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的隐喻意象群

2017-03-21 22:31曹海月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分类

曹海月

摘要:对于《古诗十九首》,大部分研究学者都是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品评和解读,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给《古诗十九首》的隐喻意象加以分类,并立足于文本来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隐喻意象;分类

一、隐喻意象与《古诗十九首》

早在1936年,隐喻相互作用论的创始人里查得就曾指出:“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隐喻是一种话语修饰手段,它指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美莱考夫认为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张沛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认知策略,它能通过类比、投射向未知领域进行创造性扩展,从而生成新的知识与理解。诗歌语言运用隐喻,能提高表达效果,是一种积极的隐喻。黑格尔提到“隐喻是一种完全缩写的显喻,……(它)更多地是作为一件本身独立的艺术作品的外在的雕饰而出现。”可见,隐喻是一种含蓄敦厚的表达载体。而意象,是诗中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曰:“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处的意象是指“意中之象”。事实上,诗歌的创作就是诗人寻找客观事物来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愫能生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过程。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它的功能必定要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来发挥,而语言能否具有钟嵘所说的“一字千金”又往往使创作者有意或无意地要使用意象类的字词。所以,隐喻与意象两者存在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刘芳在《诗歌意象语言研究》前言部分提到:

诗人通过运用直觉联想或超常想象的思维运算方式来建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感性特征对应起来,从而建构出隐喻性的诗歌意象语言。

诗人使用隐喻手法,能让具象性的诗歌意象语言成为其主观情感的载体。早在先秦文章中,就已出现有对隐喻意象手法的阐述。如《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说的就是,最好的言辞应是字句浅近而意义深远。又如《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文章中想有简洁通畅的雅言,不仅得有渊博学识,还要有自详归约的能力,强调雅言之意具有深邃性、隐喻性。

而到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把“意象”作为学术用语用于评诗,认为: “……至《古诗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甚至认为曹子建诗的意象是全法《古诗十九首》的。可见,《古诗十九首》的隐喻意象是其魅力所在。唐皎然说:“《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隐喻意象的相互融合增添了诗歌语言意蕴的多重可能性,这一点在《十九首》中又有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源于其作者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简练语言的形象化。

二、詩中存在的各类隐喻意象群

(一)名词性隐喻意象群

1.无生命之隐喻意象群

在《古诗十九首》中,无生命之意象群有:床、窗牖、楼、白日、浮云、衣带、风、陵、涧、石、酒、车、冠带、长衢、夹巷、第宅、宫阙、宴会、筝、曲、尘、阁、台阶、歌、兰泽、旧乡、长路、明月、夜光、壁、玉衡、孟冬、星、白露、时节、遗迹、北斗、轭、磐石、泰山、千里、庭中、怀袖、机杼、雨、河汉、水间、城、黄泉、朝露、药、郭门、丘、坟、墓、犁、田、薪、昼、夜、烛、云墓、裳衣、衾、袍、重闱、双扉、寒气、书、绮、被、胶、漆、泪。

在这些名词中,“衣”出现7次、“风”出现8次、“路”出现9次,“歌(曲)”出现6次,“车”、“夜”、“星(北斗)”、“石”、“陵(坟)”等词出现4次,“明月”、“楼(阁)”、“床”、“被(衾)”、“云”等出现3次,“衣(冠带)”、“白日(昼)”、“酒”、“旧乡”、“故物(遗迹)”、“袖”、“书(书札)”等出现2次,其余名词均出现1次。

2.有生命的隐喻意象群

人物(或人体某部分类)的意象有:君、游子、素手、楼上女、娼家女、荡子妇、荡子、王侯、杞梁妻、歌者、知音、夫妇、贱妾、河汉女、高足、佳人、美者、贤圣、神仙、愚者、王子乔、良人、故人、客。在这些隐喻意象中,“游子(荡子)”、“女”等出现3次,“佳人(美者)”、“神仙(仙人)”、“君”、“素手”、“客”等出现2次,其余名词均出现1次。动物类:胡马、越鸟、驽马、鸿鹄、秋蝉、玄鸟、蟋蟀(促织)、飞燕、蟾蜍、鸳鸯。在这些隐喻意象词中,“鸟类”出现4次,“马”、“蟋蟀(促织)”等出现2次,其余动物均出现1次。植物类:南枝、草、柳、松柏、芙蓉、孤竹、兔丝、女萝、奇树、绿叶、条、白杨。在这些植物中,“草”出现6次,“花(芙蓉、英)”出现4次,“枝(叶、条)”、“松柏”等出现3次,“竹(箕)”出现2次,其余词均出现1次。

