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

2017-03-18 15:17夏琰赵敏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

夏琰++赵敏

摘要: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从生产要素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问题,由此提出了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改革路径。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要素制约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主体的发展。由此提出了构建人才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以及创新支撑体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风险投资的支持,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鼓励原始创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广产学研合作等措施,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生物医药;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3;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68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6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Biomedic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China

XIA Yan,ZHAO Min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and from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factors, the problems in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us the ways to reform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urrent China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bor force, capital and technology were the key factors limiing the development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main body. Accordingly, a system based on talent support, capital support and innovation support was proposed, through which well-trained human resources and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system could be achieved, and thus risk investment support and economic service for minor enterprises could also be reinforced. Finally, measures including encouraging original innovation, enhancing protec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nstructing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e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the supply-side reform;bio-medicine;labor force; capital;technical innovation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高端。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管理的政策着力点。

供给侧改革的当下任务集中在处置“僵尸企业”,治理过剩产能,完善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期推动经济进入高层次的增长阶段[1]。生物医药企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的重点领域,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实现生物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要发挥市场作用,推进生物医药企业新药创制,就需要通过调整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以期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年均增速高于10%。由此,中国医药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拉开序幕。

1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5 537.1亿元,同比增加9.1%。“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达到年均20%以上,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1 生物医药产业多元化

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以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为核心,以原料药、化学制剂和中成药等生物制造业为主导,以卫生材料以及医药用品等制造业为辅助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提高,健康产品的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健康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相继投资于保健品行业,推动了医药产业多元化的道路。

1.2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趋势增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人力、资金和技术等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促使生物医药企业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例如天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泰州中国医药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产业聚集区。

1.3 生物医药产业环境优越

中国医药产业环境包括了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从政策环境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政府先后出台了《医药科学技术政策》、《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医药产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2015年,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支柱性产业的高度。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重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市场对生物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为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发展提拱了良好环境。

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生产环节着手,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通过对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推进产业经济的长期潜在发展[3]。从供给侧三大要素着手,结合生物医药产业提出了中国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要素供给

劳动力是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动力。过去,由于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相对较低,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人口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人口红利”现象的产生。但现在由于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导致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而对生物医药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升,导致国内所拥有的“第一人口红利”渐渐减弱[4]。此外,中国的人才结构比例失衡。虽然医药企业拥有较多的具有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才,但医药企业产品开发需要的能够掌握多学科先进技术和高科学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少,且既具有医药生物专业背景又具有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因此,培育能够适应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资本要素供给

2.2.1 生物医药企业资本投资不足 统计发现,生物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一般需要耗费巨额资本,研发时间长达10年之久。西方发达国家的生物医药投入远高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约占全部销售额的15%-25%,而中国平均投入仅5 0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主要因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大规模企业少,小规模企业多而散的特点使得生物医药产业长期面临融资压力,导致投资不足,阻碍医药企业的发展。

2.2.2 生物医药中小企业融资难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划拨资金、自主筹资、银行贷款以及风险投资等几种方式,但主要以资助筹资和政府划拨为主。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中大型医药企业少,中小企业多而散且投入高、风险大的特点使得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从银行贷款机构来看,银行与生物医药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专业评估难、企业产品未来收益预估风险大等问题,导致银行更愿意投资传统企业。而风险投资占比少,主要因为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投入需求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而风险投资者希望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此外,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都是在进行药物仿制研究,而风险投资企业希望获得原创性的研究。医药企业的现状无法满足风险投资的需求,导致风投资金短缺。

2.3 技术创新要素供给

2.3.1 基础薄弱,创新水平低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小而分散的特点以及新药研发风险大的特点使得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无法进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原始创新和开发,大部分企业专注于仿制药的创新研发,走模仿创新之路,这使得中国生物医药与国际生物医药的差距越来越大,因為原始创新才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2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阻碍创新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过调查统计研究发现: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难以问世,65%不会被利用;38%的化学发明难以问世,30%不会被利用[5]。专利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必然会导致创新风险加大,创新受到抑制。目前,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大量专利技术外泄,国内对于课题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没有申请专利的强烈意识导致被国外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国内研究人员也没有高度的产权意识,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换为产品的效率低,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受到影响,导致中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药物也非常少。

