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误区角度分析“屠呦呦获诺奖事件”

2017-03-20 23:14孟畅
新媒体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

孟畅

摘 要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之引发舆论热议,然而从“三无科学家”到“诺奖奖金买房”再到“屠呦呦PK黄晓明”,关注热点始终集中在娱乐层面,追求轰动,过分以受众为本位,导致大众传播提供娱乐的功能的滥用,传播价值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始终处于混乱,导致传播走向误区。

关键词 屠呦呦;传播价值;传播误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3-0128-02

1 事件回放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甫一传回国内便引起了各界轰动,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都争相报道这一惊天大消息,与此同时关于屠呦呦其人,青蒿素其事也第一时间出现在首页头条,屠呦呦从一个本不为大众所熟悉的“默默无名”的科学家一瞬间成为了甚嚣尘上的“大明星”。

在追查挖底了屠呦呦的生平经历之后,诺奖事件带来的新闻热度并没有随时间而降温,反而随着“国内没奖和国外屡屡得奖的反差争议,团队攻关和个人价值的论辩,屠呦呦本人性格……”等讨论逐渐升温。逐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称:获得诺奖奖金在北京仅供买卫生间”等噱头十足的新闻取代青蒿素等与诺奖相关的科学内容,甚至有人炮制假新闻称“美籍华人杨澜独家专访屠呦呦”,标题耸动,内容也非常贴合时下大众在被真假不一信息轰炸后的娱乐需求。

屠呦呦事件已然从一个单纯的获得诺奖事件变得复杂多样,就在信息最为爆炸的时刻,明星黄晓明盛大婚礼秀开始。科学还是娱乐?科学家还是明星?头条变成了黄晓明,但屠呦呦热依旧没有过去,大众开始津津有味地看媒体对比二人,从“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到“屠呦呦与黄晓明的收入差距源于人性”,两个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甚至所在版面都不应相同的事件就此被并排比较,最后甚至上纲上线到社会人性的高度,虽然也有不少人呼吁将两人一锅评论是脑洞大开,是歪曲价值观,但在呼吁的同时也就是一种变相的比较。在整个“屠呦呦获诺奖”的事件传播过程中媒体的传播价值都是混乱的。

2 传播学误区

2.1 追求轰动效应,舆论误导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新闻对大众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直观体现在人的心理需求上。我们把大眾对信息的心理需求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表现为兴趣、情感动机,侧重新闻的时效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第二层面表现为意志、信念、理想,更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记者传播新闻的准则是从第二层面出发涵盖第一层面,而大众接收信息时往往由第一层面率先主导,随即关注第二层面。新闻价值要素的选择上二者看似出现矛盾,于是众多的记者开始过分追求轰动效应,制造舆论误导大众以达到市场预期[1]。

于是在新闻媒体的舆论误导下,“屠呦呦获诺奖”事件的关注点一开始就从青蒿素转移到中国人获诺奖,进而更是偏离到“三无科学家”“女科学家”等信息上,大众的关注点也随之被引导,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屠呦呦“三无科学家”的身份上,进而探讨科学院院士体制的弊端,由科学到文化,最后牵涉出社会体制问题。究竟青蒿素是什么?有何功用?为何它能得到诺奖?未来中国对此科研成果的研究走向又是什么?等核心问题反而无人问津。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真正的科学被边缘化、透明化,一个严肃的科学事件变得充满话题性、争议性,大众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将“屠呦呦获诺奖”这一事件娱乐化,于是新闻的时效性被人为地拉长,充斥上段子、玩笑等,使得新闻信息更加碎片化,甚至于出现假新闻,连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可以说整个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传播价值混乱,造成了最后对大众的舆论误导[2]。

2.2 过分迎合受众

在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进而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受众资源问题上,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选择分子式,即利用受众本位心理抓住受众需求给其少消费高信息回报的引导[3]。于是,曲解之下,新闻媒体开始从新闻的趣味性、接近性着手,混乱传播价值,运用舆论误导、诱导,刻意使新闻迎合通俗趣味。打着受众本位的旗号,以制造噱头为目的,盲目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背后的市场利益,甚至不惜为此混乱传播价值,使得新闻媒体角色的迷失。

