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意境的品析

2017-03-23 21:04闻萍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品析意境散文

闻萍

内容摘要:小学苏教版教材高年段教材中,有十几篇散文。小学阶段的散文教学该如何展开?笔者认为要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语文经验,立足散文“优美语句”去感受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想法、观点营造“深邃的意境”,从而在求知中明理,在悟情中启志,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散文的意境,是知趣,是理趣,是情趣,是志趣。

关键词:散文 意境 品析

散文是处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过渡性文体,它有浓浓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意境,是作者集叙述、知识、哲理与情趣相统一的内心世界的表达。苏教版教材小学高年段教材中,出现了多达十几篇散文,然而2011版课标在小学阶段并未提及散文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散文教学该如何展开?笔者就此引发了思考。

笔者认为,散文的作者,在写作时构思最多的就是句子,散文教学,唯有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句子进行咬文嚼字,寻找“这一位”作者独特的气质,包括他所谈论的话题,所运用的言语,所抒发的情思,往他的“独特经验”里走,才能凸显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知趣,是理趣,是情趣,是志趣。

一.推敲比较,横生“知趣”

“知趣”,是指作者说明事物的乐趣和读者求知与获知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真情的散文。作者开头就写到童年夏夜的“美妙”,母亲搂着“我”唱歌谣,给我民间文学的启蒙,体现了“我”对母亲,对故乡民间艺术的热爱。

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 ),像小溪的流水那样( )。

师:芳香是形容花的香味的,这里说“芳香的音韵”。那么,这美妙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把课文又变成这样,你还会说吗?

师: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令人( ),这是多么( )的夏夜,这是多么( )的画面。

生:......

师: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请你仔细比较,思考分别怎么理解?

生:前一个是“生长”。后一个是“创作歌谣”。

师:为什么说创作歌谣就是长歌谣呢?

师:这里的人们你也唱,他也唱,所有的人都会唱,叫——口口相传。

师:外婆唱,妈妈唱,小孙友田唱,这样代代传递下去,叫——代代相传。

师:这里的人们洗衣服时编歌谣,看着月亮升起来编歌谣......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这里的人们都会创作歌谣。

师:你看,“长”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能体会这么丰富的意思,真了不起。

师:(出示“贫瘠的土地”的画面,补充《茉莉花》等民谣)再来看“长歌谣”,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呀?

生:那里的人们很乐观;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

“长歌谣”“芳香的音韵”,作者运用独特朴实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把民歌繁荣旺盛的生命,化作形象的视觉、味觉体验。抓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推敲“长”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意思,既读懂文字表层的意思,又读出作者传达的写作乐趣。读来耳畔仿佛听到清脆悦耳的歌谣,仿佛闻到芬芳的花香,仿佛可触摸到民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就像是奏响了一曲多种感觉的交响乐。

二.角色植入,触摸“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说理与明理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用一系列借物抒情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了园子中一切动植物的自由,从而道出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缅怀。文章最有特色的句子是“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只是天空蓝幽幽的,又高又远。”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对这段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

师: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生机勃勃……

师:园子丰富多彩,园子充满温馨,作者是怎样描述出来的?轻声读,看看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用心去发现一下。

生:“太阳在园子里……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话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

师:這里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排比句。)

师:就像人一样活了。我们把这三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充满生机。

生: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师:怎么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生接:就唱歌),想说话(生接:就说话),想打瞌睡(生接:就打瞌睡)。自由吗?(生接:自由)可能吗?(生接:不可能)倭瓜、黄瓜它们可能吗?(生接:可能)这,就叫:自由!这个自由是通过“愿意……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一起读一读。

教学“愿意......就......”这个写法上有特点的句子,教者采用角色植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课堂生活,仿说课文的句式,从而明白自己的“不自由”,这与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品读这些语句,会发现这些独特的句子,有着“我”的影子,它们享有“我”一样的自由,说的是“物”,其实是“我”,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品读欣赏,盎然“情趣”

散文的情趣,是指性情或情调趣味。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描写了腰鼓这一民间舞蹈艺术,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这是一篇作者精心“做”出来的散文,被称为“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它有刻意的语言艺术的追求,呈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是教学的定篇。以下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了吗?(学生分组讨论。)

生:(“后生们的胳膊......大起大落地搏击着。)用了排比,语气上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这句(“它震撼着你......威逼着你。”)的排比一样吗?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教師范读。)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程度。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三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

生: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喻体的选择能够传达作者感情。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还有谁补充?

生:(朗读“这腰鼓......立即变得亢奋了”)这里用了“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生: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对比。

教学时,这位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品读词句,领会作者运用“排比、比喻、反复、对比”等写法来抒情,进而感情朗读悟情。笔者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孩子们朗读欣赏,积累语言,还组织孩子们模仿文本句型,活用写法,进行习作创作《听雨》,这样借助提炼出的文本句式进行仿写,可使学生深度习得语言。

四.思忖想象,通达“志趣”

所谓“志趣”,是指志向和兴趣。阅读散文,认识“人”永远比认识“文”重要得多,把握散文个性化的语段,感悟作者的“志趣”、精神、品格、哲理等尤为重要。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季老描写了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第五小节“花影迷离”一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还在哪里?(朗读第5自然段)

师:一团模糊的东西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看不清楚。

生:都混在了一起,连模样都分不清了,怎么看啊?

师:看不清楚,也不太好看。往下读。香气浓在哪儿?

生:浓在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说明香气很浓,很烈,老远就能袭过来。

生:袭,就像是突袭,速度很快地攻击,香气一下子就向我扑过来了。

师:不含糊是直接表达赞美,毫不含糊更是表达对夹竹桃的赞美。再看它的花影,“参差”、“迷离”懂吗?

生:“参差”就是指高低不齐,“迷离”就是指朦朦胧胧。

师:作者看着一堆花影,幻想这是一幅活的世界地图。你会有这样美妙的比喻吗?

生:我不会。这个比喻实在有趣极了,特别是这几只爬过的小虫子,居然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我猜想季羡林先生一定坐过这样的海轮。

......

师:继续往下读。作者又幻想成什么了?

生:作者把夹竹桃的影子幻想成水中的荇藻,把夜蛾飞过幻想成能动的游鱼。幻想成游鱼,这幅画就好像能动了。

生:夹竹桃的影子和墨竹有点像,而且风一吹,这幅画就就变成活画了。

生:我发现作者幻想的都是活的画,而活的都是花影之外的东西带来的,比如小虫子,飞蛾,还有风。没有这些,花影就不美了。

师:你们看到花影产生过这么富有情趣的幻想,写下这么美妙的文字吗?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能?

生: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观察细致的人。

生:他是一位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老先生对生活有着非常美妙幻想。

师:从这些绝妙的比喻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笔下就会有什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爱美的心灵!

《夹竹桃》是季老书写自己真情实感的散文。夹竹桃的影子成了“世界地图”,几只爬过的小虫成了海轮,这些联想的产生是因为他有留洋海外的经历和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池塘、墨竹,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比喻,更是他饱学诗书、志趣高远的写照。孩子们品读季老的文字,跟着他一起思索想象,丰富人生阅历,滋养出独特高雅的情怀。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在散文的园地里,引领孩子们一篇篇地“慢慢走,欣赏啊”,浸润在美妙的意境中,在求知中明理,在悟情中启志,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生长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散文教学策略新探》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品析意境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春色满园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朵花的意境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