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的教育传播探源

2017-03-20 09:10李军亮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探源

摘要:现代散文于1920年首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开始了新的传播历程。民国初年的教育革新为现代散文的入选提供了前提,文学革命为现代散文的选辑提供了资源,语文教育家的倡导为现代散文的入选提供了直接的助力。《白话文范》中的现代散文注重表现个人情趣,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不过形式上还不够成熟,体现出过渡时期的特色。作为时代先声,《白话文范》在现代散文的教育传播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散文 教育传播 探源 《白话文范》

现代散文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脚步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影响。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中学语文教科书延续清末教科书的体制和样态,没有选入现代语体文。新文化运动之后,在社会思潮变迁、文学革命、教育变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现代散文于1920年入选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科书《白话文范》,开始了新的传播历程。现代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所论为狭义的现代散文,指的是以抒情为主或抒情与叙事并重的散文小品。

一、现代散文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背景

民国成立初期,以蔡元培为首的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知识分子掌管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教育发展的政策法令,为现代散文的入选提供了制度保障。1912年1月19日,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努力清除清末教育的封建性,实施新的共和教育。其中,《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校各科课程,用“国文”取代了以往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1912年12月,民国政府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语体文的学习要求,但却为语体文的入选奠定了基础。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散文的入选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新青年》等刊物的倡导,社会上语体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新文学革命的代表性刊物,《新青年》除了刊载社会评论文章、随感文之外,也刊登少量记事文,如胡适的《旅京杂记》、高一涵的《皖江见闻记》等。除了《新青年》,《晨报副刊》《觉悟》《学灯》《京报副刊》《小说月报》《语丝》等刊物也注意发表记叙抒情散文,这些文学革命初期的散文创作为国语教科书的编纂提供了重要资源[1]。

现代散文进入语文教科书,也是语文教育研究者大力倡导的结果。1912年,庾冰提出“教授文字,当以教授语言为第一步”,主张小学汉字教学要从口语入手[2]。潘树声更进一步指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因为语言是文字的由来,并且更适合儿童的本能,“选读本时,当选周秦汉文,不拘篇幅长短,择其不假造作,而近于天然者。……又当选今人之文,若契约,若书讯,若公牍,搜集式样,以资应用”[3]。可以说,这两篇论文是国语教学研究的先声,为以后国语教学的研究拉开了大幕。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育研究者大力倡导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家沈仲九指出:“在现在的时候,‘白话文究竟应不应该做一句话,好像已经不成问题了。白话文既然逐渐流行,学校里的国文教授,当然因之改变。近来各校国文教师,除不知研究不肯负责的老学究以外,大都有改革国文教授的觉悟”[4]。早期白话文教育的提倡者何仲英更是坚定地提出:“中等学校绝对的应当采用白话文。”[5]胡适、周予同、孙俍工等人也大力倡导在语文学科实施白话文教学。正是在时代大潮的影响和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包括现代散文在内的白话文才得以进入了中学语文教科书。

二、《白话文范》中现代散文的内容取向

1920年,第一部中学白话语文教科书《白话文范》出版了。《白话文范》共分4册,是新学制之前供四年制中学使用的教科书,编纂者为洪北平、何仲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它不仅选辑现代人的白话作品,而且收录古人的白话小说、语录等作品,所选辑的现代白话文中,相当一部分为现代散文。《白话文范》中的现代散文选篇,表现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它们多采自当时的报刊、文集,充分地体现了变革时代的特点。

1.表現个人情趣,凸显反思意识

《白话文范》中,表现人生体验的现代散文包括《早晨的社会》《写给Mr.G.C.Willany的一封短信》《可怜的我》《我对于一切人类的供状》和《我的思想变迁史》,其中前两篇侧重表现个人的生活情趣,后面三篇主要表现作者的反思精神。

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受到民主、科学等时代思潮的影响,思想解放,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写出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散文。《写给Mr.G.C.Willany的一封短信》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短文。作者寒冰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日用杂字》,是英国出版的供士兵学习德语、法语用的,他看到扉页上写的几行字,就突发奇想,要给这位不相识的作者写一封短信。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思想开放,感受敏锐,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篇章,这样的情趣、观念在古代散文是很少见到的。

五四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发生急遽的变化,常常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我对于一切人类的供状》《我的思想变迁史》等选篇,就表现了人们在变革时代艰难探索的心路历程。

刘叔雅的《我的思想变迁史》记录了他思想探索的艰难历程。作者年幼时读过一些经书古文,脑中充满“扶清灭洋”的思想,少年时随一位美国传教士学习英文,又抱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后来,进入一所中学校学习,随一位博学的鸿儒学习国文,受到排满主义的影响。从中学校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又相信了西方的进化哲学。他的思想变迁的历程,是不断反思、解剖自我的过程。

将这篇选文与《白话文范》中相近题材的古白话文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该书第二册收入《范县署中寄弟墨》,是郑板桥写给弟弟谈论家事及修身之道的书信。在信中,郑板桥劝诫弟弟不要贪多务得,要尊重农民,勤俭持家。不可否认,这封信表露出一些进步观念,如勤俭持家、重视生产劳动等,但他所秉持的依然是传统士大夫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不像前面那篇散文的作者那样,有一种彻底反思的精神。这些散文选篇反映了五四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求索历程,对学生学习具有较高的价值。

2.关注社会问题,表现时代新声

关注社会问题是《白话文范》现代散文选篇的另外一个重要取向。这些散文选篇秉持五四时期的改革精神,关心国家兴亡,关怀民生疾苦,体现了民主革新的社会思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这一类的篇章有《李超传》《许怡荪传》《自决的儿子》《访日本新村记》等。

