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理念引领下开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7-03-21 20:18丁声俊
中州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新模式网络

摘要:“五大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学中国化的卓越理论成果,具有理念的杰出首创性、理论的完整体系性和精准的实践指导性。新理念是我国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卓越思想灵魂和高效实践指南,将引领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应以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粮食产业经济产业化、融合化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建立健全粮食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等“四链”网络,促使粮食产业经济向“强、大、优”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开拓粮食产业经济新局面。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粮食产业经济;新模式;“四链”网络

中图分类号:F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023-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学中国化的卓越理论成果,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理论的首创性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性。它必将对国家发展全局包括各系统、各领域、各产业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贯穿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引领粮食产业经济沿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向前迈进。

一、新理念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思想灵魂和卓越指南1.“创新理念”是牵动粮食产业经济前行的“牛鼻子”

创新就是通过不断的“破旧立新”牵动变革。一部经济乃至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破旧立新”的历史。社会不断变迁,技术不断飞跃,产业不断升级,文化不断演进,导致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本质。其言下之意是指,所谓创新就是“破旧”,包括打破过时理论的框框,破除过时制度的桎梏,消除陈旧技术的障碍,冲破陈旧文化的束缚。与此相对应,必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促使创新成为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灵魂,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有力“双翼”。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更是农业粮食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力,是加强粮食产业经济的根本支撑。可以说,抓创新就是抓粮业发展,谋创新就是谋粮业未来,不创新粮业就会落后。在当今粮食领域,创新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其内涵愈益深厚,外延愈益宽广,地位愈益提高,被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成为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经济稳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持续前行的“牛鼻子”,有力牵动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协调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交响乐的“主旋律”

如果把“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视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种新理念都是这部交响乐有机构成的一个乐章。整部交响乐的鲜明主题就是促进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贯彻始终的主旋律就是协调。从内在联系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但相互呼应、协调一致,既服务和服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丁声俊,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100037)。

从于“粮安天下”的总目标,又彼此配合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协调发展观,简单说就是解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调”和“失衡”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木桶效应”的“短板”问题,即通过协调发展补上粮食产业经济的“短板”。由于协调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强化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化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当然,协调发展必须具有协调主体、手段、机制与模式。协调始终与发展相联系,是一个动态的和相对的过程,无限延续,永无终极。

3.“绿色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绿色象征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使人联想到和谐与希望、生命和生机。绿色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色彩的表现,而是被赋予了深度生态的蕴涵,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融合发展的“生命力”。“绿色理念”将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生富有生命力的重大战略转变。其一,绿色发展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与绿色发展相适应,必须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粮食产业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悖论。其二,绿色发展是一场空前的生态革命。粮食产业经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经营领域的一场变革,而且是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现代化治理的必要手段,还成为粮食产业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其三,绿色发展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鉴于长期以来实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负面后果,彻底转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采用“3R”(Reduce,Reuse,Recycle)循环低碳发展原则,变以要素投入為主为以科技增强新动力为主,促使资源利用合理化、减量化和再利用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开放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开路机”

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不断扩大市场、粮食事业不断进取的重要法宝,也必将使粮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越来越紧密结合。依照“共赢”的逻辑,“开放理念”就像开路机一样,有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开拓发展,拓展粮食及其制品、服务的更广阔市场,即为粮食产业经济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包括国内市场空间和国际市场空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产业经济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融入“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打造“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5.“共享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情怀”

所谓“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就是“民本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共享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就是要大力弘扬“黎元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忠实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即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宗旨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实现人民的期盼。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绝不可遗忘或忽视贫困地区还有5500多万处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产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同时,共享发展还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发展能否取得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民众能否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当然,这需要更具延续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制度安排,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化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丰硕果实,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新路径和新模式1.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划,绘制其未来发展新愿景