2.3.3 产学研各自独立,创新产出低 目前中国的社会研发资源分散,产学研机构各自为政,三者之间没有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目前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靠自己的科研人员进行独立研发,但由于生物技术发展速度加快以及药物创新的难度增加,很少有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够获得成功。科研院所虽然拥有较高的研发水平,但研发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此外,由于新药的生产需要申请相应的批准文号,而只有药品生产单位才具有申请药品批准文号的资格,科研院所无法与生产单位对接合作,又无力自建生产线,导致研发成果很难转化为产品。因此,如何实现产学研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应当关注的问题。

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

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发展速度放缓,转型升级是其新一轮的增长突破口,依据上述对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围绕供给侧三要素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通过供给端要素的创新发展,以促进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如图1所示。

3.1 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

既然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人口红利降低,可以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实现劳动力要素生产率的新增长,加大生物医药企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生物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国内教育和国外引进两方面入手,培养顺应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激活组织内部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国内教育重视知识、理论基础教育,轻视实践、技术技能教育,导致技术技能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师资弱、硬件软件差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获得能够把握未来生物技术发展方向,掌握科技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6]。企业应当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外人才引进方面,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和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发展,并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从而获得高技术人才使用权。通过建设生物医药人才队伍支撑体系,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3.2 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

3.2.1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目前,中国虽然参照了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建立了包括沪深市场(主板市场)、深证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股份转让市场以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了中国多层次市场体系。但是其在发展实质上与美国相差甚远。现在的二板市场、新三板、四板市场受政府干预多,企业的上市要求高,核准周期长,中小高技术企业难以实股权融资。需要建立真正的二板市场、新三板市场,推进注册制度的改革,发展面向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合作机制[7],提升服务能力,从而拓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3.2.2 提高风险投资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 风险投资具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国外,风险投资在生物医药企业成长的初期发挥着巨大作用,生物医药产业依靠风险投资实现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体制还尚未健全,因此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引导风险投资者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投资者通过风险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需要通过有效的退出机制才能实现。目前,中国创业板、新三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途径,包括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但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因此,要想真正帮助中小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融资发展,需要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最后,要拓宽风险投资的来源,吸引民间空闲资金加入风险投资基金,使资本要素达到高效的使用水平。

3.2.3 健全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主体,其发展亟需外部资金支持。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普遍存在专业评估难、诚信评估低、风险不对称等问题。所以,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面向银行信贷的融资较为困难。对此,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企业诚信信息库,成立多种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促进其市场化运作;成立信用担保基金。由此,促进控制与防范融资担保风险,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制定适合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制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模式,支持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对外融资。

3.3 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支撑体系

3.3.1 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原始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这就要求医药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因为单靠企业的自有投资,技术创新的步伐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速度。政府必须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推行高效的创新政策,保障企业的创新发展。此外,政府应当创造有利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环境,制定能够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新药研制的鼓励政策,实现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药走向创新药。

3.3.2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促进创新 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对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胡凯等[8]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和门槛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发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因此,需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企业研发创新的活力。政府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法,完善立法工作,利用法律制度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对于恶意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吊销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的严厉惩罚。另外,需要完善专利制度,加快专利审批速度,从而保护知识产权。企业需要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科研人员以及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保护生物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

3.3.3 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创新产出效率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网络型创新模式。促进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9]。通过与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研发等方面密切合作,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实现有效創新。此外,还要做好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各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多方共赢[10]。

4 小结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改革转型之中。供给侧改革为中国经济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虽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的10年里实现了高速增长,但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虽然中国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但也没有改变其大而不强的问题。因此,生物医药企业应当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促进生物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本研究提出了从生产端改革,供给侧要素方面着手,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需要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支撑体系,实现产业的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云起,冯 漪.供给侧经济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2016(1):33-38.

[2] 滕一万,余齐耀,偰蜀江,等.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J].药物生物技术,2015(2):181-184.

[3] 陈小红.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62-65.

[4] 郭 晗,任保平.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财经,2014(3):5-13.

[5] 侯 纯,彭志刚.论高科技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6(3):87-91.

[6] 龙石银,张彩平,乔新惠,等.医药特色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31.

[7] 吴元波.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7):170-172.

[8] 胡 凯,吴 清,胡毓敏.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技术交易市场视角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38(8):15-25.

[9] 杨宏呈.基于突破性创新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0] 戚 湧,王 静.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31(11):11-17.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