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017-03-21 22:19董锁成张佩佩李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年3期
关键词:熵值法综合评价

董锁成++张佩佩++李飞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重点地区,其人居环境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人居环境质量计算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其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静态定量化评价和动态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①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最大,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时空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大,是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②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且增速较稳,增幅较小;各要素间的协调性均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系统层的评价值除人文环境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式上升态势;领域层的评价值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③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且排名相对稳定;各要素间的协调度等级差异较小,但起伏变化较大;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内部级别差异显著,可分为较好、一般、较差、差4个等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针对山东半岛不同城市人居环境问题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协调对策,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不仅要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城市群的短板建设,推动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还要符合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科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山东半岛城市规划研究与实施力度,探索“多规合一”模式。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熵值法;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3-0155-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3.019

人居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2-3]。然而,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住所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2-7]。目前,人居环境研究多关注于人居环境质量[8]、宜居性[9]、满意度[10]及其与其他指标的关系[11]等方面的多指标定量研究,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8-16],研究空间和尺度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12]。城市群是国家推动城市建设的主体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肯定了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人居环境重点地区的地位。因此,探讨城市群内部的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研究区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8个城市,总面积达7.4×104 km2,常住人口4 495.82万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板块和北方主要的城市密集区之一,是黄河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区。近年来城市群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有6个城市曾获联合国或中国人居环境奖,是中国首个“人居奖”城市群。但仍存在空间发展不平衡、人居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深入系统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居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及其优化调控模式,对于促进其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全国乃至世界同类国家和地区城市群人居环境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依据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现状,结合已有的指标体系[15-19],参照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指标[20-21],并咨询相关专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操作性等因素,从人文、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主要方面系統构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董锁成等: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2.2数据来源

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并以2000—2014年的统计公报作为数据的补充。

3研究方法

3.1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3.2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3.3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计算模型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评价函数,将指标权重wj与各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x′ij进行合成运算[9],得出

3.4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模型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核心不仅在于综合评价值的高低,还在于单个评价指标间协调状况的好坏。协调度Ai的计算公式为:Ai=1-Si/Mi,式中,Mi为第i城市评价值的平均值,Si为第i城市评价值的标准差。Ai介于 0—1之间,其值越大,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16](见表2)。

4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4.1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各系统层权重由大到小为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见表1),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层面,该层面与其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的关联性最大,协调发展城市社会环境建设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首要任务。

领域层中经济实力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的权重最小,指标层中的燃气普及率权重最大,且是唯一权重大于0.03的指标,相应地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权重,这表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以及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燃气发展水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影响颇深,这些方面时空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大,是制约人居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

4.2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分析

4.2.1人居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

从整体态势来看,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且增速较稳,增幅较小(见图1),由2000年的4.33上升到2014年的5.73,年均增长率为2.03%。但是,2006年和2011年出现了相对下降趋势,主要与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下降,城市污染尤其是部分工业污染源超标排污有关。

4.2.2人居环境系统层评价值除人文环境外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

从系统层来看(见图1),2000—2014年除人文环境的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系统层的评价值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式上升态势,且社会、生态环境总是高于人文、经济环境的评价值。 ①人文环境指数在2000—2003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并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1.078;2003—2008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2008年接收四川灾区孩子到山东免费就读,增加了学生人数,成为这一时期人文环境指数达到最低值0.916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后人文环境不断改善,评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②与人文环境指数大致呈反向发展趋势的经济环境指数在2000—2014年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904上升到2014年的1.398,并在2005年超过人文环境指数,摆脱了排名最后的位置,这一趋势的形成主要是由经济因素的滚动发展特点即其发展变化具有累计效应所决定的。③社会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5年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204增加到1.316,年均增长率为1.7%,增速不

明显;2006—2010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在2009年超过生态环境指数,位居第一;2011—2014年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2.8%,明显高于2000—2005年。④生态环境指数是系统层中变化波动频率最高的,大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18上升到2014年的1.6,增长了35.4%。2003—2007年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环境相似,二者明显呈正相关。

4.2.3人居环境领域层指标评价值差异明显

在领域层中(见图2),经济实力、生态压力和基础设施2010—2014年的评价值较高,均超过了0.615,其人居环境间持续差距也最为明显,均大于0.23。其中:①经济实力的评价值最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增幅较大;②生态压力的评价值虽也在不断上升,但2005年之后变化幅度较小,这与政府采取的生态管治措施有关;③基础设施的评价值在2000—2010年是逐年增加的,且增幅较为均衡,但2014年出现了回落趋势,主要是由于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邮电服务业带来了冲击。