以新理念为引领,就必须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以卓尔不群的智慧和境界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包括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第一,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即以新理念为引领,浓墨重彩绘制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一,建立健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市场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市场制度化、规范化。其二,建立健全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合理关系,动态地保持平衡化、协调化。其三,建立健全市场营销和市场信用体系,包括普及连锁制、代理制,以及超市、配送等现代业态形式,并探索推广“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立商品回溯、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实现诚信化、放心化。其四,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实现从田头谷物收购,到仓储、加工、物流、供应,直到餐桌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起来,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其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条例体系和全方位覆盖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强化粮食市场监管法制化、严格化。其六,建立健全现代谷物储备体系,使得储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实现仓储绿色化、智能化。其七,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农牧、农渔、农林,以及农林牧结合的生产模式,探索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粮食产业经济形式,实现农业粮食组织经营生态化、融合化。其八,建立健全粮食产业“双创”体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蔚然风气,以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广泛开展自主创新,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创新能力集成化、前沿化。其九,建立健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科技、环保,以及节粮等产后服务,向农民提供代储存、代加工、代烘干、代质检、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实现服务综合化、专业化。其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监控市场,实现宏观化、间接化、高效化。

第二,强化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协调。要从根本上克服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结构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弊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最佳选择。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以生产为基础,以流通为关键,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融合发展为新模式,必然会有力改革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掠夺式生产方式与浪费型消费方式,建立现代的集约型、精准型生产方式和节约型消费方式,引导和强制所有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事业、合作社、社团等,下同)对资源配置进行权衡取舍,做出最佳选择,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生产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补上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短板,促使“两端”结构相协调、相平衡。

第三,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方式。这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个体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前者如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劳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后者如无止境地贪图物质享受,追求豪宅、豪车与豪华生活,过度地追求“食不厌精”——精米、精面、精油,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粮食产业经济是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的最佳形式,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把粮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置于产业的层面和地位,从合理、有效、综合利用资源出发对粮食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深入探索粮食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在不断深化探索中,以农业粮食资源的稀缺性和个体的自利性为出发点,以“理性个体”假设为逻辑起点,在此假设基础上采用个体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經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与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最有效、最可持续利用的配置。如是,就从粮食产业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开辟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形式。

2.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开拓发展新路径

新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思想灵魂。新理念是“导航仪”和“指路灯”,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指向引路、谋篇定策。在新的坐标系下审视,新理念有力引领粮食产业经济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即遵循规律科学实干,开拓进取创造性实干,瞄准“短板”有针对性实干,以人民为中心奋发实干,让新理念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第一,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即必须注重启动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和各种要素,特别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与此相应,凡是与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畸形发展、竭泽而渔、自我封闭、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做法和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彻底摒弃。从而,形成粮食产业经济新体系、新体制、新机制,开拓新空间,增强新动力。

第二,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为克服目前粮食行业各要素间孤立、分散,犹如一包山药蛋的状况,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粮食产业经济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即把诸多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要注重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三,不断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把生态视为资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粮业兴;生态衰,则粮业衰。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可有效加快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开拓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能防止和减弱面源污染,改善土地、水源等要素禀赋,治理粮食等农产品“病态产能”,扩大“健康产能”。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不断扩大粮食产业经济的市场话语权。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发展方式,可促其扩大开放、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粮食市场。在开放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实施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措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制度性话语权。

第五,不断增强民众对共享成果的获得感。一个大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包容的制度设计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无法实现其长期持久健康发展。以“共享理念”为引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着力为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力量创造条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显。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民生底线,确保全体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到足以维持健康需要的食物等生活资料”。尤其是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精准扶贫脱贫,注重机遇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布局,必将产生多面性、综合性、突破性效应。其中,最具实质性突破的是创新开拓发展新路径,即以创新发展克服低端重复的“乏力之路”,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和新的有效需求;以协调发展克服畸轻畸重的“失衡之路”,开拓新领域,提高粮食产业平衡性和整体性效能;以绿色发展克服污染、恶化环境的“粗放之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开辟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以开放发展克服画地为牢的“封闭之路”,积极妥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以共享发展克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的“不公之路”,弘扬“民本”宗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3.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略,探索发展新模式

在推进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共享性、绿色性、整体性等特点,整体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两侧”结构将趋向协调。适应这些特点,必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勇于探索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特别是要锐意开创其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

