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

2017-03-20 12:12余靖高梅梅
关键词:法律教育公民意识养成

余靖+高梅梅

摘 要:法律既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依据之一,又是公民行为所要遵守的基本准绳,还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根基。而公民意识养成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深入探讨了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公民意识;养成;大学生;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99-02

法治社会已经被公认为现代国家治理的经典模式,而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建立的基本前提,若广大公民没有现代公民意识,那么是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1]。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会对全社会公民意识的养成产生较大的影响。法律既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依据之一,又是公民行为所要遵守的基本准绳,还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根基[2];其次,公民意识养成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均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二者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均存在着紧密关系,主要体现为目标一致、内容统一、途径相通。

(一)目标一致。开展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工作的基本前提在于明确目标。从目标的层次来看,开展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意识,使之成为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公民意识又是合格公民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公民意识的核心主要有4点[3]:第一,不侵犯公民的财产;第二,树立起公民当家作主的理念;第三,贯彻法治社会和人人平等的理念;第四,树立任何公民均享有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教育过程实质上也是公民意识养成过程,公民意识养成既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是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公民意识养成会让广大公民明白自己所处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应对集体、社会、国家肩负起应尽的责任,这实质上是与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标一致[4]。

(二)内容统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条例、法制精神和法学理论的指导让大学生群体形成法律意识。主要内容体现在:第一,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来让大学生养成学法守法的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二,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法律认知的能力和健康的法律心理;第三,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法律情感,以便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第四,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现代法制概念。而无论是法治精神,还是法治理念,都是公民意识养成的主要内容。让大学生养成公民意识,这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础,也有助于加深其对于法律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让大学生养成公民意识,还在能够有效地保障民事主体平等法律地位。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在内容上具有統一性[5]。

(三)途径相通。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完备,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创造了较佳的基础条件,包括理论、人才、课程等。法治精神和法制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法治精神和法制观念教育有利于在高校营造出稳定、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也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此外,法律教育重塑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起到促进、规范的作用。而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往往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作为和谐社会的根基,也会反过来促进法律教育和法制建设。可见,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在途径方面具有相通性[6]。

二、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实施效果,也是实现大学生法律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主要保障。众所周知,法律教育内容较为宽泛,且会受到教育对象、社会要求、时代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要对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予以深化拓展,以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一)法律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广大青年学子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形成健康的法律观念,主要是通过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认知法律常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等来实现。法律意识教育包括法治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诚实信用意识教育、程序法意识教育、专业法律意识教育等。

(二)宪法教育。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务必要体现宪法教育的根本性。虽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级,但宪法的普及度却较低,很多大学生都并不清楚宪法中的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并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宪法所承载的法律价值和法治精神。所以,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中更要注意体现出宪法教育的根本性地位和核心作用。宪法教育务必要紧密围绕着公民信仰教育、公民权利教育、公民权力教育等方面展开[7]。

(三)纪律教育。纪律教育是指一系列与高校管理相关的约束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从某种角度来看,纪律教育实质上是法律在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具体化,有利于促进广大青年学子在校期间遵纪守法,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校规校纪是纪律教育中最为主要,校规校纪是对学生最为基本的行为要求,是他们树立起守法观念的基础,且内容明确具体,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纪律教育的广度、深度或多或少都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成效产生影响。

(四)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法律教育不可或缺的,实践教育也是大学生从熟悉法律知识转变为具备法律能力的必由之路。实践教育通常是指基于一定的实践平台来对大学生实行守法能力、用法能力、懂法能力的锻炼学习。“学法”、“懂法”的目的在于“用法”,实践教育既有利于鼓励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法律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还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法律教育中,既要注重向大学生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又要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的法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以此来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8]。

三、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方法

(一)普及法律知识。在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主动地普及法律知识,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普及法律知识过程中,务必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意识,丰富法律实践能力”为宗旨。教师不能再是单一的教学者,还要充当学生学习法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广大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建构"主体思想"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学观念,使普及法律知识教育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住法律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坚持由广大的学生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主动地去学习,并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二)整合各种力量来推动大学生法律教育。第一,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抓好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应该按年级分层为大学生开设不同的思政课程,制定授课计划,发放教材,力求法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课堂教学以外,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法制教育宣传员,具体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法制教育,实现大学生普法教育课堂化、日常化。第二,利用社会法治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高校可邀请检察院、公安局、法学专家等来校定期开展法制讲座,还可以从高校所在地政府的公检法系统聘请法制、法制辅导员,定期来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建立警校共建的长效机制。第三,加强与家长沟通,督促家庭承担法制教育责任。建议高校在每学期初或期末都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学生家庭的配合。除此之外,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家访等形式,走访贫困大学生家庭,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加大对贫困生的心里疏导,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家长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才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法制教育工作。

(三)开展法律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法律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对于联系“课上”“课下”大学生法律教育、加强大学生法律能力锻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在校园内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例如某高校近日以“崇法尚法,律动校园”为主题,举办了“法律文化节”,开展了法律辩论赛、法律电影展播、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讲堂、模拟法庭等活动。法律辩论赛围绕“精神赡养应不应该成为法律责任”展开,正方同学主要从社会角度对辩题进行剖析阐述,反方同学则从法学专业的角度进行辩驳。盘问、驳论环节尤为精彩,双方据理力争,毫不示弱。在观众提问环节,正反双方沉稳机智的应对观众犀利的提问和质疑。严谨而风趣的言论,形象而诙谐的举例,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法律文化节”提高了广大青年学子的法律意识,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法制氛围。

参考文献:

〔1〕Nussbaum, M. C."Patriotism and Cosmopolitanism”In Joshua Cohen(ed.),For Love of Country: Debating the Limits of Patriotism[M].Boston: Beacon Press, 2006. 2-20.

〔2〕Nussbaum,M .C.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 [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8-15.57-59.

〔3〕Douglas D.Perkins,Marc A. Zimmerman.Empowerment 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15,(05):100-130.

〔4〕郑广峰.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关系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109-114.

〔5〕邹君.论如何创建学校、社会、家庭立体通道提升大學生公民素质[J].清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3):18-24.

〔6〕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中国大陆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96-109.

〔7〕陆士祯,等.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笔谈[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13,(11):1-7.

〔8〕汤伟栋,吴宏卫.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湖南工业大学德育实践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35-41.

猜你喜欢
法律教育公民意识养成
应用型法律人才分层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