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研究

2017-03-20 23:47
新闻爱好者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时代政治

新媒体具有共享性、数字化、个性化、开放化等特征,给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带来很大的冲击,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季海菊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结合新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地介绍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发展现状,并深刻剖析了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阐述这些影响的成因。该书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探讨和研究,反映了在移动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也表明通过移动媒体的优势,更新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彰显自我个性,模糊了价值观。移动媒体的诞生,尤其是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提供了更加丰富个性的服务,大学生们在虚拟多元化的移动媒体空间,充分彰显自我个性,自由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该书指出,新媒体时代每个受众都变成了虚拟空间的成员,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但纷繁杂乱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容易模糊其價值观,忽视自身的责任,甚至还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二是方便沟通交流,缺少规范性与严肃性。三是增强了主动性,过分依赖信息浪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大学生能从中搜寻符合自身需求与发展的有益信息,并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与课堂模式,通过新媒体能广泛开放地进行交互学习。所以,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加强,能按照个人喜好和学习需求选择知识信息,增强了学习探索能力。但是,这种主动性的增强容易导致学生过分地依赖网络信息,失去了对基础知识信息的积累,甚至还会丢失选择与辨别信息的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途径

季海菊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一书提出:高校需要鼓励大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个人的实践状况,强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交流互动,增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同时,他还认为大学生必须不断增长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把外在基本意识形态转变成内在的主动实践活动,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有效抵挡和防御新媒体时代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任重道远,高校应该借助移动媒体的优势,健全和完善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注重精神奖励活动的宣传,鼓励和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与特质,培养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该书指出还应该加大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校园广播、报刊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强化校园舆论阵地建设,传播和推广正确的校园舆论价值导向。打造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尤其是管理和监督网络舆论阵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并通过健康网站等新媒体主导教学模式,传递积极健康的网络知识,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该书指出,根据不同专业与级别的大学生,高校应树立新媒体思维,建立个性化的校园论坛与网站,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线上线下交流,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放下教师的身份,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渊博的知识、清晰的逻辑和正确的观点,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一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够不断突破传统观念,开拓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的格局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吴乙玉/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4级在读硕士生;姚书志/陕西科技大学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价值观时代政治
我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