扬与创新”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制定了学校《“五三”发展纲要》,提出“创建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模式多样、体現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中华名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培养知荣明耻、博学多才、身心健康、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育人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学校制定了《2010—2012三年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要》,坚持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2010年5月,佳一中“名师岗位”培养工程启动大会召开,并为学校首批名师颁发证书。

同年9月,学校承办全省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课堂阶段总结大会,付晓秋校长在会上做了《秉持新课程核心理念,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办学经验汇报,通过校本化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和精品德育课程体系深入落实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育人目标。学校荣获“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称号,《“双轨四级”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和《实施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策略,推动学校德育新发展》两项课改成果荣获全省优秀课改成果一等奖。

2011年,在全国各省创建特色高中的浪潮中,佳一中依据校史和校情,制定了《建设“道德学校”,奠基创新人才》的实施方案,申请创建“人文特色类”高中获批,成为全省首批特色高中。

2011年12月29日,佳一中“全国文明单位”授牌仪式暨表彰奖励大会举行,付晓秋校长代表学校领取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省委文明办转发的奖牌。

2012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天津举办人民教育家论坛,付晓秋校长做了《教育,给学生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主旨发言。

付晓秋、张玉波、张莉、车卫东、江林波、靳昭义、叶冬波、刘秀兰等教师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付晓秋校长成长为“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省“五一”劳动奖章、“市十大杰出青年”、“市十佳公仆”、“市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获得者。她的17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市“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巾帼文明奖”、“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她的事迹被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编入《中华群英谱》。

佳一中,在向着全面建设“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模式多样、体现教育改革方向的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中华名校”的目标迈进。

乘风破浪 历史丰碑在殷实中傲立

闪烁赤诚 那份厚重的情怀是信念

百舸争流 独树一帜的教改站帆头

2012年9月,付晓秋校长出任佳木斯市教育局局长,时任副校长的崔忠杰继任校长。

在佳一中一个又一个层出的光环下上任,崔忠杰校长的压力不言而喻。

必须另辟蹊路,踏荆棘,排杂念,坚持不懈。崔忠杰校长思路一改天地宽。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崔校长慷慨激昂地说,适应新形势需要,坚持走改革之路,构建以高效为核心的高中教学与学习系统,是我校未来几年排除干扰,努力实施的重要工作。

崔忠杰校长性格沉稳,是一名学习力极强的研究型校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善于总结经验,凡事养成剖析、挖掘深度、萃取精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好习惯。他从大学毕业就分配到佳一中,从生物老师一直走到校长的位置,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努力和进取,他对教学有着独到的建树也不足为奇。他始终认为,学校有着一流的教师队伍,这只队伍一定会再出成绩,再创佳绩。

但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单靠一名教师、几个学生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的,需要有更高的视野、更规范的指导、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让教学变革成为一种“学校行为”,从顶层设计出发,实施课改,构建以高效为核心的教学与学习系统。

佳一中在以高效为核心的高中教学与学习系统的实践操作时,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学案导学,目标引领,让高效课堂活起来;小组合作,分层培训,让高效课堂动起来;拓展训练,科学检测,让高效课堂快起来;综合评价,规范操作,让高效课堂立起来;激情燃烧,体验成长,让高效课堂亮起来。

这样一来,以高效为核心的教学与学习系统实践的结果就显现出来了。

而今,佳一中已经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潮。

佳一中人已将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确定为自己的目标。

在《2013-2015年改革与发展纲要》,也就是 “六三”纲要中,他们明确了“坚持‘创建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模式多样、体现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中华名校的办学目标;坚持‘培养知荣明耻、博学多才、身心健康、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育人目标,全面落实‘让学生成为魅力校园的主人,让学校成为精神世界的家园的办学理念,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高师生的生活情趣,建立学校发展的新的、强大的动力机制”。

崔忠杰校长为第一中学的发展做出了高瞻远瞩的谋划。在教学方面,他致力于打造“教—学”交互系统,通过多无信息体、小组合作,实现呈现方式多样化,通过“教—学”交互系统环路、“教—学”交互系统流程,解决了知识碎片化。

全面落实办学理念,努力创建黑龙江省首批“国家级特色学校”,佳一中在改革大潮中乘风破浪,一路高歌。

这一时期,佳一中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德育活动日趋丰富,德育实效性日渐增强。

国际交流和升学方面,继AFS项目之后,2013年,学校成功申请AYP项目、F1项目。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多所学校来访,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013年至今,在市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佳一中一校区新建塑胶跑道9400平方米、塑胶篮球场地3000平方米;二校区新建塑胶篮球场地、排球场地2500平方米;三校区新建塑胶篮球场地1100平方米。操场沥青路面改造后,一校区达2万平方米,二校区达15万平方米,三校区达6500平方米。

