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赫克歇尔

2017-03-23 18:06邹碧莹
时代金融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美贸易比较优势

【摘要】中美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很大比重,分析贸易结构成为分析贸易顺差的突破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从要素禀赋方面对贸易结构作出解释,依据这个理论,将行业出口份额与相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美国对中国出口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从要素方面解释贸易顺差并提出提升贸易优势的方法。

【关键词】要素禀赋 中美贸易 比较优势

一、引言

近年来中美贸易额以平均每年近20%的速率连续增长。2014年中美贸易总额为34100亿元,占中国总贸易量的12.9%,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进出口国。

中美贸易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不平衡,2014年贸易顺差为3830.6亿美元,分析这种不平衡进而分析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国际贸易的理论方面,前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之后有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即认为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因而相对价格廉价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产品是它需要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文章就是从对中美贸易结构的分析入手,以H-O理论为依托进行实证分析,将两国内的要素分析及贸易状况联系起来,更深一步分析中美贸易状况。

二、文献综述

瓦里西·里昂惕夫检验表明美国作为资本密集型国家进口的恰是此类产品,出口的反而是以美国国内相对不丰裕的劳动作为密集型资源的产品,出乎H-O理论的预测,经济学称里昂惕夫之谜。然而之后有众多学术研究对这一谜进行解释,比如忽略了人力资本。程新章(2002)主张使用非线性的生产函数模型,因而可以解决原模型的内在矛盾,即丰裕的生产要素与不丰裕的生产要素的界定,发现此谜题在这一模型中是不存在的。清华大学的鞠建东等人(2012)通过检验指出中美贸易间存在着反比较优势之谜,中国对美国出口符合比较优势,而美国却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对中国出口相对较少,文章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表示相对技术水平,行业出口份额表示进出口状况,通过对这两者之间的处理来实证分析比较优势的体现状况,本文即借鉴的是这种方法,文章中的计量模型是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解释变量包括行业GDP、相对劳动生产率、加权关税税率、经济距离,被解释变量为对数化的行业出口值,对中美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的因素较全面,着重点是对失衡的解释。

三、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分析方法

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两国贸易产品取决于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本文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表示相对技术水平,其中一国的劳动生产率用这个国家的行业增加值除以这一行业内的就业计算得出,而相对劳动生产率定义为出口国与相对应的进口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因而,高相对劳动生产率代表着强比较优势,即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丰裕。

若要符合比较优势,在某一行业两国的出口份额应该与两国这个行业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成正相关关系,行业的出口份额可以从下面两个测度来表示。

Xshare1=中或美在某行业内对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中或美对贸易伙伴总出口额 (1)

Xshare2=中或美在某行业对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中或美在某行业对全世界的出口额 (2)

其中公式(1)表示的是在中美双边贸易的范围内某一个行业的贸易份额。公式(2)表示的是中美贸易在某一行业占一国在此行业的全部贸易额的份额。

关于行业划分,在本文遵循的是联合国公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分为十个门类,SITC0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SITC1为饮料及烟类,SITC2为非食用原料类,SITC3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类,SITC4为动植物油脂及蜡类,SITC5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类,SITC6为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类,SITC7为机械及运输设备类,SITC8为杂项制品类,SITC9为未分类的其他商品类。

(二)数据来源

美国方面的各行业的产出及各行业就业人数来自美国经济部分析局(BEA),中美在各产业内的进出口具体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USDOC),中国的行业产出与行业就业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局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统一的第一第二產业的产出与就业人数的比值作为相应的行业劳动生产率代替以参与相关性计算,而美国方面产出与就业人数与行业贸易统一进行了整合结果是SITC0及1、SITC3、SITC5、SITC6、SITC7、SITC8这几类。劳动生产率单位为亿美元/万人,其中SITC6轻纺矿冶橡胶制品是据美国BEA中的分类中的27纺织类、31石油及煤产品类、33塑料及橡胶产品类合并而成。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是据分类中的18机械类、21汽车及组装类、22其他运输设备类合并而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中美劳动生产率与出口份额分析

通过计算及处理中美各自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及行业出口份额,可得出如下分析:

各行业的中美相对劳动生产率为30%~40%之间,尤其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类为60%左右,相差悬殊,但近年均呈下降态势。

美国对中国的总出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化学品类所占的比重较大,尤其是机械类虽大趋势上呈递减趋势,但2014年仍然占出口各类的28.99%,化学类呈平稳态势,饮料、烟类及食物的出口额呈小幅上升态势。从第二个指标来看,从某一行业的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百分比均为个位数,就美国对全世界各行业的总出口而言,出口到中国的食品饮料烟酒类占其2%左右,矿物燃料类占比较小,2014年为2%,轻纺产品类占4%左右,机械类6%左右。

中国对美国的总出口中,机械类、轻纺橡胶矿冶类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机械类占比上升,至2014年此产业占中对美总出口的51.69%,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占比相联系,说明中美在这个产业均存在着产业内贸易现象。轻纺类占比趋势呈下降态势,由12.44%到2014年为10.83%,或与美国对中国在纺织类的限制有关。从第二个指标来看,就某一行业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在各个行业均高于美国对中国出口份额,尤其是杂项制品对美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24.86%~39.45%,运输设备及机械类对美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22.7%~25.66%,轻纺类对美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13.21%~18.28%,而另一方面来说,这几项在近年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出口结构的微量优化,对美出口依赖不再呈加剧态势,中美贸易在近年的逆差有结构上缓和的趋势。

(二)比较优势实证探究

为验证中美贸易是否符合比较优势,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出口份额Xshare1、Xshare2分别作被解释变量,相对劳动生产率作解释变量进行时间序列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从结果看,美对中所有出口货物中各行业所占比重除轻纺橡胶矿冶类及机械类外均与相对生产率呈正相关,其他大类均与相对生产率呈较弱的负相关,就美国对中出口占对全世界出口份额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分析,各大类均为负,这说明美国对中出口状况违反了比较优势原理,这就从要素流动方面为中对美贸易顺差部分作出解释,即不论是美国出于产业保护对中国的出口进行行业限制,还是由于美国出口的产品在中国缺少市场,从出口额上都存在与相应比较优势不相匹配的现象,因而导致美国对中国的相对出口不足进而导致美国对中国贸易的逆差。

从产业角度,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或许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因,即在要素稟赋理论与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加上动态性视角,对于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产品的标准化及市场的成熟,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国家生产,美国再进口,这种产品实质上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但此状况在统计上却表现为对比较优势的违背。

五、结论与建议

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美国对中国相应于其拥有的要素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太少。中国出口的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实质上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但考虑到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比较优势维持时间不会很长,因此应在产业布局上更注重科研方面的投入,同时利用好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所包含的技术创新,不应满足于产业链的低端加工,而应资源合理调配,进行二次创新,从而获得能够持久的比较优势,在贸易方面获得真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1-67.

[2]鞠建东,马弘,钱颖一,刘庆.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J].经济学,2012,(3):805-832.

[3]Irving A.Uilliamson and Daniel R.Pearson.The Year In Trade 2012[R].USITC Publication 4416,2013,75-112.

[4]Peanna Tanner Okan and Charlotte R.Lane.The Year In Trade 2009[R]USITC Publication 4174,2010,65-124.

[5]岳昌君.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2000,(3):26-28.

[6]程新章.非线性生产函数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里昂惕夫之谜的重新阐释[J].国际商务,2002,(1):5-9.

作者简介:邹碧莹(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

猜你喜欢
中美贸易比较优势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中美贸易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碳泄漏研究
中美贸易在摩擦中共生共荣