第一,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经济学视角冷静反观和反思,我国粮食产业在取得辉煌“奇迹”之后,隐藏着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缺失的问题,即更多地把它当作单一化的“产品”,抑或是“商品”,而未把粮食当作一种产业经济去谋划策略、绘制蓝图、创新驱动、开拓未来。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表现为“五大短板”:一是虽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短板”;二是虽然粮食生产量、收购量、库存量多年连续增长,但与消费结构演变与升级比较,结构性“短板”很突出;三是虽然粮食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展资源节约型和效益型经济的要求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效益的“短板”仍普遍存在;四是虽然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中已增强了生机与活力,但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比,现代服务的“短板”仍很常见;五是虽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日益相互依存、相互结合,但与粮食大国地位相比,拥有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的“短板”不容忽视。上述表明,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性,是导致粮食产业陷入困境和困难的根本原因。当前补上这些“短板”的根本举措,就在于以振兴粮食产业经济为抓手,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要坚持承继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继往开来的重大措施,既有承继性,更有创新性。所谓承继性,就是继续坚持和扩大粮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制度。例如,粮食省长负责制、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多种形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现代业态”的普及等,都需要承继和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视为金色的双翼,振翅起飞,勇于探索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新模式。

第三,开创粮食产业经济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所谓融合化发展,是指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进行产业化组织经营的升级版。综合国內外研究和实践经验,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条件下,在产业边界和交叉环节重组而形成新产业模式。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包括:以农业粮食种植业为基础,以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形式的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以综合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宗旨,以利益共享(利益合理分配机制)为联结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等方式,把劳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粮食生产、产品加工,以及销售、餐饮、休闲等第三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所谓“六次产业”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农业粮食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在农业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都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要素优化组合、融合化发展为途径,开拓粮食产业经济走上更有效、更协调、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四链”系统构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并把“四链”相互协调地“链结”甚至有机地融合起来。不同产业的融合方式各不相同: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融合;有完全融合和部分融合;有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以及混合性融合;有高新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重组融合等。可见,“四链”之间的“链结”或融合,是一个攸关多部门、多产业、多产品、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深化改革过程。对于如此复杂艰巨的产业经济的创新事业,必须以新理念为引领,探索开拓粮食产业经济新局面。

1.构建粮食产品链和产业链

第一,构建粮食产品链。所谓粮食产品链,是指由粮食产品的上下游关系构成的链条,这也是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在对初级原材料和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乃至精加工过程中形成粮食产品链,不仅能够提升粮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有利于减少物流消耗和减轻污染,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经济、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确定适合区域发展的粮食产品链结构,包括现有的产品链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链。对于现有产品链,应分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主流产品链进行延伸和加强。对于潜在产品链,重点关注短期内较易实现的产品链,同时考虑能否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协同和协力发展。当前在构建稳定的粮食产品链时,要注重做到三点:一是每个产业环节都必须选择最佳的资源利用形式,促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二是不可一味追求产品链的最完整和追求形成最终产品,而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发展形式;三是始终注重不断提高产品的“三品”特性,即优化品质、提高品位、创造品牌。这是构建粮食产品链的核心,也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基础。

第二,构建粮食产业链。当前,我国粮食企业“小而散”“多而乱”,像一袋山药蛋互不粘连,这种状况导致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对于这些弊端必须标本兼治,尤其要采取治本之法,即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链。所谓粮食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产业形态,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建立完整的粮食产业链的实质在于,实现不同产业链条、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建立粮食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的关系。每一种粮食产业链都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维度”的概念,它们相互对接、相互依存、优化组合,形成对接机制,如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为按照实际情况构建粮食产业链,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粮食产业链的集聚,即相关粮食产业活动的集合集聚。对粮食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可以产生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促进小型企业成长壮大,促进企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促进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降低成本等。二是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探索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企业群。一般说,粮食产业链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前者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环节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各种具体生产制造;后者是指在狭义产业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使延伸到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即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则拓展到第三产业,即扩展到市场服务环节。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基本上属狭义产业链,今后应向广义产业链发展,即探索和开拓农业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

