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当中怎样引入时代背景和个人经

2017-03-21 18:16历万婷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康桥时代背景首诗

历万婷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学生把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是吃透教材范文的重要前提,这样做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是当前关于这块知识的教学处理方式往往是:老师先交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然后和同学一起开始分析文章,处理方式显得单一;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讲得越多越好,这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而笔者根据自己切实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对时代背景和个人介绍该详该略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行之有效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5-01在高中语文课文教学当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了把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这是学生吃透教材的重要前提。加上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了解甚少,才所以很有必要去和学生一起学习这块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拓宽学生视野,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如何在教学当中引入这一知识的学习呢?

我们老师往往会把这个部分内容放在引入教学导语之后,分析文章之前,这种做法四平八稳,虽然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是适合每篇文章的最佳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大讲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觉得这些是讲得越多越好,其实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其使用方法做了一下相关的总结。

如果文章比较难懂晦涩,那最好是开篇就要告知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因为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一些经历确实对于理解文章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讲何其芳的散文《黄昏》,就须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交代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处境。

倘若背景和作者个人身世内容较复杂,而课文内容不是特别朦胧,笔者不建议在开头就切入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如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这首诗的主旨还算朦胧,加上时代间隔,初中接触又未接触过这位诗人的作品。高一的学生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只是感觉到诗歌比较忧伤,或者隐约感觉到是关乎爱情的忧伤。所以要弄懂这首诗就必须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一些经历。笔者的处理方法并不是将这些内容放在一堂课开头,因为一开头就讲这些,这首诗就索然无味了,所以我定好最好的切入点。首先,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内容。这首诗的结构是由现实的彷徨求索到描述幻觉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然后从相遇写到飘去,最后又回歸到现实的继续彷徨求索。在把握了此诗的大致结构后,再来分析丁香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美好高洁,忧伤。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位美好高洁的姑娘是我寻找索求的姑娘,曾经像梦一般地来到我身边,最终又远去了,我很忧伤,但我并未因此绝望,依然会继续寻找。那这个美好的姑娘究竟象征着什么呢?这时候就切入背景,姑娘就是她生命中的施绛年,这个曾经他最魂牵梦绕的开朗有诗情的女子,她给了他八年关于爱情的酸涩与甜蜜,在已订了婚的情况下,在按施绛年提出来的条件去留学的期间,施绛年最终还是选择了别人,戴望舒以一记耳光结束了这段长达八年的恋情。所以这首诗可以理解为爱情挫败,诗人忧伤,但尽管如此,诗人对爱情依然憧憬。这丁香姑娘还可以象征为伟大的革命事业,1927年夏天,反动统治者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也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陷入了彷徨痛苦中。他心中的那位姑娘也就是他的革命事业,一度给他带来了幻灭感,但他对革命并没有充满绝望。戴望舒先前在爱情方面可以为他人消得人憔悴,对革命事业满是憧憬,结果现实最终给他冰冷的打击。所以这个姑娘可以理解为曾经的积极意气风发的自我,但现在这个诗人很忧伤,但也还是希望能找回原来的自己。时代背景这样切入,笔者觉得从课堂效果来说是很好的。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全篇的内容和结构和丁香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同学才能更好地联系时代背景,把握好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是一开篇就介绍背景,让他们去分析情感,一是兴味索然,另一个结果是学生难免会像盲人摸象一样,分析出支离破碎的情感,做出片面的解读。比如他们可能会说这首诗表达出了诗人失恋时的忧伤,或者是大革命失败后的压印和彷徨等等,这些分析并没有真正悟透和全面把握作者的这份情感。

所以,时代背景不一定要放在开头交代,只要交代得适时即可。比如在上《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笔者让同学分析了刘和珍的形象,她是一位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敢于反抗,不为势力所屈,谦和的女同学,却被无情地杀害了,那她是怎样被杀害了的呢?这个时候就顺势交代时代背景,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学生看完明白她是为了民族利益,抵抗外敌入侵而到执政府门前请愿的,结果和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的反动政府非但没有给予理解,反而是把枪口对准了这些徒手情愿的人们,刘和珍就是其中一位。而这一噩耗传到鲁迅的耳里是什么时候,鲁迅知道后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什么?很自然地就就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的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时代背景的插入是像行云流水那样地然,既能引发学生对刘和珍死因的了解的欲望,同时又将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连贯的讲下来。保证了整个课堂的连贯流畅。

有些背景,作者的经历并非讲得越多越好,其实,与教学重点难点无关的可不讲,不要为了讲背景而讲背景,为了讲个人经历而讲个人经历,比如讲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大可不必讲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或许讲这些的时候同学有一些兴趣了解,但是这和这篇诗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没有多大的关联,也和精湛的琵琶声的描述没有交集,这样处理反而会让一些学生对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还比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那荷塘上的淡淡的月光,月光下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像珍珠一样的荷花都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的享受,如果在这篇文章中硬是要加入关于当时时代背景详细的介绍,那血雨腥风之感无疑会破坏这份荷塘的静谧和安宁,所以讲这篇课文,不要去做过多的政治图解,学生了解这里有一种伤感即可。不要引入太多的关于当时革命失败流血牺牲的内容。

当然有些人生经历是有必要细讲的 ,比如《再别康桥》这首诗,它表达了徐志摩先生对康桥的生活的眷恋和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同学如果是单纯看那首诗会觉得康桥很美,但是对徐志摩的那种极度眷恋却没有很深的体会,于是笔者在课堂上笔者就把他的三段爱情细讲了一下。他和张幼仪的像枷锁一样的婚姻,他的对世俗的叛逆给他带来了外在的舆论压力,他和陆小曼千辛万苦走到一起,结果陆小曼抽上了毒品。这些对他而言,无疑不乏折磨和痛苦。而徐志摩最美的时光就是和他最爱的女人林徽因在康桥那自由的国度里相识相恋的那段时光。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懂得他之所以爱康桥已经爱到骨髓的缘由了,能体会到他离开康桥是有着万分的不舍,尽管笔墨轻盈。

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就是这样,它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无论是放在一堂课的开头还是在其它位置,是取还是舍,是略还是详,都是可以的,只要它应用得当,能很好地为我们的中心服务,优化我们的课堂,就是好的,所以未必就要放在开头,也未必就要多讲,将它灵活使用才能让课堂更有吸引力,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析时代背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天地,2010.

猜你喜欢
康桥时代背景首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