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课改得失和方向

2017-03-18 21:20耿西恩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论探讨课程改革小学数学

耿西恩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虽然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在不同的地区都取得了水平不一的课改成果,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广大教师对改革进行整体的设计,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方式,逐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让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026

随着时代发展,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上世纪中期,美国和前苏联就对本国的中小学数学学科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的需求,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这股浪潮逐步扩散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使得这项活动变成了一项世界性的教改活动。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未来的人才战略做出贡献,其中的小学数学改革备受关注。

一、小学数学改革的教材变化

本次小学数学的改革是变化最大,影响最深,也是最为广泛的一次改革。从教材的编写上来说,进行了部分内容的整合,打破了数学和几何原来泾渭分明的分割编排方式,在一本书中,不再具体划分哪一部分是代数,哪一部分是几何。而且,把原来初中一些简单的知识下移到了小学,以保证这门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完整性。

小学数学教材的调整与变化似乎并没有从难度的角度考虑。为了更积极地应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小学数学教材适当融合了部分现代数学的内容,诸如简单函数、计学、计算及附属数学教学初步知识以及简单集合等概念,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了初步的渗透。让小学生尽早接触这些概念,可以在他们的大脑中对这些概念形成一个早期的认识。

不仅如此,本次小学数学教材的变化还体现在对于一部分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处理上,对那些传统的基础性数学进行了结构化、系统化的处理,使其更加严密和完整。从数学教学的导向上来看,教材更加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写作规则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保证学生能够规范流畅地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总之,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从开始学习数学就养成科学严谨的精神。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

整体上看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其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唤起了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热情,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的种种努力,其打破僵化思维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勇气和尝试都值得人们尊重,可以说,各种新课程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地区也都产生了质量不等的课程改革成果。然而,在理论探讨层面和课程实践方面也都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人甚至批评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失之于理想化,许多地方形式大于内容。

首先,过多地考虑了数学学科的特点,过多地追求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加强了对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培养,但对数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考虑不足。其实,也就是说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教材编写者考虑了数学概念体系的完整性,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在数学抽象的概念理解上比重有所增大,这样就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没有必要的负担,甚至影响了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数学概念过于严密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了理解程度的下降。

其次,随着数学教材难度的增加,尽管教师用了很大的努力,但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接受能力在下降,或者说,接受起来是感到吃力的。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实际上比以前的提高了难度,教材的某些定义甚至连教师都没有接触过,不能保证完全吃透,尤其是在偏远的小学,有许多还是代课教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感到压力倍增。这样就直接降低了学生对于教材的兴趣甚至是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使得学习数学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新的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教学中数学技能的传授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教师十分吃力地给学生讲解了乘法交换律的含义,但是当教师向学生提问“5×8和8×5是否相等”这样的例子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因为学生知识强行记忆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而没有真正明白乘法交换律的本质。

最后,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时,对演繹法教授得比较详细,而对于更加抽象的归纳法和类比法等数学思想却轻轻带过。这让学生在进行数学思维的归纳和总结时举步维艰,常常考虑不周全,不能够用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因为教师缺乏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形象化的传授,最终被迫使用强硬的教学手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面对需要简单推理的事件过程中缺少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对问题不能进行完整、严谨而详实的思考。

三、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从以上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一次教学改革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完全达到当初所设想的程度。这也正是前文所说的,改革失之于理想化,太过理想的教材编排和理念,显然和教学实践有些脱节,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忽略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准确。在信息量上的设置明显过大,对于心智发育还不齐全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想要快速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念更新普遍估计不足。无论多么新的理念,无论这理念听起来多么完美,更无论教学改革的设计多么让人激动,其结果最终都要落在教学的具体实行者——教师的身上。然而,教师的水平参差,所受到的教育不等,工作之后的成长环境也不同。他们在学校受到的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接触的也是传统的教育理念,长期的教育结果极易导致思维的固化,自身不能接受不能改变的,也往往很难在课堂上实现。这就普遍导致很多教师的课有其形而无其神。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教育改革者更大的魄力。首先是在改革教材的同时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仅用考试成绩来定学生的优劣。目前,我们已经在开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尝试和改革。其次,教师的继续培训、理念的更新和思想的更新,都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最后,对教材的大胆处理,需要结合一线教师,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任何脱离教学实践,忽视受教者的教学改革都将遇到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45.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8.

[责任编辑 冯红伟]

猜你喜欢
理论探讨课程改革小学数学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剂型改造的理论探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