学校率先成为北京大学牵头发起的开设大学先修课的高中,全省仅有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和佳木斯市第一中学两所學校首批开设。崔忠杰校长应邀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上做了题为“探索大学先修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会发言。

这一年,佳一中成功完成了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验收等工作。

2015年初,学校安装90个班级电子白板。学校一、二、三校区新建监控系统无死角覆盖,一校区新建了广播系统,新建了智能录播教室一个,新建9个理化生实验室。一校区新艺术楼4楼会堂安装全彩led电子屏幕40平方米,教学楼雨搭安装室外全彩电子屏幕20平方米。

同年9月,学校成功承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专委会第15届学术年会,崔忠杰校长在大会发言中提出的“构建高效的教学与学习系统”的理念,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可。

先进的理念带来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佳一中高考成绩逐年攀升,一表上线人数、上线率每年都创新高。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高考一表上线人数突破千人。2016年,高考再度刷新以往,一表上线人数1275人,达历史最高。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考入清华、北大、香港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名校,每年都有几十人次获得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大赛等省级以上奖励。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这块沃土,让优秀的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放眼云霁,天空高远定会飘洒炫丽的彩虹。

累累硕果,必将播种耕耘收获于厚重大地。

六年来,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在课改的大潮中紧抓机遇、迎难而上,成了课改的弄潮儿。学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60余项。“阳光、高雅、开放、包容”的佳一中文化、“热爱、维护、奉献、争光”的佳一中精神、生机勃勃的魅力校园、不断攀升的教育教学成绩,让佳一中人更加振奋,更加团结。

2016年6月18日早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园格外热闹,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像敲响无数个密密的柔柔的鼓点,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国内教育大家、嘉宾和校友。

同仁云集,灿烂的笑容,矫健的身姿,忘情的拥抱,热烈的问候,有力的握手。几代校友相见,激动不已,怎能不泪涌?

与会嘉宾在学生自愿者导引下,奔向会场。佳一中人穿上节日的盛装,在装点着浓郁的节日气氛的校园里,更加显得意气风发,英姿勃勃。佳一中的现任领导班子成员,校长兼党委书记崔忠杰、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胡迎秋、副校长刘晓峰、余宏、张玉波、校长助理张滨江、朱可苏,都是在佳一中教师队伍里成长起来的,十年前的60周年校庆,记者就采访过他们。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岁月沉淀的、谁也夺不走的风华与气度。

佳一中校园对外开放两天,近处的、远处的,本市的、外县的学子们赶来了,家长们也来了,他们都带着敬仰,一睹佳一中的风采,来学习,来取经,来感受。那份对佳一中的景仰和爱绵延千里。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孩子高中时段的成长尤为关键,承上启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走的更高,奔的更远,就要把孩子送到佳一中深造。

记者也快速地采访,投入地抓拍,生怕漏掉每一个难得的镜头。这是佳一中人盼望已久的建校90周年、合校70周年庆典。感慨萦怀,怎能不激动,不欢呼,不雀跃。更让佳一中人骄傲的是,全国“高中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也在这一天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和研讨会同时进行,传经送宝,锦上添花。参加庆典和研讨会的嘉宾胜友如云,一中校园,场面再增浓郁气氛。

空气都热了。

世界都醉了。

上午8点30分,庆祝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建校90周年合校70周年暨全国“高中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在佳一中第一校区教学楼四楼博雅讲堂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师报与佳木斯市教育局主办,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承办。与会嘉宾代表千余人。

“风雨迎贵人,他乡遇故知”。问道新课改,探路新高考。目前的高中教育有挑战,也有波折,同心同德、奉献智慧,找到思想和行动上的同行者是这次研讨会的宗旨。研讨会上,崔忠杰校长和他的团队给大家呈现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展示。

声音、画面、动感。

高度、深度、广度。

新颖流畅,升华内涵……

八位教师精彩的展示,使整个会场震撼了。

记者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种喷薄欲出高转数思维,高效率记忆,一瞬间,呼之欲来。

全体一中人励精图治,在改革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为实现新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而不断奋斗。

九十载栉风沐雨,九十载含英咀华。在九十年的寒来暑往中,佳一中先后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展才华,为我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光荣与梦想,骄傲与辉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砥砺心志,熔铸精神,赶超卓越,放飞梦想,这颗夺目新星携九十载光辉岁月做底蕴,正以崭新的风姿,光耀华夏。□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佳木斯市中学学校
新秋梳羽
西递印象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全国CEAIE—AFS中学生来华住校汉语学习项目管理及汉语教学研讨会在佳木斯市召开
学校推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