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背后亦风华

2017-03-20 02:25
国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钱钟书杨绛

“这纯洁的、看不见的灵魂离开了人世,就到那看不见的、神圣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那个怀念着“我们仨”的,“走到人生边上”的老人,她“回家了”。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而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的生辰。

成就:一位女性“先生”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在中国的传统中,尊女性为“先生”,往往是因为她那超越了狭隘性别而得到普遍认可的人格。在这方面,杨绛先生可谓那个时代的代表。

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一本《称心如意》一炮走红,后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我国第一部自西班牙语原文翻译的中文本,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之后她著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隐身衣》等。晚年的杨绛先生仍笔耕不辍,以90余岁高龄创作了随笔《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作品集。

就算到了100岁以后,杨绛每晚睡前还有翻旧书的习惯。有的书上还留着钱钟书曾经的折角、圈的点、画的勾,她跟着一一细读。杨绛凭借她的学问与修养,赢得了世人崇高的敬仰。

深情: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最出名的身份是钱钟书的妻子。钱钟书曾经评价杨绛:“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或许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最高褒奖了。一个女人在获得爱慕的同时,还能够获得男人的钦佩、尊重、信任和依赖,这绝对不是容易的事。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也许从清华园的第一次相遇开始,他们的爱情就注定了是一场传奇。20岁的杨绛对一袭青衫的钱钟书一见钟情,而钱钟书用一首好诗告诉杨绛,非君莫属。无论是在古月堂门外还是异国他乡,无论是年少得意时还是容颜老去,无论平淡如水还是坎坷难行,珍贵的一直不是才子佳人缠绵悱恻,而是两个人始终彼此陪伴。杨绛先生曾說:“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为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1997年,杨绛的独生女儿钱瑷不幸病逝。更不幸的是,1998年,钱钟书也先她而去,更大的痛苦压迫着杨绛先生。她忆往追昔,凭寄哀思,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的最后追求,甚至生命本身。

魅力:外柔内刚。忍生活之苦

当一个更热闹的时代来到杨绛身边时,满世界年轻人已经很少再能辨识出她的“新潮”了。

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室内也没有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

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在杨绛先生百岁之际她曾说过:“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但从那时起,杨绛就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女儿、丈夫的相继去世,虽然悲痛,可是并没有扰乱先生内心的平静。从此之后,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予温暖。

健康:生活简单健康

杨绛先生为人低调,生活恬淡,鲜少接受媒体采访。曾经住在杨绛先生家对门的邹家华是邹韬奋的长子、他与杨绛相处得很好,教会了她做大雁功。邹家华说:“杨绛习惯早上散步、做体操,慢慢做各种动作,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流连忘返,呼吸清爽怡人的新鲜空气。”

作为爱书之人,可以说读书对杨绛先生的长寿有着很大帮助。读书有益身心,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心静时,身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书要读进去,还须脑要动。俗话说,人老脑先衰。而经常读书思考,脑子就不易老化。书要读进去,更可转移不良情绪。人到暮年的杨绛先生虽然瘦弱,但是并没有大病,头脑还很清晰,腿脚也灵活。

另外,杨绛先生的长寿与其乐观、淡泊名利的心境紧密相连。钱钟鲁曾经说过:“她和大哥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他们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家人知道她的脾气秉性,了解她的为人品格,尊重和保留了她宁静的晚年生活。”杨绛先生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但却总能本着一份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安然渡过难关。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现。她在苦难中分泌出乐观、幽默的成分来。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在百岁之际写下的散文集里,她说,自己一辈子“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一生传奇,一缕烟云。她活在澄明简单的世界,远离喧嚣嘈杂。先生走了,一切赞美与感叹或许都是妄言,然而好在,有文字,有书籍,她的美好却可以传续下来。

猜你喜欢
钱钟书杨绛
选择
钱钟书养生趣谈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最短的情书
一次“遗忘”
钱钟书用《围城》还人情
欠一杯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