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威胁”也曾困扰欧洲上百年

2017-03-23 12:36魏云峰
环球时报 2017-03-23
关键词:明矾糖果面包

魏云峰

巴西黑心肉丑闻被披露之后,多国纷纷暂停从巴西进口牛肉,“舌尖上的威胁”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虽然食品安全的问题由来已久,但在那些“现代化工业”遇上“缺乏监管”的时代,总容易盛行各种“黑暗食品”,古今中外都是一样。

在巴西黑心肉丑闻中,奸商们在过期的肉品中加入化学物质以掩盖变质的气味与颜色。这类做法大行其道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前后。当时现代化学在欧洲逐渐盛行,但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相当部分竟然摇身一变,混进了欧洲人的餐桌。

以欧洲人的主食面包来说,按传统上等人吃的是精面粉制造的白面包,而夹杂着麸皮的黑面包则是社会最底层的口粮。那么有没有可能制造出价格便宜的白面包呢?答案是“很容易”。只要在劣质面粉中加入明矾,“更轻、更白、价格更便宜”的“白面包”就源源不断地出炉了。在奉行充分自由竞争主义的英国,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哪个面包师不用明矾,就得面临亏本的危险。1756年左右,由于英国粮食减产,英国面包师们不得不在面包中加入更多的明矾才能保证口感。但要知道,明矾中的铝会导致儿童神经发育受损以及成人骨质疏松,如今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禁用。根据当时的记录,伦敦市面上几乎所有面包都在大量使用明矾,最终迫使英王于1758年下令禁止在面包中加入这种“添加剂”。但禁令并没有什么效果。随后的抽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面包都掺有明矾,即使打着“绝对纯正,不含明矾”的面包也同样如此。

被各种“化学添加剂”改造过的还远不只面包。看起来“浓稠洁白”的牛奶里,其实掺入了米粉、木薯粉甚至是石灰;菠菜的绿叶是靠含铜化合物染成的;绿茶是用醋酸铜染色的树叶伪造的……对于低端市场,这种造假情况更加恶劣,例如鱼贩子将臭鱼的鳃部染红冒充新鲜鱼,橙子被煮过以增加重量,涂上某些化学药剂变得闪闪发亮再拿去卖。至于孩子们喜欢的彩色糖果,也大都是化学染料的“杰作”。早期不良商贩是用有毒的原料来让它们呈现出漂亮的外表。到19世纪早期,这些彩色糖果已经完全是化工品了:红色糖果使用的是红色氧化铅,绿色糖果色素中多有铜,黄色糖果多含有藤黄或铅铬黄。这些颜色都有可能导致食用者失明。

这种情况有多严重呢?当时法国一名教授曾描述说:“当一个人在早餐吃加了甲醛防腐的牛奶,中午搭配着用硫酸铜染绿的菠菜吃一片含有硼砂的火腿,然后再喝半瓶用过量品红染色或者用过量石膏处理过的葡萄酒,这样吃个二十年,还能指望这个人还有胃吗?”1820年,德裔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甚至为此专门撰写了一本书《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揭示那些“可以杀人的食物”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又该如何鉴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化学实验手册——例如它指导读者将碘酒滴在奶油上,观察奶油的颜色来发现其中是否掺入假奶油;将茶叶样本与硝酸钾混合后,放入烧红的坩埚中,确认样本中是否含有铜;还有用冷冻的方法检测橄榄油中是否掺入便宜的罂粟油等。

阿库姆在书中承认,当时欧洲食物造假情况猖獗,普通百姓仅依靠看、闻、摸等常规手段,根本无法识别出那些用现代化学工艺“武装”起来的伪劣产品,市场必须得到专业机构的规范和整顿。但他的这些建议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直到1858年,英国一个小镇发生重大的药糖中毒事件,造成200人中毒,20人死亡。据说原本糖商想在糖里掺入熟石膏,结果不小心掺入了砒霜……这起恶性事件,让英国政府下决心展开食品行业的打假。1872年,《反食品与药品掺假法案》获得通过,1875年英国《食品与药品销售法》颁布后,规定“任何人不得使用,也不得命令或允许他人使用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对任何种类的、即将出售的食品掺杂、染色、污染或掺入粉末……”

大洋彼岸的美国并没有及时汲取欧洲的教训。为节约成本,19世纪的美国牛奶场大都建在酒厂附近,给奶牛喂食酒厂的酒糟以刺激其多产奶,许多奶牛因食物中毒和缺乏运动导致浑身是病,产出的牛奶质量可想而知。即便如此,这些牛奶还会经过进一步“改造”:加水稀释、加入熟石膏调和颜色、用面粉增稠以及用化学药剂掩盖牛奶的腐败味道。这种牛奶被称为“泔水奶”。

在肉类加工领域,情况只有更糟。1906年,一本畅销小说《丛林》细致地描写了美国肉类加工厂是如何将各种腐败变质的肉通过化学处理变成美国人餐桌上的“美食”。据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吃早餐时看到《丛林》,恶心得把手中的香肠都扔了。受此影响,美国国会迅速通过《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也催生了大名鼎鼎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猜你喜欢
明矾糖果面包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观察:糖果找不同
“明矾净水”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雨季里的糖果湖
“好吃”的面包灯
杯中雾凇
面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