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03-18 12:48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瑞中欧瑞士

姜浩峰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习主席此次“开年、开篇、开局”之旅,必将在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和全球治理变革进程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这是21世纪以来第一次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素有“花园之国”之称的瑞士联邦。1月15日至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并赴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其间还访问了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奥委会。

在此之前,2016年4月,时任瑞士联邦主席约翰·施奈德-阿曼(Johann N. Schneider-Ammann)访华。阿曼访华期间,中瑞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建立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中瑞两国国家领导人在一年之内实现了互访,成就了一例大国与小国平等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则以三个词来概括评价习近平——“远见、魄力、领导力”!

面对习近平主席新年首访,瑞士联邦委员会官方网站早早发布消息,称习主席此访是“瑞中政治经济关系前所未有紧密的标志”。习近平此次访问,立足一国,面向欧洲和全球。从中国与瑞士的关系,带动中国与整个欧洲的关系,再到在整个国际舞台上引领全球治理新进程,分享中国的治理智慧,彰显大国担当,为世界注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正能量”。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领导力,正在铺展开来……

大国与小国关系典范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就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

虽然时过境迁,但半个多世纪以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作为大国,依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础。而该原则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最近的一个例子即是中国与瑞士的关系。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须隆看来,中瑞关系就是大国和小国平等相处、合作共赢的范例。

回看近年中瑞关系,在2016年,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建立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一词。中瑞关系,是目前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 “创新”命名的战略伙伴关系。而此“创新”,又来自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亦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中国已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在习近平访瑞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首创精神一直让瑞中关系充满惊喜。”

而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则称,瑞士被誉为“创新国度”,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两国在创新理念上高度吻合,潜力巨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认为,瑞士抓住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大国的机遇拓展对华合作的做法,为其他西方国家树立了典范。

当前,中瑞关系呈现深入发展的良好势头,20多个政府间对话磋商机制运转顺畅,双边贸易逆势增长,经贸合作亮点纷呈。2016年年初,中国建设银行苏黎世分行挂牌营业,标志着新的人民币清算中心在瑞士这一世界最大离岸金融中心正式启动。2014年7月,中瑞两国签署了自贸协定……

回顾瑞士的对华关系。1950年1月17日,时任瑞士联邦主席马克斯·帕蒂皮埃爾(Max Petitpierre)致函毛泽东主席,表示承认新中国,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年9月14日,双方即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瑞士实际上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中瑞关系,当年就是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典范。

中国改革开放后,瑞士的迅达公司是第一个来华投资的西方国家企业。现在瑞士的著名企业,有一半以上都是在1980年代进入中国,支持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建设,企业本身也获得了巨大收益。前瑞士联邦委员布劳赫称,他的家族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先后建立了近170家工厂。2007年,瑞士成为率先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方国家。

在耿文兵看来,经过67年的发展,如今的中瑞两国关系,可以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理念和不同体量国家合作共赢的样板,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稳定因素,成为世界经济复苏、转型的重要助推力量,成为复杂变局中的正能量。耿文兵还认为,习近平此次访问瑞士,会将中瑞两国双边关系提升到新高度,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共同发展贡献新视野,会为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创造新成果,会为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带来新契机,会为瑞士扩大国际多边外交和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提供新助力。

1月16日,习近平在伯尔尼同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共同会见瑞士经济界代表时致辞指出,中瑞建交67年来,两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尤其在经贸领域合作成果丰硕。瑞士企业家凭借勇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完美的精神,在同中国的合作中总能抢占先机,并获得丰厚回报。中瑞签订并实施自由贸易协定对中瑞经贸投资合作发挥了积极提振作用。

无疑,习近平这次访问瑞士期间,中瑞双方继续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将给中瑞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增添新动力。

从中瑞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国与小国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尽管瑞士作为联合国许多机构的所在地,有其独特性,但一些与中国有较好关系的、中小体量的国家,在中瑞关系上,仍能看到许多可资参考之处。比如,如何共迎创新发展,如何务实合作,如何增进人民相互了解。

中国自2013年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着力推动这一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看来,中国在南海等地遇到的问题,亦即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比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更难缠。“这些小国在常年的国际交流中积累了复杂难言的经历,它们警惕性很高,时常怕受大国的欺负,它们比一般国家敏感,常常需要找到一个靠山来保护自己。所以,它们比较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国家的挑拨,于是会和其他国家结盟,反对真正的朋友。这种把朋友当敌人,是非不分的尴尬在国际事务中屡见不鲜。”刘志勤说。