2.构建粮食价值链和供应链

第一,构建粮食价值链。鉴于目前大多数粮食企业对成本管理认识薄弱,实践存在缺陷,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引用价值链管理和分析法。所谓粮食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给顾客生产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劳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集成。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由此进而派生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两大部分。概括而言,价值链管理分析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的基础性,即价值是价值链的基石,由各种价值活动才构成价值链;二是价值链的整体性,企业的价值链都体现在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三是价值链的异质性,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和产业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链。价值的关联性导致产生一种效应,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具有丰富的内涵,即在采用价值链管理分析中,把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视为重要内容。所谓无形资产就是,凡一切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没有任何物质实体的资产,都属于无形资产。它具有非独立性、转化性、交易性、潜在性,以及增值性,在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起关键作用。

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价值链管理分析方法。实践证明,粮食企业把价值链理念和分析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就会把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置于整个系统价值链中进行分析,即从战略高度分析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价值链的关系,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過程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与顾客的关系;市场(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开发及产品促销与分销的关系。通过从整体视角处理这些关系,就会收到“四减”的效用,即简化业务环节,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损耗,减少人力使用和减轻环境污染。这意味着,粮食产业的资源消耗减少,成本降低,综合效益提升,把粮食产业经济引向高端价值链。

第二,构建粮食供应链。随着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粮食集中度明显提高。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从“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跨区域流通量超过2亿吨。然而,粮食物流却成为粮食供应链的“短板”和“瓶颈”。目前,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配送系统和保鲜条件等都相当落后。全国粮食传统物流“大而全”“小而全”“多而散”“多而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致使物流设施孤立分散,未形成现代物流的完整系统,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此,必须积极建立健全粮食供应链。

所谓粮食供应链,简单说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业务活动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作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完整的网链结构。粮食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环环相连、相依为命。粮食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成长和做大、做强、做优,除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外,还必须采取更有竞争力、更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粮食产业经济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把“6R”管理方式深入到各个环节,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把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这“6R”保障粮食供应链能完全满足客户的意愿,即时间短、数量准、质量优、运距近、成本低、性价比高。

针对目前我国各种物流设施互不关联的状况,必须构建以“五主”为特征的粮食物流系统。“五主”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形式,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手段,以“四散”为主要运输形式,以“双创”尤其是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同时必须抓紧“两个关键”:一是狠抓健全新体制新机制的根本。要全面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打破地区封锁、画地为牢、部门分割的孤立封闭状况,树立全国“一盘棋”,整合和建立统一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现代“大物流”系统。二是狠抓粮食“四散化”的关键。即发展被称为“粮食运输方式革命”的粮食散储、散装、散卸、散运。实现粮食“四散化”,大大提升粮食供应链的水平,具有提高供应效率、节约运输成本、减少资源损耗,加强粮食供应调控能力等重要效用。

上述“四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健全相互结合的、全方位覆盖粮食产业经济的“四链”网络,就会使产品链的基础更牢,产业链的纽带更韧,价值链的核心更强,供应链的条件更优,“四链”扭成合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迈向“强、大、优”和价值链的高端。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关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研究[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2]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3]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丁声俊.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3).

[5]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J].学术月刊,2016,(7).

[6]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J].学术月刊,2016,(8).

[7]丁声俊.对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16,(11).

[8]丁聲俊.试论粮食流通现代化[J].农业展望,2007,(5).

责任编辑:澍文

Cre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Leading by the New Ideas

Ding Shengjun

Abstract:Fiv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excellent theory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ssessing good originality in its concept, full system in its theory, and accurate guidance in its practice. The new concepts are prominent sou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guidanc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which will lead it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It′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market forces, explore the new path and mode of the industrialized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completely build up the network of four-chains of production, industry, value and supply, promote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to transform to a strong, large and excellent one and to the high top of value chain,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Key words: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a new mode; network of four-chains

中州学刊2017年第2期房地产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2017年2月中 州 学 刊Feb.,2017

第2期(总第242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2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新模式网络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