人口环境、城市污染、经济效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环境和城市绿化这七个领域层的评价值较低,其中:①人口环境和城市污染领域的变化程度微弱,变化幅度小于0.1,变化趋势不稳定;②经济效率、社会保障和城市绿化领域评价值呈逐年递增趋势,社会保障受政府就业保险政策的影响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其他二者,经济效率和城市绿化的变化特点分别与经济因素所具有的累计效应和城区园林绿化扩面增绿有关。

4.2.4人居环境各要素发展协调

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各要素间的协调度在0.757—0.881之间,均达到中级协调等级(见表2),但是达到高级协调等级的年份较少,只有2000年、2001年和2006年,且这几年的综合评价值明显低于其他几个年份,说明是处于低质量水平的高协调等级,因此,在促进各要素指标协调发展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4.3山东半岛市域尺度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山东半岛各城市的评价值(图3、图4)和指标间的协调度(图5),并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四个时间断面的矢量数据与ArcGIS相结合,依据评价值的最值、均值及城市群内部人居环境质量值的特征,划分出较好(8.5—9)、一般(8—8.5)、較差(7.5—8)、差(7—7.5)四个等级,生成各等级城市空间分布图。

4.3.1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排名相对稳定

由图3和图4 可知,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大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个城市增加了0.97个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87%,仅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表明山东半岛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在逐步提高,与城市群整体发展趋势一致。

山东半岛各城市中,青岛、东营、威海的人居环境质量较高,大致在前三名徘徊,个别年份略有差异;淄博、潍坊、日照的人居环境质量始终位列后三名,虽在不同年份有所变动,但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济南和烟台的排名较为居中,一般位居第四、五名,个别年份会上升到第

三名。总体来看,不论是排名靠前还是靠后,各城市排名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变动,相对较稳定。

4.3.2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从图3可以看出,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①2000年东部的青岛、烟台、威海,西部的济南及北部的东营都处于较差级别,而中部的淄博、潍坊、日照处于差级,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值均低于7.5,与前者的差距最大达0.73。②2005年东部的青岛、威海和北部的东营人居环境质量上升为中等水平;中部的淄博、潍坊和日照人居环境质量等级虽有提高,但仍落后于东部

城市,处于较差级别;济南、烟台保持原等级,变化不大。③2010年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较为均衡,除日照仍处于较差等级外,其他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均大于8,处于中等水平,这种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与日照的人文、经济和社会环境较落后有关。④2014年东部的青岛、威海,西部的济南及北部的东营都处于较好级别,中部的淄博、潍坊、日照和东部的烟台人居环境水平尤其是经济环境水平略差于前者,处于中等水平,与2000年的空间格局相似,不能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总体来看,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差距显著,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且没有城市进入更高级别的发展水平,各城市在推动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

4.3.3各城市人居環境要素间的协调度等级差异较小

2000—2014年山东半岛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间的协调度在0.737—0.89之间,都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等级差异较小,但起伏波动较大(图5)。潍坊市在2006年达到最大协调值0.89,东营仅次于潍坊,都达到了高级协调水平。总体看来,城市内部协调性建设良好,但是处于高级协调等级的城市较少。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强项指标的继续建设和弱项指标的强化建设,以提高城市指标间建设的协调性,最终建成一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研究综合运用熵值法、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计算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了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值及各指标间的系统协调度,并将山东半岛各城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的人居环境矢量数据与ArcGIS相结合,生成各等级地市空间分布图,对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最大,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时空发展不均衡,是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②人居环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要素间的协调性均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人文环境方面;③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逐步提高,且排名相对稳定,协调度等级差异较小,但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内部级别差异显著,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需针对各城市的发展弱项提出适宜的发展对策。

5.2建议

(1)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环境水平是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日照、潍坊、淄博和烟台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低于其他城市,相应的经济环境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不能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要顺应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要求,经济新常态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2)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短板建设,推动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文环境始终落后于其他指标,是其整体发展的短板,亟需加强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人口密度,扩大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改善人口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环境。

(3)山东半岛各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要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①着重改善青岛、济南、威海和东营在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与其他指标的差异,促进指标的协调发展,并查看其他方面是否还有进步空间;②加大措施力度着力解决潍坊在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不仅要与其他指标协调发展,还要追赶其他城市的经济水平;③淄博的生态环境是其整体发展的弱项,要注意减少城市污染,加强城市绿化建设;④烟台的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要继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⑤日照的提升空间最大,要加强加大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全面改善日照在人文、经济和社会环境方面的不足,提高人居环境整体质量。

(4)人居环境建设要符合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根据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基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今后应着力关注以下方面:①要加快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这是实现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环节和保证。要重视互(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绿色环保科技优势,推进城际间、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城市运行效率;②要科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城市产业要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产业转型升级;③要加强城市规划研究与实施力度,探索“多规合一”模式,适应新常态新要求。以科学的规划为依据,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保障,实现多领域最佳组合,保证人文、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8-39. [WU Liangyong.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6:38-39.]