而在刘志勤看来,中国应当让小国真切感受到中国帮助建设的诚意;中国要舍得时间和精力,帮助项目所在国的人员送到中国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当然,对于类似瑞士这样的西方国家、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中国亦应学会拜小国为师。

中欧关系的关节点

在陈须隆看来,习近平主席此次瑞士之行,将进一步深化中瑞双边务实合作,同时对中欧关系发展和国际治理体系良性变革,起到重要推动和示范作用。

提及中欧关系,不妨回顾2015年和2016年习近平几次欧洲行,以及中欧之间几次外交大事。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在此里程碑式的访问之后,2015年11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相继访华,签署一系列重大项目合作协议。2015年适逢中欧建交40周年,双方决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等发展战略对接,组建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互联互通平台等,进一步确立了中欧务实合作的新框架。2015年11月,中国总理李克强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

2016年习近平的五次出国访问。其中两次涉及欧洲——

2016年3月,习近平出访捷克共和国。当时,中捷合作规划纲要启动,依托捷克传统工业强国的背景优势,“中国制造2025”与“捷克工业4.0”的战略对接全面展开,以点带面,为“一带一路”再提速。

2016年6月,习近平对传统友好国家的“走亲戚”之行,除最后一站系到位处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出席上合组织峰会以外,之前,习近平访问了塞尔维亚、波兰。这次出访,系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提速之旅,亦是完善中国总体外交布局的重要一步。

如今,当习近平出访瑞士,并赴达沃斯年会,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世卫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

意大利地缘政治专家法布里齐奥·弗兰齐欧希认为,习近平此访必将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欧中各领域合作进一步发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认为,当前,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背景下,欧盟虽陷入多重困境,但仍是多极化世界中重要一极。“展望2017年,我深信中欧关系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蔡方柏说。他认为,中欧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成员国发展战略对接上,还有许多文章可做。特别是中国的核电和高铁项目已经走入欧洲,在全球起到了示范与引领效用。

蔡方柏还认为,在全球贸易下滑中,欧盟仍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比如欧盟是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和重要外资来源地。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中欧合作持续发展。中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同意将3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延长3年。英法德等国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中国同中东欧建立16+1金融公司,中国与瑞士、德国,分别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人民币金融工具交易平台,如此等等,让中欧之间在经济上更加紧密起来。

同时,中欧就当前重大国际问题,亦有有效磋商与协调机制。比如在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上,在为推动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上,中欧都有默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8次中欧领導人会晤时,中方主动就南海仲裁案出台结果同欧方进行了深入沟通,取得了成效。欧盟机构就仲裁案结果推迟并弱化声明,欧洲无一国家单独发表对华不利声明,甚至有几个国家为中国仗义执言。

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当然,从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复杂性上,亦不难看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复杂性。

比如2015年6月2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在主张合作的同时,亦片面强调要维护欧方价值观和利益至上,在人权、经贸、钢铁产能过剩等问题上表现消极。此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在投资方面,德国经济部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撤回中国企业并购半导体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收购批准,还宣布将对中国公司收购德传统照明企业欧司朗子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如此等等。

蔡方柏认为,由于中欧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将长期存在,导致中欧关系存在合作与竞争两个方面,但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仍是双方关系主流。同时,中欧之间没有战略性冲突,经济上互补性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有许多共同点。而双方都强调文化多样性,主张通过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通过对话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欧关系的良性向好发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呢?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特((Pierre Picquart)特别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早在习近平于2015年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时,皮卡尔特就关注到习主席提出的这一概念。在习近平访问瑞士期间,皮卡尔特向媒体透露出自己的看法:“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些长期机制,而建设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当其时,对全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则说:“习主席这次访问说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参与引领合作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在此过程中,中国国家形象也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有血有肉。”

诚如新华社在习近平访问瑞士前发表文章写道:“‘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习主席此次‘开年、开篇、开局之旅,必将在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和全球治理变革进程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而此观点,假若以世界经济论坛供应链和运输行业主管沃尔夫冈·莱马赫(Wolfgang Lehmacher)的话说,则更直截了当:“中国将引领下一阶段全球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中瑞中欧瑞士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瑞士建筑大师出席 首届中瑞建筑对话
从“中瑞对话”中寻求发展机遇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中瑞农场土地利用及主要驱动力因素分析
建筑师行迹中欧
瑞士镇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