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乌力吉沐沦河沿岸新石器遗址调查简报

2017-03-20 14:28娜仁艾丽
关键词:红山文化

娜仁+艾丽

摘 要:2016年8-9月份,我们对巴拉奇如德苏木乌力吉沐沦河沿岸的新石器遗址进行了调查,在32千米的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期的遗址7处,遗址都分布在乌力吉沐沦河左岸。

关键词:红山文化;新石器遗址;简报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04-03

一、地理位置与遗址概况

巴拉奇如德苏木位于阿旗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与松辽平原交接處,北山南川,平均海拔高度38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地势北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乌力吉沐沦河由西北向东南转西东穿流全境,经济类型为农牧业兼有。所调查的新石器时期遗址都在乌力吉沐沦河弯转处,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之上,周边多为草原荒地,沙化现象严重。

二、遗址简介

(一)毛盖图架子山遗址

遗址位于毛盖图新村西1公里架子山的阳坡,南距乌力吉沐沦河约2千米。遗址东西173米,南北120米,面积约11804平方米。遗址西边已被开为采石场。遗址地表保留有1.5×0.6米的“黑土圈”,地表遗物以石器和陶片数量最多,少量动物骨片。(1)陶器。从采集的器物口沿和底部残片来看,器型有罐、钵等,以夹砂褐陶、夹砂黑褐陶数量最多,也有一些泥质褐陶,少数泥质红陶。多数陶片带有纹饰,采用压印、压划等方法施纹,纹饰有“之”字纹、划纹、附加堆纹、弦纹、彩陶等,编织纹在器底,纹痕较清晰。(2)石器。石耜1件,形制完整,青灰色,磨制,整体呈柳叶形,刃部磨制较好,柄部留有打制的疤痕。通长24.4厘米、宽9.6厘米、厚2.6厘米(图1)。

(二)达兰花遗址

该遗址位于达兰花嘎查东1千米处,南距乌力吉沐沦河1.5千米,地势西高东低,东西699米,南北647米,面积约101009平方米,保存相对较好,地表暴露有灰坑等遗迹。遗址地表散布一些陶片、石器、蚌壳、石器残件、细石叶等。(1)陶器。采集的标本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为泥质灰陶。陶片胎壁较均匀,一些夹砂灰陶片内壁抹光,呈黑灰色。器底较厚重。陶片多数带有纹饰,也有素面陶。纹饰有压印“之”字纹、刻划斜线纹、附加堆纹、编织纹等。可辨器型有罐、斜口器、钵以及桥形器耳等(图2)。(2)石器。数量较大,多为一些石器残片,可辨器型有石斧、石刀、尖状器、刮削器、石镞以及一些细石叶等。

(三)石桌子遗址

遗址位于石桌子村后山50米处的山坡上,南距乌力吉沐沦河1.3千米,地势北高南低。遗址东西323米,南北315米,面积约61101.03平方米。遗址大部分被宝善寺西大庙废墟叠压破坏,西南部、东部有冲沟发育,附近还有一些取土坑。遗址地表见有“灰土圈”,散布有陶片、石器、细石叶、蚌壳、骨片以及晚期的釉陶片、瓷片等遗物。(1)陶器。多为陶片,可复原者少,以夹砂灰褐陶为主,也有泥质灰褐陶、红陶等。陶片胎壁较均匀,夹砂陶内壁往往呈黑褐色,纹饰以“之”字纹为主,也有“之”字纹加乳钉纹、附加堆纹、编织纹等。可辨器型有罐、钵以及桥形器耳等(图3)。(2)石器。以磨制为主,局部有打制痕,可辨器型有石耜、石斧、石锛、石叶等。石耜1件,形制完整,整体呈桂叶形,较扁,青色石质,磨制,前端有明显的使用痕,顶端较窄,留有打制痕。长34厘米,中宽11.2厘米,厚3.2厘米。石斧1件,残,仅存前端,青灰色石质,磨制。两边较直,弧形刃,正锋。残长7.9厘米、宽7.8厘米、厚2.6厘米(图4)。

(四)巴奇楼子遗址

遗址位于达兰花嘎查西1千米的沙丘上,南距乌力吉沐沦河3.2千米。遗址东西长303米,南北宽242米,面积约51445平方米。遗址沙化严重,文化层或被流沙覆盖,或遭风蚀殆尽,仅保留一些遗迹的残迹。在一些风蚀过的地表上,散布有陶片、石器残片、细石叶等遗物。(1)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纹饰有“之”字纹、附加堆纹等。夹砂陶火候较低,易碎。可辨器型有罐、钵等(图5)。石器多为扁平状的细小的刮削器、细石器。