民国成立以后,国家依然贫弱,社会依然落后,有识之士无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众的疾苦,胡适的《许怡荪传》《李超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许怡荪传》记述一位爱国青年的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许怡荪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开始相信孔教可以救国,后来相信共和救国,可以说思想屡经变迁,可是不变的是救国的热忱。许怡荪待人诚恳,做事认真,给朋友很多积极的影响,他不幸早亡,胡适感到非常惋惜,认为他这种人格和思想是不会死的。这样的青年在五四时期非常有典型意义,对学生非常有启发意义。

可以将这篇散文和《白话文范》中相近题材的古白话文作一比较,从而发现二者的不同。该教科书第一册选入《王冕》和《郭孝子寻亲记》两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的小说片段,讲两位年轻人刻苦自学及远途寻亲的故事。虽然是小说,但是从中可以窥见作者所秉持的观念。按照作品所写,王冕在当时算是一个坦荡磊落的人物,无钱读书,便帮邻家放牛,同时学习画画,卖画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养母亲”。郭孝子为寻父亲历尽艰险,找到已经出家的父亲,父亲却不相认,他便在山上租了一间房屋,每日“搬柴运米,养活父亲”。两段小说故事不同,但都归结到孝养父母。两个人物身上确实有一些优秀品质,但总体上依然表现一种温顺、尊亲的传统价值观。《许怡荪传》《李超传》《自决的儿子》则有明显不同,它们倡导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现代精神。

3.描写自然景物,表达赞美之情

《白话文范》中描写自然景物的现代散文选篇不算多,主要有《东行随感录》《访日本新村记》等。

李哲生的《东行随感录》是一篇国内游记,写自己在长江沿岸的游历经过,对景物的描写细致自然,颇见功力,“夔峡三十里,巫峡一百二十五里,都是高峰刺天,崖壁并无大树,全露石骨,现出苍翠如玉的颜色”,借鉴了古人描写景物的笔法,同时又融入新意。周作人的《游日本新村记》也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火车沿著溪流,团团回转,左右两边车窗,交互受着阳光”,“下望谷间,茅舍点点,几个半裸体的小儿,看火车过去,指手画脚的乱叫”,描写非常传神,体现出散文大家的功底。从这些景物描写,可以感受到一种新的时代气息,一种新鲜活泼的精神。

《白话文范》中的现代散文选篇,有一部分涉及到学校生活或青年,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有一些属于写景状物的篇章,内容浅近,语言通畅,也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过也有一部分选文,内容艰深,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如《我对于一切人类的供状》《许怡荪传》等,这是编者在编辑时考虑不够的地方,也和取材困难有一定关系。总的来说,《白话文范》中的现代散文选篇留下了变革时代的痕迹,表现出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趋势。

三、《白话文范》中现代散文的形式特征

《白话文范》是第一部中学白话语文教科书,不可能没有瑕疵,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这套教科书中的现代散文选篇,语言文白杂糅,篇幅长短悬殊,体现出过渡时期的特色。

这套教科书的现代散文选篇多数篇幅较长,少数篇幅极短。《李超传》《我对于一切人类的供状》《访日本新村记》《我的思想变迁史》等字数都在五千字以上,而《早晨的社会》《可怜的我》仅有几百字。戴季陶所写的《可怜的我》,包括标点在内,也仅有137个字。可以想见,当时语体文的遴选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只要是用语体文写成的,都会作为考察对象,如果内容体现新思想,语言基本清通,就有可能被选入教科书。

《白话文范》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所选多数散文适合中学生阅读。其“编辑大意”说:“所选的文合于中等学校的程度,中等学校教授白话文,可以用做教本”[6]。不过,限于编者水平及取材困难,还是有些散文选篇超出了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例如《我对于一切人类的供状》。从编排方式来看,这套教科书与传统的文选型教科书一致,仅有选文,没有助读、练习等内容。现代散文编排的规律性不强,现代散文与其他选文穿插编排,散见于四册教科书。

四、《白話文范》的价值

《白话文范》出版之时,中学课程文件并没有关于白话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出版带有探索的性质,不过相比于1920年代的其他国语教科书,它在现代散文的选辑方面做的是比较超前的。它为当时中学教学白话文提供了范本,为以后国语教科书的编撰提供了参照。

《白话文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白话文范》的编者何仲英、洪北平是早期白话文教学的重要鼓吹者。何仲英发表了多篇提倡白话文教学的文章,如《白话文教授问题》《国语文底教材与小说》《中等学校与白话文》。在当时小学推行国语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中学学习白话文的必要性,指出“中等学校绝对的应当采用白话文”[5]。

作为出现较早的中学白话文教科书,《白话文范》具有特殊的价值,正如黎锦熙所指出的:“初小既改国文为国语,儿童读的纯是语体文,则高小以上不能不受其影响,当然,出版界总是得风气之先的,第一部中学国语教科书也赶在民九那一年出版了”,“这书虽因急于出版,内容欠精(只审定作参考书),但总算是第一部纯采语体文,全用新式标点符号并提行分段的中学教科书了。”[7]虽然指出它的不足,可也充分肯定了它的开创之功。虽然数量较少,内容欠精,但现代散文毕竟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这一领地,为此后中学国语(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参照。

————————

参考文献

[1]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 庾冰.言文教授论.教育杂志[J].1912(3).

[3] 潘树声.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J].教育杂志.1912(8).

[4] 仲九.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J].教育潮,1919(5).

[5] 何仲英.中等学校与白话文.教育杂志[J],1920(2).

[6] 洪北平.白话文范: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7] 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李军亮(1981-),男,河南林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探源
我校重大科研成果在《Nature》发表:“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电离与离子反应高考探源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希腊国名汉译探源
对一则经典史料的探源与质疑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草马”探源
寻根探源访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