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体制成本应作为改革战略重点

2017-03-22 08:07宋则
人民周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体制性体制心态

宋则

剔除隐形体制性成本是一项难度大、影响广、极具挑战的艰巨任务,不能仅仅当作为企业解困的权宜之计,而应在全面深化改革总进程中始终作为战略重点。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密集出台深化改革、降本增效系列举措的再梳理和再提升。工作方案制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分工定将有助于巩固前期成果,并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

消除体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从体制和政策视角看,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可以划分为竞争性成本与体制性成本。前者属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注定要发生、需要补偿的合理成本;后者则是由于管理体制陈旧、政府行为失当、政策设计缺陷引发的不合理成本。竞争性成本是在技术管理创新的竞争中不断降低的问题,体制性成本则是必须深挖细找、坚决剔除的问题。工作方案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立意,所列举降成本的六大重点40多项措施,即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大都集中指向体制性成本。这类成本背后都有着源远流长、盘根错节的深层原因,并导致国民经济总成本增加,总效率和总福利损失。

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高、效能低、浪费大,固然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主要来自弊端丛生、利益固化的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内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代表中央所做的《关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这一基本判断在降成本的体制性阻力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体制性成本不可等同于、混淆于一般所说的竞争性的企业经营成本。因为“体制性成本”破坏公平竞争和企业预期,带有纯粹人为性质和既得利益背景,在极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中,往往凭借手中权力,巧立名目,为企业硬性植入大量原本可以避免、剔除的行政性额外负担,充斥着“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因而是“最冤枉的成本”。在现行统计核算框架下,体制性成本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主观随意性。因为衍生出来的成千上万、名目繁多、貌似合理的审批、规定、条款,大都讳莫如深、层层包裹、极不透明,也极易做手脚,不仅在技术上难以识别认定,还常被主观故意加以掩盖。

在我国,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识别的隐形成本一直长期大量存在,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对此,只有从改革视角,对比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成本效能变化,那些很诡异、难识别的成本真相,才会大白于天下。大量典型案例和事实证明了隐形体制性成本的严重存在,而剔除这些成本,立即带来了巨额的改革红利和经济效率。据中国政府网的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3月组成本届政府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并公布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减轻企业税费负担670多亿元;中央层面累计取消、停征、减免了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920亿元;将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条例规定的3%统一降至2%,每年就减轻企业和员工负担400多亿元,对社保“五险”中企业应缴纳的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生育保险费率做出下调,每年能给企业减负约270亿元;新的一轮“定向减税”,为小微企业减轻税负40多亿元,通过减税降费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达到1000多亿元;从2012年启动试点,4年来,营改增已累计减税6400多亿元,惠及592万户试点纳税人。改革全面推开后,2016年减税将超过5000亿元,总体上,营改增涉及1100多万户试点企业,涉及税收总规模超过19000亿元。

上述情况显示,中共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大刀阔斧改革行政体制、大力度“清障、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机构中陈旧不合理的审批制度和行政收费乱象,才终于得到遏制,并像“挤牙膏”似的被一批接一批曝光消除。这些真金白银不仅数额巨大,触目惊心,而且与一些政府机构的不作为、官商勾结等不无关系。企业和公众从政府改革举措的“红利可得感”中才有所感悟。人们终于发现:原来人为设置的那么多看上去天经地义、花样迭出的繁琐审批、条条款款和巨额收费竟然是可以在一夜之间取消的;原来长期承受非常冤枉的沉重负担,竟然是可以不用缴纳、不应缴纳的;原来众多管理机关经年累月、主观随意自我授权的繁琐规定和做法,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寻租,给企业设置时效成本障碍,完全颠倒了“谁该为谁服务”的关系。

深化改革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降成本中央决心大,成就也大,但还任重道远。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虽然多措并举,2016年7月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仍然高达86.08元,同比仅降低了0.42元,还有巨大的压缩空间。实体经济企业从建设到投产面临的收费项目繁多,如电力配套费、消防费、房屋建设税等等,让企业尚未进入生产程序就已不堪重负,更令有心于实体经济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外贸企业面临的进口环节收费多,且收费不规范,收费项目设置和费用标准混乱,尤其是港口码头收费项目多,拖车费、报关费、订舱费等多达十几种,都是涉及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肥肉”。因此,从源头上铲除体制性成本会触及“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任重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阻力。传统体制赋予了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支配稀缺资源的极大权力,凭借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凌驾于企业、市场之上,不再是公仆为企业、为公众、为社会服务,而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设置门槛,要大家众星捧月,感恩戴德,有求于己。久而久之,权力被异化为牟取私利、寻求回报的稀缺资源,使得相当一批官员本末倒置、居高临下、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沉醉于权力欲和满足感,滋生了根深蒂固的恩赐施舍心态,办事情即使“不要你的钱,也要念我的好”。可以说,体制性成本与官本位恩赐施舍心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长期习惯于制造审批、自我扩权的不少机构和官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仍旧习惯成自然地把中央责令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当作私产来吝啬地恩赐施舍。

要深化改革,降本增效,必须转变心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责任观、政绩观。体制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必然要求心态转变。面对以往的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籬和官本位造成的严重后果,面对中央降成本的坚强决心和三令五申,以往心存杂念、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推一推动一动的“挤牙膏”施舍心态,必须转变为对权力、对企业、对群众发自内心的公仆思想,形成真诚的服务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不可小觑。“能攻心则反恻自消”,心态转变对于深化改革、降本增效、消除“中梗阻”是釜底抽薪,至关重要。没有真心,心态不端,杂念丛生,遗患无穷。越往后,铲除体制性成本遇到的越是硬骨头,相当一批机构和官员,并不愿意主动作为,而是中央三令五申、巡视督察严令之下很不自觉、很不情愿、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稍有放松,就会走样变味。对已经铲除的名目繁多的审批权等各项规定,若不加以警惕,还会卷土重来。因此,必须率先破除官本位、父母官恩赐施舍的心态,才可能克服阻力,防止反弹。

按照经济学成本理论,一切节省最终都归结为时间成本的节省,即经济节奏加快,经济流程顺畅。通盘算下来,铲除体制性成本减轻企业和公众长期承受的沉重负担,可达几万亿元之巨,更大的改革红利还在后面,需要乘胜追击、趁热打铁,不能松劲。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经过一两年努力,实体经济企业减负降本增效有望取得初步成果,三年左右可实现企业综合成本大幅下降,盈利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当然,也要充分估计到,剔除隐形体制性成本是一项难度大、影响广、极具挑战的艰巨任务,不能仅仅当作为企业解困的权宜之计,而应在全面深化改革总进程中始终作为战略重点。

猜你喜欢
体制性体制心态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还是“看掐架”心态
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及优化路径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再议物流领域“体制性成本”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