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容礼看儒家君子之貌

2017-03-20 17:01刘慧莹
新闻爱好者 2017年2期
关键词:行礼君子礼仪

刘慧莹

【摘要】2015年,电视剧《琅琊榜》火热荧屏,不仅在国内的电视、网络平台上获得了超高收视率,还被观众称赞为“国产良心剧”。除了技术层面上的精良制作和对原著的高度还原,《琅琊榜》同样注重礼文化的表达,特别是在传统礼仪方面,既表现了丰富的容礼文化,又展现了中国儒家学说中“内仁外礼”的君子形象。

【关键词】容礼;仁;君子

一、前言

中国自古就被称作“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跨过人类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中华民族一直就有注重行为礼仪的传统。从《左传·定公十年》的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以看出,如今灿烂而辉煌的华夏文明正是始于衣冠礼仪。中国的礼文化,起源自远古时期的宗教活动,在人们的祭祀、祈祷的仪式中,产生了原始的“礼”。而后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引仁入礼”。随着社会的发展,“礼”逐渐与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法律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

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经过了诸子百家的争鸣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2000多年来,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形成了独特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内仁外礼”的君子形象成为中国人的最高理想人格,被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和敬仰。

“君子”一词最早用于强调人的政治地位,而后孔子为其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君子要时刻遵循仁德,即使是在吃饭、忙碌时,甚至是颠沛流离之际也不能违背仁德,表明孔子认为“仁”是一个君子必备的道德品格。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庸也》)则指出外在的礼仪风范是成为君子的另一必备因素,强调的正是儒家“容礼”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既有涉及国家大事体现强制性的政治制度,也有关于个人举止体现自我修养的礼仪规范。根据史料记载,古人在殷商时期就已十分注重容礼;到了周代时期,进一步将仪容举止与等级尊卑结合在一起;而到了春秋之际,孔子在尊崇周礼的基础上,将容礼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石超在《儒家“容礼之学”探析》一文中,将早期儒家以规定古人日常行为、言谈举止、衣冠体貌等内容为核心的礼学内容称为“容礼之学”[1],而曹建敦先生在《先秦礼制探赜》一书中将容礼定义为:“所谓容礼,是指行礼时,容貌情色、俯仰屈伸、进退登降、周旋揖让、盘旋避退等礼仪规定。它是中国古礼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礼乐文化内在德行和外在礼仪的统一,是先秦贵族文化及君子理想人格的外在表征。”[2]

二、《琅琊榜》中的容礼

电视剧《琅琊榜》作为一部正劇风格的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邀请了专业研究古代礼仪的礼仪团队,对剧中人物交往之间的行为礼仪和一些重大场面的礼节规范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与剧中人物的等级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吻合,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文明。特别是剧中主人公梅长苏的人物形象,有别于目前国内影视剧中流行的“小鲜肉”或“霸道总裁”形象,反而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形象十分相似,遗世而独立,以“内仁外礼”的君子之美,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

《礼记·玉藻》有云:“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先秦儒家认为,人有喜怒之性,喜怒之性一旦转换为情,就必然表现于容貌、颜色、声音等各个方面。“一定的礼,都是要体现一定的情感,如冠礼之喜悦、祭礼之诚敬、丧礼之哀痛等,从而使中心之性外化,使体态、容色、声音随之变化,舍此则不成其为礼。这是行礼必须有礼容的理论依据。”[3]古代的容礼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五官之容

周礼对人的面部五官提出相应的礼仪规定,在目容方面,要求“目容端”“毋淫视”,就是目光不要四处游离,或者是斜视或侧视;在听容方面,要求“听必恭”“毋侧听”,就是聆听别人时要恭敬,而且严禁隔墙偷听的行为;在言容方面,要求言语文雅和慎言,就是既要体现个人的文化修养,又要顾及说话的场合和对方的身份。例如在电视剧《琅琊榜》的人物中,除了心智不全的飞流,无论是性格活泼的穆小王爷,还是行事洒脱的言豫津,在拜见尊长时都会收起平时大大咧咧的态度,保持恭敬有礼的庄重神态。除此之外,色容是五官之容里最重要的方面,即人的面部表情,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露,体现了人的内在德性。在色容方面,要求“色容庄”,就是说面部表情要庄重,不能显露出轻佻懈怠的样子,古人认为“玉色,为色容之至”。同时,色容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相互协调,如《礼记·曲礼上》有云:“临丧则必有哀色。”古时候的中国人相信“事死如事生”,对丧礼仪节有许多复杂的规定。比如在《琅琊榜》第24集中,梅长苏在太皇太后去世后坚持以病弱之躯遵行禁食、跪经和叩灵等丧礼仪节,体现的是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与缅怀之情,而与此相反的是太子却做出在灵堂进食、孝期淫乐、饮酒等种种违背孝礼的行为,表现出他无德失礼的品格。

(二)身体之容

除了五官容貌的仪态外,容礼还包括人行礼时的体态:

1.立容

立容是人站立时的容貌举止。“宾立于阶西,疑立。”(《礼记·公食大夫礼》)郑玄对此的注解是“疑,正立也,自定之貌”。可以看出“疑”该是古人对立容的一个要求标准,就是要正立自定,呈现庄敬之貌。在《琅琊榜》中,梅长苏的身姿永远是屹立挺直的,无论是在觐见皇帝的朝堂之上,还是在接人待客的人际交往中,甚至是当悬镜司冲进苏宅抓人时,他都保持着镇定自若的体态和神情,临危不惧、不卑不亢地应对所有的突发情况。另外,贾谊在其所著的《容经》中,根据人身俯仰的弯曲程度,将立容分为了疑立、共立、肃立、卑立四个方面。共立是指站立时身体略微弯曲;肃立又称“磬折”,因人站立时弯腰如磬而得名,一般用在为卑者见尊者时,做鞠躬状以示恭敬;而卑立就是弯腰的程度更大,使腰上的玉佩与地面垂直,而且行礼时,都要正对着对方,不能斜向着对方行礼。总体来说,俯身的弯曲程度说明了行礼之人与被行礼之人的身份差距,但是俯身弯腰只是为了表示恭敬,不能过于卑下显得谄媚而有失人格尊严。

猜你喜欢
行礼君子礼仪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高职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庄园主与农夫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