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7-03-21 13:54茆海峰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策略分析能力

茆海峰

摘要:近年来,历史卷中的第45题,作为三道选考题之一,选考人数约占三分之二。本题命制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因而对其进行解析,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旨展示错误的案例,分析成因,反思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分析;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13-02

原题如下: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A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 B扩大入选范围;

C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 D 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A加强皇室地位; B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

C 抑制旧士族的影响; D有利于维护统一; F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1.案例的呈现

本题福建省均分7.7分,第一小题均分5.78分;第二小题均分1.9分。笔者参与本省的评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各式各样的案例,多数案例具有相似性。

第一小题,考生的典型案例:修改氏族志,一视同仁,不受地域,各族平等,以当下不管前身;或者,修总谱,全国各族有影响力的家族排等级,当下的官员作等级,不以族谱作任官依据。

第一个采分点,多数学生可以答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想概括却归纳不出,只写《氏族志》,还把修撰和修改混为一谈。 第二个采分点,考生基本上能涉及,失分点在于把不限地域,不分民族理解成各族一律平等。第三个采分点,不以门第作为选官的依据,部分考生能够总结出,有些考生却当成以门第作为选官的依据 ,或者直接照抄材料"不作为选官的依据" 缺乏没有主语。第四个采分点,很多考生 "止取今日官爵"理解成禁止当时官职分等级。

第二小题,学生的答题错误集中在以下方面: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员选拔,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公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行政效率,缓和民族矛盾。

学生把谱牒改革的作用分析成近现代的政治改革。他們没有弄清中央集权与提高皇室之间的关系。混淆概念在时空中的位置与意义,有些考生将内容理解成影响,或者直接照抄材料。

2.原因的探究

学生所呈现的错误,值得关注甚至警惕,此类错误过于普遍性。若从表面来讲,是学生问题,但是深入研究,不难发现,有时候就是教学的误区。简言之,学生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知识与能力层面。

该题考查的是唐代谱牒改革,解析两个小题,都需要调用唐朝主干知识,尤其是涉及第二个设问。第二个小题的得分率特别低。要么没看懂材料,张冠李戴,把概括的内容当成改革的作用;要么解题的落脚点在中央集权方面,中央集权作为主干知识,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刻地理解。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两对矛盾,探讨如何使得权力高度集中。而谱牒改革抑制士族影响,提高皇室地位,提升的是名誉与地位,而不是权力本身。主干知识没有被学生吃透,追根溯源,它是教师搭建并传授的,不是学生建构的,无法形成他们本人的知识树。

个人的知识树须有清晰的概念,然而学生经常会混淆概念。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概念弄清楚,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包含理解概念在时代的位置与意义。

概念在不同时空中,它的意义不尽相同。同一时空中,学生也会不理解甚至搞混概念。比如谱牒改革内容之一,就是修撰总谱。很多学生写成修改总谱。修改一般是指改正文章与计划的错误而修撰是撰写、编纂的意思。再比如"止取今日官爵",考生理解成禁止取今日官爵。

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概念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会发生颤变。有些考生把古人打扮的像现代人。例如考生把谱牒中改革不分民族理解成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词,是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民主在今天来说这是一个好词,有学者论述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翻开古希腊的历史,民主却是个贬义词。

同一时间,不同的空间,它的意义也不一样。本题考生谈到社会公平,中文语境,更多代表社会群体的正义;西方语境,代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唐太宗的做法,只是重新划分阶层社会地位,底层人民并没有因此而获益,和社会正义毫无联系。在不同时空里,概念的意义变化更大。澄清概念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又比较困难。概念的发展线索及其时空变化,45分钟的课堂是难以企及的,通常的做法老师在课堂进行的讲解,课后布置定量的习题,终究缺乏系统性与深刻性,可喜的是有些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积极尝试概念教学法。

至于考生的能力层面,主要探讨获取信息的能力。该题考生的错误呈现三个方面(至少部分如此)。第一方面,缺乏有效思考,照抄材料,缺乏对材料的提炼与概括。第二方面,叙述语言散文化,缺少历史味。绝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毕竟中文的训练里要求语言要出精炼,肯定的是历史教学的不足,历史有自己的学科特性,简单地说,让历史回归历史。传统的历史教学,特别重视知识层面的积累与训练,忽视历史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本身就是历史教育的基础,也是最难的抽象性思维。然而历史写作重要性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方面,毫无美感的要点化。考生的卷面中,经常会出现没法串联的词语,但是按评分细则,还要给分,令人不解。真正令人绝望的是,一旦出现论述题,学生竟然写不出完整的语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反思:一方面,常规教学中,老师传授大量的知识,并以知识要点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学生记忆;另外一方面,评分细则的要点化。两者的双重导向,几乎很难找寻卷面上完美的历史叙述案例。这不符合历史教育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历史学科素养。好的愿景,学生能够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前提都离不开有效简洁的叙述。

获取信息为什么如此难呢?哪里出现了问题?有人说学生们会偷懒,时常会放弃积极思考的训练。问题是也有不少勤奋的学生,似乎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不太理想。他们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材料读不懂,其次就是不知如何提炼。他们读不懂材料,根源在于读的书太少,又不会方法。现今的教学体制使得阅读历史著作的学生屈指可数。另外,谈到阅读技巧这一块,就笔者的观察,做的不够好,学生缺乏好的系统地训练。通常的材料训练,是在已有设问的基础上进行的。设问都是给定的,他们看到材料很难产生自己的问题意识,想着怎么解决别人的问题。

学生被动地接受训练,而且还要受到标准答案地审判,难以突出学生的主動性。

3.策略的转变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学的误区,必须转变观念,紧扣的核心点是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拓宽历史教学的边界。

首先,加大阅读量,阅读的对象既要有教科书,也要有其他的经典历史著作。仅仅阅读教科书难以应对全国卷,文科的生命线就是阅读,不断地阅读既能扩充知识,也可以帮助差生拓展知识边界。一般情况,教学时间比较紧凑,鼓励并带动他们读经典,即使一本亦可。阅读经典,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借鉴学界先进的读书方法,训练学生文本阅读能力,让学生少走冤枉路。

通过阅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建立一套知识网络,链接知识与知识,形成大的历史观。在树中,增加相关核心知识点或者舍掉某些知识点,形成树的主干与枝叶。教师需要澄清主干知识,学生更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教与学两者的合流。

学生须有问题意识,否则难以应变新情景。特别在材料教学中,鼓励学生设置问题,由他们本人或其他学生解答,最后让他自己给出理由与答案。既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用名词解释。通过训练名词解释,弄清楚概念的线索及其内涵。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锻炼学生的历史语言叙述能力。

猜你喜欢
策略分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