的确,大部分受众的专业素养并没有达到无压力阅读青蒿素相关的专业科学知识的水平,甚至可以说记者也并没有足够的专业水平支撑他去报道详细的科学数据,毕竟这是新闻信息而非学术论文。于是选择大众更为倾向接收的科学的周边信息,侧面报道得奖人屠呦呦成为了新闻媒体的第一选择,保证了时效性的前提,尊重真实性,选取日常生活进行相关报道,足够贴近广大受众也富有生活趣味。出发点本没有误区,但随后的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就开始一边倒,青蒿素逐渐沦为引子,一句话带过,无足轻重。人们对屠呦呦迟来的荣耀表示同情,对她不是院士的身份表示愤愤不平,对于青蒿素除了知道它是针对疟疾的中药提取物外一无所知。少数对于青蒿素的报道也绕过这一重点,断章取义开始讨论中药的发展,提出中药西药的对比,中药在国际上的地位认同度问题,将简单的社会或者说学术新闻上升到文化层面、国际认同度问题上,然而直到现在青蒿素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这一问题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说还云里雾里不知其真相。

可以说在过分夸大受众本位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往往过分低估受众的品位。面对席卷而来的媒介信息,受众并非被动地一味接收,更多时候是在思考过后直接筛选过滤的。即使“娱乐至死”风气蔓延,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同样在刺激人们追求知识。社会文化属性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属性,它强调高质量的信息以及与之相符合的精神追求,用积极的精神力量鼓舞大众。

但是在“屠呦呦获诺奖事件”的传播后期,新闻媒体拉入黄晓明结婚秀将两人做对比,在明知没有可比性的前提下还要“大锅炖”评价的传播行为就是对受众品位的低估以及对受众取向的刻意误读。混乱其中的传播价值,生拉硬拽制造新闻令受众产生反感。

2.3 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滥用

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对此,美国学者赖特提出“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的“四功能说”。施拉姆在其基础上分类归化了政治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并补充了经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则从不同角度提出强调了“社会地域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三种功能。然而,对于大众传播的功能至今也没有完全的统一的定性。

由此看来大众传播有着众多功能,兼具社会生活的各个方向。可以说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所以这就更需要新闻媒体能够展现积极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其消极功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尤其是近几年来,提供娱乐之一功能比重逐年加大,这就更需要新闻媒体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与判断。

在“屠呦呦获诺奖”一事上新闻媒体将此事过分地娱乐化,将严肃的科技学术新闻变成消遣行为。胡编乱造、恶搞打趣,將娱乐大众作为了最终目的,是对科学的不尊重,也是对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滥用,更是对大众接受层次的恶意低俗化。“屠呦呦获得诺奖”不过是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大众接收它在另一个层面意义上就是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并无法激发人们自主自发的思考与求索,在这样的大众传播下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被大众传播所“麻醉”,提供娱乐这一积极功能也就走向“麻醉作用”的负面功能。

3 结论

获得诺奖向来是中国人得到西方社会认可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肯定与赞扬。但是借事件本身去刻意炒作一些关联性并不强的其他概念就没有必要,尤其是新闻媒体更不应该刻意地引导广大受众去盲目跟风热议,混乱事件本身的传播价值,以达到轰动效应,不断地添油加醋,使得一个新闻事件偏离其本身的价值属性,成为恶意炒作的载体。从“屠呦呦获诺奖事件”延伸来看,现代大众传播应在受众本位的基础上,忠实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接近性,恰当展现新闻的趣味性,更好地发挥大众传播提供娱乐的功能,引导大众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李天良.“豫花”事件凸显传播误区[J].新闻爱好者,2005(1):13-14.

[2]赵浩.刍议艺术传播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艺术研究,2009(1):32-33.

[3]余维娟.受众本位的传播误区及对策[J].青年记者,2008(5):12-13.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
刍议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传播价值
南阳鼓词
新媒体视觉报道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殊效能分析
纪实类医疗电视真人秀的传播价值分析
电台经营需摆脱固有的上升通道思维,创新发展
历史题材影视剧中传播价值与历史观的冲突及调和
品牌广告传播视野下的雕塑设计
微电影的传播价值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