[2]UPADHYAYA J K, BISWAS N, TAM E. A review of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 assessing storm water system sustainability[J].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4,41(6): 483-492.

[3]BENSASSI S, RAMOS L M, ZARZOSO I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trade: evidence from Spanish regional export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15,72: 47-61.

[4]THERRIEN M, TANGUAY G A, GUERIN I. 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 urban resilience: a search for indicators applied to public health crisis[J].Resilience, 2015,3(1):18-39.

[5]EVANS G W. Environmental stres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286-324.

[6]CAMARDA D, ROTONDO F, SELICATO F.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urban shrinkage: issues and scenarios in Taranto[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23(1):126-146.

[7]李雪銘,杨俊,李静,等.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LI Xueming, YANG Jun, LI Jing, et al. Geographic perspective of living environmen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8]李雪铭,晋培育.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2012,32(5):521-529. [LI Xueming, JIN Peiyu.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32(5):521-529.]

[9]王坤鹏.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J]. 经济地理,2010,30(12):1992-1997. [WANG Kunpeng. Evalu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livability: a case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Chinas four municipaliti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12):1992-1997.]

[10]丛艳国,夏斌,魏立华. 广州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人群及空间差异特征[J]. 人文地理, 2013, 28(4): 53-57.[CONG Yanguo, XIA Bin, WEI Lihua. Research of polarization and human settlements satisfactory of communities in Guangzhou[J]. Human geography 2013, 28(4):53-57.]

[11]XIONG Ying. Uncertainty evalu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hangsha Cit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6):1123-1137.

[12]李雪铭,田深圳. 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J]. 地理科学,2015,35(12):1495-1501.[LI Xueming, TIAN Shenzhen. The geographic scal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2): 1495-1501.]

[13]李宇,董锁成.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97-603. [LI Yu, DONG Suocheng. The study on effect between population gather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of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 China rural region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17(5):597-603.]

[14]李雪铭,张春花,张馨,等.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91-96. [LI Xueming,ZHANG Chunhua, ZHANG Xin, et al.Quantitatine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for human settlements:take Dalian as an exampl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1):91-96.]

[15]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 地理科学,2007,27(1):17-23. [ZHANG Wenzhong.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 inner citi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27(1):17-23.]

[16]李帅, 魏虹,倪细炉,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25(9):2700-2708. [LI Shuai, WEI Hong, NI Xilu, et al. Evalu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quality in Ningxia based on AHP and the entropy method[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4,25(9):2700-2708.]

[17]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OU Xiangjun, ZHEN Feng, QIN Yongdong, et al. Study on compression level and ideal impetu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27(5):993-1002.]

[18]李丽萍.宜居城市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5-31. [LI Liping.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city[M]. Beijing: Economic Daily Press, 2007:25-31.]

[19]李雪铭,姜斌,杨波.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6):129-131. [LI Xueming, JIANG Bin, YANG Bo.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case of Dali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12(6):129-131.]

[20]杨士弘. 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52-256. [YANG Shiho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252-256.]

[21]张云峰. 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的背景、原则与重点[J]. 城乡建设, 2010(10): 7-10. [ZHANG Yunfe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ving environment award for revision of the background, principles and key point[J].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10(10): 7-10.]

[22]李伯华,陈容,刘沛林,等. 湖南省人居环境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9(1):125-131. [LI Bohua, CHEN Rong, LIU Peilin, et al.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5,49(1):125-131.]

[23]乔家君.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 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 [QIAO Jiajun.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in Hen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J]. Resources science, 2004,26(1):113-119.]

收稿日期:2016-11-09

作者簡介:董锁成,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区域生态经济研究。Email: dongsc@igsnrr.ac.cn。

通讯作者:张佩佩,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与区域生态经济。Email: pearlzhang2015@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批准号:2007FY110300)。

猜你喜欢
熵值法综合评价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结合的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