(二)动词性隐喻意象群

统计《古诗十九首》中有:行行、别离、相去、会面、依、巢、蔽、返、归、守、生、娱乐、驱车、策、游戏、相索、相望、迫、具陈、弹、入神、唱、识、听、申、寄、据、有、结、为、徘徊、叹、惜、伤、奋、起、飞、采、离居、鸣、指、沾、逝、举、振、念、弃、负、结根、附、隔、思、老、来、含、扬、过、萎、执、攀、折、遗、致、擢、弄、泣、语、回、驾、涉、摇、遇、得、苦、化、相属、动地、变化、速、怀、荡涤、放、结束、被(披)、理、弛、整、沉吟、衔、上、望、夹、寐、寤、移、送、度、食、求、误、饮、疏、亲、出、视、摧、愁、还、不满、秉、游、为乐、待、爱惜、嗤、等、鸣、违、宿、累、梦想、见、欢、得、笑、携、处、无、眄睐、适、引、睎、倚、垂、沾、至、知、仰、观、言、思、置、灭、抱、惧、视察、裁、著、解、投、能、照、揽、告、引。

在这些动词中,“返(归)”出现了7次,“别离”、“思(念、想)”、“视(观)”等出现了6次,“有”出现了5次,“行”、“伤”、“奋(起)”、“欢(笑、乐)”、“弃(遗)”、“守”等出现了4次,“采”、“徘徊”、“生”、“折(摧)”、“来”、“娱乐”、“识(知)”、“化”、“怀”等出现3次,“依(倚)”、“巢”、“策”、“寄”、“为”、“发”、“飞”、“沾”、“老”、“含”、“执”、“苦”、“起”、“被(披”、“整(理)”、“寐”、“出”、“等”等词出现2次,其余词均出现1次。

(三)形容词性隐喻意象群

叠(字)词类意象有: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磊磊、戚戚、浩浩、历历、冉冉、迢迢、悠悠、札札、脉脉、茫茫、萧萧、杳杳、凛凛、区区。这些叠(字)词中,“皎皎”出现3次,“青青”、“郁郁”、“盈盈”、“纤纤”、“悠悠”、“萧萧”等词出现2次,其余叠(字)词各出现1次。其他形容词隐喻意象类有:素、阻、长、远、缓、老、晚、高、飙、红、贫贱、坎坷、苦辛、齐、绮、悲、凉、稀、旧、漫、明、皎、白、野、固、虚、孤、迟、亮、奇、绿、华、馨、清、浅、故、盛、衰、早、荣、逶迤、萋、速、局促、多、急、遥、白、广、浩、美、疏、亲、短、厉、寒、锦、独、古、前、巧、惨栗、满、缺、久。在这些形容词中,“长”出现13次,“远”出现9次,“素(白)”、“明(亮)”、“高”等词出现4次,“多”、“悲”、“凉(寒)”等词出现3次,“老”、“贫贱”、“苦”、“浩(漫)”、“固”、“孤(独)”、“绿”、“清”、“故”等出现2次,其余形容词均出现1次。

三、探析各类隐喻意象群

我们首先对诗中的名词性隐喻意象群的探究。这类隐喻意象群包括无生命隐喻意象群和有生命隐喻意象群。在无生命隐喻意象群里,用得较多的而且最容易引起人共鸣的隐喻意象物是“道(路)、风、衣、歌(曲)、车、夜、星、月、楼、床、被、云”等。在中国古代尤其中古以前,由于交通不便,“路”常常隐喻着艰辛跋涉、难有休止。而在《古诗十九首》里屡次涉及到路、道路,且多为漫漫长路,易使人联想到诗人对遥遥长路的迷茫怅惘情绪。这里的“路”与屈原在其诗中所谈到的“路”的蕴意不一样,屈原说的“路”是暗指要求索真理和探寻救国之路,而《古诗十九首》里的“路”是指广大文人怀抱功名利禄的理想而奔走仕途的道路。再如“年、岁、日、月、晨、夜、星、暮”等是对时光飞逝的敏锐体察。时间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人在这无情而又无限的岁月流失中生死循环着,于是人们便执迷不悟的寻求可以长生的丹药,访道求仙,但是肉体的生命永远无法与永恒的时间相抗衡。汉代的文人们对此特别敏感,往往是功业未遂而身先老。《古诗十九首》里有10首诗明白揭示了这类隐喻意象,见于《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这里,抒情主体在“今日良宴会”的欢乐场景里感受到的是“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的时不我待的凄愴。诗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哀情。“床”在诗中提到的往往是空床,无需言语,可以体会诗人“夜中不能寐”的痛苦心理。其余隐喻意象词,也多是从各个侧面间接表达了与以上名词大致一样的情感态度。

