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养系统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017-03-18 00:33孙华宋忠旭董斌科雷彬彭先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繁殖性能

孙华+宋忠旭++董斌科+雷彬++彭先文++梅书棋

摘要:随着中国养猪业设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和动物福利观念的普及,母猪群养成为一种新的饲养模式。以BigFarmNet母猪智能化群养饲喂系统为平台,对母猪群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在群养模式下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并探讨了合适的管理模式,以期为母猪智能化、精细化饲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群养模式下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1.52头/窝和10.74头/窝,与平养+限位模式(分别为12.81头/窝和12.12头/窝)无显著性差异,群养模式初生窝重和个体重明显低于平养+限位模式,但21日龄窝重较高。群养系统转栏模式和饲喂曲线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母猪群养系统;BigFarmNet;繁殖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8;S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50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4.046

母猪群养是动物福利推行下的一种新的饲养模式[1],它通过为母猪提供群居环境和自由活动的空间,解决母猪单体限位栏饲养运动不足的问题,大幅度降低母猪肢蹄病和繁殖性疾病的发病率,健全母猪心理,实现“猪性化”管理。这种饲养方式借助母猪智能化管理系统,可实现群养母猪个体分阶段精确饲喂,从而解决母猪采食不均问题,避免人员误差,使母猪均匀地达到理想体况,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2-4]。目前,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已在荷兰及欧美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中国养猪设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母猪智能群养系统也逐步走进猪场,但在应用过程中褒贬不一,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实现母猪精细化饲养,提升企业现代化养猪技术水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原种猪育种场于2015年引进了德国大荷兰人BigFarmNet母猪智能化群养饲喂系统,对妊娠母猪进行饲养管理,探讨合适的管理模式,现将初步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來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原种猪育种场2015-2016年度进入智能化群养模式的257头次母猪的采食行为及繁殖性能数据(包括流产、返情、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和断奶发情间隔等)。

1.2 试验设计

随机选取配种后不同日期的母猪(21 d以内,21~30 d,30~40 d)转入群养饲喂系统。试验猪经空腹2 d后转入群养栏,进行饲喂训练6~7 d后,自主活动进入饲喂站采食。另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养栏配种,21 d确定无返情后转入限位栏饲养。

1.3 基本参数设置

1.3.1 计量速度 指马达转动1次的下料量,以人工手动10次下料,称取饲料质量,10次重复,取平均值。本场采用全价颗粒料,质量约为94 g。

1.3.2 采食速度 根据采食情况设置,计以100 g饲料的采食时间,一般采食开始时较快,然后速度放缓,随着胎次的升高,采食速度也随之加快,一般设置为16~25 s。

1.3.3 饲喂曲线的设置 本试验根据历年数据设置了5种饲喂曲线,分别为瘦弱、偏瘦、适中、偏胖、肥胖等,日粮供应量设置为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转入前根据母猪的体况及妊娠状态进行饲喂曲线分配。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母猪的体况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整理后,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妊娠母猪采食速度

智能化群养饲喂系统饲喂站容纳妊娠母猪数量与其采食速度相关。正常情况下,猪能不能完成采食取决于后饲喂时间。后饲喂时间是指配料结束后,给予母猪采食完料槽中饲料的时间,后饲喂时间的降低也意味着单头母猪采食时间的降低,从而可能增加饲喂站母猪饲喂数量。图1为进试母猪在配料结束后将料槽中饲料采食完毕需要的时间分布频率。由图1可见,母猪在4 min内采食完成所占的频率为86.47%,5 min内完成的频率为95.49%,且一般在母猪进站初期消耗时间较长,因此,在使用群养系统时,可将后饲喂时间定为4 min或5 min。

