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科技培训需要更加“精准”

2017-03-23 13:15熊飞
科学种养 2017年3期
关键词:农资对象精准

对乡村农民实施免费的农业科技培训,是国家出台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其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科技种田水平与农业综合效益培养有生力量。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地方在组织培训时,为凑够人数不仅免学费、免食宿,报销往返路费,甚至给误工补贴,即使这样有的农民还不愿意参加。常言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农民实施免费的科技培训本是一件大好事,为何农民对这种送上门的“好事”却不太领情,以致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呢?

一、农民自身原因

近年来,农村留守人员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小孩,这部分人种田、养殖,由于耕地面积不大,经营规模很小,主要依靠传统技术与经验,或者别人怎么种养就跟着怎么种养,他们对种养的产量、效益要求并不高,差不多就行。对针对性强、时间短的现场培训还能接受,如果让其坐在教室里,对其进行系统的集中培训,他们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除去老人、妇女、儿童后,在农村适合的培训对象已经不多了。现阶段,比较适合的农民科技培训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

1. 留在农村务农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

他们多数都是农村的“能人”,正当壮年,对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有较为丰富的种(养)经验,有的还有一点理论基础。由于种(养)有一定的规模,收入主要来源也依靠种(养)业,因此他们对产量、效益有较高期待,对农业科技培训有较强需求,是参与培训的“主力”。但他们也都是家庭的“主心骨”兼主要劳力,几乎每天都要谋划、安排好农事,还得亲自参与劳作,一天不干就没有收入。尤其是农忙季节和关键时期,一般都难以脱身,更不能离开家庭时间过长,因此他们虽有参加培训意愿,但只能利用农闲时间,参加一些短期培训。而且参加培训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学到实用的技术,最好能在生产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培训时机不对、时间太长或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即使免费培训他们也不愿参加。

2. 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

他们一般都在外打拼多年,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对外部市场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敢闯敢干。但这部分人离乡多年,多数没有从事过种(养)业,或者很长时间没有从事过种(养)业,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当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也都不太熟悉,而且一踏入农业门槛,起点就比较高,做大做强的愿望非常强烈,对效益的期望值也很高,他们对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更为强烈,愿意拿出时间甚至金钱参加培训。他们一般都有时间、有帮手,虽然不懂农业,但文化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参加培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较为系统地学习所选项目的有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了解有关政策,在创业中少走弯路。他们要求培训的内容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既要有前瞻性与指导性,还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成效。如果培训时间太短或内容过于浅显,他们反而会觉得是浪费时间。

3. 在乡村投资创业的私营业主

他们的成分比较复杂,如老板、退休的干部、下岗的职工、大中专毕业生。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样不懂农业,而且在农村没有基础,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场地、房屋、设施、田地等都需要租赁或购买。他们也有较为强烈的培训意愿,希望通过培训一方面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一方面了解国家政策与相关行业规定。但他们在农村创业多数缺乏帮手,闲暇的时间很少,所以只能参与短期培训,培训内容除与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相似外,还希望了解更多的惠农政策、行业法律法规,结交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信息,捕捉到更多的机会。如果感到培训值得,就是出钱他们也愿意参与;但若把他们当成一般的农民进行培训,给补贴他们也不愿参与。

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

很多地方的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后,负责人对相关的政策却并不知晓,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与社员“风险共担、合作共赢、发展壮大”,致使不少合作社有名无实。一些负责人希望通过参加培训,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本领,一方面了解合作社相关政策与运作方式,使合作社真正发挥作用。他们大多是农村生产、加工或营销大户,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经济基础,对培训的时间没有更多的要求,但对培训的期望值却很高,如果培训不能满足其需求,久而久之他们也不愿再参加。

5. 乡村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

他们对培训的要求,与一般农民有所不同。培训时间上,只要提前安排好手头上的活,长一点也没关系;培训内容上,要求既要联系当地实际、结合地方产业,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内容全面、丰富多彩,有较强的指导性;培训方式上,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最好能增加实地参观考察、案例分析讨论等,以提升其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培训内容、形式过于单一,他们会觉得培训的档次太低,对工作帮助不大,难以“解渴”。

6. 乡村农资经销户

近年来,有关农资经营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日趋完善,农资经销户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农民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很多经销户都感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解决农资纠纷时技能欠缺,有较强的培训需求。同时,各相关部门为加强管理,防止辖区内出现大的农资产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农资经销户也有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农资经销户逐渐纳入重点培训对象。这部分人参加培训的目的,与一般农民也有很大不同,主要是想了解农资经营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的管理要求,以便做到守法经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处罚,同时还希望掌握一些最新农资信息和农业基本常识。如果培训不能满足其需求,就是参加培训也会借故“溜号”,回店照看生意。

二、我们的培训工作,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1. 培训对象锁定不准

早期的农民培训主要在村级开展,培训对象以普通农户为主,参加培训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有的还带着孩子,年龄结构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授课场面难以控制,培训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培训对象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为以上六类人员,以县、乡(镇)为单位开展培训。但由于适合的培训对象人数较少,加之开班时不少人还抽不出时間,而每个培训班人数又有最低限制,导致有的培训班为凑齐人数,参加培训的人员既有种养大户,也有合作社负责人等,从事的产业和项目也各不相同,这就给“精准施教”带来困难。有的培训对象一年多次被不同机构通知参加不同内容的培训,更使其对培训感到厌烦。

2. 培训时间不够灵活

培训对象不同,能够参加培训的时间差异较大,特别是一些以自己劳作、经营为主,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的种养大户、农资经销户,虽有培训意愿,却很难抽出大把时间参加培训。但目前的培训,时间安排上比较固定,有的参训学员感到时间偏长,经常身在教室、心在家中,有的干脆中途请假;有的又感到时间偏短,学的不深、不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培训内容不“对路”

培训内容是否对路,直接关系到培训成效。不同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不同,要使培训内容恰到好处,必须做好事前调查,在准确把握培训对象需求情况下备足功课,才能做到“精准施教”,把课讲到参训农民的“心坎上”。但目前的培训,很多只注重培训过程,事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很少征求参训学员的意见,结果授课内容与学员需求不太贴切甚至“两张皮”。有的为提升培训的档次与效果,聘请外地“名师”前来“助教”,但因对当地情况不够了解,教授的内容更是与学员需求相差甚远。如果培训内容不对路,学员感到参训收获不大,以后再通知培训就不愿意参加了。

4. 培训方式比较呆板

常言道:一把钥匙解千把锁。培训对象不同,方式、方法应有所变化。但目前的培训模式完全固定,基本上以室内授课为主,基地实训为辅,讨论、交流,观摩、调研较少。这种固定的模式,对有的培训对象比较适宜,但对有的培训对象就效果欠佳。因此应以提高培训实效为目标,针对不同培训对象,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學员参加。

5. 培训“规矩”过于繁琐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费用由国家承担,部门牵头组织,机构负责实施。为防止基层培训机构搞虚假培训套取国家资金,对整个培训工作制定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为确保培训过关,经得起上面检查,不少培训机构在培训时,不得不把大量时间与精力都放在落实繁琐的“规矩”上。虽然表面上看每一个培训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但最核心的东西——培训,质量与效果有时却难以得到保证,一些学员也觉得培训的形式重于内容。

为此,要使农民科技培训这场“免费的午餐”真正受到群众欢迎、有限的培训对象能够踊跃参与,还需要在“精准”上多下工夫。只有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教”,使培训恰到好处,符合学员“胃口”,让学员乐于学、有成效,培训工作才更有生命力。

作者简介:熊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猜你喜欢
农资对象精准
神秘来电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