《古诗十九首》涉及植物意象的有10篇,见于:《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等;提到动物隐喻意象的有7篇,如《行行重行行》、《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等。作者通过这些动、植物意象表达自己对于爱情、亲情、生命等方面的感触和认识。在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隐喻意象群中,作者重点写了“胡马”、“驽马”、“鸿鹄”、“秋蝉”、“蟋蟀(促织)”、“飞燕”(“玄鸟”即燕子)、“蝼蛄”、“鸳鸯”、“越鸟”等动物;植物则主要涉及到了“草”、“花”、“松柏(陵上柏)”、“枝(叶)”、“白杨”、“柳”、“竹”、“树”、“芙蓉”等。这些动、植物意象无一不是作者主观情意的映射,如“促织”、“秋蝉”、“蝼蛄”这几种动物本身就生命短暂,将它们放入诗中暗寓感叹生命的短暂而自己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感慨。另外,诗中也流露诗人对美好的前途的希冀。“松柏”、“白杨”自古以来就多出现与坟墓之地,如《青青陵上柏》“陵”和“柏”,《驱车上东门》“北墓”与“白杨”、“松柏”,《去者日以疏》“丘”、“坟”、“古墓”与“松柏”、“白杨”,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死亡的来临。满载理想的文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想要入仕是何其艰难,心中的忧愁无处排解,只能以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抒情。

在有生命的隐喻意象群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有“君”、“游子(荡子)”、“楼上女”、“娼家女”、“荡子妇”、“远行客”、“王侯”、“杞梁萋”、“同门友”、“牵牛星”、“河汉女”、“佳人”、“美者”、“贤圣”、“神仙”、“王子乔”、“良人”、“客”、“故人”、“我”等。在这些诗中,主人公主要为游子、思妇、客、神仙、贤圣等,其寄托的情思无非是思妇怀人之苦、文人功业未遂的苦闷、感叹岁月流失的惆怅等。以上所有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以及人类构筑了一幅生动活跃的隐喻意象图: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个人前途以及命运的多舛烦忧,只能转移注意力。

接着,来进入动词性隐喻意象群。这些隐喻意象群出现了两次以上的有“行行、别离、相去、会面、依、巢、蔽、顾返、归、独守、娱乐、驱车、策、相望、弹、唱、听、识、记、徘徊、叹、伤、高飞、忧伤、鸣、沾、逝、泣、攀、折、弄、驾、回、摇、沉吟、思、寐、游、违、笑、携、来、引领、垂、相思、抱、惧、揽、彷徨、告”等。可见,这些动词类意象词几乎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里的每一首诗。所谓动词,无非是把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直观的表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再看看这些动词类隐喻意象,大部分是体现了一种忧伤惆怅的情愫,奔波在求仕的途中,心中难免浮现复杂的心理,命途荆棘难测,尽管如此,文人士子心中还是对未来抱有一丝希冀,如《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等。

再者,是形容词性隐喻意象群。这类隐喻意象群出现了两次以上的有“长、远、阻、缓、老、晚、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磊磊、戚戚、贫贱、坎坷、苦辛、高、奇、稀、旧、漫、浩浩、明、历历、白、野、固、虚、冉冉、孤、悠悠、迟、亮、迢迢、札札、清、脉脉、茫茫、早、荣、速、局促、多、悲、急、驰、飞、萧、杳杳、永、美、疏、短、凛凛、凉、厉、寒、独、惨栗、满、区区、忧愁、旋、久、踌躇”等。这些形容词类隐喻意象则把抒情的主人公的情态表现出来,不仅表现外在形态,而且还表现内在的心理,是一种修饰主人公的状态及其性质。心中的忧愁与心中的希冀交织在一起,有时体现消极避世,有时体现积极进取。如《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皎皎、纤纤、札札、清、浅、盈盈、脉脉”等。这类意象隐喻群是对前几类隐喻意象群的拓展、补充和深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古诗十九首》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以看作是隐喻意象这一机制的巧设的大力量所营造的诗歌,于浅白的言辞中传达深蕴的内涵,精悍的篇幅中容纳着绵长的情思,即胡应麟所说:“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正是它们的存在而提升了《古诗十九首》高超语言的审美效应。

注释:

转引赵艳芳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9.

(美)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

张沛著《隐喻的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127-128.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3:249.

刘芳著《诗歌意象语言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

王国轩等译《四书》,中华书局,2011:388.

王国轩等译《四书》,中华书局,2011:288.

(明)胡应麟著《诗薮》,中华书局,1958:23.

(明)胡应麟著《诗薮》,中华书局,1958:28.

(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03-104.

(明)胡应麟著《诗薮》,中华书局,1958:25.

参考文献:

[1](梁)萧统著,(唐)李善著.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明)胡应麟著.诗薮[M].上海:中华书局,1958.

[4](唐)皎然著,李壯鹰校注.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王国轩等译.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美)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7](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刘芳著.诗歌意象语言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9]张沛著.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赵艳芳著.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胡壮麟著.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崔玲.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J].兰州学刊,2005(6).

[13]石红.从士人心态分析《古诗十九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

[14]许晓晴.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J].山西大学学报,1999(1).

[15]木斋.略论《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和作者阶层[J].山西大学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分类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
《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