2.2 母猪行为观察

妊娠母猪进群养栏分两种模式转入,模式一为空腹2 d后早上转入,即开始训练;模式二为空腹2 d后天黑前转入,转入后均喷洒带一定刺激性的消毒药水。在母猪进入群养栏之初,两种模式母猪均有打架争位现象(表1),第一天频率均较高,但模式二母猪打架频率明显高于模式一母猪,且随着合群天数的延长,打架发生次数逐渐降低。母猪在栏内表现较为悠闲,趴卧及随意走动现象较多。第二轮转入的妊娠母猪进站后均有记忆,无需再次训练,且打架争位现象明显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

2.3 空怀及流产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在群养模式下,母猪空怀和流产头数显著高于平养+限位模式,且空怀现象主要集中在配种后21 d内转入群养栏的母猪,可能与因打架而造成的早期胚胎死亡有关。第一轮转入时妊娠21~30 d的母猪因环境变化引起的流产有9头,另有2头母猪有流产迹象但在预产期产仔,产活仔数平均为9.50头。就配种受胎率而言,群养模式明显低于平养+限位模式,第一轮转入时配种后21 d内转入母猪配种受胎率仅为72.73%,随着配种后时间的延长,母猪配种受胎率逐渐上升,在第二轮转入时,母猪空怀与流产情况有所好转,配种30 d后转入的母猪配种受胎率达到88.89%。在本次研究中,群养系统妊娠母猪因转栏打架或活动过量造成的空怀和流产损失计41窝,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惨重,这也是目前很多养猪企业对母猪群养系统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因此,妊娠母猪除了在胚胎稳定后才能进入群养之外,如何探讨一种有效的转栏模式,或者在栏内准备一些有效、耐磨的玩具给母猪游戏,避免这一损失,是目前母猪群养系统使用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4 产仔情况

群养系统共计转入母猪257头次,合计产仔216窝,具体情况见表3。由表3可见,两种模式各繁殖性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群养模式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1.52头/窝和10.74头/窝)明显低于平养+限位模式(分别为12.81头/窝和12.12头/窝)。群养模式初生窝重和个体重(分别为13.54 kg/窝和1.26 kg/头)明显低于平养+限位模式(分别为18.52 kg/窝和1.53 kg/头,但21日龄窝重群养模式要高于平养+限位模式。本研究中将群养模式妊娠母猪饲喂曲线参数设置较低,可能对仔猪初生质量有一定影响,随着产后母猪营养水平的增加,泌乳量提高,仔猪生长情况较好。两种模式下断奶后发情间隔无明显差异,均为3~5 d。

3 小结与讨论

1)本试验结果表明,群养模式下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1.52头/窝和10.74头/窝,与平养+限位模式(分别为12.81头/窝和12.12头/窝)无显著性差异。群养模式初生窝重和个体重明显低于平养+限位模式,但21日龄窝重较高,可能与饲喂过程中设置的饲料量有关。

2)除资金投入外,配种后群养母猪难免因打架或运动过量引起早期胚胎死亡,导致流产或空怀而造成经济损失,这是许多养猪企业对母猪群养系统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转栏模式避免损失,是目前母猪群养系统使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猪场采用电子母猪群养模式需解决的直接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怀孕母猪群养,让怀孕母猪自由活动,增强母猪体质,改善母猪健康状况;二是怀孕母猪精确饲喂,个体识别母猪并准确喂料,实现不同怀孕阶段、不同体况、不同品种母猪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的饲养管理目标。要實现这一目标,合适的饲喂曲线设置是关键,需要针对母猪这一阶段的营养需求和体成分变化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祝胜林,黄显会,张守全,等.种母猪群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9):168-169.

[2] 陈融华.智能化饲养管理系统在母猪生产上的应用[J].福建农业,2008(9):28-29.

[3] 覃国喜,文 波.Velos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在饲养过程中的优点与难题[J].广西畜牧兽医,2014,30(3):141-142.

[4] 言 稳.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生产效果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繁殖性能
调控母猪的营养水平改善其繁殖性能的措施介绍
“汉梅”与“大梅”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贵州白山羊繁殖性能研究
通过胎盘效率改良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通过胎盘效率改良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利用遗传评定提高公猪生产性能的方法
提高母猪配准率及产仔数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