(五)宝力格遗址

遗址位于特尼格尔嘎查东南1千米,分布在宝力格水库东南台地上,西南距乌力吉沐沦河2.6千米,地势较高。遗址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69米,面积约69219平方米。遗址沙化严重,又被一条沙石路分割,文化堆积层已遭破坏。地表遗物较丰富,以陶片数量最多,其次是石器残件、细石叶等,也有少量蚌壳、骨片等。(1)陶器。从采集的器物口沿和底部来看,主要是一些罐、钵等器型。以夹砂褐陶为主,少数为泥质陶,均为手制。多数陶片带有纹饰,主要为压印“之”字纹,或压印篦点“之”字纹,也有划斜线纹,有的口沿下带有附加堆纹,器底多为平底,较厚重,压印有编织纹。夹砂陶片往往内壁抹光,呈黑褐色。(2)石器。无完整器,多为残断的碎片,器型有石斧、石刀、石凿、细石叶等。

(六)西利花山遗址

遗址位于宝力格水库东北1.5公里处,分布在西利花山下的沙丘中,西南距乌力吉沐沦河2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遗址东西长711米,南北宽399米,面积约133698平方米,保存较差,沙化和风蚀现象严重。遗址地表散布有陶片、石器残件、细石叶、蚌壳、骨片等遗物。(1)陶器。从器物的口沿和底部来看,器型有平底的罐、钵等。均为手制,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少数为泥质褐陶。陶片上多饰有纹饰,少数素面。纹饰以压印“之”字纹为主,也有压印篦点“之”字纹,一些陶片上还见有斜线纹、附加堆纹等,器底则多有编织纹。夹砂陶片往往内壁抹光,呈黑褐色。(2)石器多为一些石器残片,器型有石斧、石刀、刮削器,石叶等。

(七)特尼格尔遗址

遗址位于特尼格尔嘎查温都花小组东2公里的沙丘上,西南距乌力吉沐沦河1.3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遗址东西长505米,南北宽441米,面积约142921平方米。遗址沙化及风蚀严重,在一些风蚀的沙坑中暴露有灰土堆积残迹。地表遗物较丰富,有陶片、石器残片、细石叶、石核等。(1)陶器。从器物的口沿和底部来看,器型有平底的罐、钵等,均为手制,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少数泥质褐陶。陶片上多饰有纹饰,少数素面。纹饰以压印“之”字纹为主,也有压印篦点“之”字纹,一些陶片上还见有成组的斜线纹、附加堆纹等,器底则多有编织纹。夹砂陶片往往内壁抹光,呈黑褐色。(2)石器,多为一些石器残片,器型有石斧、石刀、刮削器,石核、石叶等(图6)。

三、结语

此次调查的这7处遗址,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加之近年来一些收藏爱好者不断捡拾地表遗物,致使地表遗留迅速减少,已不能完整反映遗址的全部文化面貌。雖然我们采集到的遗物标本数量有限,但调查所反映的遗址的文化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这7处古代遗存,都是古代聚落遗址,从采集的标本来看,除了巴奇楼子遗址的陶器火候低、质地略显疏松外,其余6处遗存的文化面貌基本相同,陶器的制作、纹饰以及石器的特点,都与赤峰西水泉、{1}蜘蛛山{2}等遗址出土遗物有相似之处,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存。而巴奇楼子遗址的陶器特征,则与敖汉旗赵宝沟、{3}林西县水泉{4}遗址文化类型相当,为研究乌力吉沐沦河流域古代社会结构、文化、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都是难得的资料。

注 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遗址[J].考古学报,1982,(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9,(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赵宝沟——新石器时代聚落[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5,(11).

Survey of Neolithic Sites along the Coast of Wuliji Mulun River in Balaqirude Sumu of Ar Horqin Banner

Na Ren Ai Li

(Ar Horqin Banner Museum,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

Abstract: From 2016, August to September, 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Neolithic sites along the coast of Wuliji Mulun River in Balaqirude Sumu of Ar Horqin Banner. In the range of 32 km, seven Neolithic sites are founded, all of which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 of Wuliji Mulun River.

Key words: Hongshan Culture; Neolithic Sites; Survey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